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现象是科研管理制度使然:(1)国家对大学绩效怎么评价呢?核心评价指标是论文发表数量,科研经费数量。(2)学校对教师任何评价科研工作量呢?核心评价指标恰巧也是论文发表数量,科研经费数量。(3)科研到底是什么呢?发现、解释、干预、预测,是知识、规律、创新。但恰巧不是论文发表数量,科研经费数量。(4)制度设计改变运行机制导向:上述二者一个是本质,一个是形式;一个是内涵,一个是载体。而科研的内涵和本质才是其价值所在。用形式评价内涵,用载体来评价能力和工作量,这是方法论上的错误。厦大的w老师使用的一套体系来评价大学排名,技术层面的确头头是道。
对lz命题上的一点点争议之处:(1)格式方面:论文是科研成果的一种体现形式,论文格式的统一和规范是为了便于交流,反映的是一般的撰写思路和科研逻辑。这本身应该无错。至少在目前没有更好方法出现之前,这是最好的解决之道。所以,论文的价值与格式关系甚微。(2)学术成果的价值与论文价值。学术成果的价值体现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不为实践利于所采用的研究是没有价值的研究,这种观点显然有失偏颇。举一例,牛二定律,曾几何时被无数人公认,但是有谁在**工作报告中提到要使用它。有些极端的例子,哈哈。爱因斯坦和霍金斯的理论,真正在实践中应用的只是其成果的极少部分,大部分还只是学术价值。所以,对于科研成果的评价,仅用经验主义的方法,会显得不够充分。这或许是人类认识水平发展的一个过程。(3)研究技术与论题的关系方面:现在很多研究的确是用非常复杂(不一定严谨,或者方法论不一定对头)的研究方法和技术在解释非常普通的社会现象,这说明了几个问题:第一,这个领域的研究水平还处于解释现象的阶段;第二,现实操作水平领先于理论研究水平,研究滞后明显说明有空间。人类知识获得于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二者之间并一定同步,所以需要二者之间的互相验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办法,就是这种互验关系的二分之一表述。呵呵呵,胡乱之言,见笑,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