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正在进行博士论文的撰写,对之前几年的研究状态有很多回顾和反思。我觉得自己可能主要是反面例子,到现在没有正式发表的文章,原因是自己觉得完成的论文都不尽如意,即使有发表的机会也错过了。但是,现在想来,这思想还是是对的,虽然毕业是有明确的数量要求,但是博士期间学到了多少思考的能力,具备了多少创新的能力,只能平心而论。
但为何会造成现实的矛盾,论文的数量和质量总是不能同时获得?就我自己的情况而言,正如楼上数位同志一般,将任务想得过于复杂,或者说没有找到一个纷繁浩大的任务背后的方法。如将一月的综述拖到一年去完成,是否就代表更高的质量?大家可以去学习一下世界大脑先生的《启动大脑》,人类的阅读和记忆都有很大的潜力尚待发掘,采用适当的方法,应当是快速完成比慢速完成更加有效。所以从大脑的能力出发去说,博士阶段的论文发表的质与量本就没有冲突。
很赞同楼主的很多具体观点,能够看出,楼主是一个正面的例子。本人将楼主的过程总结(+一定个人修订)为以下关键词:
第1步:快速确定搜索方向
顶尖期刊、讲座、google综述、知网综述
第2步:搜索+确定泛读文章
建议将摘要阅读直接并到网上浏览里,个人感觉比搜集起来后打开看摘要快很多
第3步:泛读
记忆有用观点(数据来源等)/修正、扩大关键词/确定精读文章(文章框架、创新观点、先进计量方法、结论)
第4步:精读
即参照文:观点或方法,要达到可以模仿写出,或能复述观点的水平。
针对经济学的模型化,这一步应该还包括搜集数据、跑数据
第5步:重复2-4步
泛读精读中关键词的修正、参考文献提及的重要文章再次搜索、泛读、精读。
第6步:总结泛读、精读收获
第7步:确定论文框架,准备各部分具体材料
这一步很重要:休息:运动神马都可以(回来后动笔前可能对已有的文章框架已经有一些修正思路)
第8步:撰写。撰写的时间大家自己定吧,建议不要超过半天。In fact,一篇几千的paper45分钟能完成的大有人在。还记得有个朋友跟我说1小时写了8000字。估计能这样大家会觉得很有收获吧,就不会觉得论文是多么苦逼的事情了。
Anyway,以上只是自己这段时间不断看大家经验分享,自己也突然想动笔总结一下。但是,由于还没有成功实践的经验,希望大家一起努力吧!
希望博士论文的撰写不要变成大部分人的那种boring and suffering的感觉,更何况绝大多数人只完成了很一般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