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更对1 发表于 2020-10-25 17:02 
因为坛友半床花影抱书眠问过我对城乡剪刀差形成原因的看法,所以写了此贴,还请半床坛友指教。
第三个问题:我们现在还存在“剪刀差”吗?
答案是肯定的。而且,在我国现行的市埸价格体系中,“剪刀差”不仅没有消失,而且可能比毛泽东时代的“剪刀差”更要大得多。
因为现在我国的绝大多数经济学家都推崇的是西方经济学,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不屑一顾,所以,在现在的经济学论著中,极少有人谈到“剪刀差”。更有甚者,某些人压根儿并不了解“剪刀差”的含义,却将“剪刀差”问题用作了对毛泽东时代攻击的工具。
为什么说现在的“剪刀差”更大了呢?事实是很清楚的。据了解,我国目前大多数地区种粮食的农民,辛苦1年所生产的粮食,如果折算成钱,再扣除他1年内所耗费的各种生产资料的成本(如种籽、化肥、农药、农机折旧、汽油柴油等,不包括他及其家庭成员1年内所付出的劳动),1户农民的1年净收入只不过是几千元钱,这几千元钱只够勉强维持自己家庭一年的生活,连供孩子上学读书(更别说是读大学了),供老人看病,供儿子娶媳妇都很难很难。要想挣到钱,要想供孩子念书、供老人看病,男性青年要想娶媳妇,只能离乡背井地进城打工,哪怕是到建筑工地当劳工,一个人每月也能挣到四、五千元;哪怕是到私营老板的厂里做工,一个人每月也能挣到三千多元;哪怕是给城里人的家庭当保姆,一个妇女每月也能挣到二千多,怎么说,都比留在老家种地挣得多。
我们都知道,现在农民种地已经不必向国家缴纳农业税了,原来给集体交的“提留”也大多减免了,也就是说,按照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留在家里种地的农民,其1年劳动所创造的价值V+M,基本上都是农民自己独得了;而进城打工的农民,其1年所创造的价值,他只得到了V那一部分,至于M那部分,则要转化为老板的利润、企业上缴国家的税费、银行的利息,等等,而且我们都知道,工人所得到的V部分,比起M部分来,是很少很少的。但是,即使这样,打工农民所得到的他所创造的价值中的V的部分,依然比种地农民得到的几乎全部V+M还要多。这就充分说明,目前“剪刀差”依然严重存在,而且,正是因为这种“剪刀差”的存在,种地农民辛苦一年生产的农产品,如果按现行的价格折算成钱,还远不如进城打工农民所得,更不如那些进城经商的农民所得了。
改革开放以后,无论农产品的价格,还是绝大多数工业品的价格,都放开由市埸自由调节了。在市埸自由调节的情况下,“剪刀差”仍然严重存在,而且越来越大,这就说明,“剪刀差”并不是计划经济时代人为压低农产品价格、人为抬高工业品价格的结果,而是另有原因。这同时也说明:市埸并不是万能的,市埸并不能实现所有商品的“等价交换”。
再举个例子,与上世纪八十年代相比,我国的粮食价格上涨了20多倍,蔬菜价格上涨了50倍到100倍,而18英寸或21英寸的彩电,现在的价格却与上世纪八十年代差不多,而且性能更先进、质量更稳定。照理说,“剪刀差”应该缩小了吧?但是,种粮食、种蔬菜的农民依然很穷,生产电子产品的企业依然在赚大钱,说明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的“剪刀差”依然在扩大,原因就在于,在过去这些年里,电子产品生产领域里的技术进步速度远远超过了农业生产领域。
而且,我们还发现,“剪刀差”不仅在农产品与工业品之间存在,在农产品内部也存在,例如,种蔬菜的农民就比种粮食的农民收入高,种茶叶、种鲜花等经济作物的农民又远比种蔬菜的农民收入高,等等。在工业品内部也普遍存在“剪刀差”,例如,纺织业等一些传统的生产人们生活必需品的企业,其利润率就相当低,而生产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企业,其利润率就相当高。
当然,西方经济学从来不为“剪刀差”的理论问题烦恼。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说法,为什么生产有的商品不挣钱或挣钱很少,是因为这些商品的“附加值”低;为什么生产有的商品能挣大钱,是因为这些商品的“附加值”高。至于为什么有的商品“附加值”低而有的商品“附加值”高,西方经济学家们从来不作解释,似乎“附加值”的低或高,是一种商品天然的属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