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与更对1 发表于 2020-10-25 17:02 
因为坛友半床花影抱书眠问过我对城乡剪刀差形成原因的看法,所以写了此贴,还请半床坛友指教。
谈谈“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第一个问题:什么是“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
“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以下简称“剪刀差”)说的是这样一种现象。当农产品和工业品按照现行市埸价格体系相交换时,农产品的价格通常会低于其价值,而工业品的价格通常会高于其价值;从一个较长的时间来看,这种不等价交换的现象还会越来越加剧。如果将此现象画成一个图表,代表工业品价格的那条线会相对于其价值不断地上升,而代表农产品价格的那条线,会相对于其价值不断地下降,在同一张图表上,这两条线就好象是一把张开的剪刀口,所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们将这种现象叫作“剪刀差”。这个“剪刀差”现象,最早是前苏联的经济学家在上世纪二十年代时发现的,以后被各社会主义国家的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家们承认并写进“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中。
说明一点: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不是我们发现的,而是上世纪二十年代前苏联社会科学院的经济理论家发现的。前苏联理论家曾为此作了许多测试,证明工农产品价格剪刀差确实存在,还无法通过计划部门人为的调价格而消除。
首先要说明的是,“剪刀差”这个概念,只是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础上的,西方经济学中没有也不可能有这个概念。因为上面所说的“价值”概念,是指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劳动价值理论中的“价值”概念。西方经济学不承认劳动价值理论,所以,也就不存在“农产品价格低于价值,工业品价格高于价值”这类的说法。
根据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商品的价值是“抽象人类劳动的凝结”,一件商品的价值量多少,是由生产这件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的。
什么是“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呢?就是劳动者使用当时社会一般的(或标准的)生产条件用平均的劳动强度来生产某种商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比方说,在纺纱这个生产领域里,如果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用手摇纺车纺纱,那末,手摇纺车就是社会一般的(或标准的)生产条件,如果当时社会上绝大多数人都用机器纺纱,则机器就是社会一般的(或标准的)劳动条件。
如果有一个农民和一个工人,他们在生产中都使用了他们各自生产领域里的一般的(或标准的)生产条件,而且,他们的劳动强度也相当于他们各自生产领域里平均的劳动强度,那末,就意味着他们在生产中都使用了“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那末,按照马克思的理论,这个农民1小时生产出来的农产品,与这个工人1小时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在价值量上是相等的。如果假定,这个农民和这个工人在1年内或1月内的劳动小时数相等,那末,这个农民和这个工人1年内或1月内分别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在价值量上也是相等的。
根据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等价交换”原理,在市埸上,不同劳动者生产出来的、价值量相等的商品可以相互交换,比方说,一个农民1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在市埸上,应该能够换得一个工人1年生产出来的工业品,但是,现实情况却告诉我们不是这样的:一个工人1年生产出来的工业品,可以换得一个农民1年生产出来的农产品的好几倍,而且,这个倍数仍在不断地扩大。
这里再说明一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认为,商品的价值可分为C+V+M,其中,C代表从各种生产资料(如原材料、机器设备、厂房等)转移到商品中的价值,V+M代表劳动者在生产中新创造的价值,其中,V代表新创造的价值中相当于劳动者报酬的部分,M代表剩余价值,即形成利润、利息、地租、税金等非劳动者收益的价值。上面所说的一个农民和一个工人1年内生产的劳动产品应该价值相等,指的是他们生产的产品价值中V+M部分相等。
那末,上述“剪刀差”的现象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如果我们实地考察一下,就会发现,农民一年中劳动的时间普遍比工人长,在大多数情况下,劳动强度也比工人大得多。有人说,工人干的是复杂劳动,农民干的是简单劳动,那是因为说这话的人没有亲自从事过农业劳动,一个熟悉农作物生长过程和全套农活的农民,其劳动远比普通工厂里的一个操作工要复杂得多。所以,从这些方面,我们都无法解释“剪刀差”形成的原因。
我国建国后的前三十年实行的是计划经济,那个时候,无论是农产品的价格还是工业品的价格,都是由政府统一规定的“计划价格”,所以,人们怀疑,政府在规定计划价格时,是否人为地将农产品的价格定低了,将工业品的价格定高了?但后来的事实证明不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