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课堂上和学生讲了一个观点:人,不仅要慎独,更要“慎群”。
慎独的概念是古人修身的要求、诀窍与法则,大家都耳熟。慎独者,《中庸》上说:“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莫显乎微,故君子慎其独也。”我对此的理解就是,慎独者,没人管你的时候你要管好自己也;这是慎独的第一层意思,重在“独”。第二层意思呢?先说个故事:据说,有一个禅宗和尚老是自己喊自己名字(姑且叫“草明”吧),且自问自答:“草明啊,你在不?”“我在”,“草明啊,你在不?”“我在”,“草明啊,你在不?”“我在”……大概,这就是慎独的第二层意思,重在“慎”:自己要清醒啊、不要犯迷糊啊、管住自己的念头啊、别起坏心眼啊,等等。
“慎群”呢,是我在课堂上灵机一动生造的一个新词。我将它赋予的含义是:“故君子戒慎乎其群处,恐惧乎其集聚,莫屈乎威,莫狂乎热,故君子慎其群也。”这意思就是,人和人相处的时候更要管好自己,不要失去自我、不要失去平常心。古人造字有意思:“个”就是一人能立起来,“从”就是两人间有了依从关系,三人为“众”就有了金字塔形式的上下等级关系了。可见,慎独要容易一些;“慎群”更难,因而更重要。上个世纪60年心理学上个著名的“权威服从”实验,证明:大多数人有一种不问人情不管是非的服从人格。据专家称,像二战德国那些屠杀犹太人的士兵甚至普通百姓其实大都是不“***”的普通人,他们之所以干了坏事,是权威使然,组织的力量太大了。足球流氓在事后也感到自己真不可思议。心理学上“羊群效应”“从众心理”这样的概念,中国成语“三人成虎”也是讲“谎言多次重复也会变成真理”。再看那些有预谋的犯罪,一般都是2人以上合伙;而干好事“学雷锋”则一般都悄悄的做。这些道理和事实证明,个人在群体中更容易失去自我、失掉人情味、平常心。因此,要“慎群”啊。
课堂也是一个群体,我问同学们:在课堂上除了学到知识,你们还能学到什么?学生回答:老师讲做人的道理对我们有帮助;老师讲人生经历对我们有借鉴;老师能启发我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老师认真负责的态度是好榜样。我再问:如果不管老师怎样,甚至还讲得不好,你们能从课堂上还能收获什么呢,?即:除了知识、除了老师教的和讲的,你们还能在课堂上收获什么?师生经过讨论,得出结论:课堂上除了知识外还能收获素质和素养的提升:
第一,按时来上课、不无故迟到早退,能培养我们生活有规律;
第二,课堂上老师在讲课,你不讲小话不私谈八卦,能学会尊重别人;
第三,课堂上如果老师讲得不好,我们也要坚持,能培养耐心和毅力;
第四,课堂上老师如果讲得不好,我们必须事先预习课后再向老师请教,要好好规划学习时间,能培养我们的自学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
第五,课堂上你积极发言,你能锻炼胆量和提高表达能力;
第六,课堂上看到同学发言讲得好,我们鼓掌鼓励,能让我们心地宽广,学会向先进看齐,得到掌声的同学也能收获同学情谊;
第七,在课堂上大家讨论能互相启发,学会通过头脑风暴法激发集体智慧,学会在集体中反思,不会云云亦云,学会批判精神;
第八,在课堂同学们聚在一起,偶尔沟通几句话,有利于增进同学情谊,如果围绕课堂知识来私自讨论,则更是情谊的可贵体验;
第九,如果开展一些与学习相关的小组活动,则还能培养合作精神,提高团队办事能力;
第十,课堂上有竞争老师的关注和争相获得大家肯定的氛围,能培养一种敢于表现敢于进取但又不触犯众怒的谨慎的上进心;
第十一,其他?大概就这些吧。
老师在课堂上要着意培养学生的“慎群”人格和智慧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