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跨学科讨论区 哲学与心理学版
4901 26
2010-09-23
理解哲学——哲学何为与何谓哲学(1)

——杨国荣在华东师大的演讲

   
    非常高兴有机会和同学们一起讨论,探讨一些哲学的问题。在“理解哲学”这一题目之下,我们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何为哲学,二是哲学何为,二者相互关联。“何为哲学”,在宽泛意义上接近于“哲学是什么”;“哲学何为”涉及的是哲学的意义,包括它所具有的功能、作用,等等。我们先从第一个问题说起。“哲学”一词最初是西语philosophy的译名,在古希腊,“哲学”的意思是爱智慧,从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可以说哲学就是一种智慧之思。智慧的追思当然并限于西方,事实上,中国的哲人同样很早就开始了走向智慧的漫长跋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0-9-23 09:45:02
谈到智慧,自然就涉及知识和智慧之间的关系问题。与智慧相对的知识,主要与具体的经验领域相联系,它以经验领域中具体事实为对象,以命题、范畴等对各种具体对象分别地加以把握。这方面,科学无疑是重要的形态。当然,知识不限于科学,但我们可以说科学是知识的一种比较典型的形态。相对于知识而言,智慧,如果借用中国哲学的表述,则更多地表现为对“性与天道”的追问。这里所说的“天道”,首先指向作为整体的世界以及世界本身的统一性或宇宙的终极原因、终极原理;“性”则更多的与人自身的存在相联系,并具体展开为对人自身的本质、人的存在意义、人的完善等等的追问。这样,“性与天道”在总体上即以宇宙人生这样一些终极性的问题为其题中之义。前几年有一本风靡全球的哲学小说,书名是《苏菲的世界》,书中提出两个基本的问题:一个是“你是谁?”另一个是“世界是如何形成的?”第一个问题(你是谁)中的“你”,并不是 “你、我、他”这一人称意义上的“你”,这个“你”,我们可以把它宽泛地理解为一般意义上的人。“世界是如何形成的”这个问题则相应于中国哲学中所说的天道,或关于世界终极原理、统一性的根源等方面的追问。如果由此追溯西方哲学之源,则可以进一步看到,在古希腊,哲学家很早就提出了“认识你自己”的问题;这里所说“你”,同样可以宽泛地理解为广义上的“人”。

   另一方面,古希腊人很早就开始追问世界的本原、世界是怎么构成的、终极原因是什么,等等,这也是类似于天道方面的问题。所以,从哲学本来的源头看,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对“性与天道”的追问,还是古希腊人要求认识你自己、探讨世界的本原,等等,都已经表现出对于世界之“在”和人自身存在的一种追思。智慧的探索常常就表现为这两重追问,而这两者本身又是相互联系的:人们在追问世界的同时总是联系人自身的存在,或者说,人们总是在人自身的知、行过程中来追问世界之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3 09:45:19
当然,尽管性与天道在总体上是相互统一的,但是我们仍可以从不同的侧面对二者加以考察。从“天道”的层面上看,作为世界统一性原理的“天道”首先意味着对存在分离的扬弃。在此,我们可以把对于“道”的追问和对知识的追问作一分疏。就知识而言,每一具体的知识形态,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学、生物学、化学,社会科学中的社会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都有其独特的研究对象,而每一对象则又都有自己特定的规定和界域;与之相应,每一种知识形态都有自己确定的界限,它们彼此之间往往是无法越界的。如果孤立地从某一种特定的知识形态来看,它所把握的常常是存在的一个方面;例如,物理学所把握的就是对象世界物理的规定——波、粒子、力,等等;生物学把握的是生命对象的新陈代谢;经济学所把握的是经济活动的规律。就这些知识形态而言,它们都停留在对象的一个层面或一个方面上,没有,也无须从总体上去把握,然而,存在本身则是由多方面的规定所构成的,具有统一性;仅仅停留在一个层面上,显然不足以把握这个统一的世界。如何扬弃不同知识形态对存在的分离或分裂?在这里,以“天道”的追问为形态的哲学智慧,无疑是一种不可或缺的进路。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3 09:45:38
就“性与天道”中的“性”而言,如我们前面所提到的,它往往更多地与人自身的存在相联系。智慧总是通过个体长时间的探索,逐渐地凝化于人的精神结构,成为他自身不可分割的一个部分。智慧并不是一种外在装饰,而是人的内在规定;智慧的具体内容,常常通过人的认识、实践过程逐渐体现出来的。从这方面看,智慧的特点就是与人同在,而无法与人相分离:它作为人的精神世界、境界,影响着人的思维和行为,制约着人在生活世界中具体的选择。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智慧即其人。
   
   以看作是哲学智慧的结晶。但真正的哲学总是同时在探索的过程中,逐渐地敞开自己,并展示自身的意义,而无法与沉思或探索的过程相分离;事实上,不仅哲学的理论形成于过程,而且其意义也展开于探索活动之中。就此而言,哲学既是一种理论,又展开为一种活动。作为一种理论思考的活动,哲学的探索不仅仅是记住几个术语、概念,或几个哲学家的名字,从本质上看,哲学是一种自由、独立的思考和探索活动,离开探索过程也就没有哲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3 09:45:54
哲学作为活动,其另一重含义是它与哲学史无法分离:哲学本身就是体现在哲学的历史发展过程之中,离开历史过程,我们就无法回答或解决“哲学究竟是什么”的问题。要真正理解哲学的内涵,便需要与哲学家展开“对话”;思考、理解哲学的过程,也可以被看做是不断回到历史之中、不断地与历史中的哲学家对话的过程。这种对话,往往以诠释哲学家的思想为形式,哲学家的思想是其沉思过程的结晶,我们在通过诠释其思想而与哲学家对话的同时,也逐渐地揭示和了解其心路历程,并经历他的沉思过程。通过这种“对话”,我们就能逐渐对 “哲学是什么”的问题获得比较具体的理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0-9-23 09:46:13
哲学作为一种活动,其含义还在于为道和为人的统一。所谓“为道”,就是哲学的探索过程,“为人”则是一个身体力行、实践自己哲学理念的过程。哲学并不仅仅是抽象的说教,也非仅仅停留于书斋中的思辩。

   哲学家们的思想和他们的实践往往具有内在联系。从历史上看,庄子以“自然”为第一原理,认为最完美的形态就是自然的形态,人类的文化活动、创造都是对天性的破坏,由此他提出了“无以人灭天”的原则。这种将“自然”理想化的观念,无疑容易忽略人类文明发展的价值;但从哲学理念上看,其中也包含着注重自然原则的趋向,这和儒家对“仁道原则”的推崇形成了对照。庄子不仅在“为道”的意义上坚持自然原则,而且也将这一原则贯彻于其“为人”的过程。根据历史记载,楚威王曾派人请庄子去做楚国的宰相,但是庄子断然予以回绝。在他看来,宰相之位固然很高,但他宁愿像鱼一样,在充满污泥的河水中自由自在地生活,而不愿受当时政治生活的束缚。这样的生活方式、实践过程和他在哲学上坚持的原则是一致的;所以,我们可以说庄子的学说和他的为人是统一的。

   就西方哲学史而言,苏格拉底是古希腊重要的哲学家,而当我们回顾苏格拉底一生的时候,总要提到苏格拉底之死。他的死具有非常重要的象征意义,其中体现了对人的尊严的维护以及对死的达观的态度。苏格拉底所在的城邦以误导青年的罪名把他投入监狱;在入狱之后,他的学生曾为他创造了逃离的机会,但是他拒绝越狱而宁愿静静地在狱中等待死亡的来临。这样的选择既以坦荡自信的胸怀,体现出了对人自身尊严的维护,也展示了哲人对死的达观态度。苏格拉底在哲学上十分注重德性,我们在他人生最后的选择上,确实可以看出他对于道德的深沉追求。他的道德呼唤和他的人生选择之间,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当然,哲学作为一种活动,其特点更集中地体现在理论的层面,哲学本身即展开为一个无穷的理论追问过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