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经济时报2010-12-29 6版
6. 海峡两岸携手跨入“ECFA时代” 2010年,之于海峡两岸而言,是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一年,在两岸经贸关系史上注定将被永久铭记。这一年两岸携手正式跨入“ECFA时代”。
ECFA,即海峡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今年1月海协会和海基会在京就ECFA基本架构及建立协商工作机制进行首次协商,随后耗时数月,历经四次两会商谈,终于在第五次商谈时修成正果。
6月29日,山城重庆,当两会领导人完成ECFA签署,互换文本时,炫目的闪光灯定格了海峡两岸历史性时刻,海峡两岸经济关系从此开启了新篇章。
ECFA自9月12日正式生效以来,两岸便开始了进一步的细节商谈,相较于框架协议,单项协议涉及范围更广、内容更具体,商谈难度也可能更大,要用更大的智慧、更开阔的胸襟、更务实的态度共同推进后续商谈。
ECFA的签署和生效,就两岸经济的实际意义,在于为两岸产业带来难得的发展契机,两岸的互补性产业合作特点将得到极大发挥,进而推动两岸朝着更为深层次的产业合作迈进。
根据ECFA的相关要求,两岸将逐步减少消除实质多数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提供投资保护,促进贸易双投,加强和增进海峡两岸之间的经济、贸易和投资合作;促进海峡两岸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进一步自由化。
未来,两岸的经贸关系将随着ECFA的深入实施,展开全新篇章。
(本报记者 李海楠)
7. 中西部中国经济新引擎
2010年,西部开发满十载,在完成西部大开发第一阶段,即“奠定基础阶段”的初步任务后,西部迎来了新十年,各界也期待西部能够站上“新台阶”。
今年西部地区又新增23项内容涵盖交通设施建设、加大资源能源利用力度等方面的重点项目,总投资规模达6822亿元,为圆满完成第一阶段任务的西部大开发继续给力。
今后十年,西部地区将朝着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升、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建设现代产业体系、国家重要能源基地、资源深加工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提升人民生活质量、基本公共服务能力、生态环境保护上均上一个“大台阶”的目标继续努力。
与此同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自去年获批以来,处于中国经济腹地的中部地区也同西部一样,获得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结束了自己“不东不西,不是东西”的尴尬境地。
2010年,中部省份经济发展形势优于东部沿海地区,增速屡创新高,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这都得益于中部崛起规划的高效实施。
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一鸣认为,中国作为一个区域差距较大的国家,可以通过产业梯度转移,把经济的高速增长期大大地拉长和延伸,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将成为中西部地区高速发展的重要动力。
占国土面积71.4%的西部地区和占国土面积10.7%中部六省,未来将承担起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重要动力。
(本报记者 童彤)
8. 高铁时代缩小区域时空
郑西高铁开通、沪宁高铁开通、沪杭高铁开通……
2010年,陆续开通的高铁线路如同高铁列车不断刷新的最高时速一样,拉近区域间的“时空距离”,中国已步入高铁时代。
目前,中国已投入运营的高速铁路里程达到7531公里,居世界第一位,已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系统技术最全、集成能力最强、运营里程最长、运行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高铁,在缩短人们出行时间的同时,之于区域经济而言,更重要的是加速了各要素在区域内的高效配置,这对于区域经济的一体化融合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断密集完善的高铁路网将为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高效的骨架支撑。
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到2020年,铁路营业里程将达到12万公里以上。其中,新建高速铁路将达到1.6万公里以上;加上其他新建铁路和既有线提速线路,我国铁路快速客运网将达到5万公里以上,连接所有省会城市和50万人口以上城市,覆盖全国90%以上人口。
(本报记者 童彤)
9. 地方楼市调控或成“空调”
取消二套房贷款优惠、停发三套房贷款、多地楼市“限购令”频出、公积金贷款购房首付比例提升……
今年,楼市的关键词是“调控”,与中央楼市调控政策频出相呼应,地方也纷纷“出手”打压过热的楼市,旨在为持续处于“高烧”状态的楼市降温。
1月7日,“国十一条”发布,强调抑制投资投机购房需求;4月14日,国务院提出“差别化住房信贷政策”;同月17日,“新国十条”再出,再次明确抑制投机,提出“限定购公房套数”;9月29日,“新国五条”政策再出,明确推进房产税改革试点;10月19日,历经三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央行加息,收紧货币流动性;12月26日,央行再次加息。
楼市频下“调控雨”,地方新政则上演了一出“雨后春笋”的景象,自今年初以来,配合中央调控意图,上海、北京、重庆、南京、武汉、杭州、青岛、大连、成都、天津等全国大部分省区市在收紧贷款优惠、执行差别化利率的同时,甚至不惜出台“限购令”打压虚高房价。
然而,尽管调控不断,房价却依旧坚挺,抑或并未下跌到公众普遍接受的程度,本月15日,央行发布的“2010年第4季度储户问卷调查”显示:超过七成居民认为当前房价水平过高,超过四成居民对未来房价持上涨预期;调查还显示熢诘鼻拔锛邸⒗率以及收入水平下,45.2%的城镇居民倾向于“更多投资”,在各主要投资方式中,“房地产投资”以26.1%的相对高值继续成为居民投资首选。
时至年底,各地又频出地王,抢房潮卷土重来。“屡涨屡调,屡调屡涨”让百姓质疑“调控”成“空调”。
(本报记者 童彤)
10. 京城暴发“城市病”“治堵”新政落槌
人口膨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资源短缺……这一系列城市问题被形象地称为“城市病”。北京,作为全国首都,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身,一直是无数人的“心之所向”。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人口持续膨胀,“城市病”已日渐深重。
其中交通状况持续恶化成为今年困扰首都的头号难题,首都也因此被扣上了“首堵”的帽子。
9月19日,一场秋雨使京城交通再度瘫痪,并创下了日拥堵路段高达143条的纪录。自此,京城拥堵问题引来各方高度关注,从**高官到普通百姓无不自省“置身堵局”的切身之痛,同时就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建言献策。
一时间,市场“限牌”“限购”传闻不断,2011年购买力被透支,机动车保有量增速也屡创新高,12月更是以周均3万辆的增幅刷新京城机动车总量,截止到12月的最新统计显示,京城机动车保有量已达478万辆,12月23日新政出台之夜,为搭末班车,京城更是创下“一夜突增两万新车”的神话,整整透支了明年一个月的新车指标。
12月23日,《北京市人民**关于进一步推进首都交通科学发展加大力度缓解交通拥堵工作的意见》正式公布,并同时发布了小客车数量调控、停车费上涨等五项具体缓堵措施。明确了明年24万量的总量控制任务,同时将从“建、管、限”三方面对首都交通问题标本兼治。
“治堵”新政落槌,京城医治大城市病,依旧任重道远,未来还需从人口增长与资源承载能力全方位寻求城市的可持续发展之道。
(本报记者 李海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