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引用tracylxn在2006-6-12 15:18:00的发言:冒昧的问一声,西南财经很牛吗?
个人觉得上交比较偏理工……
主要是西南财大原来是人民银行直属高校,在银行系统很不错~~~贴些介绍出来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是按照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基地建设计划》、贯彻高校科研机构改革的精神、采取与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合作建设、合作研究的方式、于2000年2月组建成立的具有新型机制的实体性科研机构,其前身为成立于1986年的西南财经大学金融研究所,2000年9月正式列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百所重点研究基地之一。中心以西南财经大学金融学科的研究力量为主,邀请国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和知名金融机构的著名专家学者,共同研究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中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
中心建设目标:把中心建成具有解决社会经济金融重大问题的、综合研究能力强的、全国一流的、国际有影响的国家级金融学科研究机构,即建设为我国金融领域的五个基地、二个库:全国金融科学研究基地,全国金融研究领域的专门人才库和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全国高校的金融学术交流和资料信息基地,全国金融部门知名的思想库和咨询服务基地,全国高校科研体制改革的示范基地。
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名单
名誉主席:黄 达(中国人民大学)
主 席:曾康霖(西南财经大学)
副主席:
谢 平(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何泽荣(西南财经大学)
委 员:(以下按姓氏笔划为序)
马君潞(南开大学经济学院)
王广谦(中央财经大学)
白钦先(辽宁大学)
刘锡良(西南财经大学)
宋逢明(清华大学)
李 扬(中国社会科学院)
陈野华(西南财经大学)
陈雨露(中国人民大学)
唐 旭(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
夏 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
戴国强(上海财经大学)
融学院成立于1997年。在原金融系、国际经济系国际金融教研室以及农经系农村金融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金融学科取得长足发展。2002年9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人文社科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金融学科历史悠久,学科建设成就显著。学校1952年设立财政信贷专业,1978年在财政金融系招收金融专业本科生,1979年成立金融系,1981年起招收货币银行专业硕士生;1987年招收国际金融专业本科生;1990年货币银行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招收国际金融专业硕士生。1952年以后,彭迪先教授、何高著教授,留法博士梅远谋、留英学者程英琦、温嗣芳以及柯瑞祺、汪桂馨等教授学成归国后,在我校从事货币学说、国际金融、财政信贷等教学科研工作,为我校金融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金融专家,如曾康霖教授、何泽荣教授、冯肇伯教授、刘锡良教授、林义教授、卓志教授、刘俊教授、殷孟波教授、陈野华教授等。
金融学院现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学层次。本科专业有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双语班;硕士点有金融学、金融工程学、信用管理;博士点有金融学。学院下设金融系、金融工程系、信用管理系和金融双语教学中心。截止2006年9月金融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近2000名,硕士研究生已达800人,博士研究生近100人。此外,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需要,学院设立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所、资本市场发展研究所、金融产品研发中心、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统筹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所。
金融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师43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讲师、助教10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金融学院一贯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蒙代尔、小宫隆太郎、杜森贝利、迪布威格等世界经济学家都曾来校讲学。“九五”以来,金融学科成功地承办了中国人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我校召开的“金融分析与规划技术课程培训班”;组织召开了“97中国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研讨会”。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全球金融发展研讨会”,“中国金融资产盘整研讨会”、“中国证券市场阶段性及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2002年5月召开了“金融学课程建设暨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2002年10月,在庆祝西南财经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又举行了“银行家论坛”,连续几年举办“中国金融论坛”,在学界和业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长期以来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银行保持学术联系,每年都有多名外藉教授来校讲学。通过聘请兼职教授、访问学者等形式与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为了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金融学院自1995年以来已派出20人次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讲学和访问进修。
金融学科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室和物质设备条件。学校“211工程”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金融干部研修中心、证券研究实验室、货币与证券陈列研究室等建设项目;并有中国人民银行建在我校的“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依托学校丰富的金融及经济类图书文献资料条件,建有金融文献资料中心。充足的物质设施为本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长期以来,学院注重金融基础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同时坚持为国家金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加强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风险防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国际化、金融电子化、金融市场、公司金融等方面的理论与实务研究。自2001年以来,出版专著50部,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50项,校级课题72项,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880余篇。近年来,我院教师科研成果丰富,殷孟波教授主持的《中国金融风险研究》专著同时获2002年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和四川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殷孟波教授的《西南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论文2003年获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张合金教授主持的《投资规模调节论》专著获四川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桥云教授的《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国债总量扩张及趋势研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冯用富教授的《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固定汇率的缺陷兼中国的选择》论文获第五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三等奖,同时获四川省第九次金融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曾志耕副教授主持的《组建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负面影响及对策》论文获四川省第九次金融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校加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院长特聘制,2007年学校成功聘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刘俊教授为院长。
曾康霖,四川泸县人,出生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八日。解放后从事过几年税务工作。一九五六年考入四川财经学院财政与信贷专业深造,一九六零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金融系主任,现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货币银行学博士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金融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金融教学研究工作。
出版的专著有:
《金融理论问题探索》(1984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著作奖)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货币银行学说》(1985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著作奖)
《货币流通论》(1987年出版,获人民银行总行优秀著作奖)
《资金论》(1990年出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利息论》(1991年出版,获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奖)
《信用论》(1993年出版,1998年获国家级优秀著作奖)
《金融实际问题探索》(1994出版)
《银行论》(1997年出版)
《金融理论与实际问题探索》(1997年出版)
《经济金融分析导论》(2000年出版)
此外,主编全国高校金融类本科教材《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学》(获全国高校金融类优秀教材奖)、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撰写了不少论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金融高层次人才--博士和硕士。为我国金融教育,金融学科建设及推动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80年代,连续三年被四川省成都市评选为劳动模范,1990年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成果奖,1996年被评为人民银行系统优秀教师,199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载入《国际名人传记词典》(1994年第二十三卷)。
曾康霖,四川泸县人,出生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八日。解放后从事过几年税务工作。一九五六年考入四川财经学院财政与信贷专业深造,一九六零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金融系主任,现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货币银行学博士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金融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金融教学研究工作。
出版的专著有:
《金融理论问题探索》(1984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著作奖)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货币银行学说》(1985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著作奖)
《货币流通论》(1987年出版,获人民银行总行优秀著作奖)
《资金论》(1990年出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利息论》(1991年出版,获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奖)
《信用论》(1993年出版,1998年获国家级优秀著作奖)
《金融实际问题探索》(1994出版)
《银行论》(1997年出版)
《金融理论与实际问题探索》(1997年出版)
《经济金融分析导论》(2000年出版)
此外,主编全国高校金融类本科教材《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学》(获全国高校金融类优秀教材奖)、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撰写了不少论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金融高层次人才--博士和硕士。为我国金融教育,金融学科建设及推动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80年代,连续三年被四川省成都市评选为劳动模范,1990年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成果奖,1996年被评为人民银行系统优秀教师,199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载入《国际名人传记词典》(1994年第二十三卷)。
教师名称:殷孟波
教师简介: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博导
|

| | | | | | | 个 人 简 介 | ※ 教学情况 1、讲授的主要课程: 《货币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经济学》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证券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① 对如何把货币银行学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问题的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课题 1994年) ②金融教学改革与创新(西南财大课题 1994年) ③ 金融教学如何适应金融改革与机制转换(校重点课题 1997年) ④ 承担国家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 4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① 金融教学要适应金融体制改革 《财经科学》 1998.1 ② 金融教学改革有关问题思考 《财经科学》 1999.6 ③ 《中国金融理论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④ 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财经科学》 2001.1 ⑤ 呼唤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 《金融时报》理论周刊 2002.1.1 ⑥ 对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9 ⑦ 创新金融人才的能力培养 《金融时报》 2002.10.11 5、出版教材 ① 货币银行学 1994年 主编 ② 商业银行学 1994.7 主编 ③ 货币银行学 1998.2 主编 “211”重点建设教材 ④ 中国金融理论发展研究 2000.5 主编 研究生教材 ⑤ 货币金融学 2000.11 主编 “211”工程规划教材 ⑥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 副主编 研究生用 ⑦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001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⑧ 货币金融学 2004.2 主编 教育部“十五”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 6、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① 在全国高校第 2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中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 ② 被评为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1993) ③ 被评为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1997) ④ 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996) ※ 学术研究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① 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南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2000ZDXM790017 ② 四川省软科学课题“西南经济发展中的财政金融支持” ③ 金融产品的个人需求及市场细分(校重点课题) 2003 ④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问题研究” ⑤ 四川省工商业联合会课题“民营银行问题研究” 2、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①西南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经济学家》2000.4 独立发表) ②西南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经济学家》2001.6 第一作者) ③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02.1.2独立发表) ④破窗理论与中国信用研究(《金融时报》理论周刊 2002.7.8独立发表) ⑤从新视角看银行贷款集中(《经济日报》理论周刊 2003.2.24 独立发表) ⑥如何看待四万亿银行存差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 2003.6.17 第一作者) ⑦银行为什么愿意向大企业贷款(《经济学家》 2003.4 第一作者) ⑧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评价(《经济学动态》2004.3第一作者) ⑨如何拓展西部资金渠道(《经济日报》理论周刊 2004.5.10 独立发表) ⑩专著:《中国金融风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 3、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 奖励 ①专著《中国金融风险研究》获2000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②专著《中国金融风险研究》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③教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 ④论文《西南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获四川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
经过几代人的努力,金融学科取得长足发展。2002年9月被教育部评为国家级重点学科,200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人文社科国家级重点研究基地---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同时也是全国规模最大的金融人才培养基地。
我校金融学科历史悠久,学科建设成就显著。学校1952年设立财政信贷专业,1978年在财政金融系招收金融专业本科生,1979年成立金融系,1981年起招收货币银行专业硕士生;1987年招收国际金融专业本科生;1990年货币银行学专业获得博士学位授予权;1991年招收国际金融专业硕士生。1952年以后,彭迪先教授、何高著教授,留法博士梅远谋、留英学者程英琦、温嗣芳以及柯瑞祺、汪桂馨等教授学成归国后,在我校从事货币学说、国际金融、财政信贷等教学科研工作,为我校金融学科的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涌现出一大批在国内外有重要影响的著名金融专家,如曾康霖教授、何泽荣教授、冯肇伯教授、刘锡良教授、林义教授、卓志教授、刘俊教授、殷孟波教授、陈野华教授等。
金融学院现有本科、硕士、博士三个教学层次。本科专业有金融学、金融工程、金融双语班;硕士点有金融学、金融工程学、信用管理;博士点有金融学。学院下设金融系、金融工程系、信用管理系和金融双语教学中心。截止2006年9月金融学专业在校本科生近2000名,硕士研究生已达800人,博士研究生近100人。此外,根据办学特色和学科发展需要,学院设立国际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所、资本市场发展研究所、金融产品研发中心、信托与理财研究所和统筹城乡金融服务体系建设研究所。
金融学院现有教职工53人,其中教师43人,博士生导师8人,教授10人,副教授23人,讲师、助教10人,形成了一支年龄结构、职称结构、知识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
金融学院一贯注重国内外学术交流,蒙代尔、小宫隆太郎、杜森贝利、迪布威格等世界经济学家都曾来校讲学。“九五”以来,金融学科成功地承办了中国人民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我校召开的“金融分析与规划技术课程培训班”;组织召开了“97中国金融学科建设和发展研讨会”。组织召开了“面向21世纪全球金融发展研讨会”,“中国金融资产盘整研讨会”、“中国证券市场阶段性及发展战略高级研讨会”。2002年5月召开了“金融学课程建设暨双语教学国际研讨会”。2002年10月,在庆祝西南财经大学建校50周年之际,又举行了“银行家论坛”,连续几年举办“中国金融论坛”,在学界和业界产生重要影响。此外,长期以来与国外多所知名大学、银行保持学术联系,每年都有多名外藉教授来校讲学。通过聘请兼职教授、访问学者等形式与国内外金融学领域的一批著名专家学者建立了良好的学术交流关系。为了培养中青年骨干教师,金融学院自1995年以来已派出20人次中青年教师到国内外高等院校讲学和访问进修。
金融学科拥有较为完备的实验室和物质设备条件。学校“211工程”设有金融科研实验中心、金融干部研修中心、证券研究实验室、货币与证券陈列研究室等建设项目;并有中国人民银行建在我校的“中国人民银行模拟银行实验中心”。依托学校丰富的金融及经济类图书文献资料条件,建有金融文献资料中心。充足的物质设施为本学科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长期以来,学院注重金融基础理论与实务的研究,同时坚持为国家金融决策提供咨询服务。加强了中央银行宏观调控与监管、金融风险防范、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国际化、金融电子化、金融市场、公司金融等方面的理论与实务研究。自2001年以来,出版专著50部,承担国家级课题12项,省部级课题50项,校级课题72项,发表论文和研究报告880余篇。近年来,我院教师科研成果丰富,殷孟波教授主持的《中国金融风险研究》专著同时获2002年教育部第三届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三等奖和四川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殷孟波教授的《西南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论文2003年获四川省社会科学成果三等奖。张合金教授主持的《投资规模调节论》专著获四川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张桥云教授的《八十年代以来我国国债总量扩张及趋势研究》获第三届中国金融学会优秀论文三等奖。冯用富教授的《金融一体化背景下固定汇率的缺陷兼中国的选择》论文获第五届全国优秀金融论文三等奖,同时获四川省第九次金融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曾志耕副教授主持的《组建不良资产管理公司的负面影响及对策》论文获四川省第九次金融科研优秀成果二等奖。
学校加强管理体制改革,积极探索院长特聘制,2007年学校成功聘请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刘俊教授为院长。
曾康霖,四川泸县人,出生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八日。解放后从事过几年税务工作。一九五六年考入四川财经学院财政与信贷专业深造,一九六零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金融系主任,现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货币银行学博士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金融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金融教学研究工作。
出版的专著有:
《金融理论问题探索》(1984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著作奖)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货币银行学说》(1985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著作奖)
《货币流通论》(1987年出版,获人民银行总行优秀著作奖)
《资金论》(1990年出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利息论》(1991年出版,获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奖)
《信用论》(1993年出版,1998年获国家级优秀著作奖)
《金融实际问题探索》(1994出版)
《银行论》(1997年出版)
《金融理论与实际问题探索》(1997年出版)
《经济金融分析导论》(2000年出版)
此外,主编全国高校金融类本科教材《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学》(获全国高校金融类优秀教材奖)、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撰写了不少论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金融高层次人才--博士和硕士。为我国金融教育,金融学科建设及推动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80年代,连续三年被四川省成都市评选为劳动模范,1990年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成果奖,1996年被评为人民银行系统优秀教师,199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载入《国际名人传记词典》(1994年第二十三卷)。
曾康霖,四川泸县人,出生于一九三八年十一月八日。解放后从事过几年税务工作。一九五六年考入四川财经学院财政与信贷专业深造,一九六零年毕业后留校任教。曾任金融系主任,现任西南财经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名誉主任,教授,货币银行学博士导师,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全国金融学术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金融学会副会长,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长期从事金融教学研究工作。
出版的专著有:
《金融理论问题探索》(1984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著作奖)
《资产阶级古典学派货币银行学说》(1985年出版,获四川省政府优秀著作奖)
《货币流通论》(1987年出版,获人民银行总行优秀著作奖)
《资金论》(1990年出版,获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优秀著作奖)
《利息论》(1991年出版,获国家教委优秀著作奖)
《信用论》(1993年出版,1998年获国家级优秀著作奖)
《金融实际问题探索》(1994出版)
《银行论》(1997年出版)
《金融理论与实际问题探索》(1997年出版)
《经济金融分析导论》(2000年出版)
此外,主编全国高校金融类本科教材《货币银行学》、《银行经营管理学》(获全国高校金融类优秀教材奖)、承担了国家级省部级科研课题,撰写了不少论文,为国家培养了大量金融高层次人才--博士和硕士。为我国金融教育,金融学科建设及推动金融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贡献。80年代,连续三年被四川省成都市评选为劳动模范,1990年获首届全国优秀教育成果奖,1996年被评为人民银行系统优秀教师,1997年获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被"英国剑桥国际名人传记中心"载入《国际名人传记词典》(1994年第二十三卷)。
教师名称:殷孟波
教师简介:研究生部主任/教授/博导
|

| | | | | | | 个 人 简 介 | ※ 教学情况 1、讲授的主要课程: 《货币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金融理论与实践》、《金融经济学》 2、承担的实践性教学 : 证券实验、实习报告、课程设计、毕业设计 /论文 3、主持的教学研究课题 ① 对如何把货币银行学建设成国家级重点学科问题的研究(中国人民银行总行课题 1994年) ②金融教学改革与创新(西南财大课题 1994年) ③ 金融教学如何适应金融改革与机制转换(校重点课题 1997年) ④ 承担国家教育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主编 4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教学相关论文: ① 金融教学要适应金融体制改革 《财经科学》 1998.1 ② 金融教学改革有关问题思考 《财经科学》 1999.6 ③ 《中国金融理论前沿》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4 ④ 金融企业文化建设与人才培养 《财经科学》 2001.1 ⑤ 呼唤高层次国际化金融人才 《金融时报》理论周刊 2002.1.1 ⑥ 对提高金融人才培养质量的思考 《金融学科建设与发展战略研究》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9 ⑦ 创新金融人才的能力培养 《金融时报》 2002.10.11 5、出版教材 ① 货币银行学 1994年 主编 ② 商业银行学 1994.7 主编 ③ 货币银行学 1998.2 主编 “211”重点建设教材 ④ 中国金融理论发展研究 2000.5 主编 研究生教材 ⑤ 货币金融学 2000.11 主编 “211”工程规划教材 ⑥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研究 副主编 研究生用 ⑦ 商业银行经营管理 2001 主编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⑧ 货币金融学 2004.2 主编 教育部“十五”规划国家级规划教材 6、获得的教学表彰/奖励 ① 在全国高校第 2届优秀教学成果奖中获校优秀教学成果奖(1993) ② 被评为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1993) ③ 被评为教书育人优秀教师( 1997) ④ 被评为四川省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 1996) ※ 学术研究 1、近五年来承担的学术研究课题 ① 国家教育部重点课题“西南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问题研究” 2000ZDXM790017 ② 四川省软科学课题“西南经济发展中的财政金融支持” ③ 金融产品的个人需求及市场细分(校重点课题) 2003 ④ 国家社科基金课题“西部大开发资金渠道问题研究” ⑤ 四川省工商业联合会课题“民营银行问题研究” 2、 在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的学术论文 ①西南经济发展中的金融支持(《经济学家》2000.4 独立发表) ②西南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经济学家》2001.6 第一作者) ③加大金融对经济发展的支持力度(《经济日报》理论周刊2002.1.2独立发表) ④破窗理论与中国信用研究(《金融时报》理论周刊 2002.7.8独立发表) ⑤从新视角看银行贷款集中(《经济日报》理论周刊 2003.2.24 独立发表) ⑥如何看待四万亿银行存差 (《光明日报》理论周刊 2003.6.17 第一作者) ⑦银行为什么愿意向大企业贷款(《经济学家》 2003.4 第一作者) ⑧公司财务危机预警模型评价(《经济学动态》2004.3第一作者) ⑨如何拓展西部资金渠道(《经济日报》理论周刊 2004.5.10 独立发表) ⑩专著:《中国金融风险研究》(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0年) 3、 获得的学术研究表彰 / 奖励 ①专著《中国金融风险研究》获2000年四川省哲学社会科学二等奖 ②专著《中国金融风险研究》获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 ③教材《商业银行经营管理》获教育部优秀成果二等奖 ④论文《西南金融结构与经济结构的关系》获四川省第十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