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读中学和师范学校的时候陆续学过几则论语,对:“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对“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恶者而改之。”等名言警句印象颇深。可除了书本上所学的,教科书上所介绍的之外,其他的就很少知道了。
前不久,我在报纸上看到一篇报道:德国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的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孔子语录;在联合国总部的大堂里醒目地悬挂着“四海之内皆兄弟”的孔子名言;世纪之交时,75位诺贝尔获得者在法国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西方出版的“100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第5位,美国人还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读到这些,我既是骄傲,又是震惊,更是羞愧。孔子作为我国历史上的大教育家、大思想家能得到世界的认同与推崇,作为中国人,我由衷地感到骄傲与自豪;当中国即将把孔子遗忘在历史的长河时,外国却掀起了研究孔子哲学的热潮,并把孔子的哲思提到了那样高的历史地位,令我震惊;而作为中国人,我对于孔子的了解只是一星半点,不能不说是一件令人羞愧的事了。
仿佛是为了弥补知识上的缺陷,更是好奇,想弄明白孔子的思想为什么会风靡世界,于是在流火的七月,我小心翼翼地打开《论语》,带着顶礼膜拜的心情走进了孔子。
该怎样叙述一周来阅读《论语》的心情呢?当我一个篇章一个篇章地阅读孔子和其弟子的言论时,我不仅被他的博学,仁爱,克己复礼,一日三省的精神所感动,更被他深邃的思想,忧国忧民的意识所折服。《论语》中没有对孔子外貌进行描绘,但我分明感受到一位须发冉冉的智者在我眼前鲜活起来。他生在礼崩乐坏的乱世,却不放弃自己的理想追求,他安贫乐道,好学习、重友情、有礼貌、讲孝道、坚持自省自律,除恶向善……他是一位品德高尚的贤人,一位传播思想的教育家,一位影响了中国几千年文化的大思想家!
当我读到:“爱之,能勿老乎?”(译文:爱他,能不让他劳苦吗?)让我明白了真正爱孩子就得让他(她)经受艰苦的锻炼,让他在锻炼中培养生存的本领、勤奋刻苦的精神。他的观点是多么正确啊!回想现在,有多少父母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在劳苦中磨炼意志,学会生存呢?有多少父母意识到自己的溺爱就是截断了孩子将来生存的道路呢?倘如大家都能早点读到孔子的这句话,并能幡然醒悟,就不会培养出那么多四肢不勤、目无尊长的逆子了,就不会有人到中年仍赖在家里,吃父母的用父母的,做社会和家庭的寄生虫了。“爱之,能勿老乎?”我要让幼小的女儿明白,妈妈教她劳动技能,让她学会自理,学会做各种家务活也是一种爱,是一种深沉而又久远的爱。
当我读到“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时,(译文:对于知识和学业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不如以它为乐的人。)我明白了求学做事不能单单满足于“懂了,会做了。”而要“以其为乐”,在乐中体验求学做事的愉悦,在乐中钻研知识的深浅,这才是学习的最高境界,而这不正是我所欠缺的吗?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读到这儿,我又想,我做到了孔子所说的自省自策,仿效贤德,检点约束自我了吗?做到了不断提高修养层次,成为一个具有纯粹品格的人吗?一个人只有不断地向善,不断地从贤人身上找到自己的差距,取其优点而学之地完善自我,才能成为一位品德高尚的人。而我,和贤人的距离相差甚远,所以,我必须要不断学习,不断自省。
孔子的“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译文:自己立足社会也要帮助别人立足社会,自己办成事,也要帮助别人办成事。)以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思想很令我敬佩。他能超凡世俗功利,从自己做起,推己及人,自己好也要帮助别人好,自己成功了还要帮助别人成功,这样的胸怀无人能及。他认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认为“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认为“不义而富且贵,与我如浮云”……这些思想若拿到当今社会去提倡、去实行,社会风气不知道会好多少!
终于,我能明白,美国人为什么会尊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我能明白,那些诺贝尔获得者为什么会在法国巴黎宣言:“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我能明白,为什么联合国总部的大堂里要悬挂着孔子的名言;我能明白,德国的公园里为什么会有孔子的塑像。
这位东方哲人的许多至理名言都能给人深刻的启迪,他教你如何做人,如何处事,如何求学,如何爱国……在他的谆谆教导中,在他的潜移默化中你学会了明辨是非美丑,学会了规范言行举止,学会了做人的道理、治国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