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10909 16
2011-01-14
供求关系.bmp

这是我图解的市场经济中价格、利润与供求关系和下面对它发表的一点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一点认识,希望大家踊跃发表对它们的意见和批评。

图中C为固定资本,V为可变资本即工资,W为待售商品资本,P为在生产成本基础上的增值(利润)或亏损部分,G为市场商品购买力或商品需求总价值。
我们既可以把它看做一种商品的个别资本的情况,也可以看做一种商品的所有参与生产的资本的平均结果。这个模型从商品的价格与市场相联系的宏观层面而不是马克思的单从商品生产过程的微观层面来揭示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实质。



图中显示,商品价格决定于供求,并不是决定于什么商品价值,
坐标1和坐标3显示了在商品供需平衡时,也即资源配置合理时商品价格必然等于其生产成本,并且没有利润和剩余价值。只有在坐标2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利润,但这利润却是来自于该商品供不应求、资源配置不合理即稀缺,其实质是稀缺物品(供小于求产品或资源)相对于充裕物品(生产资料和工资或其它资源)的不平等的价值提升,也就是价格泡沫,相反使生产资料和工资的价值缩水,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正是通过扩充交易品种和筹码,通过抓住新品种和筹码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的供需失衡的短缺时机来积聚财富的,而这必然造成社会实现的货币总价值大于达到资源配置均衡(超额利润下降为平均利润率)所应有的总价值。因此利润既不是来自雇佣劳动,也不是来自资本要素的运用,而是来自市场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不平衡情况下,需求价值大于供给价值所造成的对供给方的价值倾斜,是一种不公平交易的结果。他所带来的价值增值不是财富的增加而是纯粹是用于计量商品价值的媒介物即货币的量的增加,是价值内涵的贬值。

资本在获取最大利润欲望的驱使下,来自价格泡沫的超额利润的价值积累又被用来开发和创新产品即制造新的稀缺,而这种投资需求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这正是金融资本获利的所需要的,于是生产资本不断向社会总价值中注入水分和金融资本不断向经济循环中注入交换筹码(货币)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手段和灵魂,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因此资本主义周期性危机的真正原因并不是马克思所说的生产过剩,而是周期性累积起来的价值泡沫达到市场难以承受的程度而破灭所导致的从金融秩序到生产秩序的混乱和停滞,其外在表现为生产过剩。金融秩序混乱在早期自由市场经济中表现为通缩,在近现代资本主义市场经济中则表现为通胀。前者是由于货币本身是劳动产品(金银铜等金属货币),决定货币的量的劳动生产率跟不上社会对价值增值的需求即跟不上价值泡沫扩大和信贷扩张的要求而导致通缩,后者是由于进入纸币阶段,货币可以无代价地印制,可以无限大地满足价值泡沫和信贷扩张对货币量的要求,所以导致通胀。这就是为什么危机从一开始就都是表现为银行系统的破产和瘫痪的原因。

信用膨胀与周期性危机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现象西方经济学家早已警告过,奥地利学派的韦尔塔·德索托在哈耶克纪念演讲中说道::“首先,我要强调下面这个重要的论点:今天折磨我们的一切经济与金融问题都可回溯到1844719,那天,在这个国家发生的事件决定了日后全世界的金融与经济演化过程,直至今日。自工业革命以来,英国银行学派与货币学派一直在辩论,什么是造成虚假经济繁荣以及紧随的金融危机之根源。而就在那一天,历经多年辩论,《皮尔银行法案》得以通过。


1844年的银行许可法案成功的采纳了英国货币学派的健全货币理论。这个学派准确的辨识出造成繁荣与萧条交替的根源-私有银行人为的虚假信用扩张。其背后没有真实的公民储蓄支持,而是通过发行大量的信用媒介(fiduciary media)(那时主要指银行纸币或远超黄金数量的存款单)。于是,皮尔银行法案要求银行按100%储备金发行纸币,这不仅完全符合最基本的罗马法原则-禁止伪造或过量发行存款单,并且向终止无限的、繁荣与萧条的循环交替迈出了正确的第一步。

  然而,尽管有着良好的意愿与坚实的理论基础,皮尔银行法案却是一个大失败。为什么呢?因为它没能同样的把100%的准备金要求扩展到活期存款(米塞斯 1980, pp. 446448).。不幸的是。在皮尔的年代,西班牙黄金世纪时期经院哲学家的思想已被完全忘记。300年前,经院哲学家们就已发现活期存款(拉丁语chirographispecuniarium, 仅由银行账本上的条目创造的货币)同样是货币供应的一部分(韦尔塔·德索托2009, p. 606)。他们意识到,从法律的角度看,忽视对活期储蓄的100%准备金要求是道德上的罪恶和犯罪行为-不是伪造纸币,而是侵占挪用。

在做出了周期性危机的根源是银行信用的没有真实储蓄支持的扩张的结论之后,韦尔塔·德索托认为正是凯恩斯主义盛行之后的中央银行扮演了过去私有银行的错误角色,成为了信用扩张的推手,才导致了越来越严重的现代金融危机,并且认为中央银行是作为市场经济的第三只手的计划经济的产物,他说到:“当我们考虑《皮尔银行法案》的失败时,事件的演变清楚明了:泡沫不断形成,金融危机与经济衰退此起彼伏。银行救助司空见惯。最后的借款人-中央银行的成立,恰恰就是为了应对银行救助,并允许在危机时创造足够的流动性,黄金被废除。法定货币法与纯粹的信用货币制度在全世界实施。正如我们所见,这一历史进程的结果阐明了制度设计之缺陷与金融混乱。直至今日-21世纪的第2个十年,仍在影响全世界。
健康的资本积累过程-基于真实储蓄

  现在这点很重要,让我们快速回顾一下经济进程的细节,由中央银行主导的部分准备金银行系统,是如何创造人为的信用扩张,来扭曲真实的生产结构。-以制造泡沫,引导不明智的投资,并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与严重的经济萧条。不过,在这之前,为了纪念哈耶克,我们必须牢记基本的资本理论。自凯恩斯革命以来,这一理论几乎已完全被排除在主流大学的经济理论课程之外。换句话说,我们将首先解释,在一个不受阻碍的自由市场上,企业家精神、自发性与微观经济进程倾向于正确地投资全部真实储蓄。其重要性在于,只有这个知识能让我们理解,没有经济主体的真实储蓄,仅凭银行账目上凭空创造的活期存款来进行投资,造成的结果将天差地别。
  “需要做的,是完全私有化当前的纸币系统,并替换以古典的纯粹金本位。””

韦尔塔·德索托给出的解决问题的出路显然是错误的,第一,回到完全自由主义经济和私有化的金本位货币系统都是不可能的,垄断的生产和金融资本不会答应。第二,中央银行既不是社会调节和计划经济的产物也不是导致信用扩张的根本原因,根本原因是制造价值泡沫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它就是自由市场存在的机制。没有中央银行资本主义早在近代之前就灭亡了,有了中央银行它才能够挣扎到现在。

注:
引自:http://www.pinggu.org/bbs/thread-1004899-1-1.html



附件列表
供求关系.bmp

原图尺寸 741.07 KB

供求关系.bmp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18 16:31:29
转一篇从另一个角度看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文章,很值得一看!

高兹对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批判

高兹肯定物质生产作为社会生活基础的必要性,但又声称物质生产起主导、决定作用的观点是错误的,主张消除经济的首要地位,建立由经济之外的要求所控制的社会,独立实现个人的完善。高兹否定马克思主义关于经济、生产力归根到底起决定作用的论断, 将马克思主义把经济视为社会发展基础的观点称为 “马克思主义的生产逻辑”, 认为“从马克思主义的生产逻辑中不可能滋生出社会主义”。但他强调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批判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就是对经济理性的批判学, 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合理性主要是经济层面上的合理性。

在高兹看来,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经济理性的理论内容并没有过时, 而且随着时代的演进, 越发显示出现实意义。

  高兹指出, 马克思关于经济理性的出现是与资本主义的诞生同步的说法是完全正确的, “在前资本主义的传统社会中, 当人们可以自由地决定其需求和工作程度时, 经济理性并不适用。那时人们为了使其工作控制在一定限度内, 就自发地限制其需求, 工作到自认为满意为止, 而这种满意就是自认为生产的东西已足够了。‘足够’调节着满意度与劳动量之间的平衡。……‘足够’并不是一个经济范畴, 而是一个文化范畴。……更多并不就是更好。”高兹赞扬马克思关于经济理性的原则与‘计算与核算’、效率至上、越多越好的原则联系在一起是抓住了问题的要害,认为经济理性的突出特征是计算。他认为, 马克思关于经济理性的危害性的分析对当代人有警示作用, 马克思认为经济理性的危害一是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成金钱关系,二是使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变成工具关系, 使劳动者失去人性。“在马克思眼里, 经济理性就是要扫除从经济的观点来看是不合理的价值和目标, 而只留下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和阶级关系; 留下人与自然之间的工具关系, ……作为资本主义经济理性的后果, ……劳动不再是创造性的, ……劳动者失去了人性”。高兹把马克思设计的克服经济理性的道路理解为打断“更多”与“更好”之间的联结, 使“更少”与“更好”结合在一起, 他认为“当人们发现更多未必更好, 发现挣得越多、消费得越多未必是更好的生活, 发现还有比工资需求更重要的需求时, 也就脱离了经济理性的禁锢。……当人们认识到并不是所有的价值都是可以量化, 认识到不能用金钱买到的东西恰恰是最重要或者可以说是最必不可少的东西时, ‘以市场为根基的秩序’也就从根本上动摇了”。他还认为马克思把克服经济理性与实现劳动解放联系在一起的思路无懈可击, 超越经济理性不仅意味着让闲暇时间压倒劳动时间, 而且要使劳动本身成为一种自主性的行为。高兹指出, 当今人类要克服经济理性与实现自身的解放, 必须从马克思关于克服经济理性的论述中获得启示。

  高兹认为, 唯一能让人透过表面现象看清当代资本主义本质的就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资本主义生产目的的理论。他着重阐述资本主义追求利润的动机与生态环境保护是相冲突的, 企业都是自然资源、生产工具和劳动力等要素的联合体, 为了获取利润, “资本家最大限度地控制自然资源、增加投资, 以使自己作为强者存在于世界市场上”。“资本主义的利润动机必然破坏生态环境”、“生产也就是破坏, ……资本主义的危机本质上就是生态危机……资本的逻辑就是不断地追求增长。……过度积累的危机被再生产危机加剧, 再生产危机最终又根源于自然资源的匮乏。” “资本家即使从事环保工作, 脑子里想的也是赚钱”。他提醒人们不要被一些资本主义企业也在重视环保工作所迷惑, 除了要看到这是不得已而为并十分有限的之外, 更要看到这些企业之所以这样做是有利可图的, 资本主义发展有利可图的生态商业像其他消费品工业一样遵从同样的赢利规则。尽管当代资本主义正在不断将环保纳入资本主义体系, 寻求资本主义生态现代化,甚至发展高赢利的生态商业,采取不同的资本密集型技术生产可循环的工业品。但从根本上说, 这只不过是扩展了资本主义的经济理性的范围,增加资本增殖, 改变不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趋向,甚至会带来生态技术的法西斯主义,加剧不平等, 导致富者愈富、穷者愈穷。高兹关于资本主义正从转嫁和治理生态危机中得益的警告是非常具有针对性的。资本主义从转嫁和治理生态危机中获利违背了生态学的初衷, 没有以保护生态环境为宗旨, 资本主义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化解了本国的生态危机, 但对落后国家的生态掠夺从未停止, 在强大的资本主义市场面前, 发展中国家不得不牺牲本国的环境和资源, 生态环境日益恶化。

  高兹深刻地看到 “对每个人都一样好的东西没有价值, 你必须有着若干东西好于他人才能受到尊敬”是当代资本主义社会人们普遍的价值观念,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正是利用人们的这种价值观念,不断制造出新的需求,维护不平等,控制人们。经济增长是被不平等制度刺激起来的综合过程, 资本主义经济增长是被不平等所拉动的, 资本主义无休止地制造稀缺,资本主义使未满足的需要的增长超过它所能满足的需要的增长, 资本主义借助于经济增长满足了一部分需求, 与此同时它又在制造新的需求, 而且前者的速度永远低于后者。高兹正确地提出要保护生态环境,首先要改变人们的价值观念,树立如下新观念: 对一个人有价值的东西对所有人都是有价值的、在一个没有特权的社会里,没有一个人会是贫穷的; 宁愿过较多快乐和较少富裕的生活,也不要过较多富裕和较少快乐的生活等。他认为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人们的大部分时间都花在生产和出卖自己并非绝对需要的东西, 如化妆品、保健品、电子玩意儿、私人小汽车、带私人游泳池的豪宅等,他主张限制那些不必要的消费换来更多的自主活动的空间,这些主张切中时弊并给人以启发。但是, 高兹把快乐与富裕对立起来, 否定富裕的物质是快乐的基础, 认为消除了特权等于消除了贫困, 则是片面的。

  高兹认为, 资本主义无法摆脱其内在矛盾, 资本主义的生产逻辑无法解决生态问题而导致全面的社会危机,生态理性无法取代经济理性,生态运动要健康发展必须冲破经济理性, 资本主义社会结构无法完全释放现代性的理性潜能, 必须给现代化划定界限。高兹从资本主义经济理性导致生态非理性的角度阐述资本主义生态危机,提出资本主义存在着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矛盾。生态理性是人基于对自然环境的认识和自身生产活动所产生的生态效果对比, 意识到人的活动应有一个生态边界并加以自我约束, 从而避免生态崩溃危及人自身的生存和发展, 它的目标是要建立一个人们在其中生活得更好而劳动和消费更少的社会,动机是生态保护、追求生态利益的最大化。作为人类劳动交换关系体现的经济理性无法兼顾更高层面的生态平衡。按照“生产得更少但更好”的生态理性原则, 就要减少、限制经济理性和商业交换适用的范围, 并使之从属于非定量的社会文化目标以及个人的自由发展, 使经济理性服务于对创造性劳动的激发, 服务于人的精神生活。健全的生态理性要求人们在劳动中寻求快乐和满足, 注重提高生活质量, 不仅要有物质生活, 而且要注重精神生活, 学会从创造性的非异化劳动获得幸福, 从而保证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内在统一。高兹把从消费领域还是在生产领域获得满足概括为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的区别, 认为从经济理性向生态理性的转换过程也是人们不断从生产而不是从消费领域获得满足的过程,经济理性属工具理性, 生态理性属价值理性, 这两种理性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不相容的。资本主义的生产目的和内在逻辑是追求利润最大化和经济效率最大化, 以尽可能高的利润、最大化的效率生产尽可能大量的物品, 进行最大量的销售。这种经济效率最大化在总体上区别于资源保护的生态最大化, 在个别企业水平上对生产率最大化的追求导致增加经济总量的浪费,要求消费和需要的最大化, 从而促进企业间的相互竞争, 加快产品的更新, 生产出更多更好的产品以满足扩大化了的消费, 表现为资源的浪费和破坏。因此, 资本主义经济理性与生态理性是相矛盾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9 09:58:54
yangfw 发表于 2011-1-14 21:12
图中显示,商品价格决定于供求,并不是决定于什么商品价值, 坐标1和坐标3显示了在商品供需平衡时,也即资源配置合理时商品价格必然等于其生产成本,并且没有利润和剩余价值。只有在坐标2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利润,但这利润却是来自于该商品供不应求、资源配置不合理即稀缺,其实质是稀缺物品(供小于求产品或资源)相对于充裕物品(生产资料和工资或其它资源)的不平等的价值提升,也就是价格泡沫,相反使生产资料和工资的价值缩水,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正是通过扩充交易品种和筹码,通过抓住新品种和筹码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的供需失衡的短缺时机来积聚财富的,而这必然造成社会实现的货币总价值大于达到资源配置均衡(超额利润下降为平均利润率)所应有的总价值。因此利润既不是来自雇佣劳动,也不是来自资本要素的运用,而是来自市场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不平衡情况下,需求价值大于供给价值所造成的对供给方的价值倾斜,是一种不公平交易的结果。他所带来的价值增值不是财富的增加而是纯粹是用于计量商品价值的媒介物即货币的量的增加,是价值内涵的贬值。 资本在获取最大利润欲望的驱使下,来自价格泡沫的超额利润的价值积累又被用来开发和创新产品即制造新的稀缺,而这种投资需求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这正是金融资本获利的所需要的,于是生产资本不断向社会总价值中注入水分和金融资本不断向经济循环中注入交换筹码(货币)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手段和灵魂,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楼主说的供求应该是指供求的数量关系吧。楼主一方面说价格不决定于价值,一方面又大谈价值、供给价值、需求价值甚至是剩余价值,因此还是请楼主先把概念厘清或者说明清楚再来说事。另外也提请说明一下“价格必然等于其生产成本”之“生产成本”是什么?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的?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谢谢!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9 15:34:01
海上之星 发表于 2011-1-19 09:58
yangfw 发表于 2011-1-14 21:12
图中显示,商品价格决定于供求,并不是决定于什么商品价值, 坐标1和坐标3显示了在商品供需平衡时,也即资源配置合理时商品价格必然等于其生产成本,并且没有利润和剩余价值。只有在坐标2的情况下才会产生利润,但这利润却是来自于该商品供不应求、资源配置不合理即稀缺,其实质是稀缺物品(供小于求产品或资源)相对于充裕物品(生产资料和工资或其它资源)的不平等的价值提升,也就是价格泡沫,相反使生产资料和工资的价值缩水,资本主义商品生产正是通过扩充交易品种和筹码,通过抓住新品种和筹码带来的资源重新配置的供需失衡的短缺时机来积聚财富的,而这必然造成社会实现的货币总价值大于达到资源配置均衡(超额利润下降为平均利润率)所应有的总价值。因此利润既不是来自雇佣劳动,也不是来自资本要素的运用,而是来自市场商品在市场上的供求不平衡情况下,需求价值大于供给价值所造成的对供给方的价值倾斜,是一种不公平交易的结果。他所带来的价值增值不是财富的增加而是纯粹是用于计量商品价值的媒介物即货币的量的增加,是价值内涵的贬值。 资本在获取最大利润欲望的驱使下,来自价格泡沫的超额利润的价值积累又被用来开发和创新产品即制造新的稀缺,而这种投资需求往往需要更多的资金来支持,这正是金融资本获利的所需要的,于是生产资本不断向社会总价值中注入水分和金融资本不断向经济循环中注入交换筹码(货币)就成为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得以存在和延续的手段和灵魂,同时也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最终灭亡埋下了伏笔。
楼主说的供求应该是指供求的数量关系吧。楼主一方面说价格不决定于价值,一方面又大谈价值、供给价值、需求价值甚至是剩余价值,因此还是请楼主先把概念厘清或者说明清楚再来说事。另外也提请说明一下“价格必然等于其生产成本”之“生产成本”是什么?用什么单位来表示的?又是由什么来决定的。谢谢!
谢谢第一位回帖者海上之星!
首先,我是不赞成马克思的商品的劳动价值论的,我认为商品的价值与价格是同一的。所以我在文中所使用的价值都是基于这个内涵。
因此我所说的“供给价值”即指该供给商品的成本价格总和,为什么用成本价格总和而不用销售价格总和,是因为销售价格是需求价值总额与成本价值总额之比即被供求关系决定以后的结果,利润与亏损的量的大小都是需求价值围绕供给价值变化的结果。所以销售价值总额不能作为供给价值。“需求价值”是指有意购买该商品的所有消费者的持币总额。这种供求之间的价值关系也是数量关系的价值表达形式,可以换算成供给量与需求量。
显然我的“生产成本”就是指成本价格即不变资本C加可变资本V的和。我所说的“剩余价值”其实是指利润,因为有这个概念不得不临时用一下,为避免误会应该不用这个概念。
以上的表述可能还是不够严谨,有待推敲,欢迎批评指正。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9 15:47:40
yangfw 发表于 2011-1-19 15:34
谢谢第一位回帖者海上之星!
首先,我是不赞成马克思的商品的劳动价值论的,我认为商品的价值与价格是同一的。所以我在文中所使用的价值都是基于这个内涵。
因此我所说的“供给价值”即指该供给商品的成本价格总和,为什么用成本价格总和而不用销售价格总和,是因为销售价格是需求价值总额与成本价值总额之比即被供求关系决定以后的结果,利润与亏损的量的大小都是需求价值围绕供给价值变化的结果。所以销售价值总额不能作为供给价值。“需求价值”是指有意购买该商品的所有消费者的持币总额。这种供求之间的价值关系也是数量关系的价值表达形式,可以换算成供给量与需求量。
显然我的“生产成本”就是指成本价格即不变资本C加可变资本V的和。我所说的“剩余价值”其实是指利润,因为有这个概念不得不临时用一下,为避免误会应该不用这个概念。
以上的表述可能还是不够严谨,有待推敲,欢迎批评指正。
那我觉得你完全没必要用价值来代替价格啊,看你的东西脑子里还要经过翻译很累,另外你还是没回答清楚生产成本又是由什么决定的或者请明确说明C和V又是由什么决定的及单位。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19 16:54:30
看不懂,不过还是支持一下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