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通货膨胀而是生产紧缩的危险
从2004年开始,中国的三大物价指数全面上涨,油价、电价、水价-------等生活生产资料价格纷纷上涨,据此不少人认为中国经济出现了通货膨胀的危险,呼吁央行要控制货币增长,采取紧缩货币、控制信贷的政策,我的看法正好相反,认为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通货膨胀,物价上涨只是小问题,表面现象,生产紧缩的压力才是中国经济面对真正大的危险。原因有以下几点:
1, 当前的物价上涨趋势不是由货币需求的过度增长引起的,而是由能源、原材料的大幅度涨价带来的生产供给压力引发。如果一个社会的物价上涨趋势是由货币存量增长过快引发的,那么这个社会的绝大多数的商品几乎会在相同的时间内都呈大幅度上涨的局面,日常消费品价格的上涨幅度往往更为惊人,货币相对贬值,每个人都在囤积物品,并尽快抛掉不值钱的货币。而现在中国的物价上涨情况根本不是这样,先是石油、铁、铜等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第一波上涨,这些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给最直接的下游产业带来生产压力,生产成本大为增加,利润急剧减少,为了维持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这些企业不得不提高产品价格,这是第二波的价格上涨,而这些企业提高产品价格,就使得下一轮的产业同样面临着提价的压力,这又会引发第三波的价格上涨趋势。所以目前中国持续不断的价格上涨局面,其源头就是由石油、铁、铜、电价等能源价格和原材料价格的上涨引起的。2005年7月23日,在国际原油价格稳定和人民币升值的背景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再次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北京地区93号汽油再创历史最高价位,北京市加油站所有标号汽油价格年07月23日起均上调3角左右,其中93号汽油从原来的3.96元/升涨为4.26元/升,90号汽油涨至3.99元/升,97号油涨至4.54元/升。98号汽油涨至5.13元,另外0号柴油调整为4.04元/升。2006年3月26日,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再次提高成品油销售价格,在通知中称,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自3月26日起,将汽油和柴油出厂价格每吨分别提高300元和200元。有关方面对此的解释是,上次涨价没有调整到位,我们成品油销售价格仍旧低于国际市场,今后将考虑国际市场情况和社会承受能力继续推进价格调整。果然没过了两个月,2006年5月24日,国家发改委又发出通知,自5月24日起成品油价格再次上调,汽、柴油和航空煤油价格每吨提高500元。据悉,这是历次提高油价幅度最大的一次。发改委相关负责人表示,近一段时间国际市场油价持续大幅上涨,WTI原油期货收盘价格连续多日在每桶70美元以上。为解决成品油与原油价格倒挂的矛盾,理顺成品油价格关系,保证国内成品油供应,国家发展改革委决定再次提高成品油价格。油价不断上涨,电价、水价也不甘落后,宣称为了疏导电价矛盾,筹措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促进可再生能源的发展,经国务院批准,国家发展改革委6月28日下发特急文件调整电价,并于6月30日开始实施电价调整方案。据了解,此次电价调整后,全国上网电价平均上调11.74元/千千瓦时,销售电价平均提高24.94元/千千瓦时,主要涉及政府项目、发电项目、电网项目以及地方项目。其中政府调整项目包括:移民后期扶持基金全国平均调整电价6.25厘/千瓦时;征收可再生能源附加全国平均调整电价1厘/千瓦时。发电调整项目包括:煤(运)电联动,全国平均煤(运)电联动销售电价提高9.79厘/千瓦时;脱硫项目专项加价全国平均调整电价2.4厘/千瓦时;新投产机组标杆上网电价按煤(运)电联动同步调整。关于水价,据悉,发改委已经连续三年对36个大中城市进行水价跟踪调查,根据地方发改委每半年上报一次的数据,发改委价格司得出的结论是“水价正在以每年10%的速度上涨。”而根据发改委制定的资源价格“闯关”大计,水价上涨的步伐还远未停止,真正的“天价水”将出现在南水北调工程基本完成后的2007年,“届时水价每吨将达7元。” “连续几年10%的上涨速度已超过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水价上涨趋势不容忽视。”相关人士这样评论道。当前,中国水价主要由水资源费、水利工程费及污水处理费组成。可能的水价改革方案将包括扩大水资源费征收范围、合理调整水利工程价格、调整污水处理收费制度。而这“三费”的调整,将成为水价改革的前奏,并带动城市水价全面上涨。2005年4月15日,国务院今年2月通过的《取水许可和水资源费征收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对征收水资源费做出全面规定,这无疑为发改委叫涨水资源费提供了重要的行政法规依据。发改委价格司副司长许昆林则在不久前表示,各地将根据水资源的紧缺程度开征水资源费,其中,地下水的资源费可能更高。“为了配合城市水业改革,这轮水价上涨的另一主要动力还来自污水处理费。”许认为,“目前,污水处理费偏低,不能保证污水处理企业的正常运行,下一步应重点提高污水处理费,起码要确保这些企业微利经营。”。能源、原材料价格的不断上涨使得它们的下游产业也不得不掀起一轮又一轮相应的价格上涨运动,只要控制住了源头的价格上涨趋势,那么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就会接着稳定下来,可如果能源、原材料、水、电等源头的价格上涨趋势没有得到遏制,整个社会的物价上涨局面就根本不会稳定下来,而这根本与货币量没有多大的关系。
2, 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将极大地增加下游产业的生存压力,一方面企业的生产成本大大增加,企业的利润额急剧减少,甚至有亏损、破产的危险。另一方面这些下游产业不象石油、电力等国有垄断产业,往往是竞争性很强的市场,企业很难通过大幅提价的方式把生产成本的压力完全转嫁给消费者,而更多是自己也承担相当一部分的成本压力。其结果是产品的价格上涨,市场需求量下降,企业间的竞争加剧,生存压力增大,企业的利润空间受到严重挤压,增加了企业破产、倒闭的机会,由此整个社会将不得不面临着生产紧缩的危险。如油价的不断猛涨,让国内众多城市的出租车司机都在叫苦不迭,实行政府定价的出租车运价跟不上“随行就市”的油价,以往的利润变成汽油费“烧掉了”。“油价再涨,这车就没法开了!,出租车司机的心声正道出高油价给运输业带来的生存压力。同样,铜价、铁价的上涨也带来了不小的压力,2005年G海立发布公告,预计公司上半年度业绩同比将出现大幅下降。作为目前中国最大的空调压缩机制造和销售企业,G海立在今年铜价上涨高峰之际,曾表示将以技术创新来积极化解原材料上涨压力,而如今公司却不得不宣告这场“保卫战”的暂时失利。其实,不仅是压缩机企业,空调整机企业也难以转嫁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风险。G海立表示,尽管公司采取了调整产品结构和降低成本等各种措施,仍无法抵消成本上升对公司经营业绩的影响,公司上半年度业绩预计与去年同期相比将出现大幅下降。公司称,由于压缩机用原材料之一铜自去年第四季度开始呈逐步上涨态势,2005年4月份起进一步连续大幅飚升,使压缩机制造成本直线上升。同时,空调器行业不但受供求关系影响,同样也受到铜材价格上涨影响,空调器制造企业调整了生产组织方式,压缩即时的生产规模。受此影响,公司2005年上半年度压缩机销售与去年同期相比也将有所下降。压缩机用铜量约为1到1.5公斤,而空调整机用铜量却高达10公斤左右,铜价的上涨无疑给空调整机生产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压力。从2005年5月以来,空调企业几度酝酿集体涨价3%至15%,但涨价将会对需求产生较大负面影响下,所以涨价行为至今未能被市场接受,相关人士称,目前整个空调行业基本不赚钱,空调行业形势堪忧。由于铜价的不断攀升,空调生产也相应推迟,产销计划将受到较大影响。行业的平均销售毛利率低于20%、销售净利润率低于2%,其中盈利能力最强的是格力电器,销售净利润率尚能达到3.23%,但其利润主要来源于自然融资(指占用上下游企业的结算资金的行为)所节约的财务费用,生产空调本身并不产生利润。格力电器尚且如此,其他公司的盈利状况也就不难想像了。国际市场上,铁矿石近年来也在大幅度上涨,2005年国际铁矿石进口价格提高了71.5%,但处于产业链上游的钢铁大户并没有慌张。而因为上游钢材价格上涨,家电、汽车、造船等行业却因不堪重负而叫苦不迭。近年来,汽车行业不断降价,毛利率已经很低了。而现在原材料价格再次上涨,这整个行业尤其是给使用钢材较多的零部件企业带来很大的成本压力。而且从目前情况看,市场已经不允许将成本再转嫁给消费者。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造船、房地产等用钢大户身上,上海船厂、沪东中华船厂等中国各大造船企业都在此间纷纷召集“保本”生产紧急会议、启动应急措施。从去年年初至今,市场上船用钢板价格上涨了百分之百,此次价格上涨又将增加中国造船业全年成本约30亿元。而股票在股票市场上,钢铁行业指数持续走低,3月2日股指暴跌3.39%,位列行业指数跌幅第一。而其下游的汽车、房地产、造船、家电行业指数也纷纷下跌。
3, 上游垄断行业肆无忌惮的涨价行为,无疑就是本相掠夺下游竞争性行业的收入,扭曲了经济结构,使中国经济同时面临物价上涨和生产紧缩的压力,使得政府宏观调空的复杂性、难度大大加剧,威胁整个国民经济的安全稳定。成品油可以肆无忌惮地涨价,因为你是国有垄断行业,你可以通过疯狂的涨价行为攫取高额的垄断利润。通过13个月内6次的油价提价运动,巨大的收入从老百姓的口袋中流入了中石油/中石化的手中。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2006年初宣布,2005年,公司实现净利润395.58亿元人民币,比上年增长22.6%。中石油的赢利数额更是惊人,根据公开报道,2005年中石油实现利润总额达到1756亿元,比上年增幅高达36.3%。公司实现收入6720亿元、税费1410亿元,增幅分别达到17.8%和30.8%。 中石油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在美国《石油情报周刊》评选的世界最大50家石油公司排名中,连续4年排在前十位,H股总市值突破万亿港元,在美国《商业周刊》首次评选的“亚洲150家最佳企业”排名中位居第二。中石化/中石油这两家石油垄断公司的2005年利润率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2.6%,36.3%,这是怎样惊人的暴利啊!但是下游产业却往往是竞争性很强的行业,不能涨价或是只能小幅涨价。比如公交和出租车,关系群众生活,其价格调整要经过严格审批,油价从2元涨到4元多,公交价格和出租车价格并没有什么提高,可见,油价上涨只能大部分消化在出租车司机自己身上,这就变相等于出租车司机拿钱给石油垄断企业,出租车司机不叫苦连天才怪呢?。可见,这是赤裸裸的掠夺,扭曲中国经济结构,增加了所谓的膨胀压力。尽管,中石油的滚滚暴利,让国家,同时也让某些不可明说的利益群体欢欣鼓舞,但是,到底有多少物流企业破产啊?到底有多少企业背上沉重的生产成本啊?有时候看到纺织厂的女工虽然一天12小时的拼命干活,居然连500块钱的工资都得不到,原因是有的工厂因为纺织原料涨价(非棉的纺织品大部分是石油变得)或者停产/或者破产。心情真是无法描述。前一阵子还听说北京有的哥为了多跑出点钱过劳死...真不知道中石化/中石油有2000亿的纯利还叫嚣亏损,要求涨价的嘴脸是什么麽样??2006年7月3日,国资委发布的国有重点企业经营情况显示,今年前5个月垄断性行业利润暴涨,同时国有重点企业利润也越来越集中到少数的垄断性行业领域。 数据显示,国资委名下的451户国有重点企业主营业务收入38493.5亿元,增长19%,是今年以来的最高增速。其中垄断性行业,像石油石化、电信、电力等8个行业实现利润在百亿元以上,合计实现利润2848.1亿元,占国有重点企业实现利润的85.9%。国资委和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均显示出,垄断性行业的暴利与侵蚀其它行业利润有关,这也使得工业企业的良性发展面临新的担忧。国资委数据显示,前5个月国有重点企业利润首次达到年内的两位数增长,增长10.1%。主要行业中,除汽车外,其他最快的5大行业,即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石化和外贸,分别增长56.3%、44.5%、37.8%、29.5%和19.9%,都带有很大的垄断行业色彩。 这些垄断性行业的收入暴涨,但另一方面造成其他行业的利润下滑。国家统计局局长邱晓华指出,当前工业品出厂价与其原材料购进价增幅之间存在巨大差距,导致企业成本增加了1000多亿元,绝大多数企业处在微利、亏损的边缘。在石油、电力、煤炭、有色金属等五大行业分享80%以上的新增利润时,其他30多个行业只分享了不到20%的利润。无耻的抢劫!!从以上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出垄断行业的行为无疑严重危害了中国经济的整体稳定,贻害中国经济的健康发展。资本是贪婪的,对利润的追求是永远也不会满足的。我很担心国有垄断大集团利用它们的垄断地位大肆掠夺中国人民的财富,变相挤跨下游的相关产业,从这个角度讲,国有垄断集团已经站在人民的对立面上了!!
4, 目前的高失业率意味着通货紧缩的阴影并未远离中国。高校毕业生、城镇新增劳动力、农村转移劳动力、下岗职工业、退役军人……种种因素使就业刚性矛盾仍然突出,劳动力总量增加以及产能过剩、贸易摩擦等原因,即将到来的第三就业高峰形势严峻,有可能超过前两次。中国社科院日前公布的一份调查显示,2005年,下岗就业与社会保障成为城市居民最关心的社会问题,高失业率也成为了目前我国主要社会风险之一。2006年2月,国家发改委联合其他部门共同发布的《2006年就业面临的问题及政策建议》显示,2006年,劳动力供大于求压力进一步加大,16岁以上人口增长达到高峰,劳动力资源增量有1700多万人。发改委预计全年城镇需要安排就业总量约2500万人,其中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约900万人,下岗人员460万人和城镇登记失业人员840万人,按政策需在城镇安排就业的农村劳动力和退役军人约300万人。而今年新增的岗位远不能满足就业需求:如果经济增长和就业弹性保持近年水平,今年可增加就业岗位800万个左右,加上自然减员提供的就业岗位,预计今年城镇可新增岗位仅有1100万个。因此,面对今年需要安排就业的2500万人和1100万个可新增岗位,劳动力供大于求的数量达1400万人。据中国社科院和国家信息中心预测显示,“十一五”期间每年城镇新增劳动力在500万到550万之间。如果农村每年的城市化水平提高1%,就要转移1000万劳动力,加上往年失业的人口,“十一五”期间可能有四、五千万劳动力需要就业。因此,“十一五”的头两年是劳动年龄人口增长最快的两年,也是就业压力最大的两年。事实上,有关专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实际情况比发改委预计的还要严重,“新增就业压力大、转移就业压力大、再就业压力大、总量规模压力大”是我国就业的特点,未来一段时间就业压力还将继续增大。据新华社报道,“2006年中国失业率大约在4.6%以内,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员将达900万人。农民工和大学生是中国近五年内的两大就业团体,在谋求就业机会问题上,前者显然比后者表现出更强的适应能力。大学毕业生的就业率从2003年的83%下降到2005年的72.6%。” “目前国家公布的失业率只统计了城镇失业情况,并没有包括现在农村的1.5亿富余劳动力。如果把1.5亿农村富余劳动力算入,我国失业率就要高达20%。”上海社科院青少年研究所副研究员曾燕波在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说,“另外目前的失业率统计中也没有包括500万下岗职工,因为下岗职工尽管没有工作、没有收入,但他还是企业的人,没有和企业解除劳动合同。如果以后“下岗”和“失业”完全实现并轨,两部分人就将合并计算,那么我们的失业率的数字就将更高。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更是惨淡,2006年7月,由共青团中央学校部、北京大学公共政策研究所合作完成“2006年中国大学生就业状况调查”结果公布,该调查涉及的样本包括全国近百所高校的6000多名大学本科毕业生。今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就业难问题更加突出。调查结果显示,截止到5月底,2006届本科毕业生中已签约和已有意向但未签约的占49.81%,不想马上就业的占15.02%,而没有找到工作的比例为27.25%。民盟中央秘书长高栓平列举了一组人事部的调查数据:2005年全国高校毕业生338万,2006年达到413万,比去年增加了75万,增长率为22%,而全国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预计约为166.5万人,比去年实际就业减少22%。“这意味着将有六成应届毕业生面临毕业既失业。”
结论:
由以上分析可知,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主要问题不是通货膨胀反而是生产紧缩的危险,所以央行在上月16日宣布从7月5日起提高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的紧缩货币的做法是极端错误的,中国经济的物价上涨趋势来源于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而非货币投放量的大幅增加,央行紧缩货币的政策,大大增加了企业的融资成本和贷款难度,一方面,货币紧缩政策,使得企业融资成本增加,企业生产总成本的增加,造成了产品价格非但没有下调的趋势,还多了上涨的压力,结果物价上涨的趋势得不到任何平息,另一方面,货币紧缩政策,使得企业的贷款难度加大,本来企业就已经因为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大幅度上涨而陷于生产困境中,央行再来这么一下,这不是往本来就已经处于生产困境中的企业身上扎刀吗?因而企业破产倒闭的危险大大增加,极大地增加了发生经济紧缩的可能性。只要能源、原材料的价格还再上涨,那么央行意在稳定物价的货币紧缩政策失败是必然的,如果央行还想再采取更加严厉的货币紧缩政策,那么只有一个合乎逻辑的结果:出现“滞胀”!中国经济就会出现美国上个世纪70年代中期出现过的局面:物价还在不断上涨,经济停滞不前,企业大量破产,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失业率持续攀升。在上个世纪的1979年为了对付油价上涨带来的通货膨胀压力,美国采取了严厉的紧缩性的货币政策,货币供给量大幅度减少,利率攀升,造成社会消费、投资支出大为减少,很多企业纷纷破产倒闭,结果引发了美国经济至20世纪30年代以来最大的一次经济衰退,1979年——1982年,美国经济停滞不前,失业率由5%飙升到10%,整体经济状况异常惨淡。在二十世纪的初期,央行会把一次普通的能源、原材料上涨带来经济暂时上的困难变成中国经济的“滞胀”局面吗?央行会同样犯下这样的愚蠢的错误吗?让我们拭目以待吧。其实中国经济目前的困难只是暂时的,只要央行保持稳定信贷的合理增长,不需上加霜,使得处于困境中的企业不发生大的流动性危机,坚决不采取大的紧缩性货币政策,然后等政府采取措施控制平抑源头垄断企业产品的价格,只要能源、原材料等价格一稳定下来,那么物价上涨的源动力就消失了,整个社会的物价水平就会接着稳定下来,一切就重新恢复平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