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2327 1
2010-09-01
摘  要:“大学生村官”工程是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其发展经过了萌芽、起步和全面发展三个阶段。目前的现状是:覆盖面广、素质高、学缘广,但也存在着诸多影响“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途径主要有: 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完善机制,根据村主导产业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拔培养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建立培训帮扶机制,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关键词: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农村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17-0033-02
  一、“大学生村官”的发展
  “大学生村官”是近几年见诸媒体频次较多的词汇之一,是高校毕业生到村两委任职工作的简称。其发展大致经过了三个阶段。
  (一)萌芽阶段(20世纪90年代中期—2005年7月)
  为解决三农问题,1995年江苏省率先提出“一村一名大学生”工作计划,开始招聘大学生到农村担任基层干部,自此拉开了“大学生村官”工程序幕[1]。此后,海南的定安、临高,浙江的宁波在1999年相继推出并实施了各自的大学生村官计划。到2004年底,全国启动大学生“村官”计划的省市区已发展到10多个。“大学生村官”工作也逐步由单一地区试点进入到了多省联动、以地区为单位的整体推进。
  (二)起步阶段(2005.7—2008.2)
  2005年6月29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向各省市自治区直辖市下发了《关于引导和鼓励高校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的意见》中办发[2005]18号文件,文件中明确提出“从2006年起,国家每年有计划地选拔一定数量的高校毕业生到农村和社区就业。……到农村就业的,可通过法定程序安排担任村党支部、村委会的相应职务……”[2]。到2008年2月底,全国共有28个省市区启动了大学生“村官”计划,其中17个省市区启动了“一村一名大学生”计划。
  (三)全面发展阶段(2008.2—)
  2008年3月,中央组织部会同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召开选聘高校毕业生到农村任职工作座谈会;4月10日联合下发了组通字[2008] 18号文件,文件中明确规定“……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从2008年开始,连续选聘5年。选聘数量为10万名,每年选聘2万名……选聘的高校毕业生是中共正式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党支部书记助理职务;是中共预备党员的或非中共党员的,一般安排担任村委会主任助理职务;是共青团员的,可安排兼任村团组织书记、副书记职务…… ”[3]至此,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都启动了“大学生村官” 计划,使“大学生村官”计划进入了全面发展阶段。
  二、大学生村官”的现状
  目前“大学生村官”工程在基层的实施情况如何、能否健康成长?带着这一问题本课题组利用双休日、清明节、五一、十一长假采用文案调查和抽样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对河南省商丘市的大学生村官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一)覆盖面广
  据统计,到2008年底,全国在任“大学生村官”总数已达13万人以上,分布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覆盖约80%的县与县级市[4]。而商丘市的情况是:4 627个行政村(社区),截至2009年10月份,已选聘大学生村官4 050人,大学生村官覆盖率占87.53%。
  (二)综合素质高
  商丘市4 050名在职的“大学生村官”中,大学本科学历710名,专科学历3 334名,研究生学历6名;中国共产党党员1 312名,占32.40%;共青团员1 999名,占49.36%;这些共占81.76%。
  (三)学缘广
  这些大学生所学专业主要涉及的学科有社会科学类(经管、法律、教育等)2 003人、理工类1 453人、农林牧渔类270人、其他324人,分别占总数的49.46%、35.88%、6.67%、7.09%。
  三、影响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
  在调查中我们发现部分“大学生村官”(大约10%)工作出色、成绩斐然。这些大学生村官利用自己所学并结合农村实际,做了一些实实在在的工作,受到了村民和镇领导的肯定和表扬。但相当一部分大学生村官工作成绩不甚理想,没有健康地成长起来。而影响大学生村官健康成长的主要问题大致有以下几方面。
  (一)动机有问题,思想“不扎根”
  通过调查我们发现,大学生选择到农村担任“村官”的原因较多,有相当一部分是出于就业的考虑。在抽样调查的98名大学生村官中,有32%的是在就业压力下的无奈选择,34%是锻炼自己为以后打下基础,对农村怀有感情、想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仅占21%左右;另一方面,对“三年后您的去向”的回答,高达68%的“大学生村官”选择报考公务员,还有4%选择考研,8%选择自谋其他职业,3%选择其他,仅有17%选择续签或继续留在农村当“村官”。这说明一些“大学生村官”的思想不稳定,他们“来”是无奈的“来”,“来”的目的是为了“走”,用他们的话说追求的是“比较有保障的过渡”和“曲线脱离农村,跳出农门”。
  (二)生活不适应,工作不深入
  调查发现,进村第一年的“大学生村官”多数面临工作难以深入问题, 76%的吃住在乡镇,另有15%的吃住在自己的亲戚家或自己家,只有9%左右吃住在村委。有 63%的“大学生村官”认为,村里人际关系难处理、村民缺乏认同感、生活不习惯、工作无从下手等。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是:一是农村人际关系复杂、利益纠葛较多,农村工作琐碎繁杂,新来者很难在短期内被农村社会所接纳;二是理想与现实有较大差距,农村相对艰苦的工作条件、复杂的工作环境、落后的思想观念,与“大学生村官”的心理预期存在着较大的落差;三是农村的物质条件较差,社会交往范围较小,文化生活较为单调,尽管戴上了“干部”的头衔,但仍然是“泥腿子”干部,与在城市发展的同学相比,容易使一些“大学生村官”产生自卑感、失落感;四是“大学生村官”自身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由于对村情民情不太熟悉,一时很难融入农村,与群众“打成一片”。
  (三)急于求成,不切实际
  “大学生村官”创业是一个被媒体浓墨重彩加以宣传的重要内容,对于大多数刚走出校门的“村官”(尤其是有“曲径通幽”之意的“大学生村官”)而言,创业可能是他们梦寐以求的实现自身价值的最好方式。在调查中发现,70%以上的“大学生村官”有过创业的想法,36%的有过创业的尝试,而小有成绩的不到10%。看到媒体报道某某“大学生村官”创业成功受到领导表扬、群众称赞,部分大学生村官就坐不住了,也想搞创业项目来体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是却忽视了自己既无创业技能、创业经验,又缺乏创业资金的实际情况,创业的风险是可想而知的。从实际出发,做好村里的事情,以自身知识服务村民,为村民办些实事是大部分“大学生村官”的明智之举。
  (四)专业不对口,角色转换慢
  通过调查发现,到村任职的“大学生村官”所学专业和所任职村的主要产业对口或相近只有7%左右,大部分的“大学生村官”专业不对口。这些“大学生村官”中,部分能尽快完成角色转换,虚心向现任村干部、村中致富能手学习主要产业的相关知识,了解村中的实际情况,然后结合自己的专业特长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如计算机专业的为村民提供信息服务,法学专业的为村民提供法律服务等)。但相当一部分角色转换慢,会感到学非所用、茫然无所适从。
  四、几点建议
  (一)加强对在校大学生的思想教育,培养他们为新农村建设服务的理念
  通过学生社团活动培养大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提高他们处理具体复杂问题和矛盾的能力、组织管理、人际交往等各方面能力;利用新闻媒体和学校课堂大力宣传,营造良好舆论氛围,鼓励大学生投身新农村建设;通过布置作业让大学生参加节假日社会调研和专题报告使他们真正了解新农村建设情况,掌握“三农”工作的方针政策,以树立和巩固他们热爱农民、热爱农村事业,扎根农村的思想。
  (二)完善机制,根据村主导产业和存在的主要问题选拔培养专业对口的“大学生村官”
  为了避免用非所学,让“大学生村官”学以致用,一要在设置选聘条件时以农口、行政管理等专业以及发展村镇工业所需的专业为主;二要加强对“大学生村官”的培养,让他们真正成为“村官”。不仅要给他们明确职务,更重要的是要明确分工;在“大学生村官”基本了解村情民情后,要大胆放手让他们单独负责某一方面的工作;同时针对“大学生村官”的实际情况,进行个性化、差别化的培养,努力将他们培养成为管理型、社会服务型和创业型等各种类型的有用人才。
  (三)建立培训帮扶机制,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
  为减少创业失败给村民带来不必要的经济损失,避免挫伤大学生村官的创业积极性,本课题组认为各级政府部门要做好如下工作:一是给各高校、各科研院所下达任务,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的引导和技能培训,通过培训切实使他们转变观念、提升素质,实现想创业、能创业、敢创业的目标。二是加强对“大学生村官”创业典型的宣传鼓励力度。对“大学生村官”创业过程中涌现出的先进典型给予大张旗鼓的表彰,不仅让“大学生村官”在经济上得实惠,还在政治上有奔头,为“大学生村官”创业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三是建立帮扶机制,扶持“大学生村官”创业。通过建立科技、法律、投资等方面的数据库、设立“大学生村官”创业基金、举办新农村建设论坛等等,实现资金、信息、技术的顺畅流通,为“大学生村官”创业拓展渠道。
  参考文献:
  [1] 罗旭,蔺玉红.大学生村官:在基层闪光[N].光明日报,2008-05-09.
  [2] 肖一.大学生基层就业是人才强国战略的重要方面[N].光明日报,2007-05-13.
  [3] 中共中央组织部.关于选聘高校毕业生到村任职工作的意见(试行)learning.sohu.com/20090402/n263154930.shtml 2009-04-02.
  [4] 陈倩玉.大学生村官创业遭遇“拦路虎” [J].民政文献简报,2009,(9).



作者:澹台思鑫 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17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1 19:39:20
此文冷静地、看待思考目前的热点问题!
欢迎楼主今后与网友分享更多的资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