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鉴于威廉姆森的被忽视,本辑将专一刊登威廉姆森的有关文献和读书笔记(碎片)。
1、本版已经上传了威廉姆森的2篇论文:《为什么要综合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理论?》、《契约的私人秩序》,地址见https://bbs.pinggu.org/thread-76-1-1.html&page=1。
nie的笔记:
《为什么要综合法学、经济学和组织理论?》(2000) 老实说,如何翻译这个题目[1]费了我老大的劲,真怀疑这个句子有语法毛病——用语法检查工具一试,果然! 这篇文章主要讲四个意思:(1)经济组织是非常复杂的;(2)以新古典企业理论为代表的正统微观经济学误解了经济组织的主要意图;(3)组织理论加固了作为治理结构的企业的理论(或译为企业的治理结构理论/the theory of the firm-as-governance structure);(4)从治理结构的角度能够更好地理解契约和组织现象。总之,要从经济学、法学和组织理论的综合角度把握经济组织现象。 1、详细地按时间先后概括了组织理论给予TCE的理论营养,包括6个方面:(1)对人类行为的描述;(2)经济组织的中心问题(适应性);(3)过程转化(反应模式);(4)交易作为基本单位;(5)分离的结构分析;(6)嵌入(非正式组织)。 2、概述了企业的治理结构理论,与以往不同的是,威廉姆森用TCE框架简单地分析了新经济(new economy)的特征。其他大部分内容都在前面谈过,此处节略。
《契约的视角:私人秩序》(2002) 上一篇文章(2002)应该威廉姆森最近公开发表的一篇文章了,此时他正好70岁。如此高龄尚且努力在JEL、JEP等重要刊物上撰文,其为NIE鼓与呼的革命热忱,世所罕见! 下面的几篇文章都是2000-2002年间的工作论文,内容与前面的相差无几,因此扼要概述。 1、威廉姆森引用了哈恩(Hahn,1991)的话表示了对以选择为视角的新古典经济学的不满,即应该从社会的、心理的和历史的原理出发来刻画复杂的人类行为,而不是用简单的几个公理来逼近人类行为。经济学教师应该帮助学生认识到真实世界的复杂性。接着引用科斯(1964)的观点,认为如果经济学家从对市场的抽象描述出发来引申出公共政策,将会贻害社会。应该将选择视角和契约视角结合起来。 2、威廉姆森盛赞Patrick Bajari和Steven Tadelis(2001)用于TCE的框架对政府采购的研究在形式化和经验分析方面都有进步。而认为Hart等人的形式化工作丢失了TCE的重要思想。 最后,他还提到了契约科学在转型经济学中的应用(Roland,2001)。[1] Williamson, 2000, “Why Law, Economics, and Organization?” UC Berkeley, draft.

这是威廉姆森(2002)当时即将收入一本书的一篇文章[1]。本文的目的是回应以西蒙为代表的行为经济学(卡内基传统/Carnegie tradition)[2]的批评,强调TCE是“一个在经验上成功的故事”(a empirical success story)。一个成功的理论总是在不断回应别人批评的过程中成熟的,威廉姆森已经替TCE回应了产权理论、(完全)契约理论、新古典理论、公共选择理论等的批评,这是最近一次的回应。
1、威廉姆森概括了TCE吸取的组织理论的几个方面:(1)有限理性;(2)过程是重要的;(3)近似的可分解性(near-decomposability),即模块(modularity)的重要性(Simon,1962);(4)分离的结构分析;(5)适应性;(6)弱形式选择(weak-form selection),相当于前面讲过的可行性(feasibility)。这些与前面的介绍几乎没有差别。
2、威廉姆森接着阐述了TCE与Carnegie传统的基本差别表现在五个方面:(1)交易单位的选择和可操作化。西蒙把“决策”(decision premise)作为基本分析单位,并用它来解释企业和市场的产生[3],也确实得到了数据支持;后来者则将“程序”(routine)作为基本分析单位(Cyert and March,1963;Nelson and Winter,1982),但是却未能成功地将其维度化(dimensionalize)。TCE以交易作为基本分析单位(Commons,1932),并用三个维度刻画了交易的属性以及相应的治理结构。(2)从有限理性中引申出的经济含义。同样是表征有限理性,西蒙(1957)用“满意”标准替代“最大化/最优”标准,但是缺乏广泛的应用;而TCE用“不完全契约”代替“完全契约”,从而引申出治理结构的匹配问题,且得到令人信服的应用。(3)对自利行为的描述。西蒙(1985)用“动机的脆弱”(frailty of motive)来刻画自利行为,认为多数人们在多数时候是仁慈的;而TCE用“机会主义”刻画自利行为,这就更深入地刻画了契约风险,因为组织的重要功能就是防范风险。(4)预见(foresight)。如果把预见力分为两个极端——短视(myopia)和无限远见(完全契约下的理性预期),那么行为学派采取的是前者(Cyert and March,1963),假设企业具有局部搜寻(local search)和试错学习(trial-and-error learning)的特征;TCE假定人具有“可行的预见力”(feasible foresight)(类似适应性预期)。(5)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巴纳德(Barnard,1938)指出了非正式组织的三个功能:沟通、凝聚和维护自尊。西蒙(1997)把忠诚(loyalty)作为企业优于市场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之一,并且是一种有限理性导致的认知要素。因此组织的存在就具有了认知层次的意义,“忠诚”更应该是一种“组织身份”(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TCE承认忠诚/身份的意义,但是认为它们还比较模糊,而且需要考虑它们的成本和收益。
前面是对行为学派的极力赞誉,后面谈到与TCE的差别时,几乎就是毫不客气的批评了——这个威廉姆森。
3、由于在基础上的差别,导致了行为学派和TCE在分析对象上的差别。前者主要分析微观主体的决策行为,几乎不分析企业和市场以及宏观现象。相反,TCE因为起源于对纵向一体化和反托拉斯行为的分析,因此更偏重于半微观分析的契约现象(semi-microanalytic contractual phenomenon)。主要表现在:(1)行为学派以决策作为基本分析单位,TCE以交易/治理结构作为基本分析单位。(2)在企业理论方面,西蒙(1951)关于雇员关系的分析更接近于科斯(1937)早期的思想,后来的“行为企业理论”(Cyert and March,1963)和“能力”理论也有别于新古典企业理论。但是“行为企业理论”的部门定价研究后继无人,而核心能力的概念还有待进一步的可操作化和实证研究。TCE把企业看作是一种治理结构,这一思想得到了诸多的经验支持。(3)在关于商业的公共政策方面,西蒙(1997)把公有企业和私营企业都看作是没有差别的制造利润的机构。而TCE采取分离的治理结构的方法,用四个维度区分了企业、市场、管制和公共官僚机构——它们状态依存于交易的特征。
4、关于经验研究,根据Boerner和Macher(2000)的统计,TCE的经验研究数量已经从1994年的200篇增长到2000年的600篇,而计量经济学也得以应用其中。因此,威廉姆森自豪地宣称“TCE是一个经验上成功的故事”。
5、结论是,TCE有望融合“理性精神”(rational spirit)和“卡内基精神” (Carnegie spirit)。
文章最后一句话很有意义,特录于下:“I am confident that those who have been working the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domain will continue their ‘modest, slow, molecular, definitive’ efforts—piling block upon block until the value added cannot be denied”。
——*——*——*——*——*——*——*——*——*——*——*——*——*——*——*——*—
[1] Williamson, O., 2002, “Empirical Microeconomics: Another Perspective”, in The Economics of Choice, Change, and Organization, Mie Augier and James March, eds., Brookfield, Vt.: Edward Elgar, forthcoming.
[2] 因为行为经济学的大本营(包括西蒙)是在卡内基-梅隆大学。
[3] 西蒙(1997)认为组织最重要的能够是忠诚和协调。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3 23:33:49编辑过]

我说过,这是读书笔记的一些碎片,所以有些话听起来怪怪的,莫见怪阿。
还有更多读书笔记,但是没有相应论文的电子版,正索取中.......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3 22:11:03编辑过]


以下这个问题属于交易费用经济学(也属NIE),从西经版转贴过来。
桃花岛主说:
有点意思,我来回答第一个问题。1、匿名交易是有意义的,因为交易一方没有必要为了获取另一方的私人信息而消耗资源,那么为什么不是所有的交易都是匿名的呢?
我们可以将商品分为信任品、经验品两大类(产业组织理论分三类,偶认为不必要)。对于信任品,可以是匿名交易,看好东西就买走,无需了解更多信息(比如买者的财产状况)。但是经验品就不同,只有消费了之后才知道好坏,比如电脑。此时,单纯的匿名交易就无法保证商品的质量,就需要实名交易。如果商品不仅是消费才知道好坏,而且其价值随时间发生变化时(比如技术劳动力),那么就不仅需要实名的市场交易,而且需要一体化才能防范风险,这就出现了市场。
这只是产业经济学的解释,我知道nie斑竹曾经是学产经的,现在又研究制度经济学,想听听nie的意见。多谢。
---------------------------------------------- 仗剑行千里,微驱敢一言。 2004-8-4 1:14:271、我建议你以后早点睡。
2、从产业组织理论(或产业经济学)角度来看,你把概念弄反了。应该分为三类:搜寻品(search goods),即凭观察即可判断质量的,就是你说的“信任品”了;“经验品”(experience),需要消费才知质量;“信任品”(credence goods),需要长期使用才知质量。按照你的思路理解是对的。很好。
3、从新制度经济学(交易费用经济学)角度来看,交易属性决定契约类型,继而决定治理结构。(1)那些交易频繁,没有资产专用性的商品属于标准商品,这样的交易契约属于古典契约,可以用(现货)匿名的市场这种治理结构来实施。(2)具有一定程度资产专用性,但是交易频率又很低,这样的交易属于新古典契约,可以用第三方机构来实施,比如仲裁,但是还费不上用企业,仍然是市场交易,但是将是实名的。(3)资产专用性程度很高,交易频率较高,这样的交易属于关系契约,需要建立专门的机构(企业)来保护交易双方的持续性,此时就应该一体化,当然更是实名了。介于(2)(3)之间的,属于混合治理,也是实名的。以上假定存在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如果不确定性增强,那么(2)(3)类治理结构将增加,而混合治理将消失,匿名市场交易则难以确定。
4、Keep slience of my name or exprience, otherwise your id will vanish one day.
(后面是我的回答)




看了nie的帖子,真的有点相见恨晚的感觉!
我也来补充几篇文章:
Economics and Antitrust Enforcement:Transition Years
 988.rar
988.rar
本附件包括:
Comparative Economic Organization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
Transaction Cost Economics
The Economic Institutions of Capitalis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4 21:30:41编辑过]

多谢楼上的贡献了几篇文献。尤其是威廉姆森2000年在JEL上的关于新制度经济学的综述文章,这里贴出我的读书笔记。
《新制度经济学:整理和展望》(2000)这是一篇NIE的极好的综述(Williamson,2000)[1],详尽讨论了NIE在社会研究中的地位、NIE的思想观点和经验检验,并展望了NIE的未来。而且,这文章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有很大的不同,下面简要概述。1、评价。威廉姆森用“遗憾”(confession)、“坚持”(assertion)和“建议”(recommendation)来表示对新制度经济学的评价。再次提到新制度经济学区别于老制度经济学的两个命题(Matthews,1986;Arrow,1987)。2、社会分析的四个层次。这是本文的重点。威廉姆森将社会分析分为“社会嵌入”(embeddedness)、“制度环境”、“治理制度”和“资源配置”四个层次。第一层次:嵌入。主要包括规范、习俗、习惯、传统和宗教等非正式的制度。社会嵌入的演化是自发的,也是最漫长的,以百年或千年计。嵌入主要属于社会理论(social theory),是经济史学家和其他社会科学家研究的领域。对于新制度经济学家来说,嵌入一般是被视为给定的。第二层次:制度环境。主要包括宪政、法律和产权等正式的制度,也即博弈规则(the rules of the game)。注意,这里的制度环境与我们前面诺斯的定义不一样,前者被拆开为嵌入和制度环境。制度环境一定程度上是可以设计的,比如立法、行政和司法制度。它的演化偶尔被突发事件(如战争)所打断。制度环境主要属于产权经济学(the economics of property rights)和实证政治理论(positive political theory)的范畴。研究的目的是一阶的(first-order),即使制度环境正确。就产权经济学而言,单有制度环境是不够的,还必须深入了解具体的契约安排或者博弈本身(the play of the game),即第三层次。第三层次:治理制度。即制度安排,包括市场、混合形式和科层三种经济制度,主要是契约关系的治理,特别是契约法(contract laws)的设计。用康芒斯的话说就是处理交易过程的冲突(conflict)、相关(mutuality)和秩序(order)。治理制度属于交易费用经济学(TCE)的领域,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工作:定义不同性质的交易的维度;定义治理结构的主要特征;为独特的交易匹配独特的治理结构;用数据检验命题是否可靠。TCE的工作最突出地表现在对纵向一体化的分析上。第三层次的研究目的是二阶的,即找到正确的治理结构。第四层次:资源配置和雇佣关系。它主要属于新古典经济学的范围,其特征是边际分析;也是代理理论(含完全契约理论和机制设计理论),其特征是强调契约关系的事前激励。研究目的是三阶的,即满足边际条件。威廉姆森还尝试给出在四个层次之上的零层次,即思想机制和人类行为。它属于演化心理学和认知科学的领地。写到这里,突然发掘国内许多学者对于中国改革政策的分析是多么缺乏深度和多么狭隘!也许我们根本就不知道中国的改革该从哪里该起。3、思想观点。威廉姆森着重整理了NIE领域阿罗、哈耶克、缪尔达尔、西蒙、科斯和诺斯等六位诺奖得主等人的思想。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关于人类行为的研究,主要是有限理性(不完全契约)、机会主义和有意识的预见能力的研究。(2)关于可行性(feasibility)的研究,即任何可行的组织形式和政策都不是无成本的、无缺陷的。(3)企业和官僚组织(bureaus)。主要是TCE的分析,勾勒了伴随交易复杂性演变带来的契约性质的演变:现货市场——不完全长期契约(混合形式)——企业——官僚组织。促成演变的维度是适应能力、激励强度、行政控制和合同法程序等4个变量(Williamson,1991)。威廉姆森指出,官僚组织是最后诉诸的组织形式,它比其他治理结构有着更低能的激励、更多的管制和更多的工作安全度。TCE关于治理结构的演变不仅适于分析中间产品,也适于分析最终产品。(4)可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威廉姆森认为NIE要努力从非正式形式发展到预先正式形式(preformal)、半正式形式,最后到完全的正式形式,即要模型化。(5)理论进展。威廉姆森认为,NIE的模型化是必要的,只是在形式化过程中付出了代价,失去了有价值的原创思想。威廉姆森特意对比了TCE模型和GHM模型。他认为,两者关于不完全契约的分析框架都是建立在有限理性、机会主义和资产专用性假设上。从这点上看,两者是相同的。但是还有大部分的不同:最大的差异是TCE把契约执行过程中的事后不适应(maladaptation)看作是主要的无效率的来源,而GHM通过信息对称和再谈判无成本这两个假设将事后无效率蒸发了,只剩下事前专用性人力资本投资不足这一个原因。其次,两者在经验检验上差别很大,TCE有着成功的经验检验,而GHM很少有经验支持(也许是因为事前的激励不足是看不见的)。具体地可以概括为三点:(i)在企业A、B的合并模型中,GHM仍然保留了企业的高能激励,没有考虑官僚成本(但是考虑了资产性质);(ii)在TCE中,总共有5个指标(加上“非正式组织”)来度量现货市场、不完全长期契约等多种治理结构,而GHM完全没有考虑激励强度、行政控制(包括审计、会计和转移定价)和非正式组织等三个维度。(iii)从应用范围上看,TCE应用于市场、科层和混合形式等多种治理结构,而GHM则窄得多。(6)经验证据。涉及TCE的经验研究超过500份,分部于多个国家。威廉姆森列举了最近的一些经验研究的综述。(此处从略)接着,威廉姆森以俄罗斯改革为例,说明了NIE不是灵丹妙药,对于如何改革需要三思。他认为以Boycko-Shleifer-Vishny为代表的研究团队,只关注到私有化问题,而忽略了俄罗斯的制度环境问题。如果缺乏有效的保障产权的制度环境,即便进行了快速的私有化也未必起作用。产权不是万能钥匙(all-purpose solution)。比如自然垄断行业的特许经营权拍卖,就不仅应该关注事前的激励,更要关注事后的适应问题,因此私有化并不见得就更好。这些发人深省的话,对于中国改革不啻于振聋发聩!最后,威廉姆森谈到,NIE内部既有竞争,也有互补,在人类行为、官僚成本、私人秩序与法律规则的关系等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他乐观地认为NIE前途无限。[1] Williamson, 2000,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 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 JEL, XXXVIII: 595-613.




 1020.rar
1020.rar
本附件包括:






好期待版主把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本书的笔记贴出来,我要看这本书,谢谢版主,辛苦了

好期待版主把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这本书的笔记贴出来,我要看这本书,谢谢版主,辛苦了
不必了,看聂辉华:《交易费用经济学:过去、现在和未来》,发表于《管理世界》2004年第12期就够了。




老大们,第11楼的文章中,
The New Institutional Economics_Taking Stock, Looking Ahead
这篇打不开啊,其他文章都行。能否重新传一下?或者帮忙把这篇文章传送给我好吗?谢谢。 famousdog1@163.com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3-31 8:51:23编辑过]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收藏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