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020-8-6 18:09:53
hhj-1 发表于 2020-8-6 15:02
呵呵,你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买弄思想,还是看看我的思想论吧!
前面我已经说了,所谓非应用与应用,完全是 ...
你那里只有《德经》,没有《道经》,就像没有地基的大厦那样,哪怕30万层也是危楼。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7 08:51:41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8-6 18:09
你那里只有《德经》,没有《道经》,就像没有地基的大厦那样,哪怕30万层也是危楼。
愚蠢的买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7 08:52:59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8-6 18:06
不出所料,你对教条文明的了解比我更无知。
再重申一次:一切口号之背后 ,都是实实在在的经济利益,包括教徒与教庭。经济永远是基础。你不能深刻理解这一点,只能说明你既然无知又买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8 22:57:54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8-3 09:01
中华文明成熟于先秦诸子百家。请问,为什么先秦诸子百家没有一家像犹太祖先摩西那样自诩真理到此终极?
     你大概背熟了先秦诸子百家和犹太祖先的思想,可那并不是你自己的思想,你的思想是什么?你在思考什么问题?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9 09:24:29
YYSRR 发表于 2020-8-8 22:57
你大概背熟了先秦诸子百家和犹太祖先的思想,可那并不是你自己的思想,你的思想是什么?你在思考什么 ...
对呀,许多人只是熟读别人的思想,很难有自己的思想,更不知道思想到底是什么。
至于他们所熟知的东西,也并不是他们真知的东西,黑格尔说:熟知非真知。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9 09:37:00

         从精神界,从书本中并不能产生出思维,因为书本的、理论的东西并

不能直接对一个精神发生作用。能够对精神产生作用的只能是现实(现实

运动);只有现实才能对精神发生作用并使之产生改变。我们看到,人们

不可能通过所谓“教育”来改变一个极端自私的精神,只有现实,只有与

这种精神相对立的现实的强烈作用才会使这个精神发生改变。因此从书本

中不可能使思维直接发生,书本的东西也只能通过存在于精神中的各种现

实因素才会起作用,才会引起思维;在这里,书本的东西只不过起启发作

用。一个建立起来了的精神(一个现存的精神)包含着许多现实因素,书
                                                            
      《思想论》精粹  

本的东西把这些现实因素启发了,使它们重新作用于这个精神本身,使这

个精神激起对存在着的老问题的再思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0 08:08:45
48. 思想是人本质的体现,同时又是人的本质本身
因此,人是多么喜欢自已的思想,因为自己的思想正是自己的本质及其体现。基于这样的原理,即思想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也是人的本质),因此人的内在本质只有在(人所处的)现实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即人与他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才能从中体现出人的内在本质;因为思想正是人与其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人的思维只有在现实中才能发挥出来,----并且同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现实中便会发挥出什么样的思维;作为思维的最高结果的思想因此也是在人与现实的结合中产生的。总之,思想是人的本质的体现,同时又是(另一方面的)人的本质;换句话说,思想是人的“抽象本质”的体现,又是人的“具体本质”本身。因此我们不必把人的本质弄得虚无缥缈,它就在自己的眼前,就在人的一言一行中(因为这些言行体现着人的思想)。而在人的自由思想的无限追求中,人的抽象本质也便渐渐地得到实现;人类思想的无限追求最终实现了人自己的本质,尽管这思想在各个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形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1 09:26:49
一 纯粹感性

    $1-3 纯粹感性的最根本意义是:在一个头脑中感性占支配地位。虽然在头脑
中还可能杂有其它(思维)形式,特别是到这个头脑的一定发展阶段知性会不时产
生出来,但是这时的知性在头脑中还没有取得支配地位,占支配地位的还是感性。
头脑被感性占据,这意味着什么呢?这意味着这个头脑处于最原始最幼稚的阶段,
头脑在这一阶段里只能进行纯粹感性的活动,而不能进行知性、理性等高级的思维。
规定它处于这个阶段的便是原始而幼稚的、只处于萌芽状态的智力。智力的初始状
态规定了头脑活动只能进行纯粹感性的活动。即:

初始状态的智力----->初始状态的头脑及其活动----->纯粹感性

因而,如果智力离开了这个初始状态,头脑也就离开这个初始状态而致纯粹感性在
头脑中消灭。
    我们可以从婴儿和儿童那里看到这种初始状态之智力的存在,也可以从某些动
物那里看到这种智力的存在。在这里,人与动物的智力的差别只是:人的智力将会
随着其年龄的增长而有很大的增长,而动物的智力则不会这样。处于纯粹感性阶段
的人的头脑与动物的头脑还没有差别,但当人的头脑发展到超出纯粹感性,而动物
的头脑却永远停留在纯粹感性时我们便会看到人的头脑与动物的头脑之间的本质差
别。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1 09:50:19
$1-4 前面已经说明,思维在其对世界的探讨中依次采取感性、知性和理性的
形式,感性是思维的开端,因而在头脑思维还没有产生出(占支配地位的)知性和
理性时,这里的感性便成为纯粹的感性;纯粹感性成为思维的开始。现在的问题是
在纯粹感性这里思维是怎样的?我们已经说过,思维是对事物内在性的探求和把握,
因而当头脑面对的对象还不是一种内在性时便不存在着思维。而纯粹感性的对象正
是现象,正是这种直接呈现出来的最外在的东西,因此在纯粹感性这里不具有思维。
但纯粹感性却是思维的一种形式,在这个思维形式中应该存在着思维。这个矛盾怎
样解决呢?十分简单,我们把纯粹感性所具有的思维认为是“零”,矛盾便解决了;
因此在纯粹感性中存在着思维,它等于零。这是富有意义的零,它是以后一切的开
端,在它身上包含着以后思维所要展现出来的一切;如果没有这个零,往后的一切
都不会产生出来。在数学中,零比以后各个数字都更有意义更重要,因为没有零其
它各个数字就不能定义(如1便可定义为:从零到某一个特定的地方为1)。在哲学
和人们的现实生活中零同样富有意义,它比任何一个不是零的确定的实在更重要,
因为它包含着一切实在和规定(而不单是某一个实在和规定),所有东西都将从它
开始,从它里面实现出来。因而我们把纯粹感性认为是零的思维(从而也把纯粹感
性认为是一个思维形式)对于思维来说是富有意义和重要的,在它上面虽然还没有
任何思维实现出来,但它却包含着以后的发展所产生出的全部思维。一切都是从零
开始,那么思维便从纯粹感性开始。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感性都是等于零的思维,在
某些感性形式上思维已经实现出来了,但是这种实现了思维的感性却再也不是纯粹
感性了。比如知性的感性便带有思维,知性感性能够判断出现象中的真象和假象;
然而这种思维是知性给它的,因为感性后面紧紧跟着知性,因而显得感性具有思维。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1 15:29:51
看了上面(36、37、38楼)首先感觉到的一点是,概念不清。
要搞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论,首先要阐述清楚概念,给概念一个明确的定义及其相关的边界。
概念不清,其理论是混乱的。
中文中的词语往往会有多种含义,要分清楚自己所说的含义是哪一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2 08:56:48
[直接知识与间接知识]

   $2-5 上面多次强调了亲身经验对产生和理解一个感性知识(和所有知识)的
极端重要,这即是说‘直接知识’(或称直接经验)的重要性。但还有另一种知识
即所谓“间接知识”(或称间接经验),对之又怎样理解?怎样把它与“直接知识”
统一起来呢?其实这个问题上面也阐述过一些,所谓“间接知识”即是经过别人“
告诉”给你的东西,而不是你亲身观察和感受所得的东西,这就相当于上面所说的
知识“流通”(传授)的情况。对一个人的头脑来说,这两方面----直接知识和间
接知识都是必不可少的,因为每一个头脑必须在自己创造自己的知识的同时,也要
了解和借鉴别个头脑所创造的知识,这两方面的结合构成了一个头脑的全部活动。
但是在这种活动中,自己的创造是第一位的,是主导,而了解和借鉴别人的东西则
是第二位的,次要的,并且,只有在创造活动中,这种对别人东西的了解和借鉴才
得到最好的实现。“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
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一个人
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
为直接经验。因此,就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
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
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实践论》)
这篇经典著作
中的这段话说得很明白:直接知识和间接知识对于一个人的头脑来说都是必不可少
的,但这里也有侧重点,就是直接知识----直接经验。所有知识归根到底都是直接
知识,只不过一个知识从产生它的人的头脑那里“流通”到别的头脑中,就变成为
“间接知识”了----“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上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2 08:58:00
一 知性对象----质和事物

   $3-3 在考察知性活动之前必须先考察知性的对象即质和依附于质的事物,因
为知性将依质所具有的性质和规律性而进行运动。
   在人们接触到现象时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头脑中产生了问题:这个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呢?它的内在决定性是什么?现象的这个起直接决定作用之内在因素便称
为现象的‘质’,或称为‘质的规定’。每一现象都会有这个内在因素,有它的质,
否则它就不可能发生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把现象归结为这个质运动的结果。
   每一个头脑和精神,在遇到一个新出现的现象时总是必然要问个“为什么”,
要追寻它的内在原因,追寻它的质(或更深的原因)。这是每一个头脑和精神所具
有的根本特性,如果不能自发地产生问题,那么这样的头脑和精神就不能成为真正
的头脑和精神;这个特性同时也表明了一个头脑和精神的一种良好素质。相反,不
能或很难在现实和现象界中产生一些问题,便表明它的素质不好。一个敏感的头脑,
当它投入到现实中时总是被各种自发的问题所困绕,这促使它进行思考。相反,那
些愚笨的头脑,处于一定的现实中但并未产生相应的问题。当然,这里也有这样的
情况:两个人(两个头脑)同处于某种现实中,但各自所产生的问题并不同,因此,
从某一问题领域来说,一个头脑发生了问题而另一个头脑并未发生问题。比如,经
济学家和化学家一同在某家化工厂考察,那么,很显然,他们两者头脑中所产生的
问题并不一定相同,经济学家头脑中所产生的是经济学问题,如生产的成本和利润
等问题,而化学家头脑中产生的是化学工艺方面的问题,如生产技术是否合理先进
等。在这里,对于经济学方面,化学家的头脑还未发生出问题,而对于化学方面,
经济学家的头脑也未发生出问题。因此,这里所说的头脑问题之发生,也是十分具
体的,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绝对未发生任何问题的绝对愚笨的头脑。但总体来说,我
们也可以用“处在一定现实环境中是否会发生相应的问题,所发生之问题有多大深
度”这一点来衡量一个头脑的聪明程度,它的素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2 09:01:40
734061388 发表于 2020-8-11 15:29
看了上面(36、37、38楼)首先感觉到的一点是,概念不清。
要搞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论,首 ...
你是讲什么概念的不清?是指思想吗?那你对思想这个概念很清楚吗?我前面讲了,思想是人本质的体现,同时又是人的本质本身。这个算不算对思想这个概念的清楚阐述?
与其说讲别人的概念不清,不如讲自己对别人的概念的理解不清。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2 09:03:49
734061388 发表于 2020-8-11 15:29
看了上面(36、37、38楼)首先感觉到的一点是,概念不清。
要搞理论研究,尤其是对他人阐述自己的理论,首 ...
复制代码
这个我十分清楚。所以我认为要有自己对概念的定义。而有多少个人能够拥有自己的定义及其能力?定义一个概念,即是指他是要在哪个意义上来使用这个概念与词语。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2 12:44:58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8-6 18:09
你那里只有《德经》,没有《道经》,就像没有地基的大厦那样,哪怕30万层也是危楼。
     作者对思想从感性到理性的形成过程经过十多年的深入思考完成了《思想论》的著述,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想内容,你不了解其中的深刻的思想内容而作出的肤浅评论是不合适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2 13:01:36
无知求知 发表于 2020-8-6 10:14
道是德的依据,如此文明伦理的依据。如无意外,你的《思想论》一定缺失了最根本的非应用层面的“道论” ...
     你注意到《思想论》了,这是没问题的,并且你深深感受到在你这里卖不动,可你大概并不知道在你这里为什么卖不动,而《思想论》却阐明了在你这卖不动的根本原因,就是思维的差异性而缺乏思维的同一性而导致卖不动的,而为什么思维会存的同一性和差异性?《思想论》也作出深入阐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3 10:20:57
一 知性对象----质和事物

   $3-3 在考察知性活动之前必须先考察知性的对象即质和依附于质的事物,因
为知性将依质所具有的性质和规律性而进行运动。
   在人们接触到现象时马上就会意识到自己的头脑中产生了问题:这个现象的原
因是什么呢?它的内在决定性是什么?现象的这个起直接决定作用之内在因素便称
为现象的‘质’,或称为‘质的规定’。每一现象都会有这个内在因素,有它的质,
否则它就不可能发生出来;因此,我们可以把现象归结为这个质运动的结果。
   每一个头脑和精神,在遇到一个新出现的现象时总是必然要问个“为什么”,
要追寻它的内在原因,追寻它的质(或更深的原因)。这是每一个头脑和精神所具
有的根本特性,如果不能自发地产生问题,那么这样的头脑和精神就不能成为真正
的头脑和精神;这个特性同时也表明了一个头脑和精神的一种良好素质。相反,不
能或很难在现实和现象界中产生一些问题,便表明它的素质不好。一个敏感的头脑,
当它投入到现实中时总是被各种自发的问题所困绕,这促使它进行思考。相反,那
些愚笨的头脑,处于一定的现实中但并未产生相应的问题。当然,这里也有这样的
情况:两个人(两个头脑)同处于某种现实中,但各自所产生的问题并不同,因此,
从某一问题领域来说,一个头脑发生了问题而另一个头脑并未发生问题。比如,经
济学家和化学家一同在某家化工厂考察,那么,很显然,他们两者头脑中所产生的
问题并不一定相同,经济学家头脑中所产生的是经济学问题,如生产的成本和利润
等问题,而化学家头脑中产生的是化学工艺方面的问题,如生产技术是否合理先进
等。在这里,对于经济学方面,化学家的头脑还未发生出问题,而对于化学方面,
经济学家的头脑也未发生出问题。因此,这里所说的头脑问题之发生,也是十分具
体的,我们很难找到一个绝对未发生任何问题的绝对愚笨的头脑。但总体来说,我
们也可以用“处在一定现实环境中是否会发生相应的问题,所发生之问题有多大深
度”这一点来衡量一个头脑的聪明程度,它的素质。
   总之,一个好的头脑,一个真正的精神必须是这样,能够自发地产生问题和解
决问题;这是一个头脑优良素质的基本标志。对于人的身体我们可以用一组体育运
动指标来衡量它素质的高低;对于头脑和精神,衡量它的素质的指标便是它产生与
解决问题的能力,对问题存在的感应能力。在这里,当新的现象产生出来时,这头
脑立刻就把它化为相应的问题。这个新现象包含着一个或多个问题,这些问题不依
任何头脑而客观存在,只是不同的头脑(----不同素质的头脑)对这问题的感应程
度不一样。自然,头脑对问题的感应还有一种特异性,如一个头脑对一种问题的感
应能力强,对另一种问题的感应能力则弱;这种情况也是极为普遍和重要的。
   当头脑遇到每一个现象时,它的对象性便随即确立了。在纯粹感性那里,头脑
(这时是感性头脑)遇到现象时还是以现象本身作为对象,而知性头脑遇到现象时
则以现象的质为(目标)对象;在理性头脑遇到现象时则以现象的本质为(目标)
对象。可见,这些对象性是什么要由(作为这种对象性之主体的)头脑本身决定,
一个头脑是什么样的头脑,它的对象性便是什么样的。同一个外在物,它在感性头
脑那里所引起的对象性是现象,在知性头脑里所引起的对象性则是质,在理性头脑
里所引起的对象性则是本质。这一点是与人们的经验相一致的,比如,同是一朵花,
但它在植物学家和诗人那里便可引起不同的问题、不同的感受、不同的灵感和启发
等等,造成这种差别的无疑是各人有各人的互不相同的头脑与精神。反过来,相同
的头脑在同一个现实事件那里便会引起相同的问题、感受、灵感和启发。在知性头
脑这里,它在现象中所发生的问题是质的问题,它的目标对象性是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3 10:24:37
YYSRR 发表于 2020-8-12 12:44
作者对思想从感性到理性的形成过程经过十多年的深入思考完成了《思想论》的著述,其中包含丰富的思想 ...
对,思想论即是从感性发展到理性的过程的阐述,这个过程是认识论的基本过程,它既涉及到认识论,也涉及到本体论,它是客观与主观两个世界的关系的阐述,因而具有重大意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6 02:36:47
lz,你发的书不是全部,是一部分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6 09:44:31
思维的纯粹过程

   这一过程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过程,它适用于一切思维运动。在这一过程中思维
运动将采取不同的思维状态来完成,并在思维的过程和终结时产生出其产物。因此,
这也可以说是思维产生它的产物的运动过程。上述分析、综合、抽象、演绎的思维
运动是涉及思维之对象的思维运动,然而这里所要说的则是思维本身的纯粹运动,
它的纯粹运动状态和过程。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任何一个思维运动都是以什么样的
状态进行,整个纯粹的思维运动过程是由那些运动状态构成的。因此对于这样的思
维运动和过程,不论是知性思维还是理性思维,也不论是分析,还是综合、抽象、
演绎,一句话,不论是什么样的思维运动都同样具有。它是思维本身的纯粹运动,
因此不论什么样的思维,只要具有思维运动也就存在着这思维运动本身的规律性,
存在着这个纯粹思维本身的运动方式。因此我们可以把涉及到思维对象的思维运动
----即分析、综合、抽象和演绎(或简单地称为归纳和演绎)----称为“客观性的
思维运动”,因为在这里思维所采取的运动形式必须根据思维的现实对象的变化而
不同。比如,涉及到(多样性的)现象时,思维必须以分析的形式出现,涉及到(
普遍性的)事物之质和本质时,思维又必须以抽象的形式出现,而涉及到既是多样
性,又带有普遍性的对象时,思维又必须以综合的形式出现。相反,我们可以把这
里所要说的思维运动称为“主观性的思维运动”,因为这个思维运动只涉及到思维
运动本身,而与现实外界显得无关。这一思维运动只要能得到一个开端(这一开端
不是思维从它自身中取得,而是从思维运动的外界现实中取得),便自动地按自己
的方式进行下去,并且在这一过程中自动产生出它的产物。这一主观的思维运动,
是以完全内在完全自主的思辨方式进行,因此我们也可以称之为“思辨思维”。这
种思辨思维自然会与客观之思维运动(----分析、综合等等)发生某种对立,因为
思辨思维的整个过程(除了开端以外)似乎是完全在思维本身之内进行的,这一过
程似乎不依赖于任何外界。而客观思维运动却必须紧紧跟着它的现实对象,有什么
样的对象就得有什么样的思维形式(如对象是现象时思维便以感性出现,对象是质
和事物时思维便以知性出现,而对象是本质和世界时思维则以更高的思维形式即理
性出现;再有,对象是多样性时思维便以分析形式出现,对象是普遍性时思维则以
抽象形式出现。等等);这样,思维运动是紧紧依附于现实对象及其状况的。但是
思维运动本身也有它自己的内在运作规律,这一运作规律不依赖任何现实外界的变
化而变。思维运动本身在发生后怎样进行下去,什么状况下它会发生改变和得出结
果,这一切都是它自身的事,与思维运动的现实外界无关,就象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运动只是有机体内部的事而与外界无关一样(只是:对什么样的食物它要采取什么
样的消化和吸收方式--如糖类和脂类在有机体中的消化、分解和吸收方式便不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6 09:46:44
pqk 发表于 2020-8-16 02:36
lz,你发的书不是全部,是一部分吧?
这是别人搞上去的,应该不全,只有49页。原书有30万字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6 09:47:04
pqk 发表于 2020-8-16 02:36
lz,你发的书不是全部,是一部分吧?
https://ishare.iask.sina.com.cn/f/62477579.html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7 09:55:19
第二篇 知性论
第三章 知 性

   $3-1 头脑在感性----纯粹感性那里只达到了事物和世界的表现形式即现象,
还没有达到事物和世界之内在性本身。因此,头脑是必定要突破纯粹感性及其对象,
而达到对象之内在决定性的。而当纯粹感性得到充分地进行和头脑中的智力得以充
分发展后,这种突破便发生了。于是,头脑从此便进入新的更高领域,在这新的领
域中发展和扩充自己;而纯粹感性对于现在(已经成长起来了)的头脑来说已经不
费丝毫力气,在小孩绞尽脑汁进行感觉的东西,在这里则不费吹灰之力便能获得。
如辨别颜色、声音、味道等等在婴儿那里是很不容易的,而在较大的小孩和少年、
青年等来说是最容易不过了。
   头脑要达到这个新的领域,首先就要突破自己,突破纯粹感性和感性精神的束
缚,扬弃自己的感性头脑成份。这一点也是不容易做到的,我们看到,儿童要理解
某种东西,总要把这种东西直观化(即把抽象的东西直观、形象化),因为儿童头
脑总是形象的,总是对外界现象的表象和这种表象的想象。儿童对于事物,更多的
不是说“是什么”,而是说“象什么”,比如你问他:上帝是什么,他回答不了,
而当你问他:上帝象什么,他便能够按照平常他对上帝的想象而回答出来。这些都
表明了头脑在要过渡到更高形式时,头脑原来的各种存在、头脑现存的“上层建筑”
就会阻碍头脑的这种过渡,就象一个社会要向前发展时,社会现存的各种上层建筑
----政治形式、经济、法律、文化、社会意识形态等等就会阻碍社会的发展一样。
当头脑从纯粹感性过渡到知性时,现存的这个头脑便起到阻碍作用;感性头脑的精
神把所有抽象深刻的东西都化为直观表象和简单的,以使这些抽象、深刻而复杂的
东西适应感性精神本身。头脑要摆脱这种矛盾,唯一的办法便是使智力慢慢发展起
来,智力发展起来了,感性头脑、感性精神赖以存在的基础----相应的智力水平--
--就被扬弃了。感性头脑及其精神建立在一定的智力水平上,因而要弃除这感性精
神就要使头脑中的智力超出这个水平。但当智力超出这个水平后感性精神并不是随
即自动地消失,它已经占据了这个头脑并使之(在这感性精神上)僵化起来。这就
要通过一场较量和竞争,通过僵化了的感性精神与新产生的知性之间的竞争,才能
慢慢地把这感性精神从头脑中驱逐出去。事实正是如此,在儿童那里,一方面头脑
总把内在的东西直观化,另一方面又努力把这内在的东西抽象化。前者在头脑中自
然是容易的,后者则是艰难的----因此它只好偶然地、断断续续地发生出来。但是
它在头脑中就象一点“星星之火”,慢慢地播散而占据整个头脑。随着抽象形式的
播散和占据,直观形式在头脑中就越来越让位于抽象形式。头脑从直观形式而过渡
到抽象形式,便表明头脑的对象已经从现象过渡到(现象的)内在性,这个过渡对
于头脑来说是意义重大的。头脑的目标便是把握内在性,把握了‘质’才能理解现
象,把握了‘本质’才能理解事物,把握了‘绝对本质’才能理解整个世界。这样,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8 08:40:09
感性知识的流通

   $2-4 感性知识的流通勾通了两个头脑的联系;因此感性知识的流通涉及到两
个头脑的联系,----而前面所说的感性知识的生产只涉及产生感性知识的单个头脑。
感性知识从产生它的感性头脑中离去,到达另一个头脑那里,这便是感性知识之流
通。本来,不用“流通”而用“交流”、“传播”、“传授”等都可以表明这个意
思,只是要与上述的知识之“生产”相对应;在这里用经济学的术语,象上面所说,
主要是以一种新的方式来看待知识,而不象学生那样把知识看得如此神秘。
    那么,感性知识到达另一个头脑那里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这一点上面已经
讨论了一些,但因论题的重要性,有必要在这里再加讨论。这里所说的主要是感性
知识能否影响和作用于这个异在的头脑,这个头脑是否能了解和接受这个外来的感
性知识,这取决于什么呢?比如,A说:盐是咸的;这是一个感性知识,它离开了A
到达B那里。那么B能理解这个知识,能接受它的影响和作用吗?这取决于什么呢?
很显然,取决于B能否具有同样的经验,取决于B是否亲口吃过盐,感受过盐的咸味。
由于B具有(与A)相同的经验,因此B便可以理解A的这个知识,能够接受这个感性
知识的影响和作用。相反,如果B没有相同的经验,则B就不能理解A的这个知识,
便不能为这个知识所作用。这是十分显然的,要理解一个人所说的一句话,就要有
与这个人相同的经验和感受;要理解战争的痛苦,就要经历过战争;“你要知道梨
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毛泽东,《实践论》)。一个人“懂
事”就从这里开始,一个人年龄越大,经历过的事情就越多,因此就越懂事,人间
的欢乐和痛苦、悲欢离合,都能理解了。由于这样,他有了对各种艺术的欣赏能力,
因为艺术正是反映这人间所发生的各种事情。
   对认识活动中的这种“同一性”,我们可以用现代人类生活中所出现的另一种
极为重要的“同一性”来加以比喻,这种同一性便是信息通讯中的同一性。我们知
道,从电视台经过卫星发射出许多套电视节目,这些节目分别经由各个不同的电视
频道传送。那么,电视机是怎样接收到这些节目呢?并不是一打开电视机就能接收
到所有的节目,必须把电视机的接收系统调至适当频道,才能接收到相应的电视节
目。这样,在电视机与电视台之间就必须有某种同一性,缺乏这种同一性,电视机
就不可能接收到电视台发送出的东西。其他通讯如电话电报也是这样,发送与接收
之间也必须要具有某种同一性。我们这里所讨论的两个头脑之间的信息(知识)传
送也是这样,必须具有某种同一性,这就是上述所说的同一性,即同一体验、同一
思维(同一思想)。两个头脑之间的信息传送必须依据它们之间的内在之同一性,
而不是表面的同一性,依据某种内在思想的同一,这样信息传送才是有效的,才能
使一个头脑理解另一个头脑所发出的知识和任何信息。
   当然,对于感性知识来说,传送所需的这种同一性是肤浅的,以至使人忘记了
这种同一性,忘记了互相理解(那怕是最感性的理解)总需要相应之同一性基础。
感性头脑之间的互相理解只要求同样体验过(看过、听过、摸过)同样的东西,而
理性头脑之间的互相理解则要求同样思考过同样的问题,并且得到同样的结果,拥
有同样的思想。这就不容易了,这是一种深刻的同一性,不是单单看过、听过、摸
过就能达到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9 08:03:47
理性精神

   $8-1 理性思维在人的头脑中,除了思想以外,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结果,这
便是理性精神。头脑进行理性思维,一方面既产生出思想,另一方面又必然会产生
出理性精神;----但这两个结果都不能脱离这个进行理性思维的头脑而独立存在。
思想和理性精神一方面存在于进行理性思维的头脑中,另一方面又对这个头脑具有
巨大的作用,从而使头脑变成思想和理性精神的头脑,而这两者都可统称为理性头
脑。因而理性头脑一方面具有思想,另一方面又具有理性精神;这两者是非常密不
可分的。其实理性头脑与理性精神是同一回事,它们的基本因素都是思想,但它们
又都不止于思想;在理性头脑和理性精神里思想会转化为相应的精神力量,即转化
为情感和意志。
   象前面的知性精神和感性精神一样,理性精神也是头脑长期不断地进行理性思
维的结果。理性思维在一个头脑中长期不断地进行,最终便在这一头脑中产生出相
应的理性精神。这一点就象中国的一句成语“积习成性”所说的那样,是通过思维
的积习而成的。人的性质以至人的本性,无不是人的生活的长期积习之结果,而在
这以前人对他的性质和本性是全然不知的;因而生活的长期积习是一种自然的过程,
是不知不觉的过程。一个人平常更多地进行什么样的生活,这个人的性质和本性(
性格、个性、人格等)也就相应地是怎样。在思维这里也是如此,一个头脑平常更
多地进行什么样的思维,在这头脑里也就会产生什么样的精神。因此理性思维在从
事这一思维的头脑中会产生出理性精神这一精神的最高形态,是十分自然的;理性
精神是理性思维之积习的结果。
   前面我们曾多次阐述过思维的积累,确实,思维是能够并且必然会积累的,就
象劳动的积累一样。最显然的,每一头脑在从事思维劳作时,都感觉到一种思维积
累起来了的力量的作用,并且所从事的思维劳作越长,这一积累起来的力量的作用
也越巨大。这一力量表现在:以后的思维总是不知不觉地以从前思维所进行的方式
进行(尽管这一方式有时还很不确定),这是以后的思维所走的最感到舒服的路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19 08:04:17
思维在积累自身的同时也渐渐产生出相应的(思维)精神,从而使思维获得精
神力量上的支持。我们知道,思维总是对它从前涉及过的对象具有亲切感,具有某
种兴趣,这种亲切感和兴趣无形中促使思维沿着从前的路线进行下去,使其采取从
前思维所采取的方式。一个人在长期的生活中渐渐形成了一定的性格,这种性格表
现为对这种生活的兴趣,从而使这种生活在这个人那里变为一种本能和习惯的生活;
因此从生活中产生出来的人的性格反过来对这种生活具有一种固化作用。这说明,
人的某种活动和生活会产生出相应的精神,而这精神则对人从事这个活动与生活具
有促进作用,(当然,有时也会产生厌恶和阻碍作用)。在思维中情况也完全一样,
一个思维在其长期的活动中必然会产生出相应的精神,而这精神对思维自身具有促
进作用(在极少情况下也具有阻碍作用)。
   一个既定的精神有它的美感,对一个既定的精神来说,与自己相符合的事物便
是美的,便获得(这一精神的)“好感”,相反,与自己不符甚至相反的便是丑的,
便获得(这一精神的)“恶感”。美感(包括恶感、丑感)便是这样产生的,它从
一个既定的精神中产生;因此不存在既定精神就不存在着美感。美感可以说是任何
一个精神必然具有的重要性质,不管是什么精神,都有其美感。正因为这样,所以
一种活动(包括思维活动)在产生出相应的精神后就会获得某种鼓舞的力量,具有
(从事这种活动的)兴趣和爱好,这是这个活动所最需要的因素。每一精神都有其
特殊的与别的精神不同的性质,它们的美感都有其特殊性,这一点我们只要看看每
个人的特殊兴趣与爱好便知道了,因为兴趣、爱好正是精神美感性质的基本表现。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20 09:53:04
$3-2 这里强调认识要从现象达到本质,而不能只在现象、在感觉那里纠缠不
清。总之,一想到现象就马上要想到质甚至本质,认识必须要达到这个内在性。
   在这里,头脑抛弃纯粹感性及其精神,达到了更高的形式;在这形式里,它将
第一次开始思维,因为现在的对象不再是表面的现象,而是现象的质,这是现象和
事物的第一个内在决定性。这开始的思维形式便是知性(----这在前面的“序言”
那里已经谈到过),它以质,即现象、事物和世界之第一个内在性为对象,它要把
握它(----质),因为只有这样才会对现象产生认识。上面我们已经说过,头脑在
它的发展过程中突然发现自己对自己最熟悉的东西----现象一点也不了解,这样,
头脑便发生了寻求和把握现象之内在性的活动。因此,实际上是这样:头脑在感性
那里只是摄取了外界现象(象照像一样),而没有理解这些现象,这样,在这里,
头脑便产生出知性而要理解这些现象。另一方面我们也必须这样理解知性:它是思
维运动的一个形式,是(人类)无限之思维过程的一个必然环节。思维运动的目标
点是最高深的内在决定性----即世界之最终本质,世界的本源,它要通过一系列形
式----感性、知性和理性的运动才能达到这个目标点。在这里思维采取它其中的一
个形式即知性而进行运动。
    思维运动在感性那里等于零,在知性这里则开始了;在知性这形式中,思维进
行了一整套的运动----即分析、综合、抽象和演绎,以求深入和把握现象与事物之
质;把握现象的质和在头脑中建立‘知性事物模型’是知性思维的目标。总之,知
性要解决和回答头脑在感性那里所产生的问题----即‘现象是什么’?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21 09:45:53
第三篇 理性论
第五章 理 性
一 理性对象----本质和世界
[知性事物模型]

   $5-1 前面我们讨论了知性。这一思维形式是思维过程过渡到其高级形式即理
性思维形式的必须阶段和中介。有的哲学完全忽略了这一阶段、这一过渡形式,以
为从感性便可直接到达理性。这表明这种哲学对认识过程(具体地说是思维过程)
并没有详尽的研究,只是停留在一般而普泛的形式上。从感性到理性,这是认识的
必然趋向,因此指出这一点也是十分重要的。但是感性并不一下子就过渡到理性。
认识过程作为思维过程,它从感性(这时思维为零)出发,要经过一个中介即知性
才能达到它的高级形式即理性;这是很自然而又很必然的。思维过程之所以采取这
三个密切联系着的形式来达到它自己的目标(如果它自己有一个目标的话),是因
为它的外界对象(----整个世界)也有三个结构层次:现象、质、本质;其中感性
以现象为对象,知性以质为对象,而理性则以本质为对象。
   我们这里的任务就是详尽考察和研究整个思维过程,它的发生和发展,以及它
要达到的目标----这个目标便是对绝对本质(即世界本质)的把握和在这个(无限
的)过程中产生出相应的精神成果。因此知性便成为这种考察和研究的一个主要思
维环节。但是目前我们的这种考察已经越过了知性,就要来到理性面前了。在理性
面前,我们先(从更高的角度来)回顾一下知性。
   $5-2 知性思维以事物的质为对象,它要把握这个作为事物现象的第一个内在
性的质---即作为现象的直接之规定性的质,----并且它现在已经把握了这个质。
通过对质的把握,知性把握了一组(或一类)现象,这一组现象与这个质一起构成
了一个事物。因此,知性在这里把握了一个事物。在感性那里,思维的头脑只是把
握了现象,还没有把握相应的事物。把握现象与把握事物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把握,
----这一点在整个认识活动中十分重要,因为当我只是纯粹外在地把握了现象而不
了解这现象的内在规定性时,我们并没有把握以这现象为表现形式的相应事物,只
有了解现象的内在规定性,我们才可以说把握了相应的事物。人们平常都有这样的
矛盾:一种对自己不利的情况出现了,但自己往往不承认(不相信)这是一种事实,
因为自己不了解这种情况,而只把它看成是一种偶然的现象,并没有必然的原因。
在这里便指这种情况,单承认现象的存在而不承认相应(以这现象为表现形式的)
事物的存在,只把握了现象而没有把握相应的事物。现在,知性把握了事物,因为
它把握了事物现象的质。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22 10:06:48
$6-3 思想对于人的意义便在于:思想给人的行为(行动)赋上了上述事业的
形式,便在于人的行为和生活是一种理想的行为和生活。理想之所以被哲学家看成
是美(如在黑格尔那里),正因为它决定了人的行为和生活的实质,从而标明了人
的基本特征。理想的行动是出自人的内在本质的行动,因而它具有人内在所给予的
力量。因此,人是自由的,因为人按自己的理想行动和生活。其实自由、理想、美,
它们都是一样,都是人的内在本质的需要,也是人内在本质的体现;因此它们都得
到人的精神的敬重,并以之作为精神本身的内在核心。
   而人的内在本质体现在人的思维中,体现在人的思维的最高结果----思想中。
思想在某种意义上也作为人的内在本质存在着并发挥其作用。这一点人们并不陌生,
因为人们看到思想便是人们自己的直接的内在本质,只要了解并把握了一个人的全
部思想,也就了解并把握了他的内在本质。哲学家总是大谈人的抽象本质,然而他
们并不注意到人的具体本质,这个近在眼前的具体本质便是人的思想;充分自由的
思想正能够最充分地不知不觉地体现出人的本质。因此,人是多么喜欢自已的思想,
因为自己的思想正是自己的本质及其体现。基于这样的原理,即思想是人的本质的
体现(另外,从某种意义上说思想也是人的本质),因此人的内在本质只有在(人
所处的)现实环境中才能体现出来,即人与他的现实环境相结合,才能从中体现出
人的内在本质;因为思想正是人与其现实环境相结合的产物。人的思维只有在现实
中才能发挥出来,----并且同一个人在什么样的现实中便会发挥出什么样的思维;
作为思维的最高结果的思想因此也是在人与现实的结合中产生的。总之,思想是人
的本质的体现,同时又是(另一方面的)人的本质;换句话说,思想是人的“抽象
本质”的体现,又是人的“具体本质”本身。因此我们不必把人的本质弄得虚无缥
缈,它就在自己的眼前,就在人的一言一行中(因为这些言行体现着人的思想)。
而在人的自由思想的无限追求中,人的抽象本质也便渐渐地得到实现;人类思想的
无限追求最终实现了人自己的本质,尽管这思想在各个历史时代具有不同的形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8-24 15:38:19
  $3-44 这里涉及的是精神和头脑的关系。精神并不是凭空存在的,它要有头脑
的支撑才能存在。归根到底,支撑一个精神的是一种物质即大脑,这种物质有怎样
的结构、特征和功能,相应的精神就会有怎样的状况。当大脑中血液和营养供给不
足时,人的精神便显得萎糜不振;一个老人由于大脑老化,因而其精神便显得不充
沛。这些都说明精神决不是离开头脑、离开物质而凭空存在的,离开了这些,精神
就会消亡。
   但是精神的产生也并不是大脑这种物质直接造成的,大脑只是直接发挥它的智
能,至于这智能要建立一个什么样的精神,这只与大脑具有间接的关系。但可以得
出这样的联系:大脑通过智能的发挥而间接地建立起(某种)精神,大脑也因为这
种智能的发挥而改变自身,改变成与这个精神相应的头脑。这一联系是重要的,精
神毕竟是与大脑这种物质相异在的,因此,如果大脑不改变它自身,改变成与这个
精神相适应的头脑,则大脑就没有更进一步的意义,就不能与这个精神相处。然而
智能也并不是直接地建立起相应之精神的,智能是一种活动,精神只是在这种活动
的过程中才得以产生;这一活动便是思维,或者更广泛地说,是认识活动。长期的
思维活动得出一系列认识,或者说得出真正的认识----这真正的认识便由这一系列
认识构成。正是这真正的认识产生和建立起相应的精神。因此精神从思维活动(并
且是长期的思维活动)中产生和建立起来,这建立起来了的精神反过来对这思维活
动具有极大的作用,在这精神中,思维活动在方式和习惯等方面规定了自身,从而
使这思维活动在某一方式上僵化下来。我们平常所说的“习惯性思考”便表明了这
个意思,如思维总是这样思考,而不能从别的方面、用别的方式来思考。比如,老
年人总是按他们的“老一套”想法和思路思考问题,因为老年人经过这么长时间的
人生,在头脑中已经建立起一个十分僵化的精神,这精神的作用使他对什么事情都
以固定的方式来处理。相反,在思维活动还没有在头脑中建立起一个相应的精神时,
思维活动则是自由的。年轻人思考问题便是这样,他们不象老年人那样死拘于某种
思考方式,而是努力按照问题本身的性质来思考问题。但是不管怎样,一种思维活
动必定在其过程中建立起相应的精神,并且在这精神中显示出它的稳恒的思维方式。
思维活动在其思维方式下进行时是习惯性、最少费力的,就象物体在某一速率下匀
速直线运动一样。因此,一个思维在产生以后必然要发展到它的惯性阶段,在这惯
性阶段里思维显示出它稳恒的思维方式;然后这种惯性变成为僵化,并最终因僵化
而消灭。辩证法是哲学思辨的一般方式,它系统地产生于黑格尔的哲学思维中,然
后,(同样从黑格尔哲学思维中产生的)黑格尔的精神便成了这一辩证法的“藏身
之所”,于是,任何思维,只要经过黑格尔的头脑和精神,就会有辩证法的色彩,
同样,任何问题,只要通过他的头脑和精神,便会得到辩证的处理。因此我们看到,
精神对思维活动的作用是十分重大的,同一个问题,通过不同精神便可得出不同的
结果,因为这样对这个问题已经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和思维活动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