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金融投资论坛 六区 金融实务版
1144 1
2011-01-17
行情逆大众心理而动,市场趋势总是在多空的争执中持续着,而当市场意见空前一致的时候趋势往往会发生逆转。在突破前期高点1760之前,沪市大盘大约有一个半月的时间处在1760-1580的横向区间中徘徊。此处接近历史最高位,分析市场就此掉头向下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市场最终向上突破了1760的上边界。 1999年7月1日之前,市场上涨,公众意见也几乎一致看好,然而7月1日市场却出乎意料地大跌,并且跌势持续到当年年底。 事实证明,当市场参与者的大众心理比较平衡时,往往意味着当前行情的继续;当市场参与者的大众心理处在要么看空要么看好的极端状态时,往往孕育着市场趋势的重大逆转。 在任何时刻,只要有成交,就一定有人买有人卖。不过,卖出的人不一定看空市场,买进的人也不一定看好市场,而是可能出于交易节奏、锁定利润、调整投资组合的需要,具有相当强的统计特性。从大众意见的角度来看,如果通过公共传媒反映出相互矛盾的看法,就说明市场参与者的心理状态比较均衡,对市场前景的预期也比较平衡,往往对市场两个方向的变化都有所准备。于是,市场变化处在“正常条件下”,人们对涨跌两种方向的市场变化都能够坦然以对,在操作手法上也基本上能够延续既定的方针,该怎样就怎样,而不太可能出现惊恐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市场一般将延续目前的行情继续发展。另一方面,与平衡的情况相对立,在市场行情和市场参与者的大众心理之间也可能形成自我加强的恶性循环。当市场顺沿着原有方向继续上涨或下跌时,就象火上浇油,验证了公众意见,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公众看空或看多的心理:在一定时间内这往往进一步加剧了市场的涨势或跌势,于是投资者心理和行情的互动过程陷入了螺旋自激状态。在这样的情况下,公众心理越来越严重地倒向一边,越来越一厢情愿,对相反方向的市场变化越来越没有准备,市场总体的承受力也就越来越脆弱。这样的循环通常在市场长期持续大规模的上升趋势或下降趋势之后出现,此时价格和人群心理都很容易进入极端状态。如果市场走出了相反方向的变化,则必定出乎绝大多数市场参与者的预料,很容易导致绝大多数人条件反射式的动作,引起恐慌性抛售,甚至股灾(反之亦然)。市场逆转往往就在这样的条件下产生。 物极必反,所谓“极”就“极”在最后阶段的自我循环状态,在绝大多数情况下,这正是“反”的先决条件和线索。因此,判断行情逆转的一个重要线索是看市场是否已经进入自我加强的循环过程。至于市场本身高低的问题,其实太模糊、太相对了,并没有很大的参考价值。 根据上述分析,在实际操作中,市场参与者解剖自己的心理状态———这是一种自省的功夫———也能提供有益的线索。当我们入市买进时,在正常情况下,心里总有几分担心,感觉不到极强的把握。如果说交易盈利是对我们所承担风险的报偿,那么上述感受才是正常的心理感受;反过来,如果我们感觉不到任何担心,而是把握十足,这是不合理的,很可能最终招致亏损。换句话说,感觉危险的地方,可能还有几分安全;感觉安全的地方,很可能正是危险之处———真正的市场危机通常在绝大多数人都始料不及的时候出现。 在技术分析中,相反意见理论大致上说的就是上述道理。相反意见理论提出一种“意见一致指数”,如果80%以上的分析者看多,则是看跌信号:反之如果80%以上的人看空,则构成看多信号。国内还有其它类似的方法,比如观察证券报发行数量、观察证券营业部门前的自行车数量、观察证券营业大厅内的热闹程度等,一旦报纸卖不出、证券营业部门庭冷落,则构成买入信号。 笔者以为,重点在于观察市场参与者的大众心理和行情之间的恶性循环和极端状态,注重自身的内省,至于严格的“意见一致指数”的具体数值则并不重要。 【丁圣元】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