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当下看到的生活必需品价格全面上涨是一段时期以来积累起来的,从数月前的炒大蒜炒绿豆炒这炒那,到一年来的水价上涨油价上涨房租上涨(或许对有些人来说,工资上涨),到所谓的城市化加速过程中城市吞并城郊,菜地变成工地,更大到两年来实施的货币政策,国际货币市场的宽松和人民币汇率机制变化,都是造成现在通货膨胀的重要因素。另外一个至关重要的因素就是,在一个一定程度上由预期驱动,中间商掌握更多信息的市场上,很容易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发生抬物价,屯商品,赚暴利的事情;11月21日刚出来的国务院16项措施中,从第十一到第十四条,四分之一的篇幅,是在解决让市场信息透明,打击恶意炒作这方面的工作,这从侧面可以印证本轮通胀中的非供求因素也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下面逐点分析,有错误的地方希望网友不吝指正。
第一,10月宏观数据,CPI同比升4.4%, 其中权重三分之一左右的食品类价格同比上涨10.1%,而食品中的果蔬类涨幅达到31.8%。虽然这些数字是同比数字,扣除统计中的翘尾因素,依然不能与百姓对于近期食品价格大幅上涨的直接感受一致,但是这个数字本身,也是很高的了,为什么蔬菜水果涨了那么多?我认为供求因素,运输成本和市场预期三方面,合力而为。对很多城市来说,周边农村的蔬菜瓜果供应是很大一个供应来源,比之海南等国家蔬菜种植基地的货源,城市周边距离很进,成本很小,供应速度很快,可就是这一片农地,随着城市的扩张,越来越少,菜的产量急剧减少,引发了蔬果供应结构的变化。随之引起的就是,城市里的蔬菜批发市场,这些个货物以及供求信息的集散地里,需要长途运输的菜果多了,而周边供应的少了,长途过来的时间长了,成本高了,从而引导了市场相应预期的变化,就成了很多农贸市场商贩口中的大家多少都听到的“都涨价了”,“哪哪减产遭灾了”等等。当然有些地方自然原因减产是存在的,可是价格的传导路径却是个合力的作用。而在我们国家,社会的商品价格总水平是个环环相扣的东西,蔬菜需要运输需要仓储,人需要住房,工厂开工需要用水用电,前期数个月的各种生产生活要素涨价,使得方方面面的成本都在上升。这个合力在今天完全显现。
第二,我判断,此轮通胀,商品供求的影响也许本身很有限,而货币的作用才是元凶。这在前期的绿豆,大蒜等农产品炒作上见的尤为明显。一些流动性很强的资金像运作股票一样地吃货,拉升,散布消息“引导”市场预期然后出货,手法比较“凶悍”,有浓重的资本市场操作痕迹。这样的价格涨跌,完全是资金所为,与供求关系不大。但是这些炒作,为全社会的预期形成,起到了很不好的作用。预期是很重要的东西,就像股市一段大涨股民就形成所谓牛市思维一样,在各种商品竞相上涨时,百姓容易形成同样的预期,甚至轻微的恐慌。游资只是一个侧面,货币基础的迅速增大最终会导致价格水平的整体上涨却是个无数经济体已经证明过的事件。有人问美国为什么总印钱却不见通胀,简单地说就是聪明的美国人在过去20年找到了一种转嫁通胀的好办法,他们把高的人力成本留在国内而去海外进口低成本的商品正是这20年好日子模式;如果我们去看1970年代的美国,那时候照样有些年份有10%的通胀,在放弃了布雷顿体系后美元完完全全变成法币后,他们印了钱也同样避免不了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前几天央行上调了利率,一年期才25个基点而已,依旧不能改变“什么都贵只有借钱不贵”这个现状。在日常的经济活动中,这样的现状无异于继续鼓励人们运用杠杆,借钱出来,债权人的储蓄就这样被投放到实体与虚拟经济中,且在通胀中被悄悄腐蚀,而债务人却分到了更大的蛋糕。如果追究一下这一两年哪些单位哪些领域在借钱,看看那些地方债务,**融资平台,国企和已经形成的利益体,那么道理是容易明白的:他们前面收益了,后来社会通胀了。
第三,说到货币也许就有必要把人民币汇率单独列出来讲讲,从广义上说这就是货币问题,但是具体下来它包括中国的进口,出口(这也就关系到就业,而就业和通胀的关系又是经济中的重要关系),国内人民币投放以及国际投机套利热钱等方方面面的互动。首先,人民币对美元升值是一个缓解输入型通胀的手段,这个命题看起来很直白,但同时又没那么简单。我们用美元进口铁矿石,钾肥,大豆,铜,波音飞机,石油……等等等等各种原料,成品半成品,可是这里面很多东西,中国都没有定价权的。铁矿,钾肥,大豆,铜,飞机,石油,我们无一有定价权。这样下来,人民币升了值我们还是不敢说可以对冲掉输入型的通胀,只能是有可能比不升值要好些。可是升了值升少了似乎起不了太大作用,升多了要冲击出口,冲击就业,冲击社会的稳定。结构调整是不可一蹴而就的,这中间人还要一日三餐,所以只能慢慢调,有过渡。笔者在新加坡,最近在超市感觉到有些食品竟然还便宜了,仔细想想,因为新加坡的食品完全进口,这一段新币升值了不少(新币对人民币都在升值),所以进来的一些商品还便宜了。那么新加坡央行为什么这么果断地升值呢,原来新加坡每年的经常账户盈余占到其GDP的两成多,并且其产业结构比较能够抵挡货币升值的冲击。中国就不一样,**要考虑通胀,更要考虑就业;为了大幅降低通胀而牺牲就业,我看基本上不成为**的选项,所以在使用汇率这个杠杆做调整的时候,也就出现了21世界头10年我们看到的这样一个结局。另外,我们的外汇管理制度依然要求强制性的结汇,这样大家看到央行资产负债表上有巨额的美元计外汇储备,而且央行要为这些外储在国内发行人民币进入流通;同时为了减低这一部分流动性的危害,又要在公开市场发行央票去对冲,来来去去地,小心翼翼地操作。但是这一部分作为美元替身的人民币的流动性,毕竟还是会对市场有影响的,谁都不知道这些钱是去炒股,炒楼了,还是去炒大蒜了,通常说的热钱,也有一部分就藏在这些流动性里面进来了。前面我说过社会物价总水平,在我们国家是个环环相扣的东西,炒高了这些,另一些也会水涨船高。
另外看到一些学者写过工资上涨型通胀,什么需求拉动型通胀,我认为算是因素,却不是主要因素,这其中道理大家想想也就明白。哪有几个老板要给员工加薪加到不得不得罪消费者呢,而且全社会都是这样的老板?另外,大多数老板是能压就压了,所以前些年他们已经压出了很多弹性空间了,这些也应该是自然的。
货币学派的掌门弗里德曼说:通货膨胀从来都是货币现象。也许真的就是这样,不论具体的某个经济体中存在着何种独特的传到机制。想想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通胀,不也是美元泛滥带来的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