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955 6
2006-07-21

词: 中国 未来

中国的未来
编辑:chinapan


     一、目前世界的格局
  
   世界各国的人均GDP数据非常奇怪。有必要做一个划分:发达国家与地区(1),北美的美国加拿大;欧洲除东欧外的国家;大洋洲的澳大利亚,新西兰;亚洲的日本与四小龙,以色列。一共28个,年人均GDP40000--5000美元。石油资源富国(2),沙特,科威特,阿曼为典型代表,包括西亚北非拉美的一些小国。伊拉克与利比亚,伊朗,委瑞内拉也算。年人均GDP10000--3000多美元。小康型(3): 东欧国家(包括俄国)加土耳其,拉美国家中较好的墨西哥巴西阿根廷秘鲁等,泰国马来西亚约旦叙利亚,南非以及一些非洲小国。人均GDP4000--1000美元。有几个非洲小国也让人吃惊,如加蓬,博兹瓦纳,年人均GDP1000--3000美元。穷国(4):除以上所列,其它国家的年人均GDP低于1000美元。具体列一列,绝大多数非洲国家,拉美香蕉国家,所有南亚国家,新马泰以外东南亚国家,中亚国家,中国,朝鲜,蒙古。
      如果对比一下,会发现那些发达国家的构成是最稳定的。也就是说,发达国家的构成,在二战以后唯一的变化就是多了亚洲四小龙。
      这是个相当奇怪的事。如果不考虑石油国家,那么发达国家的门槛就是人均GDP约5000美元。世界上其实有相当多的小康型国家,墨西哥巴西阿根廷,马来西亚泰国一度都不错,可是不管几十年就是搞不上去。实际上如果已经有了2000多美元的人均GDP了,来一个经济奇迹,不到十年就上到5000了。甚至不用动,等货币升值就过门槛了,就象四小龙冲线及冲线以后一段时间的GDP变化一样。如果一开始基础不是特别差,如果有连续20年的高速增长,那么肯定是可以冲线的。要注意用美元计的GDP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通常是大于经济增长率的,因为几乎肯定会发生货币升值等附加效应。但是几十年过去了,就是没有国家能冲上去,一个都没有。
  
     二、为什么成不了发达国家?
  
   几十年中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奋斗成功。这些国家内部的原因可能有以下这些。
      1.卖资源的诱惑: 发展中国家有很多资源非常不错的国家,如果是石油,更是一炮而红。这些国家的人民满足于靠资源过活,只考虑花钱的方式,不考虑另开挣钱途径。
      2.接受国际分工:发达国家说,有钱大家赚,我来帮助你产业结构调整。结构调整完了,发现上当了。自己干的这些事,能赚些小钱,比干卖资源好,可是不怎么来钱。想要继续发展吧,就得赚大钱,那些赚大钱的活又让发达国家垄断了,自己国家就是出血本想发展高级产业,人家产品那竞争呢。这也就罢了吧,更加恐怖的是,自己干的还不错的那些活结果也不算数了。想和中国比造电器玩具,怕是不可能了。本来也就是外资投来的,结果外资跑中国去了,就此束手无策。没有任何挽回的办法了。
      所以这就是拉美与东南亚小康国家的故事:经济"奇迹"后面的经济危机。拉美国家70年代奇迹,后面20年危机,东南亚80年代奇迹,90年代危机。危机完了,不是周期性的,而是一次性的,完了就让你躺在那里起不来,而不是景气循环(印度除外)。
   
   三、中国的现状

   中国利用外资的水平在发展中国家是最高的,这也是中国经济增长20年奇迹的一个重要的因素。虽然有文章指出中国利用外资政策中的错误,但是在全球来看,中国的外资政策有几个显著的优点值得总结。
      1)信誉:中国的外债使用是发展中国家的典范。历年来借了还,还了再借,到现在累计还有一千四百多亿美元的外债,建成了很多项目,没有给国家造成什么麻烦。这一点,全球发展中国家可以说没有国家能做到。这是因为政府对外债的使用是很小心的,借债都是有项目的,政府对外债的管理能力与效率都是发展中国家中最好的。2)监管:中国的外资使用上,监管在发展中国家算是很好的。外资来,至少要建个工厂或者研究中心,如果提供技术那就更好。保证不是热钱,不好跑。外资要想到中国得利,就得搞生产,不管怎么血汗工厂,总得出东西再管分配利润,这样就不是零和游戏。政府对于外资还有准入限制,有些领域是不让外资搞的,有些领域只能合资,合资份额不能超过一个百分比,有些领域就可以独资。具体细节不论,政府实际上知道有些产业不能让给外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外资那是随意出入的,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连银行都开。3)用途:政府利用外资的出发点是好的,是利用外资提升技术。具体操作有很多失误,但是有这个原则了,总是能得到一些益处了。我认为这个原则是不错的,改进的方法是在具体操作上,不能不要外资了。有一个独立自主的政府,改进具体操作是有希望的。应该说政府是有这个心的,从汽车行业能看出来。汽车行业从产量来说是有大发展的,技术提升就做得不是太好,但是不能说政府想让外资操纵汽车业了,历年来有大量政策是想让汽车业国产化的,象什么汽车国产化率得多少多少。中国利用外资提升技术也有做得好的,电子通信产业就是一个。电视机是引进的日本技术,现在已经基本能自主研发了,虽然有些关键模块要靠进口。


2 中国的未来!!!!(完整版)
       通信产业引进了几家外国大公司,国内公司和它们竞争,奇迹般地活下来而且杀到了国外。这在发展中国家都是没有过的事。现在中国出口产品分额最大的就是电子产品,已经是中国的杀手锏了,就算是发达国家也不可能干过中国了。
      有人说的政府"造船不如买船"也是实话,但是放到全球来看,就应该承认政府在发展制造业上还算是好的。事实上只有中国一个发展中国家在制造业上显现了与发达国家对抗的能力,这种能力在改革开放之初是没有的。改革开放之初,中国能造什么?离真正有经济效益地卖到全球去还差很远。现在中国有几个产业没有发展得很好,象飞机制造业,汽车制造业。这些被人们所批评。但是要看到,这两个产业要是中国也搞好了,那不就成发达国家了么?中国其实在其它制造业上发展得很不错,盯着两个难度较高的说,容易忽视总的趋势。
         接下来就是房地产汽车,如果做到普通人也买得起了,那就是中等发达国家了。现在只能说,精英阶层能买得起。可是不能简单理解为其它发展中国家的上层贪官们,实际上大量的城市平民也能买车买房。也就是说,中国现在中产阶级的数量已经是发展中国家最多的,并且领先其它国家一个数量级,与发达国家也可比了。所以现在中国的城市里生活不看阴暗面与发达国家其实差不多的,生活品质可能还要好,因为物价低。说这些不是为了自满,而是为了表明,中国的发展是超过了历史上发展中国家所能做到的程度。问题当然还是很多的。血汗工厂主要是解决了一部分农民的就业问题,对中国总体经济发展其实意义不大。
      从总的趋势来看,在全球,中国的经济奇迹的意义是非常大的。这是第一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几乎在所有制造业层面上显示了挑战的能力。以前那些发展中国家被发达国家结构调整指导得放弃了很多产业,专门干几个所谓的优势产业。但是中国没有接受这种指导,而一直是自主发展的。中国现在的发展姿态其实很明显的,就是从低级产业到高级产业,一级级占住了往上吃,占住了就不放弃。这个对于发展中国家是已经发生的可怕事实了。可以说,其余发展中国家除了卖资源,基本难有发展空间了。东南亚国家就是个明显的例子,争外资输给了中国,接着就是经济危机。完了和中国经贸关系大发展,中国买的基本都是资源性商品,包括旅游商品,中国的大量制造业产品占领东南亚市场。墨西哥也苦得很,与中国的优势产业重叠了,也肯定竞争不过,所以拖着不让中国进WTO。也不能指望中国经济提升,工资上涨转移产业到别的国家。中国还有好几亿农民没工作,不可能转移到别的国家,要转移也是往中国内地转,或者搞民工潮让内地民工到沿海工作。中国最多可能在经济真正大发展成功了以后放弃这些产业,那是很久以后的事了。现在所谓出于人道主义不要血汗工厂的说法,政府是不会听的,那么多没工作的农民不知道怎么办?宁愿被人说。
      中国现在还在占住全球中级产业,这是我们加入WTO最大的利益所在。中级产业带动经济可比低级产业厉害多了。一台电视机卖出去可能不赚几个钱,可是生产过程中有很多部件,可以带动很多厂家。从全球份额上来说,不如中国衣服鞋帽这些低级商品大,但是态势是一样的,中国就是成本低,质量还不断上升的。其它国家要想在这上面竞争更加不可能了。因为这不是低工资就能做到的,主要靠产业聚集降低成本。主要配套厂家都在中国了,到哪里建厂都比不过在中国建厂方便。现在有一种雪崩效应,就是全球都跑到中国建工厂,不需要政府宣传了。这个很厉害,马上会见效。
  
    
   四、中国的依托
  
    
   世界上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靠山都是流域经济,美国两个,日本一个,欧洲一个。一个流域经济就抵整个中国还多了,地盘就那么一些。这是发展经济的重要原则之一,搞流域产业聚集,而不是全国撒胡椒面。目前中国已形成强有力的长江流域经济(长三角),珠江流域经济(珠三角)和正在形成的环渤海流域经济(环渤海)三大流域经济。现在有希望成为世界级流域经济的只有中国这三个,珠三角已基本定型,长三角还在发展,环渤海正在形成。现在一个珠三角就超过了世界上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GDP。这一方面说明了中国内部的地区差距,另一方面也是中国今日的依托。这就是发达国家的雏形,在任何发展中国家是从来没有的。流域经济的发展,与一个大国整体的发展是不同的,速度要快很多,每年十个百分点以上的增长可以持续很多年。从零开始到基本成型,也就是30到40年。中国的珠三角,长三角发展势头没有看出停滞的意思,局部还在加速,与整个国家的经济形势不同。


3 中国的未来!!!!(完整版)
        中国要占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的市场份额。中国的技术能力是发展中国家最高的,以机电产品为代表的中国商品非常适合发展中国家的经济能力与现实需求。甚至技术层级再高一些,如华为、中兴在发展中国家搞的那许多电信大单。我们不难想象一下,如果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过小康生活需要什么东西。电视机洗衣机家用电器,手机电话电信网,摩托车大客车,用上了这些东西基本上就小康了。这些东西中国全部能以最低成本生产。那么一个发展中国家和中国的生意飞速发展不就很自然么?毕竟它们卖资源来的钱没有多少,想要买好的东西没那个实力,也就是中国能提供一些能实质提高全民生活水准的商品,怎么做不用太聪明吧?何况中国货的品质一直在提升。现在看来,发展中国家还是和发达国家做生意多,吃老大的亏。这是因为发达国家进入市场时间早,而中国又没有太多的全球经贸人才,主要的力量放在发达国家了。但是这个趋势是合理的。中国和发展中国家发展经贸关系,发达国家也没什么话好说的。
      中国在发达国家本身,也在占市场份额。这两年来,中国占了世界反倾销案的大部分,就是这个趋势的体现。发达国家不可能用正当的经济手段阻止这些份额被占。按说中国卖的这些中低档商品,发达国家基本不生产的,怎么也要为难中国?因为发达国家人民干高级产业的也只是一部分,大部分被服务业吸收了,还有不多一些就业要靠一些传统产业,就是这部分人和中国冲突了。当然中国这些中低档商品其实不影响发达国家的根本,这些反倾销案纯属发达国家欺人太甚,最后肯定还是会让中国占住的。让这些中国商品进来,总体还是有好处的,降低它们国家的物价,就算经济不景,生活水平也不会下降。

   五、中国的未来
  
   中国走到今天,归纳为两个基本原则。一是:走自己的路,各级产业都不放弃,一级级往上吃。二是:走科学的路,搞流域经济,有计划地发展。下一步,就是过门槛了,也就是产业升级。回头看看四小龙经验。
      四小龙经验人们总结过很多。都是儒家文化圈,人民勤劳爱学习脑子不笨。另外政治比较稳定,有相当长的时间专心搞经济建设也很重要。要说这两个条件,中国都有。但是发达国家的扶持,就不可能有了。发达国家有意扶持四小龙围堵中国,这么说也许没有特别的证据,但是至少没有去阻止这四小龙走向发达。在技术转移开放市场这两项上,没有为难它们。
      四小龙是不是自己搞研发成为发达国家的?至少开始不是。台湾的芯片厂的技术是买的,南韩的汽车业开始也是合资的。但是台湾南韩新加坡对技术的吸收与产业的培养还是做得比较不错的。象南韩那样首先要敢于做大,然后利用本国市场把自己的企业养大,然后杀向全世界。香港更特殊,就靠转口贸易。
      那么中国能不能重复台湾南韩新加坡的产业奇迹?就靠引进技术,自己消化吸收以后利用国内市场培养大企业,做到自主研发杀向国际市场。万一不能,又该如何?
  
   武汉,在长江的中游,单这一点而言,很象芝加哥在美国的地位.其实武汉还有比芝加哥之于美国更好的地理位置.武汉还是中国三大流域经济中心的交汇中点.任何一个真正发达的国家或是区域,她必须要有一定的腹地和纵深,要有一个腹地和纵深的着力点,中国幸运,有这样一个着力点,她就是武汉.中国要引进技术,引进不了的,我们就自己升级.自己升级过程中,我们也许竞争不过发达国家,我们就内需紧跟.这就是武汉的地位,对外,武汉可以通欧达美,参加国际分工.对内,武汉更是九省通衢,是中国最理想的自我产业升级场所。
      由神六的升空不难看出,中国具备了产业升级的所有条件,从而会在接下来的几十年时间里在武汉城市带里实现产业升级,从而突破发展中国家的宿命,堂堂正正在国际经济市场上与发达国家竞争。一旦中国自主升级完成以后,武汉的实力,就是中国的实力,那时的国际经济秩序一定会变得更美好。

六、忧虑

珠三角,目前是全国信息装备最好,信息产品制造业产值占本地总产值比例最大,信息工具普及率最高,信息消费能力最强的地方。珠三角各类科技型企业超过 10,000家,他们既生产高技术产品,也消费高技术产品,是目前中国最大的晶片用户市场。内地80%的集成电路从深圳进口,其中75%就在深圳消耗。目前国际市场上的电脑主板、磁头、键盘、驱动器、显示器、扫描仪等75%以上来自珠三角。
但珠三角最为重要的却在下面。作为国际通道的港深穗港口群是目前长三角地区无法比拟的。仅香港就有2000多家航运与码头公司,有19条国际航线联系着世界上460多个港口,每年有48000万吨位远洋船运送1810万个标箱进出港口。加上广州黄浦是世界“十大”之一的老牌,深圳盐田港已过一千万箱大关,广州南沙港又在以大航母姿态蓄势待发。还有珠海、中山、东莞等地的港口,全不可等闲视之.珠三角已有建议,珠三角应展开“北伐”战略。一方面,向北拓展腹地,将湖南甚至湖北的一部分纳入珠三角地区,扩展服务的垄断范围;另一方面,要联合首都圈,增强珠三角在中国经济版图中的地位。
珠三角要打乱中国的流域经济,将长江流域经济腰斩,使武汉以西的原长三角腹地,通过陆地高速交通转头直奔珠江口。在广洲南沙观察,虎门渡轮前总排着长长的车队等着过江。十几年没有间断过,绝大多数都是长江流域的货运车队。铁路更是,京广、京九和即将动工的广武、洛湛铁路,南北交通线网,比东西线网密度高得多。

长三角的发展也不差,浦东的建设,本想带动长江流域经济,谁知没有武汉的接力也不行,现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以带动长三角区域发展为目的。但长三角也没停手,首先是投资武汉港,不几年已有8个机场,密度居然超过美国,据说到明年底,华东地区将有机场36个。铁路更是计划了两条到武汉的铁路线。中国两大流域经济,在武汉发生了碰撞。往好了走,也许共赢.往坏了看,将会相互耗损,重了还会影响武汉,掏空武汉,从而拖慢中国自主的产业升级。
  
七、中国的政策抉择

   今天的社会主义中国,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尚没有形成一套规范的政策制度。就目前来说,中国之中,还被国家政策划分成了许多不同的区域,主要有如下九类:(1)类是特别行政区,如香港等;(2)类是特别开发区,如埔东;3)类是四大试点特区,如深圳等;(4)类是沿海开放特区,如青岛等;(5)类是西部开发特区,如重庆等;(6)类是东北振兴特区,如沈阳等;(7)类是其他省会科技特区,如武汉等;(8)类是其他中小城市及开发区,如洛阳等;(9)类是小城镇及农村,如大寨等。这九类,国家政策,税率都不相同,他们之间的所谓市场自由竞争是不对称的自由竞争。下面,就汽车这一行业,来做一简单分析。
中国的汽车市场是我国入世谈判最为艰苦的一个部分,在“保护还是放开”的担心下,国内汽车产业顺利走过入世的头三年。这三年汽车市场极富戏剧性,前两年车市“井喷”,厂家商家挣个盆满钵满,而今年车市却又不期而至“寒流”,竞争变得惨烈中有血腥。我国入世后的这3年,国内汽车产业发展迅速,形成良好的竞争格局,在品种、质量、价格上都让消费者得到了实惠,并有望成为最具出口潜力的产业。
随着雷诺、戴姆勒-克来斯勒今年与国内汽车企业签订合资协议,国际各大汽车巨头在这三年间已经悉数登陆中国,他们看好这一国际上增长最快的汽车市场;国内民营资本也不甘寂寞,2003年一度形成了民营资本涌向汽车业的潮流。近三年是中国汽车产业近50年发展历程中难得一见的高速发展期,全行业产能飞速扩张,2000年到2003年,中国汽车总产量从207万台激增至400多万台。这种发展速度只有在中国才能看得到。
雷诺本来计划落户武汉,这对中国的汽车产业本来是一个极好的趋势,谁会想到,广州进来说话了,要自由竞争?广州处于中国的(4)类,同处于中国(7)类的武汉,何来自由市场竞争?其实明白人都能想到,来到武汉的外国企业,不得不慢慢学会中国化。总之一点,中央的政策决策者们,为了中国的未来,请尽快将武汉提提类,至少应按2,3类考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7-21 12:21:00

现在的世界就像乱世一样,诸侯割据,群雄并起,其中实力最强大的美国已经按捺不住对中东采取了军事行动了,中国如果这时候不休养生息,发展经济,就没有未来.所以值得可定的是邓小平以及之后领导人的政治策略,把经济发展放在首位,减少国内的政治斗争,经济也能稳定地快速发展.这样才是长久之计.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0 10:51:00
分析的不错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0 14:43:00
  有一点说的不错,不同地区的不对称竞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0 18:27:00

水平不错,很快晋升硕士;

分析的有道理,只是不知道中央的意思。

看目前的情况,中央有增强以武汉、长沙为主的中部经济圈实力的构想,

就看长三角、珠三角接不接招了,一荣俱荣、一损俱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7-12-11 09:09:00

有道理,关键在政府的决策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