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留着大胡子学者模样的人快步走上讲台,站定之后,也许为了缓和周围的紧张气氛,他对现场的听众强挤出了一丝笑容。接着,抖抖手中长达6页的讲稿,开始了他的演讲。这一与好莱坞最新上映的大片《华尔街2》有些雷同的场景真实地出现在了10月17日美国波士顿联邦储备银行的一次会议上。虽然主角从迈尔克·道格拉斯换成了美联储主席本·伯南克。但是会议的主题依旧可以叫做《金钱永不眠》。
当伯南克开始讲话时,会场即刻安静下来,人们在等待着伯南克亲口说出他们已经知道了许久的那件事。“如果没有其他变化,现在看来是采取进一步行动的时候了。”伯南克说。而所谓的进一步行动,全世界都知道就是美联储要加紧“唤醒”钞票来刺激美国的经济增长。在第一次投入1.7万亿美元结束量化宽松政策短短7个月之后,究竟是什么使得伯南克再一次将赌注押在了这一政策上?
美联储被逼至“临界点”
量化宽松,这一术语从设计之初就是一个模糊而又有曲解的名词。所谓量,是指投入货币的总量,所谓宽松,意味着尽管面对低利率,信贷仍然紧张,需要缓解。 “它不同于任何一个常用的货币政策,或者它都不能代表一种货币政策,因为它只是意味着一笔定量的钱。”南伊利诺斯大学爱德华兹维尔分校经济学教授哈尔给出了最简单的解释。
这一政策最早被人们熟知大约是2001年的日本,那时的日本已经是零利率,但经济仍然处于长期低迷。2002年11月 21日,当时还只是美联储官员的伯南克在一次演讲中给日本开出了量化宽松的药方。“日本正遭受通缩的危险,接近零的利率、一直维持在1%的通胀、持续上升的失业率等正困扰着这个国家的经济,此刻,量化宽松应该很适合他们。”伯南克说。也正是这个演讲为伯南克赢得了“开飞机的本”的绰号。“定量投钱”成为了市场对伯南克在通缩状况下刺激经济手段的大胆猜想。
GDP、利率、通胀、失业率成为了伯南克实践量化宽松理论的四个重要因素。当这四个因素达到临界值时,量化宽松就会被启动。2009年第一季度GDP-0.6%;0-0.25%的历史最低利率;创25年新高的8.1%的失业率和仅为 0.4%的通胀率等一系列被美国白宫定义为看不到一点正面信息的数据,成为了美联储第一次启动量化宽松政策时的背景。2009年3月19日,在议息会议之后美联储开动了印钞机。此后14天,G20伦敦峰会召开,天量的流动性随之而来。
历史就是如此的相似。19个月后,美国经济的情况似乎又一次逼近了这个临界点。“美国经济增长的步伐仍然太缓慢,就业市场恢复极其缓慢制约了消费开支,企业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大量投资,目前通胀率太低。”就在伯南克发出行动口号的当天,他也说出了自己行动的原因。11月2日-3日的美联储会议似乎已经成为了按下启动量化宽松按钮的最好时间点,巧合的是,此后8天,G20首尔峰会又将召开。
……
转载自:
http://www.ibtimes.com.cn/articles/20101025/meilianchu-lilv.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