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觉得根源不在这里,还是这个时代的风气太过浮夸。举个比较极端的例子,或许不太恰当,但是可以尝试一下做个对比。以前对国家公服人员,来过高薪养廉的尝试,实际效果怎样呢?认为国家公服人员的地位高,可是拿到的工资待遇水平与其身份不相符。于是大幅提高奖金福利,实际就是增加收入。但是隐形收入,或者职业外收入减少了吗?现在的状况又是如何呢?
当然这个比较可能又不太恰当的地方,然而,其实关键的因素还是在于职业者本人。从事的职业,考虑其收入之外,还应该衡量其他方面。比如很多高校毕业生留在学校的初衷是什么?难道不知道待遇水平如何么?大多数留在高校的初衷,除了对校园的留恋,相对平和宽松的环境,还有自身性格的原因认为不想进入社会的熔炉。如果考虑到这些,又有何抱怨的呢?
实现了自己想要的,却又来抱怨物质的回报,这不是有些不该吗?
此外,从生命周期收入来看,从事教育工作的人,通过职业的锻炼以及沉淀,经过日积月累,除了丰富了自己的知识和涵养,更是为未来收入打下坚实的铺垫。看看资历高深的教授的收入吧,这才是中青年教师们奋斗的目标,如果非要说是目标的话。
最后做个最简单的说明,问问现在高校毕业后进入金融系统的学生,哪个不感到工作压力巨大,生活方式不适应,还有对身体的透支程度。考虑到这些,这些进入相对高尚和纯洁环境的教育工作者们,还不赶快为自己选择了属于自己的生活而感到幸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