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大石油公司上游投资趋势及策略研究
2010-9-27
摘要:分析了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BP、雪佛龙、道达尔和康菲等6家国外大石油公司1998-2008年的上游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地区分布情况,提出了提高我国石油公司投资决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的建议。
关键词:石油公司,上游投资趋势,投资策略
近年来国际油价发生戏剧性变化,国际投资环境也瞬息万变,石油公司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外大石油公司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积累了许多宝贵的实践经验,使其在世界石油工业的波动起伏中依然稳步前进。本文选取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BP、雪佛龙、道达尔和康菲等六大公司为研究对象,重点分析其1998-2008年的上游投资规模、投资结构和投资地区分布情况,归纳总结大石油公司上游投资趋势的变化及投资策略的调整,并以此为基础对提高我国石油公司的投资决策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1
国外大石油公司上游投资规模
1.1
投资总规模不断增长
1998-2008年,WTI原油年均价格从14美元/桶攀升至约100美元/桶,年均增长21%,而国外大石油公司利润率的变化幅度远小于原油价格的变化幅度,仅从1998年的4%上升至2008年的10%。与快速上涨的原油价格和小幅上涨的利润率相对应,1998-2008年国外大石油公司的上游投资总规模也处于上升趋势(见图1)。1998年总投资约为50亿美元,2008年高达160亿美元,增长了约3倍。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6年石油公司发生了大规模的上游资产收购,总投资上升幅度较大,导致石油公司在这几年的投资规模发生波动。

1.2
近几年投资相对规模低于历史水平,受收购投资影响大
本文用石油公司的上游总投资占公司当年经营现金流的比重衡量上游总投资的相对规模,用以分析石油公司对上游活动的重视程度,石油公司的勘探开发、收购活动是否受到公司现金流状况的影响。同时研究上游总投资的相对规模可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上游工程服务费变化对上游投资的影响,有利于分析石油公司的实际上游投资活动变化情况。通过分析六大石油公司的年报数据得出,1998-2008年上游投资平均占公司经营现金流的57%,且近两年的比重明显处于历史较低水平,说明近年来石油公司的上游活动(勘探开发的工作量等)没有实质性的加强,上游投资绝对规模的增长主要是由工程服务价格的提高引起的。大规模上游资产收购活动对总投资相对规模影响较大,2002年壳牌公司和康菲公司均进行了大规模的上游资产收购,导致当年石油公司上游总投资占公司经营现金流的比重达到最高值98%。排除上游资产收购的影响,1998-2008年上游总投资占经营现金流的比重先下降后上升,2008年的水平略高于1998-2008年的平均值。最近两年原油价格在高位运行,增加了石油公司进行大规模资产收购的难度,因此最近两年上游资产收购相对较少,影响了上游总投资的相对规模。
2
国外大石油公司上游投资结构
2.1
大部分资金用于勘探开发
1998-2008年,勘探投资平均占国外大石油公司上游总投资的14%,开发投资占66%,收购投资约占20%(见图2)。可以看出,虽然历史上曾经进行过令人瞩目的资产收购活动,但是国外大石油公司的主要精力仍致力于勘探开发,上游资产的收购相对来说是石油公司的非常规行为。

2.2
勘探投资、开发投资、收购投资的变化规律不尽相同
1998-2008年,国外大石油公司勘探投资年均增长8%。1999年勘探投资比1998年降低33%,2000年至2003年勘探投资有所调整,整体上维持在10亿美元左右,2004年开始急速上升,直至达到2008年的24亿美元(见图3)。勘探投资相对规模的变化趋势略有不同。1998-2000年,石油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明显好转,导致勘探投资占公司经营现金流的比重大幅降低,2001年和2002年略有升高,2003年以后基本维持在5%至6%左右。综合分析勘探投资的绝对规模和相对规模的变化规律可以看出,近年来各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活动没有显著的提高。1998-2003年各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投资的绝对规模变化不大,勘探投资占经营现金流比重的变化主要是由经营现金流的变化引起的。2004年以后虽然勘探投资的绝对规模增长迅速,但是勘探投资占经营现金流的比重却较为稳定。说明随着油价的飞速上涨,石油公司获得了充沛的经营现金流,但与此同时,勘探服务的价格也上涨迅速,勘探活动本质上没有大幅的增加。

1998年六大国外石油公司平均开发投资为35亿美元,2008年增加到139亿美元(见图4),年均增幅15%,高于勘探投资的增长速度。2004年之前开发投资基本呈台阶式跃进,增势较缓,2004年之后开始直线型上升,年均增幅超过20%。而开发投资占经营现金流的比重变化剧烈,经历了两下、两上的过程,这主要是由于开发活动受公司资金状况影响大。当原油价格上升,石油公司的经营现金流比较充裕时,石油公司会加强开发活动,加大将储量转化为产量的力度,期望从较高的油价中取得较大的收益。但是这种对开发活动的加强会有滞后性。例如2000年、2004年原油价格相对以前年度都有较大幅度的上涨,但是开发投资占经营现金流的比重在2001年和2006年才有所提高。

与勘探开发投资的变化规律不同,收购投资集中发生在2000年、2002年、2005年和2006年(见图5)。可以看出较大规模的收购活动位于油价上升阶段,即现金流较为充沛的时期,且收购证实储量的投资远高于收购未证实储量的投资。大规模的收购活动中约有87%的资金用于收购证实储量;规模相对较小的收购中,约有35%的资金用于收购证实储量。说明各大石油公司进行收购活动时,充分考虑到了风险因素,通过收购风险系数低的证实储量来降低大规模收购带来的风险。然而近年来一个重要的趋势是收购非证实储量的投资比例有所升高。最突出的表现是2008年收购非证实储量的投资高达90%。

2.3
对上游天然气业务的重视程度不断加强
由于各大石油公司并未披露每年用于天然气勘探开发以及收购上游天然气资产的投资,因此难以分析大石油公司历年勘探开发和收购投资中用于上游天然气业务的比例。1998-2008年,各大石油公司通过探边或新发现和收购获得的储量中天然气的比重、新增天然气储量占新增储量的比重基本维持在30%至60%之间,且从2002年以来,新增天然气的比重处于上升趋势,2008年新增天然气的比重达到近年来的最高值,约59%。从而间接说明近年来各大石油公司更加重视上游天然气业务,加大了天然气的勘探开发和收购投资,使天然气新增储量在总新增储量的比重超过了原油。
1998-2008年探边或新发现新增的天然气储量平均占天然气新增储量的82%,说明大石油公司主要依靠自己的技术,通过加强天然气的勘探而非通过收购方式来获得储量。2002年以后探边或新发现新增的天然气储量占新增天然气储量的比重略高于1998年至2008年的平均值,可以预计加强天然气的勘探以后仍将是各大石油公司扩大天然气新增储量的主要手段。
3
国外大石油公司上游投资地区分布
3.1
各地区的投资趋于分散化
1998-2008年,北美地区的上游投资占上游总投资的大部分,约为39%;欧洲、非洲和亚太地区的上游投资占总投资的比重相当,在15%左右;南美地区、俄罗斯和里海地区的投资比重最低,分别为2%和3%(见图6)。数据显示各大石油公司的重要目标区域位于北美,欧洲、非洲、亚太和中东地区为主要目标区域,由于政治等其他因素这些大石油公司在南美、俄罗斯和里海地区的上游投资比重较小。

从发展趋势来看,在作为重要目标区域的北美地区,各大石油公司的上游投资比例略有降低,但近3年来的比重仍维持在40%左右。说明近期内北美地区仍是各大石油公司的重要战略目标区。各大石油公司在欧洲地区的投资比例的变化趋势类似于北美地区,基本保持稳定,略有降低。在非洲地区、亚太和中东地区的投资比重处于上升趋势,尤其是亚太和中东地区的投资比例上升迅速,从1998年的3%升至2008年的19%。各大石油公司在南美、俄罗斯里海地区的投资也有所增长。因此相对于21世纪初,近年来石油公司在各地区的投资趋于分散化,在立足北美和欧洲地区的同时,进一步重视在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的发展。
3.2
各地区的投资重点各有千秋
表1为大石油公司不同类别的投资在各地区的分布情况。可以看出石油公司在不同地区的发展重点并不相同。在北美地区,1998-2008年大石油公司的收购投资平均占总收购投资的46%左右。同时,石油公司在北美地区的收购投资比重较大,近3年来该比重一直处于高位,平均约为70%左右。北美地区的上游资产交易市场较为完善,交易频繁。各大石油公司主要通过对上游资产的收购来确保新增储量的增长,巩固公司在该地区的地位。

在欧洲地区,各大石油公司主要的资金集中于已有油田的开发,该地区的开发投资占全球总开发投资的约13%。尽管如此,该地区的开发投资比重仍处于下降的趋势。1998年该地区的开发投资比重为历史最高值约18%,此后随着原油价格的上升和已有油田建设的进一步完善,该地区的开发投资比重逐步降低。
与欧洲地区类似,各大石油公司在非洲地区主要重视已有油田的开发建设,开发投资的比重相对较大。而与欧洲地区不同的是,各大石油公司在该地区的开发投资比重处于上升趋势。近6年的开发投资比重均在高位运行,平均约为22%。
与非洲地区一致,亚太和中东地区的开发投资比重也处于上升趋势,且上升速度高于非洲地区,充分体现了大石油公司向非洲、亚太和中东地区转移的趋势。另外,亚太和中东地区是除北美地区外上游资产交易较为频繁的地区,且该地区的收购投资比重处于上升趋势,表明了各大石油公司对该地区的重视程度。
4
国外大石油公司上游投资策略
4.1
长远利益与短期利益相协调
4.1.1
重视储量的增长,确保公司长远利益的实现
储量是石油公司最为重要的资产。只有储量达到一定的规模,才能保证石油公司在以后年度的产量水平,确保石油公司的持续经营和发展。勘探活动是获得储量的最为重要的手段。石油公司对长期利益的重视程度直接体现为勘探活动的强弱。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低油价时期,国外大石油公司的勘探活动没有受较低经营现金流的影响而显著降低;高油价时期,勘探活动也没有实质性的上升。公司勘探活动的组织受公司短期经营状况的影响较小,体现着公司对其长远利益的重视。
收购也是获得储量的重要方法。上述分析表明,石油公司的收购活动的强弱依赖于诸多的外界因素,不具备延续性。对储量的影响整体上弱于勘探活动。
4.1.2
在外界环境有利时,提高产量水平,获取短期效益
只有通过开发生产将储量转变为产量,石油公司才能获得实际收入和利润。石油公司开发能力的高低体现了石油公司在短期内取得效益的能力。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国外大石油公司在原油价格上涨时加大开发投资,增强将储量转化为产量的力度,期望短期内获取高油价带来的好处,获得较高的利润。充分说明国外大石油公司重视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协调,公司短期的经营决策会随外界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调整以充分享受环境变化带来的好处。
4.2
注重风险控制,促进资产多样化
4.2.1
重视油气资产收购过程中的风险控制
在某些年份石油公司的收购投资具备相当的规模,控制收购活动中的风险是石油公司经营活动的重要内容。重视收购资产的质量及其本身所蕴含的风险是控制收购活动风险的重要方面。由于证实储量的级别高,落实程度高,由储量缩水所引起的价值降低的可能性也较小,因此国外大石油公司收购投资的绝大部分用于证实储量的收购。收购规模越大,用于收购证实储量的资金比例也越大。
4.2.2
重视油气资产结构的改善
合理的油气资产结构有利于降低石油公司的经营风险,促进石油公司的长期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进步,天然气的用途越来越广泛,天然气业务的发展可以为石油公司带来新的收入来源,弥补公司利润依赖原油的不足。近年来各大石油公司更加重视上游天然气业务,以加大天然气的上游勘探活动为主要手段,收购天然气资产为次要方法,提高了天然气在新增储量中的比重,使天然气新增储量占总新增储量的比重超过了原油,达到历史最高值。
4.2.3
资产地区分布趋于分散化
将公司资产集中于同一地区无疑会降低公司抵御风险的能力。一旦资产所在国的政治、经济和法律环境发生改变,会对公司的效益产生巨大影响。将资产分散在多个地区和国家可以部分降低由此带来的风险。目前虽然国外大石油公司的主要业务位于北美地区,但其投资重点正向亚太、中东和非洲地区倾斜。各大石油公司在稳定北美地区勘探水平的基础上,重点加强在非洲、亚太和中东地区的勘探活动。目前这些地区的勘探投资已有相当的比重,而且各大石油公司的开发建设活动逐渐从北美和欧洲地区转移到非洲、亚太和中东地区,亚太和中东地区的开发投资增长速度尤其快。北美地区仍是上游资产交易最活跃的市场,而非洲、亚太和中东地区上游资产交易的数量和规模也得到了较大的增长。
5
对中国石油公司的启示
5.1
勘探和资产收购相结合,确保储量的增长
纵观国外大石油公司历年来的上游投资趋势,可以看出即使在石油公司处境最为艰难、利润率最低的时期,国外大石油公司仍然没有放弃对勘探活动的投入。充分说明勘探以及由勘探活动所获得的储量对石油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性。虽然在某些年份,收购活动较为频繁,交易额大,对石油公司的储量增长起到重要作用,但总体来说通过勘探来获得的储量仍然占总新增储量的绝大部分。因此在我国石油公司“走出去”的进程中,要坚持重视已有区块的勘探和资产收购相结合的方式来保证储量的健康增长,为公司的长远发展奠定基础。
5.2
注重上游资产收购的风险控制
通过上游资产的收购来扩张石油公司的业务是最为迅速的方法,然而如果不重视资产收购事前和事后风险的控制,往往会给企业的持续经营带来巨大的困难。收购时机的选择是控制风险的重要内容,不同的时间点,资产交易市场的状况、资产交易双方的预期差异较大,选择合适的时机对于控制交易价格具有重要的作用。其次要注重交易资产的质量。国外大石油公司进行大额收购时证实资产所占比例较大,可以部分降低石油公司收购的风险。再次要重视资产收购后的整合和经营。资产收购后要根据公司的战略目标和发展方向进行调整,剥离非核心资产,加强可以利用自身优势的领域,以使收购的资产更好地融入公司,为公司的战略发展目标服务。
5.3
重视投资地区分布结构的调整
国外大石油公司的业务分布具有明显的地域特征,其主要业务位于北美地区,欧洲、非洲、亚太和中东地区在其业务版图中也占有重要地位。近年来国外大石油公司越来越重视亚太和中东地区的业务发展,该地区的投资比重增长迅速。南美和俄罗斯里海地区的投资比重近年来也有所增长,但在全球范围内所占比例仍然很低。中国石油公司要想在国际业务中占有一席之地,就要注重投资地区分布的结构调整,既要顺应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又要结合自己的优势充分利用地理位置和政治条件,争取在国外大石油公司无法进入或进入存在严重困难的地区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从而加强自己在全球石油工业中的地位和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张立伟,杨宪一.油气勘探开发投资比例与储量接替率关系探讨 [J]. 资源与产业,2009,11(3):74-78
[2]
范秋芳,刘慧.国际大石油公司投资状况分析及对我国石油工业的启示 [J]. 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6(6):1-5
[3]
李峰.国际石油公司投资管理分析与启示 [J]. 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7(3):251-252
[4]
孙浩瑛,孙庆群,邓玉辉等.我国石油公司勘探开发投资的策略分析 [J]. 石油天然气学报(江汉石油学院学报),2005,27(1):314-316
[5]
廖钦.2002年国内外大石油公司生产经营特点分析 [J]. 国际石油经济,2003,11(9):19-23
[6]
杨金华,刘兵.国际石油钻井市场发展趋势 [J]. 国际石油经济,2005,13(3):31-34
作者:中国石化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 董翠 戴勇 吴亚丽 卢艳 来源:《当代石油石化》2010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