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新商科论坛 四区(原工商管理论坛) 商学院 创新与战略管理
10696 0
2010-10-12
摘  要:20世纪80年代以来,企业家精神在解决就业问题、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成为理论与实业界关注的焦点。然而,我国各界人士对企业家精神理论的认识、研究还没能够形成系统的理论并应用于实践。因此,文章研究旨在通过从个体企业家精神、公司企业家精神、内部企业家精神、社会企业家精神四条脉络对企业家精神理论进行系统的文献梳理,把握不同专家学者对企业家精神理论的认识,为进一步丰富其理论内容提供一个有益的理论平台。    关键词:企业家精神,个体企业家精神,公司企业家精,内部企业家精神,社会企业家精神
    一、企业家精神的内涵
    自Schumpeter(1934)最早提出企业家精神是一种“创新精神”以来,专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家精神”的内涵进行了阐述。其中,Cole(1946)指出,企业家精神是在不确定环境下,通过个人或参与团体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系列行为,这种行为会受现在经济和社会力量的影响。与Cole从“企业家行为”视角来阐述企业家精神不同,Glosten&Muller (1993)则关注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过程,在他们的论述中,将企业家精神定义为在不确定的环境中从新的、独一无二的、有价值的资源组合中攫取利润的过程。与此相似,张玉利(2004)认为企业家精神是将一系列独特的资源集中在一起从事开采机会的过程,研究的焦点是机会而不是目前所掌握资源的情况,是在动态复杂环境下组织谋求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周其仁教授基于功能和能力视角给企业家精神下定义,指出所谓企业家精神,首先,企业家就是创新,别去做别人已经在做的事,一定要找到新的市场机会;其次,企业家对潜在的市场机会有敏感;最后,企业家对市场“不确定性”能够驾驭。而Kao & Tan wee liang(2003)通过分析企业家精神的特质,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所有经济活动的驱动力,它包括寻找机会、承担风险和推动事物的发生发展,企业家精神是提高生产效率和促进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此外,还有的学者将企业家精神看作是获取竞争优势与较佳财务绩效的重要元素和能帮助企业发展新的产生现金流的事业(Schollamer,1982;Peterson & Berger,1983)等等。
    从上述对企业家精神的论述来看,虽然学者们试图从不同的视角诠释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但是对于企业家精神实质的认知却是趋同的,概括这些定义,可以认为企业家精神是指具有企业家素质的人或所属组织机构,基于一定创新意识和持有进取态度基础之上,敢于承担风险和挑战不确定性,以其敏锐的洞察力发现投机机会,发挥个人特性或团队合作精神,为个人或组织机构获取竞争优势和实现效益最大化过程不可欠缺的要素。
    二、企业家精神理论演化的若干脉络
    从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生成和演进来看,以Collins & Moore(1970)区分“独立型企业家”与“管理型企业家”为契机,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向“个体企业家精神”和“公司企业家精神”两个方向发展,随着公司企业家精神研究的不断深入,又从中分离出“内部企业家精神”理论,近年,人们又将商业经济领域的企业家精神引入到社会型组织机构来,进而提出了“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企业家精神理论就在这四个不同的理论分支的各自理论创新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
    1.个体企业家精神理论。个体企业家精神(Startup Entrepreneurship)多指具有良好个人声誉、成就欲望和不断追逐机会进行资源整合能力的创建者自身在创业初期表现出来的企业家精神,即以个人或一群自然人为载体,在强烈的成功欲望驱使下,独立发挥创业、创新、承担风险、勤奋、节俭、自强不息的精神,通过资源整合实现自身效用最大化,以满足社会需求。个体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研究开创了企业家精神研究的领域,其研究对象主要针对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个体企业家,从研究视角与内容来看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注企业家个体创业特质。企业家个体创业特质一般都被描述成如具有领导风格、个人主义、成就欲望、风险倾向等,识别个体创业特质差异对创新性行为的影响非常重要,具有创业潜力的个体在被识别之后可以加以培训提供创新性活动的机会。对此,Huef ner & Hunt & Robinson(1992)总结过去各种企业家精神量表的优缺点,选定EQ、EAO、MBTI和HBDI对创业者和非创业者进行比较研究:对于个体而言,EQ对创业者和非创业者的区别力最强,EAO次之;对于组织而言,EQ/EAO/MBTI 的组合使用能最佳地预测组织成员的创业倾向。张玉利、杨俊(2003)基于以上理论研究成果的基础之上,采取随机抽样和问卷方式以MBA和大众群体为调研对象对我国企业家创业行为进行了调查,调查以受访者的冒险性及能力经验来识别个人创业特质,经分析得出,个体冒险性和能力经验与创业动机、创业行为之间正相关,表明个体冒险性越高,越具备创业必需的能力经验就越倾向于产生创业动机和实施创业行为,等等。
    其次,关注个体企业家精神所包含的要素。在对个体企业家精神要素的研究中,邢以群(1994)及其合作者们通过对120个优秀企业家进行个案文献统计分析和制作企业家精神表现量表,分析评定出追求进取精神、创新精神、大胆开拓精神、坚韧不拔的拼搏精神、实事求是的实干精神是表现最为突出的个体企业家精神要素。更多的专家学者也都是基于上述观点研究个体企业家精神要素的,可以说自企业家精神理论产生伊始,人们就开始对其予以关注。
    最后,关注个体企业家精神在创业过程中的行为表现。创业实质上是企业家完成和衔接感知并评价创业机会,整合资源以创立新企业,以及谋求新企业生存和成长三项关键任务的过程(杨俊,2005),在这一过程中企业家个体往往表现出不同的行为。周立群、邓宏图(2002)通过对企业家个人行为理性、非理性与相对理性问题的研究,认为个体企业家精神使企业家行为出现“变异性”和“跃迁性”,正是这种企业家精神使企业的生产结构发生变化,且通过企业家精神导引下的企业家进行创造性活动,使企业家自身拥有的资源禀赋得到扩张。在此研究的基础上,杨俊、张玉利(2004)从企业家资源禀赋视角分析个体企业家的创业行为表现,他们认为,企业家创业时并非一无所有,企业家创业前资源禀赋构成其创业的资源基础,创业行为实质上也更多地具有理性成分,是企业家创新冒险精神与理性决策的交织过程,表现为企业家在获取创业资源与应对环境不确定性过程中所体现的科学性,企业家在创业过程中的一系列理性决策与其创业前拥有的资源禀赋密切相关。
    上述关于个体企业精神理论的研究尚存在片面及静态性,缺乏整体观念及动态性。在经济不断向前发展的今天,要动态性地认识和发展个体企业家精神,首先,促进企业家的自我超越,进一步丰富和完善个体企业家精神,达到量的增加;其次,加快个体层面向组织层面的跃进,即个体企业家精神向公司企业家精神转变,实现质的飞跃。
   2.公司企业家精神理论。
   Miller于1983年提出公司企业家精神(Corporate Entrepreneurship)的概念,公司企业家精神是指企业家精神在整个公司的渗透,不仅限于公司领导层或某个人所表现出的企业家精神,主要体现在公司的创新与风险创业行为上。
它可以作为价值创造和创新的工具,用来提高公司竞争地位、变革公司及其市场环境,公司关键决策者具有承担风险的偏好,通过持续的产品或过程创新、技术的改进来追求对资源潜力的开发,也就是“激活”潜在的现有知识和在现有的市场、技术环境下实现创新成功所必需的资源和竞争力,以实现改进公司的竞争地位和经营绩效的持续增长(Morris & Paul,1987;Covin & Slevin,1991;Miles & Arnold,1993)。
    可以说,公司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研究突破了个体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的局限性,研究对象由针对具有成功创业经验的个体企业家扩大到整个公司,研究范围更为宽泛,而且,将理论研究用于指导实践,专家学者们更加重视理论的实效性研究。综合现有研究成果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关注公司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最早对公司企业家精神要素的构成进行划分的是Miller&Friesen(1983),他们将公司企业家精神要素分成三个层面,一是公司要致力于产品市场的研发且具有承担风险的能力,二是要具有预见性的创新特质,三是要有主动出击竞争对手的投机与变革意识。在此基础上,Lumpkin&Dess(1996)通过广泛的研究公司企业家精神文献和总结美国企业组织的经验,提出了西方学者普遍接受的公司企业家精神的五大构成要素:冒险、创新、独立性、变革、竞争性进攻。在国外理论界对于公司企业家精神构成要素展开研究的同时,我国学者也识别出包括新企业开拓、创新性、自我更新、先动性、冒险性、独立性、竞争性进攻、道德和合作精神等要素。欧雪银(2007)还从系统水平、个体水平、公司水平选取企业家精神评价指标,建立了一个科学完整的企业家精神评价指标体系,然后利用灰色关联度时序评价方法测量我国1995—2004企业家精神的水平。
    其次,关注公司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之间的关系。对于公司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关注,实质上是对理论假说的一种验证。对此,Lumpkin & Dess(1996)则以美国西部不同产业的94家独立(未多元化)企业的124位高层管理人员为研究对象的实证研究中发现,企业家精神在动态性和敌对性环境中与高企业绩效有很强的正相关关系。Zahra & Garvis(2000)在针对149家制造业企业的研究中发现企业家精神与ROA或收入增长成正相关。在产业竞争的不利环境下,企业家精神程度越高,公司ROA和收入增长越高。基于以上国外专家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国内专家学者们进行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薛红志、张玉利(2003)通过对国外最新研究文献的回顾和整理,分析了公司创业的产生背景及主要内容,探讨了公司创业精神的衡量标准,即创新、风险偏好、进取性,并从大公司创业导向定位的角度探讨了公司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绩效的关系。
    最后,关注公司企业家精神的培育。在科学技术不断更新,公司内外环境迅速变化的情况下,公司要保持长足持续的发展态势就必须培育企业家精神。例如,陈劲、朱朝晖、王安全(2003)在国内外相关领域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影响公司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系统理论假设模型,他们从公司董事会与经营层结构、企业家素质以及公司企业家战略和创业环境三大主要因素进行研究,运用调研数据对模型进行了验证,得出这三大主要因素与公司企业家精神培育都有着显著的相关性,对公司企业家精神的提升影响很大,同时,得出了包含公司业绩的系统模型,并证明了公司企业家精神与公司业绩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企业家精神的培育有利于提高企业各方面的经营业绩。李维安、王辉(2003)则从公司治理制度层面入手分析如何培育公司企业家精神。通过对中国企业家调查系统的数据(2001年)进行分析,得出“政企职责不分”和“产权制度改革滞后”是影响创新的主要障碍;并通过“委托—代理模型”分析其制度根源,认为在文化背景和经济体制原因之外,公司治理制度的不完善是企业家创新精神不足的微观根源。所以,为了培育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从公司治理制度层面入手,完善企业经营者的选任、激励以及相应的科学决策机制,最大化企业家的创新效用,从而诱导其创新行为。另外,还有学者通过分析企业家精神缺失原因,为构建培育模型和塑造公司企业家精神提供了理论支持(薛红志,2003;何志聪、王重鸣,2005等)。
    从公司企业家精神理论三方面的研究可以看出,公司企业家精神能够使企业获取新的生产力,帮助其进入新的业务领域,开拓新市场,为企业注入新活力,推动公司的经营业绩,提升其市场竞争力。但由于公司企业家精神要素衡量标准、与绩效之间的测量指标、数据及相关维度难以确定和获得,再加之还未形成系统的培育体系,因此,与国际研究水平接轨是亟需解决的问题。
    3.内部企业家精神理论。
    理论界以Pinchot(1985)所提出的内部企业家精神(Intra Entrepreneurship)这一概念为依托,逐渐形成了以现有大企业、公司的内部具有创新发展机会的组织机构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公司创业家所采取的战略战术及其个性的风格,集中研究以创业方式来采取行动的员工个体及其偏好的内部企业家精神理论(Burgelman,1984;Pinchot,1985;Ross,1987;Zahra,1991;上野明,1992;Drucker,2000;Robinson,2001;Marcus & Zimmerer,2001)。该理论以所有公司的现有体系和结构是限制员工的主动性发挥的要因为假设前提,从内部企业家精神培育以及内部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经营绩效的影响等方面展开了该领域问题的研究。
    首先,关注内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内企业家精神是创新、更新、冒风险、进取性的集合,它是企业家精神在公司内的体现(郭洪强,2003)。从其构成要素看,Twomey&Harris(2000)在他们的研究中提出了内部企业家精神体现在团队合作、错误学习、接受异见、创新期望、积极主动、角色榜样、归宿感和责任性八个方面。Antoncic & Hisrich(2003)提出了体现内部企业家精神的不同的八个维度:创业、新事业、产品或服务、过程创新、自我更新、冒险、超前行动、竞争性进攻。陈忠卫、郝喜玲(2008)采纳衡量企业家精神从创新、冒险和积极进取3个维度切入的一般性做法,又充分考虑创业团队层次的企业家精神在上述3个维度的特殊性,将创业团队企业家精神的本质特征提炼为集体创新、分享认知、共担风险、协作进取4个维度进行测量。综合上述不同的观点,事实上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进取精神、合作精神是被广为接受的内部企业家精神要素。
    其次,关注内部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绩效的关系。内部企业家精神被公认为是促进经济发展、取得高经营绩效的重要因素。Marcus & Zimmerer(2003)针对两者的关系研究则选取10家《财富》500强企业为样本,用调查表法、T-检验法、描述统计和相关分析方法分析内部企业家精神与公司绩效的关系。研究得出,公司的业绩不但没有受内部企业家精神影响,反而促进公司业绩呈增长趋势;影响内部企业家精神的主要因素有财务分析、产品设计和竞争市场分析及可用的资源数量;被调查者认为内部企业家精神对组织发展有积极的作用。还有的从内创业行为及团队创业视角研究二者关系,发现内部企业家精神对企业绩效有着直接积极的影响作用(俞明理,2003;范剑锋,2004等)。所以,我们要注重培养内部企业家精神,通过挖掘、发挥内部企业家精神来促进企业经营绩效的提升。
最后,关注内部企业家精神的激发与培育。企业家精神的培育不但要从公司企业家精神方面进行培育,还要注重内部企业家精神的激发与培育。Drucker(2000)提出将创新与企业家精神视为企业需要加以组织、系统化的实务与训练,也视为管理者的工作与责任,即对企业内部企业家进行创业创新精神、行为的培训;他提出了七个创新机会的来源,作为系统化创新及创业型管理的重心,同时提出了四个创业型策略,作为如何将创新成功导入市场的可行性方法。另外,还有学者认为企业要塑造一种以创新为核心的企业文化,通过塑造企业文化并渗透到每位员工身上来培育内部企业家精神(Ross,1987;陈忠卫、李晶,2005)。
    可以说,内部企业家精神是个体企业家精神与公司企业家精神的融合体,通过对其内部潜在性的挖掘,更进一步的提升了公司的经营业绩及市场竞争力。但仍然没有科学的解决公司企业家精神理论研究存在的问题。
    4.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
    随着有关企业家精神理论内容不断的丰富和完善,研究视角也从关注商业经济领域的赢利部门渗透到了社会非赢利组织部门。社会企业家精神(Social Entrepreneurship)是企业家精神在社会领域的拓展,即如何将企业家的创业、创新和冒险等精神应用于社会非赢利组织部门来创造新价值。其内涵可以理解为具有社会型特质的企业家,不懈的追求、把握服务于社会的机会,充分发挥企业家精神进行资源整合,以完成自身所肩负的社会使命,创造出更高的社会价值。结合其现有成果及发展前景,我们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该领域的研究。
    首先,关注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系统体系,研究的内容多集中于通过创建良好环境、利用有效资源来更多的培育、开发社会企业家精神,实现社会价值最大化。Drucker(2000)认为企业家精神不仅限于经济性机构中,公共服务机构也需要企业家精神,如现代大学的创建和发展,尤其是现代美国大学的创建和发展是讲述企业家精神发展历史的最好教材。还有的政府积极建设各种创业基础设施,调整政府各种政策,创办不同层次的社会企业家精神培训班,把以培养工作技能为主的文化氛围转变为以培养创业能力为主的文化氛围,并且努力开发能使企业高速发展的知识和技能,力争创建具有社会企业家精神特征的良好创业环境。国内学者时鹏程、许磊(2006)通过对国外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回顾和总结,率先全面系统地提出了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论,且认为在社会层次(如对政府官员) 应该进行如何制定创业政策和营造创业型环境等方面的培训,还应进一步出台有利于发扬社会企业家精神和促进社会企业家进行创业的政策实施,进一步在国家宏观管理层面使创业投资制度化,建立健全创业投资法律体系。
    其次,关注社会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社会企业家精神的载体是社会非赢利组织机构,通过获得这些载体的大力支持促进国家、社会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Thompson(2000)围绕社会企业家精神作用进行分析,探讨社会领域中存在不同层次和类型的社会企业家以及各自作用。他指出社会领域存在社会福利系统所不能有效满足的特定需求,社会企业家善于识别和把握此类机会。同时也指出社会企业家精神是社会所急需的,因此需要创立新机制以促进社会企业家精神的形成,进而促进社会经济的增长。Kreft&Sobel(2005)提出通过吸引社会的创业投资来创造良好的创业环境,开展更多的社会企业家型创业活动促进经济的增长。目前,已有学者发出相应的量化指标从社会层次对E-Spirit进行测量。如GEM的E-Spirit在社会层次的衡量指标为TEA(总体创业活动) 指数,该指数目前应用较广,用以衡量社会企业家精神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社会企业家精神如何培育还没有形成系统,且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基本是定性分析,进行定量分析的指标、数据及维度难以确定,不能进行充分的说明。为此,如何通过完善各种机制、创造良好社会环境来培育社会企业家精神和充分利用有效的社会资源、实际应用社会企业家精神来衡量经济增长,提高社会价值最大化成为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
    三、企业家精神理论的启示
    本文结合国内外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通过从个体企业家精神、公司企业家精神、内部企业家精神、社会企业家精神四条脉络进行梳理,给予我们以下启示:
     1.四种企业家精神是根据其不同的精神载体进行划分的,发展脉络由个体企业家精神向纵深方向发展到公司企业家精神(内部企业家精神),逐渐拓展到社会企业家精神领域,这四种企业家精神又交互发生作用。
    2.四种企业家精神基于不同的理论视角进行研究,但企业家精神的构成要素基本是相同的,通过在实际的组织活动中发挥这些精神交织成错综复杂的关系,相互影响,最终实现企业家自身、公司、社会价值最大化。
    3.通过对四种企业家精神关系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它们在本质上是一致的,都是要通过发挥企业家精神促进个体(组织)欲望或目标的实现,即最终目的通过自身效用的最大化,影响公司、企业的实际业绩,进而创造出更多的社会价值,满足社会多层次的需求,进而构建了企业家精神与经营绩效关系及培育体系研究模型(见图1)。

    4.我国对企业家精神理论的研究尚处于启蒙阶段,所以,要借鉴西方企业家精神教育培训的先进经验,完善教育培训制度,优化社会环境,培育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家精神(见图1)。
    四、结束语通过梳理不同专家学者对企业家精神理论的认识给我们提供了有益的理论平台,但研究不难发现,理论界对企业家精神的衡量尚无一个统一的标准,同时,对于企业绩效的影响缺乏实证分析。基于此,在构建企业家精神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对其与企业绩效的关系研究将具有重大的理论与现实意义。另外,由于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因素是非常复杂的系统,进一步探索影响企业家精神评估的相关因素,通过大量有效的实证研究来完善培育系统模式的构建也是当前研究工作的重要课题。
    [黑龙江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企业家精神与企业经营绩效的关系研究,课题编号:11554181]
    参考文献:
    1.[加]Raymond W.Y.Kao &,[新]Tan Wee Liang.杨静。亚洲企业家精神与企业家发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张玉利,杨俊。企业家创业行为调查[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3(9)
    3.邢以群。企业家及其企业家精神[J].浙江大学学报,1994(2)
    4.杨俊,张玉利。基于企业家资源禀赋的创业行为过程分析[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2)
    5.欧雪银。企业家精神评价指标体系与灰色关联度系数的测量[J].求索,2007(11)
    6.陈劲,朱朝晖,王安全。公司企业家精神培育的系统理论假设模型及验证[J].南开管理评论,2003(5)
    7.李维安,王辉。企业家创新精神培育:一个公司治理视角[J].南开经济研究,2003(2)
    8.[美]彼得·杜拉克;彭志华。创新与企业家精神[M].海南出版社,2000 9.时鹏程,许磊。论企业家精神的三个层次及其启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6(2)




作者:王丽敏 肖昆 项晶 来源:《经济师》2010年第7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