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看懂货币体系,就要学会怎么去抽象思考。
什么是抽象思考,就是一定要抛开表象,透过现象看本质,将复杂的问题简单化,抽象总结出简单的本质性的东西。
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公司有经理,副经理,生产科长,销售科长,财务科长等等职位,假如这些管理人员都在一个办公楼上班,科员在一,二楼办公,经理,副经理在三楼办公,各生产,销售科室在四楼办公。
我们可以画办公楼示意图,可以把经理室标记在三楼,各科室标记在四楼,四楼在顶层,这些是没有关系的,代表一种客观真实。
假如要画组织架构图。那么这就要抽象了。
肯定总经理要画在最高层,副经理下一层,然后就是各科室和科员。这是要根据真实的系统架构抽象出系统架构图。
要看懂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那么我们也需要对这个货币体系十分了解后,再抽象出其本质重点,才能看清它的真相。
下面,我就根据我国的货币体系,抽取其中的最关键重要部分,来抽象总结其本质性的东西。
1.首先假设我国社会上没有人民币基础货币,但社会上有黄金进行交易,同时对外出口,也获取了一定的美元在社会公众手中,社会上流通的货币是黄金。
2.国家央行出现,印刷人民币纸币,购买社会公众手中的黄金和美元进行储备,取而代之的,是用人民币货币代替黄金进行流通。因此,人民币基础货币流入社会并流通,然后黄金和美元进入国家央行储备,这些人民币基础货币在我国金融货币体系内有个名词叫做黄金占款和外汇占款。
3.社会公众手中的钱被储蓄收藏,保管在家中怕鼠咬贼偷,于是将人民币现金货币存入银行,银行开具存款凭证。进入银行的人民币,都叫做准备金,就是随时准备支付的资金。
关键一点,社会中的流通货币仍然是人民币,储户需要交易购买物资产品时,必须要去银行凭存款单取现后才可以交易,这样,保证了社会中的流通货币仍然是央行发行的人民币基础货币。
4.随着来银行存款的人越多,准备金越多,银行其实可以挪用这些准备金对外放贷来获取利益,于是银行执行部分准备金制度,留存部分资金供日常取现提兑,剩下的可以放贷出去获取收益,当然中间存在存贷款利率差异,这些非重点部分忽略掉。
5.这样的部分准备金制度设计下的逻辑,其实并没有错误的,但是设计之初没有考虑到的是,信贷资金被取现后,债务人完成交易并支付转移后,其卖方的资金收入又会存入或者流回银行形成增量的存款。这就导致出现了存款派生增长的现象了。请注意,这里只能用派生存款来形容,并不能用派生货币来形容,为什么?因为这里的存款并不等于货币(这里的货币是指流通货币)。社会上流通的货币仍然是人民币基础货币。而存款并不能用于经济交易中不能进行流通。
6.随着金融货币体系的演变,某些企业机构在银行的活期存款,在进行经济交易的时候,可以开具支票来进行交易,因此,在一定阶段里,经济交易可以用企业开出的支票来进行,不需要进行取现也可以交易,其内在逻辑也没有多大问题,卖方获取支票后,去银行取现就相当于用人民币现金交易了。或者也可以把支票直接形成银行存款,也等于卖方把交易获得的现金货币存回银行,这些在逻辑上都没有问题。
7.从第6点可以看出,经济交易用支票也可以进行,不需要取现也进行交易了。随着金融货币体系继续演变,结合IT技术,数据库技术,网络技术的发展,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出现了。
这个货币体系下,依托银行活期存款的非取现交易支付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不可缺少部分了。
在逻辑上,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也是没有问题的。它的内在逻辑是这样的,买方的银行活期存折上有资金,银行准备金也足够支付,有一个虚构的机器人替买方去银行取现,并把虚拟人民币现金交给卖方,然后卖方将虚拟的人民币现金继续交给机器人替卖方存回银行并形成卖方的新增存款。这个过程,微观上来说,经济的交易活动,仍然是依托于人民币基础货币来进行的,并没有违背金融秩序,交易完成后,银行的存款规模不变,准备金规模不变,但经济交易却正常完成了,钱货两讫了。
这个电子货币及其经济交易的过程,在微观逻辑上是并不违背金融秩序的,可以认为均是依托于人民币基础货币来完成的。但是前面讲究的抽象模型,用宏观视野去抽象分析,这就等于是银行的存款也可以直接用于经济交易中,而并非只依托有限的人民币基础货币来交易了。
而银行存款规模,因为信贷派生增加存款的现象的显著增加,这就导致了社会中存款的规模可以远远大于基础货币的规模。
而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不需要取现也可以交易,等于直接把银行的存款与流通货币等同起来了。这就导致了社会中的流通货币供应远远大于基础货币规模了。
于是,银行通过信贷导致派生存款增加,可以直接认为是银行信贷可以派生货币的增长了。因为银行存款在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下,可以直接等同于流通货币了。
这就是对我国货币体系抽象后的本质性的东西。
一旦社会中流通货币供应增加,根据费雪方程式MV=PQ,社会流通货币供应增加会导致经济快速发展与繁荣,从而让社会公众误判真实的宏观经济环境,从而导致自身继续增量融资加杠杆,继续向银行提出信贷需求,而部分准备金制度下的银行,可以数倍于银行准备金规模来提供融资资金,而信贷融资而来的资金,都是债务人的付息资产,都具有极强的支付转移压力,促使经济交易快速完成,具有加快货币流速的作用,因此这就形成了正反馈现象了,信贷增加,派生增加存款,从而派生增加流通货币,经济快速繁荣,刺激更多信贷增加,刺激货币流速更加快速。从而出现了所谓的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其实这并非经济的奇迹,而是债务驱动型的扭曲的经济发展模式。
我国当前社会融资规模超过280万亿,是我国人民币基础货币约30万亿的9倍规模了。直接融资模式下,即使放任其举债发展,也不会造就如此天量巨大的社会融资债务规模,一旦中债危机爆发,债务人将破产,债权人的债权将遭受损失,债权人的资产会大缩水,社会上无论债务人还是债权人,都会是受害者,都会是怨气冲天的来源之处并增加社会不稳定因素!!!
一个家庭或者国家要发展并没有错,但是大量举债来发展就是错,而大规模让社会中的消费者举债来发展就更是错上加错!
至于它最后演变的方向和后果,我以前分析得很多了。这里就不重复了。
以上,这就是我国这种基于电子货币及其交易支付体系的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