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7388 64
2020-10-23

最终产品的实际是:居民(住户)、ZF、外国购买的产品与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产品(之和)。

中间产品的实际是:企业购买的非固定资产产品。

产品包括货物与服务: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的产品是货物,第三产业的产品是服务。

梁小民的《西方经济学》(第2252页)如下解释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最后供人们使用的产品,中间产品是在以后的生产阶段作为投入的产品。

以上解释中“最后供人们使用”意义是不清楚的。“以后的生产阶段作为投入的产品”貌似不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但也难以否定包括固定资产投入。仅仅根据以上解释,无法判断什么是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萨缪尔森的《经济学》(第18版萧琛主译369页)如下解释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指以消费或投资为目的生产和出售的产品。中间产品——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

“以消费或投资为目的生产和出售的产品”,什么产品不是“以消费或投资为目的生产和出售的产品”呢?这似乎包含了所有产品,但原文的意思应该是只包括消费品与投资品。

“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企业中的固定资产难道不是“用于生产其他产品的产品”吗?但固定资产属于最终产品。根据以上解释无法准确确定什么是最终产品、中间产品。

某《宏观经济学教程》如下解释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并由最后使用者购买的产品和劳务就被称为最终产品,中间产品是指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

以上解释中“最后使用者”意义是不清楚的。“用于再出售而供生产别种产品用的产品”应该理解为生产过程中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其他非固定资产的产品,中间产品的解释似乎与实际相符。

某资料如下解释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

最终产品是一定时期内生产的而在同期内不再加工、可供最终消费和使用的产品。

中间产品是继续投入生产过程的初级产品和工业再制品,是经过一些制造或加工过程,但还没有达到最终产品阶段的产品。

以上解释的最终产品排除了需要继续加工的产品,但“最终使用”依然是不清晰的。中间产品的解释基本与实际相符。

最终产品与中间产品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如何根据最终产品中间产品实际概括其内涵?欢迎广大读者提出自己的意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20-10-23 11:27:32
最终使用:指已退出或暂时退出本期生产du活动而为各种最终需求所提zhi供的货物和服务dao。根据使用性质分为三部分:
  ⑴ 最终消费: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对于货物和服务的全部最终消费支出。最终消费包括居民消费和ZF消费。
  A. 居民消费:指本期我市居民在我市地域内的消费支出,不包括我市居民在市外的消费和市外人员在我市的消费。居民消费既包括居民直接以货币形式购买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也包括以其它方式获得的货物和服务的消费支出,即所谓的虚拟消费支出。居民虚拟消费支出包括以下几种类型:单位以实物报酬及实物转移的形式提供给劳动者的货物和服务; 住户生产并由住户消费了的货物和服务,其中的服务仅指住户的自有住房服务; 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媒介服务; 保险公司提供的保险服务。按消费对象的不同,居民消费分为农村居民消费和城镇居民消费。
  B. ZF消费:指ZF部门为全社会提供的公共服务的消费支出和免费或以较低价格向住户提供的货物和服务的净支出。
  ⑵ 资本形成总额:指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新增固定资产和存货的价值总量,包括固定资本形成总额和存货增加。
  ⑶ 净流出:指当年各类货物和服务的流出(含出口)、流入(含进口)差额,即:
  净流出=流出-流入
  投入产出表由三部分组成,按照左上、右上、左下的排列顺序,分别称为第Ⅰ、第Ⅱ、第Ⅲ象限,
  第一部分,即第Ⅰ象限。这一部分从横向看是“中间使用”,表示各行某一产品部门为其他产品部门的本期生产活动所提供的,包括市内生产和市外流入(含进口)在内的货物和服务。从纵向看是“中间投入”,表示各列某一产品部门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的其他产品部门的货物和服务。它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制约的技术经济联系,这种联系主要是由一定时期的生产技术条件和经济条件决定的。这一部分是投入产出表的核心。
  第二部分,即第Ⅱ象限,为最终使用部分。最终使用包括“最终消费”、“资本形成总额”和“净流出”。反映了各产品部门的货物或服务用于各种最终使用的数量和构成。描述了已退出或暂时退出本期生产活动的货物和服务的使用去向,体现了生产总值经过分配和再分配后的最终使用。
  第Ⅰ象限和第Ⅱ象限连接起来,可以反映出全社会货物和服务在产出方向的分配使用情况,即:
  中间使用+最终使用=总产出
  第三部分,即第Ⅲ象限,指“最初投入”部分。这一部分反映各产品部门的最初投入(即增加值)的形成过程和构成情况,体现了生产总值的初次分配。
  第Ⅰ象限和第Ⅲ象限连接在一起,反映了国民经济各部门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投入情况,揭示了国民经济各部门的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构成。即:
  中间投入+增加值=总投入
  将投入产出表第Ⅰ、Ⅱ、Ⅲ象限连接起来,形成一张根据国民经济各部门生产中的投入来源和产品(或服务)的分配使用去向排列而成的棋盘式平衡表。在总量和结构上全面、系统地反映从生产、分配到交换、使用这一完整的社会再生产过程。
++++++++++++++++++
网上资料复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3 11:41:48
楼主总结的很赞。
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单独通过定义来理解很混乱,但是放在投入产出表当中就容易理解了。
当然,以后也许是放在使用表当中就容易理解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3 11:48:42
最终产品的实际是:居民(住户)、ZF、外国购买的产品与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产品(之和)。
中间产品的实际是:企业购买的非固定资产产品。
------------
最终产品被某些人规定是:居民(住户)、ZF、外国购买的产品与企业购买的固定资产产品(之和)。

中间产品被某些人规定是:企业购买的非固定资产产品。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3 11:54:44
进口产品中的非固定资产、非ZF购买、非居民购买的产品,应该是中间产品。统计最终使用时本人认为应该从进口产品中扣除。例如铁矿石、石油原油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20-10-23 12:07:19
石开石 发表于 2020-10-23 11:54
进口产品中的非固定资产、非ZF购买、非居民购买的产品,应该是中间产品。统计最终使用时本人认为应该从进口 ...
西方经济学提出两个概念:中间产品、最终产品。在这两个概念中有两个词语:中间、最终。这两个词语是什么意思呢?中间只能这样来理解:从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取出,又被投入到另一个生产过程。最终只能这样来理解:从一个生产过程中被取出,不会被投入到另一个生产过程。什么样的产品是中间产品呢?这样产品必须具有两种属性:既是产品、又是生产要素。作为产品它们是从一个生产过程中被生产出来的,作为生产要素,它们又要被投入到另外一个生产过程。例如棉花就是这样的产品,它们是从棉花种植这种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它们又是生产要素,也就是要被投入到另一个生产过程。例如:棉花要投入到棉纱的生产过程。在不同的产品中,只有生产资料具有这样的属性:即是产品,也是生产要素。因此只有生产资料具有中间产品的属性。但是服装这种产品就只是产品,而不是生产要素。服装是从服装生产过程中生产出来的产品,但是它们不会被投入到另外一个生产过程,因为它们不是生产要素。服装被生产出来只会投入到消费过程,因为它们是消费资料。在不同的产品中,只有消费资料才具有这样的属性:只是产品,不是生产要素。因此只有消费资料具有最终产品的属性。
   

       机器、厂房等固定资本和原料、燃料等流动资本都是资本品或生产资料这种生产要素,它们都要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它们都会在生产过程中发生价值消耗,因此它们是中间产品。消费资料只是产品,不是生产要素,它们不会被投入到生产过程,它们的价值自然也不会在生产过程发生消耗。因此它们是最终产品。

  西方经济学在GDP理论中,把机器、厂房等固定资本和消费品都纳入到最终产品的范畴。这种分类是错误的:因为前者是生产要素,是投入到生产过程中的产品,是产品价值在生产过程中发生消耗的产品,而消费品则恰好相反:不是生产要素,不会被投入到生产过程中去,从而产品价值不是因生产发生消耗。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