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粹一广告:
《芝加哥学派》
约翰•范•奥弗特瓦尔德 著,王永龙等译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10年1月,第一版
正文373页,363千字
绪 论
第一章 芝加哥传统“哈珀的市集”
第二章 芝加哥先锋:开国元勋
第三章 芝加哥学派(l):严厉的导师
第四章 芝加哥学派(ll):贝克尔化
第五章 数量王国的货币学派
第六章 市场的力量:有限**的状况
第七章 商学院:伟大的经济部门
第八章 法律经济学:效率中的公正
第九章 芝加哥和政治学:罕见的类型
结 语
芝加哥大学为什么聚集了那么多带来经济和商业变革的思想家?为何孕育了那么多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书中对此给出了详尽而深入的回答。作为第一部研究芝加哥经济学派历史的著作,此书不仅有着极高的学术价值,而且文笔优美、妙趣横生,读起来不仅可以了解芝加哥学派的发展历史脉络,对当今大学如何办学、怎样培养学术优秀人才以及对了解杰出学者的成长之路等都有很好的启迪作用。
就被称作“经济学”的这一沉闷科学而言,若亚当•斯密是经济学之父,那么照此推断,芝加哥就是经济学的首都了。20世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们在经济学作为科学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从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在诺贝尔经济学奖、弗朗西斯•沃克奖和约翰•贝茨•克拉克奖的竞争中独占鳌头可见一斑。
从芝加哥大学在诺贝尔经济学奖中的统治地位来判断,芝加哥就像麦加、罗马一样神圣,她就是经济学的圣地。芝加哥大学的诺贝尔奖历史让人印象深刻。从诺贝尔经济学奖于1969年初创,直至2004年,共有57名经济学家获此殊荣(某些年份中,两到三人共同分享奖项)。在这57名获奖者中,有9人来自芝加哥大学,他们是:米尔顿•弗里德曼、西奥多•舒尔茨、乔治•斯蒂格勒、莫顿•米勒、罗纳德•科斯、加里•贝克尔、罗伯特•福格尔、罗伯特•卢卡斯呵詹姆斯•霍克曼。从这组数字来看,芝加哥大学的获奖人数比起哈佛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两者的总和还要多上一倍以上。然而,芝加哥大学在诺贝尔奖上优势还远远不止这9人。
其他一些获奖者,他们并不直接受聘于芝加哥大学,但其获奖成果却是在芝加哥完成的。迈伦•斯克思和罗伯特•蒙代尔(分别为1997年和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的成功获奖,也应当视为芝加哥大学的胜利。1974年和1975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弗里德里希•哈耶克和佳林•库普曼斯在芝加哥生活工作的几年里,完成了他们人生中最重要的研究工作。
为了完成这份名单,势必也应提到的还有那些曾是芝加哥大学学生或是研究员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他们包括:保罗•萨缪尔森、肯尼斯•阿罗、赫伯特•西蒙、劳伦斯•克莱因、吉拉德•德布鲁、詹姆斯•布坎南、特里夫•哈维默、哈里•马科维茨和弗农•史密斯。
我们甚至还可以延伸至过去。曾担任诺贝尔经济学奖委员会主席多年的瑞典经济学家阿瑟•林德贝克1985年5月12日曾经指出,许多“重要的候选人”没能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们在奖项设立前已经去世了。他特别提到了雅各布•维纳和弗兰克•赖特这两位其中的佼佼者,而他们都曾任职于芝加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