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马斯·谢林现年84岁,美国公民。他1951年获得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后曾在美国哈佛大学的肯尼迪学院教学长达20年,担任政治经济学教授,并获得退休名誉教授的称号。之后他还在美国马里兰大学公共政策学院和经济系担任教授,并获得退休名誉教授称号。他教授的课程除包括经济学理论外,还涉及外交、国家安全、核战略以及军控等多方面。
谢林重要的理论著作包括《冲突战略》、《武器与影响》等,其中前者是相关领域中最具有开创性的理论著作之一。他的理论和思想不仅运用在经济学分析中,在外交、军事领域也深有影响。
传统的主流经济学沿着完全信息理论和数学表达的两条基本途径发展到今天,不可避免地陷入了理论推演的结论严重偏离现实的困境。而一直被视为非主流经济学家的托马斯·谢林不但早已运用其非数理博奕理论(nonmathmatical game theory)避开了这一障碍,并且将该理论非常熟练而又令人信服地运用到了政治学、社会学、心理学及国际关系等不同领域之中,从而形成了社会科学的经典理论。谢林因此被看作非数理博弈理论领域的先驱。
一、非数理博弈理论的创立
谢林的非数理博弈理论是建立在对新古典经济理论分析方法突破的基础之上的,与主流的数理博弈理论在研究方法和侧重点上有很大不同,它完善和发展了现代博弈论。
谢林最初致力于传统经济学的研究,而在他写于1958年的教科书《国际经济学》中,则吸呐了诸如外国援助谈判与成本分摊协定这样的课题,并以一种传统经济学家从未设想过的方式对其展开论述。这时,谢林已经开始偏离传统经济学方向。在他此后的文章和著作中再没有回归方程,货币与流动性等术语也很少出现,谢林的研究领域从经济学延伸到整个人类社会。但是,谢林从未否认经济学传统,也没有建立一套替代的理论体系。他实际上运用标准的新古典理性假定去探索被其他经济学家忽略的人类行为。谢林在研究过程中被一些理性行为理论不能充分解释的案例所吸引,当标准的新古典模型不能提供足够的解释时,谢林才力图将其扩展使其可以考察现实世界的行为,并采用独特的新的分析方法。可见,他对主流新古典经济学的不认同在于他认为后者没有提供理解经济现实的足够工具,于是,他重新论述了消费需求理论和博弈论以使其能解释人们的实际行为。谢林在此基础上开创了与主流博弈理论不同的非数理博弈理论。
主流的数理博弈论是现代经济学的基本范式,几乎所有的现代经济理论都是在博弈论的框架内进行的。在博弈论的发展过程中,以纳什、豪尔绍尼、泽尔腾为代表的经济学家坚持采用数学语言和公理性的方法来进行研究,而谢林则沿着另一条途径对博弈论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在谢林看来,在双方或多方相互影响的情势之下,博弈是不可能通过建立模型来表述进而加以研究的。因为决策主体的期望和行为无法通过纯粹的逻辑和数学推导而得。混合动机的博奕的决定因素与其说是数学的,不如说是经验的,即参与人在选择博弈战略时,不仅有数学上的考虑,也有创造声誉,沿袭传统,建立自信,显示大度等许多非数学因素。基于这样更接近现实的观察,谢林开创了非数学博弃理论这一新的领域。他运用优美的语言和小模型,而非严格的逻辑论证,将他的理论通过众多的实际应用分析表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