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囤时代”:现金围城 有钱囤房没钱囤菜2010-11-30 07:18 中国经济周刊
我说两句(7)

《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孙冰I北京报道
古往今来,人们之所以会“囤”,都是基于一个前提:东西会“越来越贵”。 “囤”,或为牟利,或为省钱,或为选择更好的财富存在形式。其中确有“邪恶”的,如已被“奸商”玩转千年的“囤积居奇”;但更多的却是无奈:
你勤劳一生,梦想留下一张“百万存单”给儿子,可按照房价走势推算,十年后,这笔本来可以买个“两房一厅”的钱,如果仍以存单形式存在,那么儿子连买一间厕所都不够。在这种可怕的预期之下,你怎能不考虑“囤”点至少不会“缩水”的东西?
今天,“越来越贵”的东西似乎越来越多,“囤”也就成为了一个全民运动:囤一切值得囤、可以囤的东西。无论是诚实劳动、合法经营的大小企业,还是唯利是图、狡诈黑心的投机者;无论是富豪、中产,还是普通老百姓,纷纷加入了“囤x大军”。尽管他们的层次、规模、方式可能千差万别,但是所有人的目的却只有一个,那就是最大限度地实现自身财富的保值与增值。
“囤”从来就是一个有关财富的故事,也不算稀奇,但是当它成为一个时代的特征,剧情恐怕就不那么简单了。
---------------------------------

“囤”出来的财富
如果市场对于某种资源或产品的需求相对稳定,而你控制了一定数量的该资源或产品,那么,你就可以拥有了超越市场的定价权,使得市场机制失灵,也就意味着你能够获取暴利。这是从经济学的角度去解释所谓的“囤积居奇”。
但是,这个古老的手法发挥作用往往需要时代特征的配合:公共资源稀缺和供给不足、资金流动性过大、通胀或者通胀预期以及普遍存在的不安全感。
“房价虽然高,但是地价更高,而且钢筋、水泥等各种原材料也不知道翻了多少倍了。”经营着一家房地产公司的“张总”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开发商是赚差价的,并不是房价上涨的钱都进了我们口袋,我们的利润率并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要经营一个项目的资金规模要比过去大很多。”
张总一通大倒苦水,“大多数开发商并没有从房价上涨中受益,开发门槛的升高反而还是得一些中小规模的开发商日子越来越难过,只有那么很早手里就囤了大量土地的开发商才是受益者。”他说。
张总给记者讲了他的好朋友老刘的故事。老刘和张总既是同学也是同行,各自经营一家规模中等的房地产公司,两人认识二十几年,可是最近,张总对老刘羡慕不已。“老刘最近赚大发了。”他说。
老刘的公司在2003年拿了一块地,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与当地**以及另外一家企业打起了官司,于是法院要求在官司没有解决之前不得开发。但是,官司一拖就是六年,这让老刘感到非常郁闷。
可是,时钟飞转,因祸得福。这几年房价一路飙涨,这个地块如果是六年前就开发建设,售价最多也就在三、四千元每平米,而现在至少也可以卖两万三、四元。“那块地的楼面地价也就几百块,要是最近一两年拿地,楼面地价至少也要一万多一平米。”张总羡慕不已,“老刘这一块地赚了我们十块地的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