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日举行的2020全球未来出行大会上,与会人士表示,中国有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巨大的市场规模优势,特别是新型基础设施和快速发展的现代化智慧城市建设,将有力推动汽车等消费升级。同时,我国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产业体系不断完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坚韧为未来出行发展变革提供了坚强保障,并有望重塑汽车产业。

定制化模式受欢迎
新冠肺炎疫情对人们的出行习惯、出行服务模式等产生了较大影响。
在此次大会上,交通运输部运输服务司二级巡视员孟秋表示,疫情期间公共交通客运量明显下降。特别是疫情初期,受城市流动性下降、乘坐公共交通严格防控措施和部分线路停运等因素影响,客运量大幅下降。随着复工复产、疫情防控工作进入常态化,客运量逐步回升,但较去年同期仍有较大降幅。
疫情初期,一些城市出台措施,鼓励个性化出行,如取消小汽车限行要求、实行临时停车费减免等,客观上提高了个性化、机动化出行的需求,特别是定制、预约、共享出行模式深受欢迎。许多城市推出定制公交、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促进了定制化、预约化等多元化公交的快速发展,推动以需求为导向的城市交通供给模式的发展,进一步提高了城市交通的韧性。

在疫情常态化背景下,从交通出行结构需求及长远趋势看,城市交通供给的特性、运行服务模式等正在发生重大变革。城市交通的基本逻辑不会因疫情而改变,倡导公交优先、慢行优先、绿色出行仍是我国城市交通需求的核心理念。
疫情也催生了一些新业态、新方式。在主流的公共出行领域外,附加值高的末梢出行领域成为出行变革的巨大金矿,创新最为活跃。
疫情期间,在配送业务的“最后一公里”中,无人送餐车、无人物流车纷纷上线,更好地实现无接触交流、配送,避免交叉感染。这将进一步加快自动驾驶商业化落地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