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资产对货币政策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二是可能导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迷失,三是扩大基础货币投放。
首先,不良资产削弱货币政策的有效性。1998年以来,人民银行执行稳健的货币政策,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先后四次下调人民币存贷款利率,两次下调准备金率,大力发展公开市场操作,积极引导金融机构调整信贷结构,应该说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我们也不得不承认,由于金融体系存在数目较大的不良资产,必须时刻把防范金融风险放在首位。再有效的货币政策一旦碰到不良资产就失去了作用。一些银行分支机构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几乎没有新增贷款权限,适当扩大货币供应量的政策对它们基本无效;一些银行分支机构资产质量较差,天天忙于保支付,根本无力顾及增加贷款;还有一些银行分支机构虽然自身资产较好,但由于总行不良资产比例过高,在信贷投放上也是宁紧勿松。总之,由于存在数目较大的不良资产,货币政策的作用被大打折扣。1997年以后,贷款增长速度明显下降就是证明。1998年增长15.5%,1999年为12.4%,增速为历史最低点,2000年为13.4%,略有回升。信贷增长速度下滑,除了贷款余额基数较大、体制改革以及资金来源多元化等因素的影响外,不良资产大幅增长是重要原因,贷款增长速度下降较快的年份,正好是不良资产增加较多的年份。
其次,不良资产是导致货币政策中介目标迷失的重要原因。货币政策的最终目标是保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货币政策要实现这一目标,必须盯住一个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关系最密切的指标,也就是中介目标。中介目标不仅不同国家不一样,而且同一国家不同时期可能也不一样。美国目前是以长期利率作为中介目标,以联邦基金利率作为操作目标。我国与意大利和韩国都是以广义货币供应量作为中介目标。
对M2增长速度回落,目前有几种看法,一种观点认为,M2仍然适合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我国货币化快速发展的阶段基本结束,M2增长速度回落属于正常现象;另一观点认为,M2不适合继续作为货币政策中介目标,主要原因是M2与通货膨胀和经济增长的相关度下降,应该用M2+或M3等指标作为中介目标。这两种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都没有解释清楚,为什么M2的增长速度会持续下降,而且与货币政策调控目标大相径庭?近年储蓄存款增幅下降,企业定期存款增长较慢,导致M2增长速度下滑。我们认为,比较合理的解释是,由于前些年货币化速度过快,金融系统累计了相当数量的不良资产,这块资产不仅限制了银行通过增加信贷扩大货币供应(限制派生存款增长)的渠道,而且也因不良资产导致对应的企业和居民(企业破产和人员分流)需求不足,从而制约了货币供应增长。换句话说,即使用M3作为中介目标,如果不良资产的影响不能消除,M2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照样可能失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