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济学研究中使用统计方法的必要性。
现代经济学的一个明显特点是越来越多地使用数学与统计学,钱颖一(2002)从实证研究角度提出经济学使用数学和统计方法的三大优势:一是以经济理论的数学模型为基础发展出可用于定性和定量分析的计量经济模型;二是证据的数量化使得实证研究具有一般性和系统性;三是使用精致复杂的统计方法让研究者从已有的数据中最大程度地汲取有用的信息。运用数学和统计方法做经济学的实证研究可以把实证分析建立在理论基础上,并从系统的数据中定量地检验理论假说和估计参数数值,减少了经验性分析的表面化和偶然性。
经济系统的不确定性使得我们不可能用一种严格精确的方式,也不可能用决定论的方式去探寻经济微观主体的行为。因此,从微观向宏观的过渡中,概率和统计方法是不可避免的。计量经济学试图用一种严格的数学方法把概率问题引进经济学的数量分析,克莱因(1983)曾指出:“因为现实社会中,生活受多方面不确定情况的支配,而大量微小或主观因素的变量又对人类行为起着制约作用,所以经济计量的分析,明白地引进随机干扰,并只引出概率性的结论。”
计量经济学是综合经济理论、统计推断、数据收集为一体的学科,目的是利用数量分析的方法估计、检定基本经济法则,虚拟政策效果及预测未来(萧政,2001)。计量经济学从不确定性角度研究经济现象之间客观存在的关系,在一定的经济理论指导下,从问题的实际背景出发,以大量的经济统计数据为原料,综合运用统计学、数学、计算机等学科的科学方法,通过建立合适的数学模型,对经济关系做出定量的分析和估计,用以做出判断和决策,即进行经济预测、结构分析和政策评价。计量经济方法作为实证研究的重要工具,无论是数据准备,还是通过估计参数或系数确立经济变量的平衡关系,都离不开统计方法。
2.经济学实证分析体现出的统计思想。
用实证分析方法研究经济问题,必然涉及收集数据以及数据的整理和分析,而统计学正是研究数据收集、整理和分析方法及理论的学问。所以,经济实证分析中必然要应用到统计方法,体现出统计思想。
为了开展经济问题的实证分析,首先是收集分析中所需的数据,数据收集的依据是研究所要达到的目的,收集过程中必然体现出“为何统计”的思想;其次,收集数据还须明确收集什么数据,即收集哪些指标的数据以及什么格式的数据,体现出“统计什么”的思想;再次,数据收集来以后,需要对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数据整理与分析的方法中体现出“如何统计”的思想。
整体上可把经济学实证研究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数据准备阶段,包括数据收集与整理,该阶段统计方法的使用涉及“为何统计”及“统计什么”的思想;第二阶段是数据分析阶段,主要是利用各种统计方法分析数据,发现数量特征,涉及“如何统计”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