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2190 5
2011-01-10
1.找一篇本研究领域的文献综述(review)。
这一步很关键,要找一篇有影响的(我主要是看cited time的高低)综述有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可以请教你的师兄师姐。我是直接在Annual Reviews中找到一篇外文的review,cited time高达40。这里要说明下,cited time可以用google查,也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但有条件的话,最好还是使用后者。根据使用经验,前者查到的cited time常常不准确。
2.精读此文献综述。
这一步主要是了解研究领域的框架,熟悉各个问题的key words,并进行总结归类。
3.根据综述的作者、所引用的文献以及被引用的情况进行展开搜索。
写此文献的作者一般都是此研究领域的领军人物,所以他的文献一般都有很高的参考价值。可以直接搜索此作者的相关文献,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
查找引用此综述的文章(我一般在web of science中查,用google也可以),再用问题关键词进行二次检索。这一步找到的文章往往都比较新,能够代表最新的研究动态。
查找综述引用的文献(同样可以在web of science中查)。在展开的过程中,查文献作者、文献的引用和被引用情况是交织在一起的。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献都需要这样查,这主要是针对那些cited time高的文献,因为如果每篇文献都这样查,那工作量将会很大,也没有这个必要。
说了怎样查文献,这里再补充点,就是不要花太多的精力去找全文,其实有很多文献看看摘要就差不多了。现实中往往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费了好多精力搞到全文,却发现没有多大的参考价值。我的观点是,文献不在于多,而在于精。更重要的是要好好利用,可不能“束之高阁”啊!
今天再说说文献的整理和阅读。
随着科研的深入,文献数量也会随之膨胀,所以合理地整理文献显得非常重要。这其实就是建立自己的小型文献数据库,这样才便于查阅调用。整理文献建议大家使用文献管理软件,这方面的软件我知道的有好几种,像Endnote、NoteExpress、reference manager、文献王等等,它们各有千秋,这里就不详细介绍,感兴趣的虫子可以到学术工具版看看。我使用的是Endnote,感觉不错,可能是先入为主的缘故吧!我把研究课题的各个问题分别命名建立Liabray,例如我在做人体运动仿真方面文献整理时,建立modeling、experiment等文件夹,Modeling文件夹下根据建模对象的不同分别Skeletal Dynamics、Muscle Paths、Musculotendon Actuation 等Library,Experiment文件下根据不同的试验方法建立各自的Library.这里只是举个例子,各位虫子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习惯建立自己的Library。只要做到条理清楚,方便查阅就行。但要注意,一旦做了“Link to PDF”工作后就不要移动你的Library了,否则所有的Link会失效。关于Endnote的更多使用技巧还是去学术工具版吧,这里只能说个大概。
读文献时,我一般把文献分为精读和泛读两类,精读又分理解和熟读(对写英文文章有帮助,特别是对那些从没写过英文科技文章的虫子),泛读又分读摘要型、挑读段落型、看图表型等等。这里要特别提醒的是,不管是精读还是泛读,都要作笔记,主要是写些心得体会、文章内容的概括评价等。这点很重要啊,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啊!
现在许多人都戏称发paper为“灌文章”、“捣文章”,这可能与目前国内的研究生教育现状有关,但最主要的还是研究生自己的态度问题。我不主张所谓的“灌文章”和“捣文章”,但也不主张迟迟不发文章。对于博士生,现在好多高校研究所都有English Paper的要求,英文文章看起来难,等你轻车熟路后,发现也就那么一回事。
许多人总是先发中文文章,然后在英文。这也有一定的道理,但我还是主张上来直接投国外杂志,而且尽量投影响因子高的。这样做有几点好处:首先,可以尽快提高你的英文写作能力;其次,可以得到许多专家的建议。国外杂志的审稿人一般都是大牛级别的人物,他们都比较负责任,会给你提出许多中肯的建议,甚至连你的语言错误都会帮你修改。这对你的帮助可是显而易见的啊;最后,退一步说,投高影响因子的不行,就当是请人帮助修改文章,当然别忘了感谢别人的劳动癌T偻低影响因子投,这样发表的几率大些。
古人说班门弄斧,在我看来弄斧须到班门。第一篇文章要写就写英文,要投就投高影响因子的杂志(当然也不能高得离奇啊)。等折腾过几次,你就会发现,原来也就这么简单!


韩愈在《师说》中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在做科研的过程中,我们总会遇到很多疑点。古人云:“古之学者必有师”、“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这都说明了老师与学友在你求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三人行,必有我师”,每个人总是各有所长,只要“不耻下问”,就定会有所收获。总的归纳起来,我们的求助途径有两大条:第一,你的同学、导师以及其他的相关专家学者。第二,Internet。
向导师、师兄、师姐、以及其他的强于自己的人请教,是一种获取更多知识的好办法。你的导师可能无法帮助你解决研究中遇到的一些小问题,比如一些数学问题、算法等等,但在大方向上,他们往往把握得比我们准。所以,经常与导师汇报研究进展,交流心得,他们往往会给你提供很多合理建议。对于我所说得那些小问题,我主要是请教师兄师姐,毕竟他们都已经是轻车熟路。以前就遇到过这样得情况,冥思苦想几天得问题,经师兄一点拨,就立马解决。我也经常去请教别的院系的老师,我遇到的大多数老师还比较热情,愿意提供帮助。这里要特别提到的是,在你的研究领域里的许多专家学者,他们其实也是你可以请教的对象。我主要是通过email和他们交流,从我本人得经历来看,国外的专家学者一般都比较热情,愿意和你交流。当然,你还可以利用参加学术会议的机会,与一些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谈。另外,与水平相当的人共同研究共同切磋也不失为一种提高水平、增长见识的良策。
再说说internet,这里不得不提的就是google。说google是一位博学的老师,是一个百科全书,我觉得一点也不过分。但用好用精google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各位虫子可以去文献检索版看看,这方面的介绍很多很多。关于internet的另外一个途径就是论坛,小木虫就是非常好的选择,这里我就不多讲了,相信许多虫子也深有体会。
总之,学问不是一个人能做成的,切记“不耻下问”,“借得东风好乘船”。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0 20:55:45
最关键的是取得真实的数据,否则就不是科研了。这可是有难度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0 21:32:44
呵呵,受教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0 21:41:01
thanks a lot.....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3 19:01:42
gssdzc 发表于 2011-1-10 21:41
thanks a lot.....
大师的眼界就是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2-6 22:51:33
谢谢楼主分享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