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34127 11
2011-01-12
  这篇文是我去年暑假里看了这本书之后写的一些感想,今天逛版发现原创有赏,所以po一下~其实主要是想把一些感触与大家分享了,呵呵。

  

少有人走的路上

  

假期读完一本书,他的封底写着“这是一本震惊世界的名著,出版后虽未做任何宣传,但经人们口耳相传,迅速畅销起来。它曾在美国最著名的《纽约时报》畅销书排行榜上连续上榜近20年,创下了出版史上的一大奇迹!”这一本引起人们如此广泛的阅读兴趣,在大众中如此流行的书,名字却略显寂寞和疏离——《少有人走的路》。
书的作者是一位心理医师,他从自己数年的从业经历中看到了不同的人在不同的情况下看问题、处理问题的不同方式,从种种看似矛盾的过程和结果中试图提炼出普适的规律,指导人们如何促使心智成熟起来,最终迫近心灵的平衡和理想状态,或者说,使心灵达到我们自认为完全健康,不需要心理医师参与弥补和修复的状态。所以本书的副标题便是,“心智成熟的旅程”。
看完一部电影,可能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个镜头,会成为日后脑海中对于这部电影的回忆录的封面,在电影的名称突然在脑海中闪现时,随之共同浮现。我们把这些镜头称为经典。同样地,合上一本书,能瞬间联想到的书中的理论、概念、逻辑推理,才是这本书给你的真正启发。爱因斯坦说:“什么是教育?当你把受过的教育都忘记了,剩下的就是教育。”这句话,大概也是同样的意思。
读完这本书,受到的启发——瞬间反应还是很多的。为了索清这些沉淀物的骨架,我又翻了翻书的目录,分为四大部分:
自律

成长与宗教

神奇的力量

那么我的梳理工作,就按这样的次序进行吧。

自律
“人生苦难重重”,这是这本书的第一句话。它作为书的地基,显然让人先不自觉震颤了一下——这可是个深不见底的地基。但这又是一句大实话,谁能否认呢?经历过苦难的人走不出苦难的阴影,没有经历过苦难的人们恐惧苦难的来临,所以这个三段论的结论就是:的确,人生苦难重重。
我们的目的不是将地基挖得尽可能深,而是要建起高楼。盖楼的过程就是心智成熟的旅程,楼顶新鲜的空气和阳光就是一直在期望中的理想结果。踏上“心智成熟的旅程”的人不计其数,可最终能真正达到目的地的人确实少之又少,大多数人都半途而废,因为旅途中遇到的困难往往是超越一般人的承受范围的,并且更加可怕的是随着旅程的深入而变浓变重的孤独感——就像登山者在接近顶峰时逐渐稀薄的空气,使人感到自己就像浸没在黑水中的纸片,慢慢被孤独吞噬而窒息。孤独感的一个方面就在于,旅途上每个人怀揣的“心灵地图”的路线各异,不管开始的伙伴能齐行多久,终会遇到分岔的路口。而没有依靠时的自我探索恰恰是人的弱点之一,这其中的一个表现就是:对于自我否定的恐惧
恶性循环的形成,往往就是人们无法进行自我否定而导致的结果。一旦心灵地图上路线把我们引入到某个困境,便手足无措,就像《谁动了我的奶酪》中那两位固步自封者,一直未能否定自己当前的判断,甚至任由这样的判断引导自己,还不断为这样的困境寻找溢美之词来进行自我安慰。于是困境的险恶像雪球似的越滚越大,直到压垮自己的精神力。我猜想导致对于自我否定的恐惧的原因有两个:自尊和侥幸。前者是生物进化中物种维持生命的勇气的来源,是许多一闪念间的固执的根基;而后者是一种逃避,或者更深入地说,就是懒惰。书中将懒惰作为许多人性弱点的罪魁祸首,我是很同意的。但这又引出了一对矛盾:懒惰和物种进化时的竞争行为。
这对矛盾,是我自己的看法。书中并未有相应的观点,也许作者认为他们根本就不是一对矛盾,或是,自己总结出的“自尊和侥幸”本身就不甚恰当。但这对矛盾没有成为我继续思考下去的绊脚石,因为在我的思维中有一种对于因矛盾而自然产生的不适的解药,就是周期性。我认为事物的发展如果将各个方面进行量化,做成图像,应该成为正弦曲线的近似,时而高峰,时而低谷,低谷后又回到高峰,循环往复,就形成了周期。高峰和低谷本身就是一对矛盾,但人们都能接受。导致我归纳出这种周期理论的原因就是世界上很多的现象。宏观上:地球的周期性冷暖、季节更替、潮汐、地球自转公转等等。微观上:人类的生理周期、思维周期(比如后悔行为,其实前后所做的都是人在某一情状下的最佳方案,本不应后悔。)等等。所以那对矛盾——懒惰和竞争,或者是自尊和侥幸,都是物种在生命过程中,在不同主客观条件下的周期性行为,它们共生共存,此消彼长,不断发展。
我猜想,这种普遍周期的背后有两只手在控制:能量守恒和相对性。世界原本处于最低能级的熵的状态(不妨看做波谷),由于某种改变引起了能量转移,使得高能级状态出现(看做波峰),但能量守恒,最终高能级状态又要向低能级转化,之后就产生了周期。而相对性的普遍存在使得各种矛盾的两端成对存在,如果将相对性量化为绝对值,这一值有大有小,但总是存在,两种或数种状态的更迭使得周期的轮廓变得更加明显。
以上一段,只能算作我的猜想,它涉及到了宇宙观的基本理论。这些人们争论不休,没有结果的东西,我又何能判定?只不过是对于已知和己知的演绎罢了。
所以,懂得自律,就是要积聚勇气,克服恐惧、懒惰、倔强和固执,不断完善自己的心灵地图,有独立的思考,忍受孤独,在艰辛中完成心智成熟的旅程。最终完成旅程的人,都是最初的勇者,他们由勇者变成了智者。


有一部红极一时的电视剧的主题曲中有一句词:“这就是爱,说也说不清楚……”
“爱”的定义,广泛而又狭窄,具体而又抽象。有时我甚至愿意把这个概念当做使人们心中摆在高台上的一件圣物,是美好的向往,是处于困境穷于言语时解释的理由。它无形地存在于人们心中,甚至比有形的物品更加避制争议和异端。
爱的定义很模糊,没有确定的标准去衡量爱的行为,所以每个人都用自以为正确的方式爱着别人。我把爱比作矢量,不同的爱交织在一起,可能效果是0,甚至在反向伸出错误的长度。许多悲剧后的眼泪中是同一种声音:“我爱他”或“我爱他们”,这是抱怨,是委屈,却往往掩盖着本质上错误的伤害。
书的作者给出了一个他自已也保留意见的定义,大致是:爱的基础是使自己变得心智成熟,爱别人就是帮助别人走向心智成熟。在这样的定义中,还要做出认真区分的,是“爱”和“爱的感觉”。真正的爱自己和爱别人难以达到,因为使心智成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艰难险阻的过程,何况还要帮助别人实现。而在现实世界中泛滥的,更多的是“爱的感觉”。爱的感觉是沉迷,是缠绵,是无法自拔,是时时刻刻的想念,是全神贯注的执着。拿男女之爱来说,两个沉浸于爱的感觉中的人可能口口声声说着“我爱你”,但是他们未必真正地互相深爱(以上面的定义)。往往,爱的感觉如果不能转化为真正的爱,就会带来负面的结果。
有的人将宠物视为自己生命中的至宝,全身心地爱着它,像对待不会说话的婴儿一样照顾那只小猫或者小狗,甚至说他和宠物是心灵相通的。但这并不是真正的爱,因为他们二者都不能让彼此走向心智成熟。
母亲爱着女儿,常常在女儿取得成功之后首先的不是赞扬,而是忧心忡忡地感叹过程的艰难。这位母亲原来是在感怀于自己的身世和生活,只不过将愤慨和委屈表达在了女儿的生活之中。
一位职业是牧师的父亲在家中像主妇似的干家务,照顾孩子,从无怨言,也不提出什么要求,他本以为自己全心全意的付出是最伟大的默默的爱,但结果却使得孩子们变得只会逆来顺受。这位父亲并没有考虑儿女心智成熟所真正需要的,只是按自己的爱的方式去爱,导致孩子没有走上心智成熟的旅程,也不能算作真正的爱。
其实书中在举出案例的时候,很多都涉及到家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并认为父母对于子女的影响是非常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这一点与我的想法相符。想想自己今天的种种性格和行事作风,都或多或少地有着父母的影子。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早教班,许多家长都以不甘落于人后的心态把自己的骨肉送到别人的怀抱里成长而减少自己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我认为这是一种不值当的浪费,浪费了天性中母体与幼体的联系。孩子可以识别母亲或父亲的体味,可以感知他们的体热,这本身就是安全感和归宿感的来源。每个人都曾发出过“不想长大”的感慨,不就是对于这种联系的留恋吗?父母的责任是如此重大,以至于父母对孩子的爱更加需要高质量。所以父母首先应当追求自己的心智成熟,才能帮助孩子的心智成熟。这是双倍的困难。
想到自己的父母,似乎在书中的案例中看到了某些他们的影子。只希望到自己身为父母的时刻,能够有更加成熟的心智。
爱是永恒的话题。这个字很容易勾出感性与诗意的思索,它的神秘给了人们充分的想象和演绎的空间。我想,既然探求难果,就不妨把它放在主观的空间,为人们永远保有这一抹不断变幻的、神秘的颜色。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2 11:29:01
成长与宗教
很久之前我就在想,宗教是否是一种桎梏,入教和被洗脑又是否是两种概念?大多数宗教所追求纯明的境界是否可以达到?从书中的案例中浮现出宗教的形状,是一把双刃剑。有的人在宗教的压力下迷失了自我,宗教的硬度对于他们是严酷的枷锁,将灵魂挤压以致变形。有的人自认为是无神论者,却在生活的波涛里失去了方向,没有了追求,这时,宗教的硬度对于他们是铁轨,会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方向。
读这部分的时候,兴趣很大。因为案例中的人物的心理的波动和起伏都是宗教投下的影子,从中可以提炼出一些和自己独处时心理状态相符的过程。这是一种对于未来想未卜先知的行为——到底相似的心理会给我带来怎样的结果。但有时却对于书中描述的结果抱有侥幸式的怀疑,认为自己不会落得那样的结局,经历那样的痛苦——这或许是一种逃避,一种懒惰,一种对于自我否定的恐惧,正如前面说的那样。
总而言之,宗教是辅助品,善于利用宗教,可以帮助我们达到心智成熟。当然,宗教的威严是不可撼动的,但是,我想,于个人的微观部分,自己独立的人格应当摆到首位,而当教徒上升到教众的阶段,宗教感就会翻番地扩大,所以宏观上看,宗教弥漫于虔诚祈祷时头颅深埋的人们头上空气的每一粒尘埃中,甚至会引起窒息——从人到众,绝不是简单的加法过程。
我猜想,有的人就是因为看到了宏观上宗教的强大,才顺而推演到自己身上,也将宗教视为生命的模板,凌驾于生命之上。我虽然暂时还是无神论者,但我不会拒绝今后某一特定的时刻可能突然出现的皈依的冲动。但是我将保持独立的人格,与这位陌生的客人平起平坐,进行谈判,划归各自的领域,为自己保留自然的部分(宗教毕竟是人事的结果)。我不会将自己奴隶式地卖身给宗教——受尽压迫后的奋起反抗只会带来对自己的伤害。宗教是一种信仰,而信仰不应是灵魂的枷锁,而应是灵魂的轨道。

神奇的力量
有时那些看起来意外的事情其实并非意外,偶然发生的也并非偶然。所谓“冥冥之中”的感觉使我们讶异和疑惑:仿佛有一位智者在指点我们的行动,他直接控制我们肢体和五官的神经,信息流好像不经过我们自己的大脑一般,直接成为躯体的指令,在身处危机时,拯救我们。这样的感觉陌生而又熟悉,似乎已经伴随我们很久。我们不自觉地从这里受惠,却无法解释这种好运的来源。其实这位智者就是我们自己,或者说,是另外一个自己。他存在于我们的潜意识中。
意识和潜意识组成了人的意识。原来潜意识并不是一个副词,而是与意识相对的存在体。令我们略感陌生的潜意识其实有着比意识更加广大的领地:如果意识是一张白纸中间不大的黑点,那么潜意识就是周围所有的白色区域。潜意识是不被我们控制的部分,所以觉得陌生。而意识使我们忠诚的听令者,随时听候指挥。意识和潜意识的交界是模糊的,心智成熟过程中,意识不断与潜意识融合,或者说,意识将潜意识驯化为意识。就像白纸上的墨滴,不断浸染,扩大自身的范围。随着意识范围的不断扩大,我们所掌握的越来越多,自己也就越来越向智者的方向靠近。潜意识就是这样做着贡献:从只在关键时刻现身的救星变成了一只守卫在身边的勇士。
至于潜意识中的宝藏是如何埋藏下去的,书中带着很不确定的感觉,将其归为遗传的秘密——DNA中尚未被我们所破解的那许多基因编码所携带。如果真是这样,那这就不得不说是人类艰辛进化过程中的馈赠。我猜想潜意识也是本能的来源。每个物种总有一些共同之处——就好像对于香臭的辨别,当闻到某种气味时,我们本能地感到喜爱或反感,然后被动地学会表达这种气味的语言,多次磨合后将语言符号赋予真正的含义并印在脑海里。这一过程对于每一个人都是相似的,最终虚实结合的结果也少有偏差,大概没有人对臭味有着正常人对香味的喜爱程度。
书中讲到一个案例:一位教授在忙碌了一天之后开车回家,突然很想看看海上的风光,就选择了平时少走的一条较偏的沿海公路。这条路一边是海,另一边有很多岔路,一路上形成了很多的丁字路口。他行驶得很快,一路直行,直到快到第八个路口时,他突然地决定应当在路口停下。更多的理性还没来得及帮助他分析这种想法的后果和逻辑来源,他踩下了刹车在第八个路口停了下来。而几乎在他停下一瞬的同时,一辆高速行驶的车从侧路上疯狂地冲了出来,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他没有停下,两辆车必将撞在一起——在公路上高速的碰撞总是没有好结果的。而事后这位教授在回顾整个过程时,并不能解释当时那“突然的”决定的来源,各个路口的情况无异,也完全听不到来车的迹象。而这一项决定的笃定和坚决使得这位教授并不相信他逃过一劫仅仅是一个偶然的巧合,他似乎更愿意相信是潜意识又一次在危急关头挺身而出了。
事实上,我回顾自己记忆中一些危急时刻的记忆,似乎绝大多数时候都是“侥幸”地逃过了灾难,而现在我也认为没有潜意识的暗中协助,那些潜在的危险就会变成现实。许多次埋头走路,偏偏在前面一辆车驶过时猛然抬起头,停下脚步,与车辆几乎擦身而过——难道厄运甚至是死神都是那么仁慈,保有怜悯之心?大概又是因为潜意识的强健吧。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少有人走的路,自己往往无暇涉足。荒草掩盖了路面,杂枝遮挡了视线,它周围弥漫的清寒的空气似乎发出了更加危险的信号,我们似乎更愿意闭上眼,把这乏迹之处想象成一片氤氲。但是当喧嚣忙碌得甚至把我们忽略,这一片最后纯净和清幽的领地似乎成了最自然的依靠。清冷的气氛洗涤我们的思想,与之前的自己交换想法,然后获得领悟和启发。所以人们往往是在独处时才变得理智和果敢,“最后还得靠自己”这样的论调也是在这种氛围中演生的。其实我们可以主动地去寻找这片境地,只要我们能在色彩缤纷的混流中沉淀自己的目光,鼓起勇气,相信自己的脚步。
书的装帧素白简练。封面上是迈向前方的身影,脚步坚定而轻快,空白的地方其实满是浑浊和复杂,但白色就是它们在行者心中的概念。脚步印在少有人走的路上,踏出心智成熟的旅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2 20:57:51
我也买了 ,,但没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2 22:37:57
看过此书的飘过
推荐给过无数人。。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3 00:18:14
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4-8 16:49:58
我也看过,确实是相当不错的一本心理学和心灵书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