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财务信息质量问题引起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影响财务信息质量问题的深层次原因在于:企业产权关系混乱,内部人(指独立于股东或投资者(外部人)的经理人员掌握了企业实际控制权,在公司战略决策中充分体现自身利益,甚至内部各方面联手谋取各自的利益,从而架空所有者的控制和监督,使所有者的权益受到侵害。)控制问题严重,企业会计行为缺少必要的内外监督,沦落成为内部人实现个人利益最大化的工具。因此,财务信息质量问题与公司治理密切相关。 财务信息系统为公司治理提供重要的信息来源,降低信息不对称,使得公司治理能够有效运作;而公司治理则通过一套制度安排来保证财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的完善程度制约着财务信息质量。公司治理结构与财务信息质量具有很大正相关性。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有利于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提高也会促进公司治理结构的改善。优化股权结构,实现法人大股东控制型治理,预防内部人控股,增强董事会的监督力度,完善治理市场和资本市场,降低代理成本是提高财务报告信息质量的有效途径。
目前,在理论界,对公司治理有着种种理解,定义也尚无定论。绝大多数学者认为公司治理是为了解决所有经营者之间的矛盾关系,保护股东权益。这种观点虽然抓住了公司治理的关键,然而却过于狭隘,不利于各利益相关者之间形成合作博弈,降低了公司治理的效率;同时也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目标不相符合。因此,笔者认为,公司治理应该是协调公司股东、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之间的一整套关系的一种制度安排。
公司治理结构主要包括股权结构、董事会、经理层、监督机制四个部分。而公司治理结构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可以通过这几个方面的影响显示出来。因此,下面就从这四个方面分析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股权结构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股权作为股东控制企业的主要依据,因此其构成也就成为公司治理结构的根本,那么,下面就先从股权构成方面分析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股权是股东控制企业的主要依据,股权结构体现为股东对企业的投票权结构和剩余索取权结构。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股权构成,即在企业股本总额中各股东投资所体现的结构比例,在我国主要是指国家股、法人股和流通股比例;二是股权集中度,即股东依其投资比例而在企业控制中所体现的权利分配格局。
(一)股权构成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国家股。作为产权主体的各级**和行政主管部门并不享有剩余索取权,因而缺乏足够的经济利益驱动去对经营者进行有效的监督和评价,在行使其职权时带有很大的随意性,使得**作为所有者的地位不能真正落实,造成“所有者缺位”,从而使经营者利用**产权上的“超弱控制”而成为事实上的内部控制人,为财务信息的失真提供了可能和便利,即“内部人控制”问题。
法人股。我国的上市公司都是由原国有企业脱胎而来,为了满足股份有限公司设立的有关法规条文的要求,设置了名义上的多元法人股结构。法人股股东出于各自单位利益的考虑,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更大的监控动力和能力。然而,一方面由于法人股并没有实现出资者的“人格化”,因此解决不了“所有者缺位”问题;另一方面,法人股大股东在董事会中往往拥有超越其出资额的权利和地位,成为公司事实上的内部人,进一步助长了“内部人控制”现象,增加了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
而流通股比例与财务信息质量存在着正相关关系。一方面,流通股股东作为外部投资者,可以通过“用脚投票”对内部人产生一定的制约;另一方面,流通股比例提高,相应的国家股、法人股的比例则下降,这也有利于提高公司的财务信息质量。
(二)股权集中度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Laporta等(1998)通过实证研究发现股权集中度与财务信息负相关。事实上,股权过于分散,企业所有者主体比较模糊,股东参与公司治理以及监督经营者的成本过高,致使他们更加关心股价而不关心企业经营与管理,从而公司的会计核算以所有者利益为核心转向以经理人员利益为核心。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实质上被经营者控制,而他们不拥有企业剩余索取权,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他们往往会在财务信息披露上做文章,愚弄股东及其他财务信息使用者。但是,股权若过度集中,将产生“一股独大”的现象,由于控股股东和外部小股东存在严重的利益冲突,在缺乏外部控制威胁时控股股东就会利用财务信息去侵占其他股东的利益:一方面,大股东能够通过关联方交易获得利益,因此往往会支持公司的高管人员提供虚假的财务信息;另一方面,小股东远离公司的控制权使公司的经理人员与大股东联手提供虚假信息成为可能。然而,股权的适度集中既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股东与经营者的代理问题,又能使大股东和小股东的利益趋于一致,有利于公司治理的提升,从而较好地保证财务信息质量。
二、董事会构成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作为公司结构的最高层,其对财务信息的质量有着重要的影响,而董事会主要是通过其规模和构成两个方面对公司结构产生影响的,因此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可以从这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董事会规模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关于这一问题在理论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论。Chagmti等(1995)认为董事会规模较大可以提供更大范围的服务,有利于防止公司财务失败;而Beasley(1996)认为董事会规模较小可以提高决策效率,降低财务成本。事实上董事会规模本身就存在着一个均衡博弈问题:规模过小,则能够提高决策效率,降低决策成本,然而却不利于监督,会产生董事会成员的机会主义,损害其他股东的利益;规模过大,则有利于增强对经营者的监督力度,但会相应提高决策成本,延误决策时机。
(二)董事会构成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由外部董事和内部董事构成。外部董事具有很强的有效性,董事会的独立化程度与其构成高度相关。据Bha-gatand Black的研究,1996年全美100家最大的上市公司中,大约有一半左右公司的董事会,其内部董事只占一至二个席位,而其余的均为外部董事。公司的财务报告要经过董事会的批准,当董事会中有一定比例的外部董事时,就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制与防范管理当局操纵财务报告,误导投资者的企图。COSO的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发现,舞弊公司中独立董事的比例仅为28%,而不存在舞弊的公司的相应比例为43%。 由此可见,外部董事在董事会中的比例对公司财务信息质量有着重要影响。
上市公司董事会中的内部人控制越严重,其财务信息质量越低。何浚(1998)引入了内部人控制度K指标,K=内部董事人数/董事会成员人数,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平均内部人控制度为67%,其中K为100%的占20%,K在70%以上的占55.7%,并且随着股权的集中,K指标呈上升趋势。这种情况下,内部董事过多,导致董事会很大程度上与经理人员重合,失去了对经理的监督约束功能,从而导致了公司财务信息质量的下降。
三、企业经理层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董事会对公司的治理主要是通过公司经理层进行的,因此公司经理层才是公司治理结构的重中之重,而且公司的财务信息也是由他们整理的,所以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最为直接。
由于我国的股权结构不够合理,尤其是所有者虚拟或者缺位,使得企业的内部人对企业掌握有很大的控制权。公司董事会中的大部分内部董事成员事实上也是公司的经理层,内部人控制比较严重,大部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得不到保护。同时上市公司股权集中,这也造成了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一股独大,内部人控制现象,这种现状使得大股东及公司高层管理人员可能与注册会计师产生不洁交易,披露虚假财务信息,隐瞒重要信息,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财务信息的真实可靠性和决策有用性。内部人利用自己手中的剩余控制权,合谋操纵财务信息,与有关部门进行博弈,其结果造成过分的短期行为,严重地侵吞了投资者的利益。还有就是,绝大多数经理人员并不持有公司股权,不具有企业剩余价值索取权,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理性的经济人,有着多种动机促使他们对公司财务信息进行操纵。
操纵股价和融资的需要。由于资本市场的不完善、信息的不对称,当企业利润出现大幅度波动,现金流量不稳定时,为了保持企业良好的形象,吸引潜在的投资者,经理层便会对财务信息进行操纵,给股东和投资者传递一个企业稳定的利好消息,以达到美化经营业绩和融资的目的。而对于上市公司,他们还会对盈余数字进行操纵,以避免股票被暂停上市甚至终止上市。
争夺公司控制权的需要。当经理层的行为偏离所有者目标,股价下跌时,尤其在股东分散的公司,由于“搭便车”效应,股东往往会“用脚投票”,公司面临被接管的危险,从而涉及到管理层的调整,这种潜在威胁促使管理层操纵财务信息以便牢牢掌握公司的控制权。
管理者报酬和侵占资产的需要。由于对经理层激励不足,促使经理人员在职期间利用手中不受约束的控制权采取“在职消费”、“利益输送”等形式增加自己的收入,形成所谓的“有权不用,过期作废”机制,从而造成相当一部分经理人员在临近换届或退休时采取种种手段将公司资产转归自己。
四、监督机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由于公司经理层是公司的直属领导,所以监督机制的存在是完全必要的,作为对管理层的制衡,监督机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下面就从内部审计机制、监事会、社会监管三个方面说明监督机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一)内部审计机制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内部审计机制。由于公司内部治理不完善,造成了内部审计的失效:企业的管理者对内部审计并不重视,而内部审计的人选及报酬又往往由管理者来决定,从而内部审计人员的利益与管理者的利益具有很大程度上的一致性。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审计人员在审查企业的财务信息时缺乏独立性,使虚假财务信息成为可能。
(二)监事会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就目前国内形式来看,监事会的职权十分弱化,形同虚设。一方面,监事会在法律上只被赋予了有限的监督权力,没有罢免董事的权力,缺乏足够的制约董事会行为的手段;另一方面,在一些公司中,监事会主席、监事都由公司董事、经理领导下的企业内部人员担任,使得监事会其实是在董事会的控制之下,缺乏独立性,不可能对董事会行使监督权,从而不能有效地行使检查公司财务的职权,无形中降低了会计信息的可信度,造成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不利局面。在这种情况下,一些发生财务报告舞弊的上市公司,为了掩盖其舞弊行为,反而设立了一个大规模的监事会。刘立国、杜莹(2003)通过实证研究发现:监事会人数与财务报告舞弊的可能性正相关。
(三)社会监管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
社会监管——主要是CPA监督。目前由于我国上市公司中经理权力过大,上市公司审计业务的实际委托人为上市公司的经营管理层、股东会和董事会,决定审计费用的权力被经理控制,于是就出现了经理自己出钱委托别人审计自己的矛盾现象。在此种情况下,经理完全可以通过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会计师事务所来制约审计机构的审计活动,这必然使审计机构难以保持真正的独立性,甚至出现会计师事务所帮经理人做账并出具审计报告的怪现象。当前,部分CPA的职业道德以及业务能力未达到应有的执业水准,加之事务所之间日益激烈的竞争致使其发现虚假的有效性大打折扣;另外,目前,在绝大多数事务所审计业务与咨询业务并存,使其公正性受到影响。在这种情况下,事务所与被审计者合谋造假也就不足为奇了。
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财务信息质量的措施
公司治理问题是一个制度安排的问题,公司治理结构的有效性取决于制度安排的科学性。通过上面针对公司治理各环节对财务信息质量的影响分析,现提出如下对策来重整并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一)优化股权结构
优化股权结构,减持国有股,提高流通股比例,引进机构投资者,建立少数大股东联盟治理模式,真正实现“人格化”的投资者主体,形成股东之间的良性制衡。我国当前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种种问题,一个主要的原因是由国有股与国有法人股占据绝对控股地位以及其不能流通所导致的产权不明晰所造成的。一方面,不可流通的国有股与国有法人股的产权主体不明确,没有人真正对产权的维护负责;另一方面,可以流通的中小股东的产权地位不明晰,没有力量维护自己的产权。从产权出发解决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就是要重构上市公司的产权安排,也就是要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加大股权的分散化,鼓励股权多元化。就目前而言,应当充分发挥机构投资的作用,扩大个人投资的比重。同时,要积极推进员工持股和管理层收购,这是企业实现股权多元化的现实选择。
(二)重构董事会
在其规模上,要做到既能有效地监督经营者,又不因为尾大不掉而提高决策成本延误决策时机。在其构成上,一方面,提高独立董事即外部董事的比重,增强董事会的独立性,使其能够真正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负责;另一方面,少数大股东直接进入董事会,使其作为内生变量参与公司治理,在董事会中形成股东联盟控制,有利于股东们通过合作博奕达到公司治理的最佳效果,确保董事会在实质上和形式上的独立性,从而在最大程度上保证财务信息质量。
(三)改革和完善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
在国外,股权、股票奖励、股票升值以及股票期权等多种激励方式早已得到普遍应用,我们应敢于借鉴,而不能只因个别失败的案例就畏手畏脚,因噎废食。完善外部市场的约束机制,外部市场约束包括:经理人市场的约束、资本市场的约束、产品市场的约束等。这些外部市场存在着激烈的竞争,给经理人以很大的压力。经理人市场的完善,使得经理人害怕市场对他作出不利的判断,引起人力资本的下降,从长远利益考虑,他必须努力地工作,不敢随意操作财务信息,以提高自己在经理市场的声誉。资本市场的约束表现在股票价格的升降,如果企业经营效果不好,资本市场上公司股价就会下跌,就有可能被收购,经理人员就有可能被清洗。所有的这些外部市场的完善约束可以从一个侧面提高财务信息质量。
(四)在外部监管上,确立**监管、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
根据我国独立审计准则,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总目标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及会计处理方法的一贯性出具审计意见。其目的是保护投资者的利益,以帮助他们作出有关判断或决策。因此,我们必须尽快规范和完善我国会计中介服务市场,强化注册会计师的风险意识、道德意识,加强中国注册会计师职业规范体系建设,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水平和业务素质。完善立法工作,制定较为严密的惩罚制度。同时,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诚信教育、执业监管及惩处力度,建立职业风险机制及禁入制度。只有这样,才能净化会计中介市场,提高注册会计师审计工作的质量,才能使注册会计师的独立审计成为上市公司会计信息质量的可靠保证。
按照上述要求,应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优化股权结构完善公司治理的根本;重构董事会完善公司治理的领导;改革和完善经营者的长期激励机制完善公司治理的管理;在外部监管上,确立**监管、行业自律以及社会监督的三位一体的监管框架完善公司治理的监督。从根本上解决财务系统的环境问题,从而提高财务信息的质量。
作者:郭建伟 来源:《中外企业家》2010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