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从牛顿、达尔文到巴菲特:投资的格栅理论
作者 罗伯特·G·汉格斯特龙
译者李准
出版社机械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2年5月
定价¥15.00元
豆瓣页面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22739/
君子不器
股市是一个复杂适应系统。要学会用不同的思维模式去分析现象,做出判断。对手里只有锤子的人而言,每个事物都象是一个钉子需要被敲打。但如果你手头有多个工具,那么,你就会用不同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认为,将不同学科的思考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起融会贯通的格栅,是取得最佳投资回报最有效的方法。“真正和永远的成功属于那些先是努力建立思维模式格栅,而后学着以善于联系、多学科并用的方式思考的人们。”
平衡理论的应用
牛顿之后许多学科的学者都对那些显示平衡理论(无论是静态和动态的平衡)的系统非常关注,他们相信平衡是自然界的最终归宿。如果作用力发生任何偏移,假定这个偏移是微小的,暂时的,系统总会回复大平衡状态。
平衡的理论成为经典经济学的主心骨,也是现代经济学的基础。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保罗·萨缪尔森(Paul A. Samuelson)所写的《经济学原理》中,平衡都是其中不变的主题。他们力图用平衡来解释经济学的问题。尤金·法马(Eugene F. Fama)在其博士论文《股票价格的变化》中将萨缪尔森的理论引上新的台阶。“股市的高效运转使你不可能预测股票的价格。”
经典平衡理论说股市是理性的、机械式的和高效的。但也有看法认为股市不是理性的,1987年的股市大崩盘就是股市非理性的一个有力支持。
总的来说,供需之间的平衡,价格和价值之间的平衡会一直存在于股市的日常运转中,但它们不能给我们完整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