支教有点类似官员轮岗。
第一、时间太短的情况下都采取使自身效用最大化的方法,那就是构造简历的亮点。官员也是象征性的挂个名,到期走人,履历上也是一个亮点。短至几个月的都是这种性质;
第二、当时间够长的情况下,发现有个帕累托改进空间,他们才会学着去将自身特点(才能)和学生(学校、地区)实际结合起来,教一些相对较有用的东西;官员同样在一个较稳定的时期要蹲点的要求下,就会利用自身人脉去拉拉资源,为当地跑跑项目,这个帕累托改进最终是他晋升or留下感动的必要条件,一般这个时间不能低于两年甚至更长。
第三,当时间要求更长的情况下,支教人员(部分啊,非指全部)发现存在锁定,短期内不能形成正向预期,又由于这是自愿报名的,于是他们就会理性的选择不去。而官员是党管干部任命下去的,不去不行,短期内他看不到正向预期的情况下,他会选择破罐子破摔,或是陷入当地一些利益网络中不能自拔,最终成为蛀下去的“罗卜”。
当我们把支教的贡献程度或是参与度描绘成一条曲线,会发现这条供给曲线是一条向后弯曲的形状,类似于微观中劳动力要素市场供给。而且平滑程度可能又类似于宏观中的三种AS曲线情形,有明显的阶梯状。......
个人分析,不知中肯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