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信成本:电信管制政策及成本代理模型
目录1 导论 1.1 为什么需要电信管制 1.2 现行管制的历史演变 1.3 新管制理论 1.4 管制的计量经济学 1.5 成本代理模型 1.6 管制的新实证方法 2 本地交换成本优化模型(LECOM) 2.1 引言 2.2 本地交换网路:概述 2.3 LECOM的技术基础 2.4 最优网路的建立:LECOM的经济平衡模型 2.5 总成本和优化 2.6 从LECOM模拟到LECOM成本函数 3 完全信息下LECOM模型的使用 3.1 引言 3.2 传统方法中遇到的数据问题 3.3 使用LECOM模型进行次叠加性计算 3.4 实证结果 3.5 结论 4 不完全信息下的管制 4.1 引言 57 4.2 模型 4.3 可观测成本不完全信息下的最优管制 4.4 成本不可观测下的最优管制 4.5 价格上限管制 4.6 成本加成管制 4.7 结论 5 自然垄断的检验 5.1 引言 5.2 理论架构 5.3 实证方法 5.4 实证结果 5.5 结论 6 自然垄断的最优管制 6.1 引言 6.2 最优管制机制:理论 6.3 本地交换成本函数、福利和管制不确定性:估计和校准 6.4 最优管制机制:实证评价 6.5 相关问题 6.6 使用另一个努力负效用函数 6.7 结论 7 激励管制与传统管制机制的绩效比较 7.1 引言 7.2 可选的管制体制 7.3 结果概述 7.4 比较与政策关联 7.5 结论 8 普遍服务 8.1 引言 8.2 理论选择方案 8.3 实证过程 8.4 实证结论 8.5 结论 9 战略性交叉补贴和纵向一体化 9.1 引言 9.2 共享成本分配型交叉补贴的规模 9.3 努力分配型交叉补贴的规模 9.4 分别核算情况下努力分配型战略性交叉补贴 9.5 实证结果 9.6 结论 10 结论 10.1 我们学到了什么 10.2 改进我们方法的方向 10.3 进一步研究的某些问题 附录A 附录B
产业竞争博弈
作者:美.潘卡基.格玛沃特 胡汉辉 周治翰
内容提要本书以案例研究为基础,阐明了一系列基于博弈理论的竞争模型 ,书中的案例与特定的博弈模型相联系,涉及一系列广泛的行为决策:从价格一类的短期行为,到产量扩大和缩减,产品创新和工世创新、市场份额的争夺等长期决策。书中还阐明了许多战略管理的要问题,包括基于资源的企业观和眼下流行的动态能力理论。本书是宣传博弈论的代表之作。它生动活泼、启迪思维、富有挑战性,用大量的实际运用证明了博弈论对于竞争战略分析的意义,巩固了博弈论在经营战略领域的地位;提供了一个很好的如何做案例研究的范式,值得广大理论工作者和经营管理者一读。 目录第1章〓博弈论与经营战略サ2章〓大型汽轮发电机产业中的相对价格及未交货订单第3章〓二氧化钛产业中先发制人的生产能力扩张サ4章〓衰退中的化学加工产业的生产能力缩减第5章〓专用客户交换机产业的产品创新サ6章〓钢铁产业的工艺创新第7章〓英国卫星电视产业的进入及其遏制第8章〓结论附录A附录B
网络型产业的重组与规制
作者:[英]纽伯里 何玉梅
作者简介戴维·M·纽伯里教授于1981——1983年在世界银行公共经济学部担任负责人,同时还在斯坦福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和普林斯顿大学担任客座教授。1996年,纽伯里教授担任欧洲经济协会主席从1997年起担任《经济杂志》的副总编,现任英国剑桥大学应用经济系的系主任和应用经济学教授。 内容提要网络型公用事业,例如电力、电话、煤气等是一种需要固定网络来舆服务的公共基础设施产业,它是在政府制定的条件约束下运营的,因此,它就提出了特殊的所有制和规制问题。 本书作者融合了产业经济学、规则经济学和比较制度经济学等理论,以一个应用经济学家独到而敏锐的眼光,通过对网络型公用事业放松规则、自由化和和私有化的大量丰富、翔实的案例的考察,评价了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性,分析了私有化与自由化之间存在的天然的互补关系。 本书风格严谨、论证充分。可供高校经济和管理类专业学生、政府公用事业管理者、企业经营者及经济和管理学领域的研究人员学习和参考。 目录1 引言 1.1 英国的私有化 1.2 英国的私有化进程 1.3 产权、结构和效率 1.4 所有制和政府的边界 2 规则承诺问题 2.1 关于规制合同的博弈建模 2.2 博弈过程:承诺、可信性和重复性 2.3 回报率规制 2.4 价格规制 2.5 规制制度的设计 2.6 许可证在英国公用事业规制中的作用 2.7 转型经济的私有化和规制 2.8 结论 3 网络型公用事业的所有制问题 3.1 地区公用事业与市政所有制 3.2 全国性的网络型公用事业 3.3 公有企业的宏观绩效 3.4 公有网络型公用事业和私有网络型公用事业的效率 3.5 所有制变动的影响 4 规制理论 5 网络型公用事业的竞争引入问题 6 电力供应产业的改革 7 电信产业的自由化 8 煤气的放松规则与重组 9 结论 缩略语
《两个幸运的人:弗里德曼回忆录 》
Two Lucky People : Memoirs by Milton Friedman, Rose D. Friedman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这是一本值得珍藏的好书。两个幸运的人,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及其夫人罗斯·弗里德曼,共同回忆生活和历史,为我们清晰地勾勒出弗里德曼经济学思想的发展脉络。 弗里德曼出身于贫困的俄罗斯移民家庭,美国的多元文化氛围让他成长为“自由市场经济”理论的一代宗师。弗里德曼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强烈抨击政府过度干预市场,这与当时被人们奉为经典的凯恩斯主义格格不入。“离经叛道”的弗里德曼凭借自己对美国经济的深刻体验,清醒地看到凯恩斯主义所面临的理论危机。他慷慨激昂地宣扬自己独到的经济见解,随时为维护真理而与他人争辩,为此受尽了人们的嘲弄。 历史在沉思之后,终于被他折服。由于创立了货币主义理论,提出了永久性收入假说,弗里德曼于1976年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他与凯恩斯并驾齐驱成为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经济学家。在美国国内,弗里德曼50年代提出的低税、教育凭证和负所得税的主张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赞同;而在美国之外,许多发展中国家都接受了他的“自由市场经济”理论,进而放弃了秉承多年的中央集权计划经济。 身为经济学家,弗里德曼并没有闭门造车,他广泛地接触政界人士。他与世界各国的领导人都关系密切,在公共政策领域贡献卓著。书中也披露了他在担任尼克松总统和里根总统非正式顾问期间的一些细节。他也非常善于推销自己的经济理论。1980年,弗里德曼曾经主持过一套十集的公共电视教育片——《自由选择》。在主持这一节目时,他不失时机地发表自己的经济观点,大力抨击政府干预经济的现象。与此同时,弗里德曼还与同是经济学家的妻子合著了同名的经济学专著。 在这本回忆录中,弗里德曼将自己的成就归因于“幸运”,归因于美国社会的自由开放、学生时代的良师益友、自己所经历的时代巨变等。当然,相濡以沫的爱侣罗斯在70多年中的相依相伴也是弗里德曼取得巨大成就的“幸运”之一。 弗里德曼夫妇经历了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从经济大萧条到柏林墙的倒塌,更因为他们夫妇对整个世界的巨大影响,使得这本回忆录超越了单纯的个人境界,成为一部反思20世纪历史的恢宏巨著!
Editorial Reviews Amazon.com Perhaps they really are just a pair of lucky people, but Milton and Rose Friedman are so perfectly matched that destiny must have played some part in their coming together. Milton is a Nobel Prize-winning economist, Rose, an influential theorist who advised American presidents and world leaders on the formation of their economic policies. Together the two wrote books (one flopped, the other is 1982's Free to Choose, a runaway bestseller) and were instrumental in influencing systems and ideas like negative income tax, the balanced budget amendment, tax-withholding, and even drug legalization. At times their ideas seemed outrageous but their strong belief that personal freedom is essential to a sound economy has helped shape many of the West's socioeconomic policies in the latter half of the 20th century.
And it is together, too, that the Friedmans penned their memoirs. The tone of Two Lucky People is quite humble despite their considerable achievements. They remember the lingering, technical conversations--which would put most people to sleep--that they shared in front of their fireplace; the personal and professional relationships they had with Ronald Reagan, Richard Nixon, and Margaret Thatcher; Milton's winning of the 1976 Nobel Memorial Prize for Economic Science; and countless other triumphs in their field. The book lacks the personal information--tastes in literature, art, music--and the quotidian details that help form a solid sense of personality. But their passion for their vocation seems all-consuming and maybe, in the end, that's what defines them best.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William P. Kucewicz ...a rich auto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panorama ... What makes these memoirs so enjoyable is their candor. National Review, Stephen Moore ...[an] engaging book ... written in a kind of snappy dialogue... Commentary, David Frum On the evidence of this joint autobiography, it is little wonder that Milton and Rose Friedman are advocates of a free society. Their own lives are a testimonial to what freedom is about and what it offers.
Two Lucky People moves with vitality across many of the major issues of our century. But in the end, it remains a tantalizingly elusive book. Indeed, the Friedmans go to some lengths to present themselves as in almost every respect far less interesting than they really are: just two disinterested scientists, doting parents, and grandparents.
One would not learn from this book that they rank among the most radical critics of the American status quo, favoring the decriminalization of drugs, privatization of Social Security, and a wholesale recasting of the public-school system. But then, the outward-directed temperament that enabled the Friedmans to live such full and rich lives may be fundamentally at odds with the kind of introspection we expect in autobiographies. Ingram This "rich auto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panorama" ("Wall Street Journal") provides a memorable and lively account of the lives of the Friedmans: their involvement with world leaders and many of this century's most important public policy issues. 26 photos. Product Description: In Two Lucky People, Rose and Milton Friedman provide a memorable and lively account of their lives, the people they knew, and the work they shared. Their involvement with world leaders and many of this century's most important public policy issues moves their memoir beyond the merely personal and makes fascinating reading for anyone interested in the history of twentieth-century ideas.
"The Friedmans come across as the last Enlightenment thinkers in a post-modern world. . . . This is a book that restores your faith in reasoned discourse. . . . There really are people who believe in scholarly exchange as a way to discover truth."--David Brooks,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The Friedmans are a feisty couple, who clearly delight in their lives and each other. And shining through their reticence, and their conservatism, is a decency that even liberals will recognize."--Milton and Judith Viorst, Washington Post Book World
"This engaging book recounts the life and contributions of one of America's most influential writers and economists in the second half of the twentieth century. And her husband's no slouch either. . . . An indispensable guide through the evolution of economic thought."--Stephen Moore, National Review
"A thought-provoking book and one rich in history, the personal history of the Friedmans . . . and the cultural and political history of our country."--Steve Huntley, Chicago Sun-Times Books "[Two Lucky People] is almost like a letter from a couple of old friends--a couple of old friends who had a long, compelling intellectual journey, came to know some of the great world leaders of this century, and had 60 years of happy, supportive marriage."--N. Gregory Mankiw, Fortune "A rich autobiographical and historical panorama."--William P. Kucewicz, Wall Street Journal
一刹春版主见多识广!不错,在Games and Information: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的作者的主页上http://www.bus.indiana.edu/ ~erasmuse/book
有部分联系题答案和其他学习文件共大家下载。
但绝对零度推荐邓正来的书《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我不喜欢。邓在译哈耶克《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时,在392页的正文前,自己写了整整82页的代译序,令人非常反感。简直是强迫读者!让我不得开心颜。哈耶克的The Road to Serfdom的中国社科版中文译本,译得也不能令人满意。曾经花过一暑假时间念过两遍原版,后来偶然在同济买了一本旧本英文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6 2:44:08编辑过]
网上有第三版(03年修订过的,实际上可算是第四版了)下载,北大翻过来的是第二版。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9-16 10:09:27编辑过]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塞缪尔·鲍尔斯的《民主和资本主义》推介
书名: 民主和资本主义 ISBN: 7-100-03524-4/D·301 作者: [美]塞缪尔·鲍尔斯 赫伯特·金蒂斯 译者: 韩水法 印次: 1-1 开本: 32开 装订: 平 字数: 20 千字 页数: 349 页 定价: ¥19.00 责任编辑: 李悦 出版日期: 2003-12-01
序我们关于民主和统治的思考表现了三股大相异趣的思想的融合。一股是激进民主传统及其在20世纪60年代和以后几十年间的社会运动中的表达。第二股是自由主义的社会理论和社会科学。第三股是马克思主义。或许可以更准确地说,我们的思考是历经一种持久的冲突而逐渐形成的,这就是我们时代激进民主运动的那种希望和激情与两种现在占统治地位的理智传统之间的冲突。 这种冲突的结果便是两个确信:承认现代社会中权力多面性的特征,推崇学习和人类发展在分析权力和纠正权力滥用之中的中心地位。对于那些受过专门学术训练而身为经济学家的人来说,这些或许会被看作是新颖的关切,但是这个说法可能只是部分正确的。政治理论和经济学之间的密切关系至少可以追溯到霍布斯和自由主义社会理论在17世纪的滥觞。今天,如果不是采纳为实际分析的框架的话,这种关系表现在于几乎将新古典经济思想全盘采纳为许多政治理论的模式。 毫不奇怪,我们对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理论和自由主义政治理论的批判主要依据那构成两者基础而通常隐而不露的经济学理论的缺点。我们关于当代民主思想困境的分析,如果不是在内容上面,就是在所提出的题目方面,诸如亚当·斯密(Adam Smith),马克思(Karl Marx),密尔(John Stuart Mill)这些早期经济学著作家的各种关切。 如果说我们对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整合之中有什么新颖的东西的话,那么与过去两个世纪以来那种把经济隐喻注入政治思想的主导趋势不同,我们提出了与之相反的东西:对经济思想的政治批判,把有关权力和人类发展的真实的政治概念输入经济体系的分析之中。 无论我们研究中所遇到的题目的复杂性,还是近些年来民主政治运动的失败和令人失望,都没有消除我们的确信:权力,人类发展和经济生活之间的纽带既是可以理解的,又是——部分因为它们是可以理解的——容易改进的。正是这个确信在我们十八年的合作中,并为我们出版这部对于民主思想发展的微薄贡献[的著作]([]内的文字为译者所添)提供了动力和一以贯之的原则。 曾经指教过我们,批评过我们,刺激过我们,激怒过我们,或者以别种方式激励过我们的研究的人不胜枚举。但是,即使不太充分的话,我们还是要感谢下列这些其批评、建议和帮助反映在本书之中的人:阿克曼(Robert Ackerman),亚历山大(Peter Alexander),巴努力(Tariq Banuri),贝内森(Harold Benenson),布赖特(Charles Bright),克拉克(Barry Clark),科恩(Joshua Cohen),埃尔施坦(Jean Elshtain),弗里德曼(Gerald Friedman),戈登(David Gordon),高夫(Ian Gough),格林(Philip Green),哈恩(Jeanne Hahn),哈丁(Susan Harding),海登(Dolores Hayden),拉克劳(Ernesto Laclau),林布洛姆(C.E.Lindblom),麦克莱特(Elaine McCrate),马格林(Stephen Marglin),莫费(Chantal Mouffe),奥尔曼(Bertell Ollman),巴斯奎耐里(Carla Pasquinel1i),兰德尔(Nora Randall),罗迪梯(Hannah Roditi),萨克(Richard Sack),斯特凡诺(Christine Di Stefano),斯图尔特(Kathleen Stewart),特蕾西(Susan Tracy),瓦腾贝格(Thomas Wartenberg),韦斯科夫(Thomas Weisskopf),沃尔夫(Robert Paul Wolff),武斯特(Meg Worcester),以及我们在马萨诸塞大学的学生。 我们也要感谢下列单位的财政资助和款待:古根海默(John S.Guggenheim)基金会,高级研究所(The Institute for Advanced Study),美国日耳曼·马歇尔基金(The German Marshall Fund of the United States),马萨诸塞大学教员基金,西恩纳(Siena)大学,以及马萨诸塞大学人文高级研究所。 我们还要因其鉴识和眷佑而感谢基础出版社(Basic Books)的凯斯勒(Martin Kessler)、德霍尔斯(Sandra Dhols)和格拉夫(David Graf)。
内容提要本书从传统的政治学与经济学的整合出发,对经济思想作出政治批判,把有关权力和人类发展的现实的政治概念运用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分析之中,并对当前民主主义者面临的来自全球、各国内部及未来时代的挑战提出了新的问题。
目录序言 中文版序言 第一章 现在:政治学、经济学和民主 杂乱无章的民主理论 传统政治学说的信誓 走向民主理论的重构 结论:领会创造历史的意义 第二章 过去:公民、财产和各种权利的冲突 权利争斗 公民权要求和洛克调整的遗产 美国例外论和杰佛逊调整 麦迪逊调整的衰退 偶然的和谐:作为历史的凯恩斯调整 结论:自由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 第三章 经济:生产和交换的政治基础 未解决的政治问题的经济学 劳动专一性 权力、生产和竞争 金钱的权力 自由转移 结论:权力和自为 第四章 结构:统治的马赛克 家庭、国家和经济的政治概念 再生产、矛盾和变迁 性一性别体系和统治的再生产 结论:市场、戏剧和竞赛 第五章 行动:学习和选择 退出、发言和市场 经济生产人民 代议制政府和利益构成 学习、忠诚和政治共同体 直接民主和表达的行动理论 结论:集体行动、私人性和自由权 第六章 共同体:语言、团结和权力 语言和社会实在 意识、话语和社会联合 权力结构中的和谐与矛盾 社会斗争和权利话语 资本主义财产和权利概念 结论 第七章 未来:后自由主义民主 专制主义、匮乏和自由 民主的动态 全球自由主义 新霍布斯自由主义 交换,官僚制和后自由主义民主 后自由主义民主政治经济学序言 民主、自为和历史 注释 索引 重译后记
后记《民主和资本主义》中文初译于1993年在台湾出版,大陆读者难睹其颜。今北京商务印书馆购得此书中文版权,而初版由于两岸繁简字体之变、手民误植以及清样未经审读,鲁鱼亥豕,致使舛误触目,并且一些重要术语的译法亦需改进和完善,重译实属必要。二千年底与二千零一年初,时客居德国,当欧人耶诞节假之期,费一月之力,毕重译之功。期间与作者之一金蒂斯就疑难问题多有讨论,裨译文更加达意。孟令朋校读清样一过,谨致谢忱。虽重译亦难免疏漏,祈海内外方家指教。 韩水法 二千零二年十月廿六日识于北京魏公村听风阁
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推介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书 名】: 科学革命的结构(北京大学科技哲学丛书) 【著 者】: [美]托马斯·库恩 译 者: 金吾伦 胡新和 【出版社】: 北京大学 【价 格】: 14.00元 【简 介】: 本书被公认为是现代思想文库中的经典名著。它的出版成了20世纪科学哲学的转折点,开创了科学哲学的新时期。它无疑已导致了科学观上的一次深刻革命。当代科学和哲学的发展越来越显示出它的巨大意义和活力。任何一位想要了解科学及其演变的本质的人,不能不读这本新时代科学哲学的“圣经”。
—— 纪念《科学革命的结构》问世40周年
文/刘钝
提到科学革命,人们自然会想到托马斯·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今年距该书第一版问世整好40年,但它仍然是从事科学史与科学哲学研究的学者们不可不读的基本文献,“科学革命”也已成为欧美大学相关科系的必修课程。不仅如此,库恩的影响还波及到历史和哲学以外,在社会学、心理学、美学、文学、语言学乃至自然科学的当代著作中,也频频出现“范式”、“不可通约性”、“学术共同体”、“常态”、“危机”之类的库恩式术语,难怪罗蒂(Richard Rorty)称他为“二战之后最具影响力的一位以英文写作的哲学家”。 一个相当怪异的事实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库恩的思想被他的追随者们发展到了连他自己也无法辨认的程度。以爱丁堡学派为代表的某些科学社会学家们,主张科学知识不是纯粹自然实在与客观经验的反映,而是由利益、权力等社会因素所建构的,经过宣传、妥协和约定为科学共同体所接受。据说在一次学术会议上,库恩激愤地对那些将他的名字与这类极端观点联系起来的人们吼道:“要知道,我可不是库恩派学者!”这里所谓的“库恩派学者”(Kuhnish scholars)主要指那些坚持科学建构论强纲领的社会学家们。 何以一部充满智慧的著作被人误读到如此程度?出乎人们意料的是,对此疑问给出了一个很有启发性答案的不是哲学家和历史学家,而是理论物理学家戴森(Freeman Dyson)。他在一篇题为《科学革命》的演讲中指出:“一门新宗教建立起来时,追随者变得比创始人还要固执与教条得多。这也发生在托马斯?库恩的追随者身上……库恩从来也没有说过科学是政治权力斗争。如果他的某些追随者坚持说他否认科学的客观有效性,那只是因为他过份强调了观念的作用,而低估了实验事实在科学中的作用。” 另一位理论物理学家、1979年诺贝尔奖获得者温伯格(Steven Weinberg)对库恩的理论也很有兴趣。他于2001年出版了一本针对“库恩派学者”的文集,名为《对峙:科学及其文化敌手》(Facing Up: Science and Its Cultural Adversaries)。他在书中指出:“科学革命能够符合库恩所描述的模式的,似乎只适合于近代科学产生前后的那一特殊历史时段内对一些特殊自然现象认识的变化。牛顿物理学的诞生可以说是一次巨范式转移,但是从此以后人们对运动的理解,不管是从牛顿力学到爱因斯坦力学,或者是从古典物理学到量子物理学的转变,都无法找到能够很好地符合库恩式范式转移的证据。” 我们可以将两位物理学大师的观点加以综合,他们对同样是物理学出身的库恩的主要质疑是:一、库恩理论主要关注观念上的变革,而科学革命不仅是由观念上的变革引发的;二、库恩理论仅仅在解释特定的知识系统在特定历史阶段内的发展时是成功的——具体而言,他的范式转移模型似乎仅适于亚里斯多德力学到牛顿力学的演变。 有人试图将库恩理论应用于解释近代生物学、地质学或化学中的根本变化,但是结果总是不如他在描述“哥白尼——伽利略——牛顿”革命时那样生动和有说服力。 戴森在其新作《想象的未来》(Imagined World)中写道:“库恩这本书写得实在太精彩了,因此很快就成为经典之作。然而,它却误导了一整个世代的学生以及科学史学者,让他们误以为,所有科学革命都是由观念所引发的。” 而按照戴森的看法,实际上存在着两种性质不同的科学革命:一种系由观念所驱动,如库恩所研究的“哥白尼——伽利略——牛顿”革命;另一种则是由工具所驱动,但是库恩及其后继者几乎都没有对其给予充分的注意。观念驱动的科学革命一向富有吸引力,容易对公众的认知造成冲击,然而它们比较罕见。戴森进一步指出:“观念驱动的革命的功效,在于用新的方法解释旧的事物;反观工具驱动的革命,其功效在于发现需要进一步解释的新事物。” 就刚刚过去的20世纪而言,发生在物理学领域的由量子力学和相对论所代表的科学革命,基本上是由观念变革所驱动的;而以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为标志的分子生物学的诞生,和由此而来的一场涉及整个生命科学的革命,则主要是由工具所驱动的。戴森还预言,继分子生物学之后,下一波由工具所驱动的科学革命将发生在信息科学领域,而以电脑存储、模拟、处理、网络等技术与相关的工具为代表。 前面所提到的戴森关于科学革命的演讲,实际上是他于1997年春天在纽约市立图书馆面向公众所作的系列演讲中的第一篇,全部演讲稿后来以《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The Sun, the Genome, and the Internet)为名结集出版,其副标题则是《科学革命的工具》(Tools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关于另一种科学革命的观点在这一演讲集中有了更系统的阐述。 “科学发源于两种古老传统的融合,开始于古希腊的哲学思索的传统与甚至开始得更早、而在中世纪欧洲繁荣起来的工艺技术的传统。哲学给科学提供概念,而工艺技术则提供工具。”从“哲学思索”与“工艺技术”这两种不同的传统出发,戴森界定了两种科学革命:“有些科学革命产生于用于观察自然的新工具的发明,而另一些科学革命则产生于用来理解自然的新概念的发展。” 他又指出“大多数新近的科学革命都是工具驱动的,像生物学里的双螺旋革命与天文学里的大爆炸革命。”毫无疑问,通过X射线衍射测定生物大分子结构的设备,以及导致发现河外星系光谱红移及宇宙微波辐射信号的仪器,都可以用来印证这一说法。戴森则乐于以更新的科学进展来加强自己的观点,所以他用了大量篇幅向听众介绍生物学家桑格(Fred Sanger)所发明的测定某种病毒碱基序列的“直读法”,以及天文学家沃尔斯赞(Alexander Wolszczar)专门为捕捉脉冲星信号而设计的软件程序;前者使人类基因组测序工程成为可能,后者则是一项被称为“斯隆数字天空”(The Sloan Digital Sky)的宏大空间观测计划的先声。 这里我想附带地介绍另一本最近几年在西方走红的书,那就是哈佛大学科学史教授盖里森(Peter Galison)于1997年出版的《图象与逻辑:一部粒子物理的物质文化史》(Image & Logic: A Material Culture of Microphysics)。与对社会建构论观点的藐视相反,戴森特别推崇盖里森这一关于20世纪粒子物理学是如何在实验室里被“制造”(make)出来的研究工作。 在此之前,科学研究(Science Studies)中的社会建构论者们,已经通过对实验室活动的分析得出科学事实是由金钱、权力、谈判、妥协、约定等一系列因素所组成的复杂社会网络所构造成的结论。“实验室生活”成为建构论者们最心仪的话题,法国社会学家拉图(Bruno Latour)甚至将阿基米德的名句改成“给我一个实验室,我将举起整个世界”(Give me a laboratory and I will raise the world)。 实际上,正如副题所显示的那样,盖里森的书是一部关于粒子物理的“物质文化”史。它以20世纪主要物理和化学实验室的生活为宏大的背景,涉及工具与辩论(分别以图象和逻辑为隐喻)、云室、气泡室、火花室、粒子计数器、原子示踪乳剂、雷达、计算机语言和人工模拟等工具的发明与改进。他也描述了反规则(heterography)实践,精神产品(mind-sets produces), 交易区(trading zone),实验家、工程师、数学家、理论家之间的分歧与合作,科学界与工业界及政治家的关系,实验室与大学之间的权力斗争等等;但是有别于社会建构论者们所关注的意识形态斗争——右派对左派、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男性对女性等,盖里森关注的是那些更物质化的因素的影响。按照戴森的说法,盖里森笔下“描述了实验室的巨人们如何为了金钱和地盘而斗争,这些金钱和地盘是他们为了制造自己的工具和进行实验所必需的”,这种实际的斗争乃是“决定谁的机器被批准建造,谁的探测器被使用,谁的理论被检验的战斗”。“结果是由工具与自然决定的。如果工具不好,自然的声音就被压抑住。如果工具良好,自然就会对问题给出清楚的回答。实验的结果取决于自然和工具质量,而不是取决于实验者的意识形态。” 尽管盖里森没有宣称自己提出了什么新的科学革命理论,他的书被认为是堪与库恩的《科学革命的结构》相媲美的著作。芝加哥大学的温斯腾(Bruce Winstein)说“这是一本有思想深度的、智慧的、从头至尾令人感到惊奇的书”。多伦多大学的哈金(Ian Hacking)认为它“为科学史写作中表现哲学敏锐性建立了新的典范”。普林斯顿高等研究院的格尔茨(Clifford Geertz)赞扬作者从“物质文化”的角度揭示了“现代物理实际上是如何由实验家、工程师、数学家、理论家的共同体制作的”。戴森则遗憾地指出:“库恩死得太早了,还没有来得及说出他对《图象与逻辑》的意见。盖里森和库恩在成为历史学家之前都受过物理学家的训练。他们都主要关注物理学史,都把握了物理学的技术细节与历史学的学术技巧,但是他们对于科学史的学术观点是截然不同的……对于盖里森来说,科学发现的过程是由新工具驱动的;对于库恩来说,则是由新概念驱动的。这两幅图景都是真实的,但是都不完全。科学进步既需要新概念,也需要新工具。” 应该指出,戴森关于“两种科学革命”的思想还没有被西方科学史界的主流所接受或认识,他关于“科学革命”的界定也还是比较含糊的。但是在库恩的科学革命理论主导了国际科学史界近四十年之久,特别是他的某些思想已被后人极大误解了的今天,“业余科学史家”戴森的思考是相当具有震撼力的。展望21世纪的科学,新科学革命的前奏很可能已经悄然降临我们身边,而在那些最有可能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地方,如信息、生命、能源、材料、空间等领域,新工具的出现必将发挥决定性的作用。在新的科学革命浪潮来临的时候,中国科学家是成为屹立浪尖的弄潮儿,还是随波逐流充当一个二等角色呢?中国的科学家、工程师、科技决策者,以及科学史、科学哲学与科学社会学的研究者们,与其用大量的时间去讨论何时能够拿到一个诺贝尔奖,还不如跟随戴森、盖里森们去作一次艰苦的思想旅行,从而认真地考虑一下我们可以做些什么,我们这个有着“工艺技术”传统的民族是否能够抓住机会实现科学与技术的真正腾飞。 戴森著,《想象的未来》,杨玉龄译,台北:天下远见出版公司,1999年。 戴森著,《太阳、基因组与互联网:科学革命的工具》, 覃方明译,北京:三联书店,2000年。 Peter Galison, Image & Logic: A Material Culture of Microphysics, Chica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97. 原载《中华读书报》2002年6月12日第24版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的《美国地方政府》推介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美国地方政府——地方政府与地方治理译丛 作者:(美)文森特·奥斯特罗姆 罗伯特·L.比什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 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日期:2004年5月 单价:25.00元 装帧:简装 ISBN :7301069561
内容简介: 这是一本用独特视角来观察和分析美国地方政府的结构、功能和问题的导论性经典著作。作者用治理的眼光来观察美国地方政府,不仅为我们观察和了解美国地方政府提供了一个窗口,而且还引发了我们对地方政府的全新思考。 本书以区分公共产品和服务的供应和生产为逻辑基础,阐述了地方公共经济的理论;并抓住支配和自治之间的内在紧张关系,提示了美国地方政府制度的演变和发展。 本书自20世纪80年代面世以来,一直是地方政府研究方面引用频率很高的著作之一。 作者简介: 罗伯特·L.比什(Robert L.Bish)不列颠哥伦比亚的维多利亚大学经济学和公共行政学教授,1968年在印第安纳大学获的经济学、公共事务、城市研究和公共行正等院(系)工作。主要著作有:《大城市区的公共经济》(1971年)等。目前比什博士正在完成与维多利亚大学的同事弗兰克·卡斯迪(Frank Cassidy)合作进行的一项题为《印第安人的自治政府:实践中的意义》的研究,并继续致力于公共服务签约外包方面的研究工作。 文森特.奥斯特罗姆(Vincent Ostrom),布卢明顿的印第安纳人学阿瑟·F.本特利政府研究教授、政治理论与政策分析中心主任之一。1950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政治学博士学位。曾先后任教于怀俄明大学、俄勒冈大学、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印第安纳大学;主持“未来资源”项目的研究;并先后提任社会科学研究会、行为科学高级研究中心、比尔福德大学跨学科研究中心的研究员。主要著作有:《复合共和制的政治理论》等名著。 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布卢明顿的印第安纳大学政治理论和政策分析中心主任之一、政治学教授。她于1965年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获博士学位。主要研究兴趣集中作品有:《大城市的政策模式》等作品。目前,该作者主要致力于有关小型渔场、灌溉系统、牧场、森林以及其他共投资源的利用等共同财产制度的研究。 目录: 中文版序 英文版序 英文版前言 第1章 美国是否存在一个地方政府体系? 地方政府的类型 在错综复杂中探寻秩序 地方“自治政府”:联邦主义和宪治 文献注释 第2章 为争取地方自治而进行的斗争 美国地方政府的早期基础 治理的基本原则及其推论 老板统治的挑战 结论 文献注释 第3章 20世纪的地方政府改革 改革地方政府的内部结构 地方政府的合并与联合 美国地方政府中日益增加的国家化趋势 结论 文献注释 第4章 大城市区的治理 分析大城市问题 结论 文献注释 第5章 美国地方政府的逻辑 地方政府服务的性质 消费的组织 生产的组织 合作生产 综述 文献注释 第6章 地方公共经济的组织内和组织间安排 固体垃圾收集服务 消防服务 警察服务 公共服务产业 教育 文献注释 第7章 地方公共经济中组织内和组织间安排的绩效 城市公共服务产业结构对绩效的影响 机构规模对绩效影响 结论 文献注释 第8章 地方政府财政 财政收入 地方政府财政中存在的问题 结论 文献注释 第9章 挑战 参考文献 索引 译后记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矛盾无处不在,理性的个人追逐自身利益的强大冲动力,既是经济衰退的主要原因,也是经济增长和繁荣的主要源泉。无论这种结果是好是坏,均依赖于人为的社会制度结构,这种制度结构指限制人类行为并将他们的努力导入特定渠道的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包括法律和各种社会规范)及其实施效果。个人并非像鲁宾逊那样孤立存在,经济成果和社会结果依赖人们的相互作用,微观的行为常常引出不尽人意的宏观结果。以看足球赛为例,当视线部分受到阻碍后,一些人为了自己的利益便会站起来观看,他们的这种行为会将成本强加给坐在身后的观众,因为后者被迫也要站起来。可以设想,最终的结果是,所有观众都站立起来观看,但所看的总体效果比坐着欣赏非但没有改善,而且会变差。 上述困境的出现是由于,首先站起来的人们对于强加在别人身上的成本不承担责任,而且他们很有可能相信,如果他们不站起来,别人也会站起来。用新制度经济学的术语解释,困境的产生是因为协商和实施禁止站立会遇到交易成本,所以当前述成本不太高或小于交易成本时,人们对协定有一种投机倾向。由此可见,正式和非正式的规则构成的制度,既能减少也能增大这类成本。 在本世纪,为了协调微观行为和宏观结果,曾经采用过中央计划经济和分权市场经济这两种极端的解决方法,使用更多的是介乎于二者之间的混合办法。不过,无论是市场经济理论(新古典经济理论)还是中央计划理论,都忽视能控制交易成本的制度的作用。因此,它们均隐含地假定,现存的制度是理想和合适的制度,集中精力研究这种理想世界中的协调问题。在现实世界中,中央计划管理的经济无法控制主要代理人,受到代理问题以及各种各样的信息和激励问题的折磨;与此同时,企图使用市场体制的许多国家也并未取得好的成就,相对成功的市场经济国家也遭受到各种各样的危害。比如,微观代理人不愿考虑他们行动的所有成本和利得而引来的环境污染问题。 在20世纪最后10年,人们对改革和改变经济制度的兴趣日益高涨,但是以新古典为首的传统经济理论束手无策,默认现存制度为理想制度的理论局限性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低素质的经济见解上:国际社会应当给予东欧国家和前苏联援助,以便使它们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 本书的素材取自经济和社会各种边缘学科对经济行为和制度的探索性理论研究成果,作者试图将这些零碎的精华综合成一种首尾一贯的制度经济学。考虑到不能中断与基本经济研究纲领的纽带联系,我将所取素材限定在研究人们行为的基础之上,对那些描述人们受到限制的行为优化理论给予特别的关注,因为这是新古典经济学最精辟的理论研究方法。 在新制度经济学的核心里,到处可以看到制度、交易成本和经济成果之间的相互作用。罗纳德·科斯是新制度经济学举世无双的理论巨匠和创始人,而道格拉斯·诺斯则开拓性地使用新制度经济研究方法解释了经济制度的演变过程。在本书中文译本出版之际,介绍一位在新制度经济学早期形成过程中做出许多最重要和最基础贡献的华人经济学家是适宜的,他就是现在担任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院院长的张五常教授。 本书所陈述的新制度经济学并不会开出医治经济弊病的灵丹妙药,但是能提供分析经济行为和制度之间相互作用的一种独特的经济思考方法和研究工具。经济制度涉及正式或非正式规则的建立和实施效果两个方面。因为这些规则的建立和实施是政治和社会进程的结果,所以研究制度的变化显然必须打破法律和经济史以及政治学、社会学和人类学自成体系的研究领域,尽管必须承认,我们对制度变化的理解还很不够,但是上述学术领域近年来采用新制度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直得到赞誉和肯定,并且已经提出一些十分有价值的见解。 从某种意义上讲,可以将交易成本看作在自愿和非自愿交易中保持控制有价资产的成本。当这类成本很高时,意味着资源遭到浪费,由于它们未能被转入最有价值的用途,或者因为对控制它们的争夺战纯属一种非生产性的行动。在分权市场体制内,控制资产的不确定性将会阻碍人们进行生产财富的投资活动。虽然对资产的控制离不开有关个体的参与,但是由于建立和执行规则有十分显著的规模经济效果,所以政府在这方面可以发挥极大的作用。最优的制度安排需要一种协调政府和个体作用的精巧平衡机制。进一步讲,无论从哪个时点看,这种平衡机制总是特定文化的产物,因为规则和契约条款的实施依赖特定社会的伦理规范,依赖在这种伦理规范基础之上建立的商业道德。虽然我们对于伦理规范和商业道德的形成、保持和衰落至今所知甚少,但是可以肯定地讲,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课题。 我不是一个中国问题专家,但在1992年秋季到香港中文大学经济学院访问期间,获得了一些有关中国情况的知识,并对中国文化十分喜爱。中国最近的经济成功对于新制度经济学是一个最重要的事件。我非常感谢广州中山大学管理学院的吴经邦副教授及其同仁将我的这本著作翻译成中文,并衷心希望中国学者在他们的研究工作中发现这种研究方法是有用的,相信他们会从自己国家引人瞩目的经济发展中总结出经验和教训,为增强和发展新制度经济学做出贡献。 思拉恩·埃格特森 1993年6月于美国圣路易斯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4 20:35:51编辑过]
《经济行为与制度》前言
我对于各种组织形式、制度安排及它们对经济产生的影响,有着很大兴趣,这引发了我写这本书。价格理论或微观经济学,在其传统形式中,对待组织和制度如同物理学中的重力定律一样:这些因素被认定是存在的,但在模型里却既不是自变量也不是因变量。模型中的这种经济可以是非常合理的,但这种方法使我们隔绝于各种重要的关系,并且在分析中使数学工具的使用简单化了。然而,与重力定律不同,组织和制度不是不变的,它们随时间和地点而改变,随政治安排和产权结构而改变,随所用技术的状况而改变,随交换中的资源、物品、服务的物理质量不同而改变。事实上,生产不仅仅涉及到把投入品转化为产出品的物质性转换,而且也涉及到资源、物品、劳动力等所有者之间产权的转移。在权利转移中,不管是在企业内部还是在市场上,行为者总是在各种组织制度的约束下使他们的目标函数最大化。 一旦我们所研究的问题涉及了不同的组织和制度,不管它们是作为内生的还是外生的变量,传统的微观经济学分析就显得不适用了。我们的传统工具不太适于研究企业的性质、产业组织中的差异、经济史中的制度变革、在正式市场和非市场领域内的交换组织,或者各类比较经济体制。我们看到,近年来各个主要大学的经济系开始逐渐重视一些研究组织和制度的领域——如经济史、比较经济研究、增长和发展经济学,以及各式各样的经济政策领域。这是合乎逻辑的发展。这种重视的苗头也反映在各种主要经济学期刊上。我们可以认为,经济系统本身的结构及系统的各部分已不再是一个探询的中心问题。 在1984年,我着手考察我对制度分析的需求是否已产生了它自己的供给,那些不考察制度的经济学论文是否已造就了它们的对立面了。我的工作原则是把研究限于不改变经济学方法的那些文献,尤其是理性选择模型,并且去寻找一个新古典和制度经济学的新综合。新制度经济学便是我用于这一综合的术语。 科学的学科,其修正往往不是发端于其中心,并且我在各种边缘经济学分支中已经找到了我要寻找的目标。一些特别令人感兴趣的思想在经济史的子领域中得到发展和讨论,在企业理论和产业组织中;在法和经济学的新领域中;也被应用理性选择模型的政治学家们所发展。这些文献无一例外地把交易成本引入分析之中。对交易成本概念的现代应用起源于罗纳德·科斯的两篇文章,《企业的性质》(1937)和《社会成本问题》(1960)。回过头来看这些经典文献,科斯(1988)总结了他所做的贡献: 在某种情况下交易成本被用来显示,如果它们不被用于分析之中,企业则毫无意义;而另一方面我来表明,正如我所想的那样,如果交易成本没有包含在分析之中,对于所考虑的各种问题,法律是没有意义的。 经济学方法表明,在不存在交易成本情况下,社会各成员总会被其自身利益引导来订约以建立政治结构和产权体系,从而使财富最大化。在这种情况下,研究经济体系的学生鲜有兴趣去研究政治过程。然而,如果我们在分析政治交换中引入交易成本,这个概括就不一定对了。现在,理性选择模型也与未能实现国民财富最大化、甚至导致经济衰退的产权结构有关联,因为我们可以认为是交易成本导致了组织失效。 正如我所见到的,在新制度经济学中有好几个层次的分析,这主要取决于哪些变量被看作是内生的。在第一层次,产权结构和组织形式被明确模型化,但被看作是外生性的,而且主要强调他们对经济产生的影响。在第二层次,组织交换的活动被内生化,但是产权的基本结构仍是外生的。企业内部的交换,通过正式市场的交换,以及非市场情况下的交换等等,都是通过能约束经济各方的契约组织进行的。比如,企业被定义为契约的网络。在第三层次,人们试图通过引进交易成本概念而把社会、政治规则以及政治制度结构内生化。 我的书就是以这三个分析层次来组织的。本书想做的是把不同领域学者的不同类工作放在一起,来揭示研究经济体系的一个新图景、新方法。同时,这一新方法基本上仍是微观经济学的一般化或扩展。我们所讨论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新的。直到1980年代,新制度经济学才作为一个统一的研究项目逐渐形成。我已看到新的方法蕴含着巨大的潜力,我希望本书能让读者意识到,这种巨大潜力总有一天会被整个经济学界所认识。 新制度分析的一些主要人物通常只专注于我所说的三个分析层次的某一层次,只有道格拉斯·诺斯除外。诺斯认为,增加了交易成本和产权概念的经济学方法,是各个层次社会研究的通用工具。这个观点启发了本书的写作。事实上,我思考的转折点便是我有一次偶然发现了他的一篇文章。诺斯迅速而慷慨地回答了我的去信并邀请我参加为期一个学期的政治经济学小组讨论,这个小组设在圣路易斯的华盛顿大学。这次访问变成了三学期,最终持续了四学期。诺斯不断的支持使我有可能完成本书。我对华盛顿大学感激不尽。我曾在经济系作访问教授,在研究中心作政治经济学访问学者,还在美国商业研究中心作助理研究员。在华盛顿大学众多的朋友中,我特别要感谢威海姆·尼芬德,缪雷·魏登鲍姆,以及我的朋友和捐助人李及亚力山大·本哈姆,他们对我的工作提出了很多建议,给我巨大鼓励,并帮助我与众多新制度经济学的代表人物接触,包括与科斯在芝加哥难忘的会见。 本书所引用到的许多学者都向我提供了未发表的文章和手稿,并阅读了与之有关的章节。我尤其想提及阿尔奇安、巴泽尔、贝茨、德阿莱西、登造、费诺阿尔泰亚、费尔德、菲吕博腾以及赫什雷夫,他们都在美国;还有加拿大的斯科特,瑞士的弗雷。我感谢诺威金经济和商业管理学院为我提供了一个办公室。汉纳森阅读了我的好几章手稿。我也感谢在乌普萨的居斯塔夫松,他评论了我的手稿;斯德哥尔摩经济学院的缪曼阅读了我的手稿,并用于他的一门课程。在冰岛大学我得到盖法松和马特希阿松的建议,他们在我扩充手稿时阅读了它们。奥拉发森帮我整理了索引。冰岛大学的经济学同事们给我提出许多有益的建议。但我的错误与他们无关。 我感谢冰岛大学的经济支持,包括来自大学研究基金的资助。感谢三位不知名的出版界朋友,还有在美国的剑桥大学出版社的优秀工作人员,尤其是科林·戴,他从一开始就支持我的出版计划。 于雷克雅未克 1989年6月
《经济行为与制度》出版说明
《经济行为与制度》的英文版于1990年由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对该书给予了相当高的评价,认为作者埃格特森在综合整理既往的政治、经济文献的过程中,对社会科学的这个新萌生的领域“做出了重要的、原创性的扩展和贡献”。这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该书会在长达十年的时间中,六次重印,行销不衰,受到西方学术界重视的原因。 我馆于1996年出版该书,第一版的译名为《新制度经济学》。该书出版后,在我国经济学界也引起了许多关注。鉴于该书在综述新制度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内容方面的独到贡献,我们将它收入了我馆的《制度经济学译丛》,并征得译者同意,对该书的译文做了重新校订,对全书体例做了统一,恢复了原书译名,现将它作为该书的第二版奉献给读者。特此说明。 商务印书馆译作室 责任编辑 侯玲
中文版序言 前言 第一篇 理论介绍 第一章 新古典经济学的一般化:新的工具与概念 1.1 新古典经济学和生产与交换理论 1.2 新古典经济学和理性选择模型 1.3 财富极大化和实证经济学:寻求标准 1.4 交易成本与资源配置 1.5 交易成本与效率 1.6 商品的质量维度与度量成本 1.7 交易成本与均衡结果 第二章 产权、代理和经济组织 2.1 产权及产权的维度 2.2 产权的弱化和分割 2.3 代理理论和它的应用 2.4 产权和订立契约 2.5 竞争和替代经济组织的成本 2.6 竞争过滤器 第三章 解释法规 3.1 政府的实证理论 3.2 信息成本和政治程序 3.3 集体行动的逻辑和“搭便车”问题 3.4 均衡政治制度的概念 3.5 意识形态与合理选择模型 3.6 我们能解释法规吗? 第二篇 产权与经济结果 第四章 排他性权利经济学 4.1 概述 4.2 公共财产 4.3 制造产权的成本 4.4 资源的冲突使用和交易成本 4.5 对订约权利的限制和非排他性收益的耗散 第五章 企业的所有权结构与经济成果 5.1 概述 5.2 权利、激励因素和生产函数 5.3 公开招股公司和代理成本 5.4 经营组织的各种形式:股份有限公司、合伙制企业、业主制企业、金融互助社和非营利组织 5.5 受管制的企业和经济结果 5.6 政治性企业 第三篇 解释经济组织 第六章 企业的契约性质 6.1 概述 6.2 企业是什么 6.3 资源所有者的联合 6.4 企业家职能和度量成本 6.5 联合的一些方面:专用投资、可分割的准租金、特有资源和相互依赖性 6.6 在自由放任市场里的企业结构:竞争性组织类型 6.7 关于组织形式选择的图解模型 第七章 经济组织的逻辑 7.1 概述 7.2 市场习惯做法、度量和产品的质量变化 7.3 度量成本和劳动力市场组织:强制性劳动力 7.4 农业中的交易成本和契约安排 7.5 交换体系中的货币 第四篇 解释产权 第八章 产权的起源 8.1 概述 8.2 原始模型 8.3 排他性产权未被界定的情况 8.4 扩展原始模型:有关产权的利益集团理论 8.5 关于寻租理论 第九章 无国家社会的产权 9.1 概述 9.2 合作的起源与无国家社会的制度经济学 9.3 关于国际产权 第十章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国家 10.1 概述 10.2 国家理论:模型 10.3 国家理论:应用 10.4 代议制政府制度和交易成本 参考文献 人名索引 主题索引
各个学科中的学者都在采用制度的研究方法,强调制度在形成人的社会行为中的重要作用。然而,时至今日,在经济学中尚未形成广泛适用的制度框架。 本书的重要性在于,埃格特森教授认为,经济学在运用制度分析方法方面,由于缺乏可用的理论结构,总体上已经落后于其他学科。为了弥补这种缺陷,埃格特森教授对经济学各个分支中正在进行的制度研究进行了调查,并提出建议,为这种建立在新古典模型上的强调共同依存的研究找到一种统一的方法。“新制度经济学”将这样一些论题集中到一起,如产权经济学、企业理论、工作组织理论、计量历史学和法律经济学。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11-14 20:39:07编辑过]
制度与行为经济学(The Institutional and Behavioral Economics)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本书是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终身教授阿兰·斯密德(AllanA.schmid)博士的最新力作。作者以非凡的勇气对新古典经济学的众多观点提出了质疑,扩大了人们对现实经济运行的认识的视野,向读者展示了新颖的观点。本书内容丰富多彩,既有对行为经济学、制度与组织的分析,又有人类相互依赖的根源、方法论、市场、技术与增长及劳动制度的阐述,更有对宏观经济制度、政治制度变迁分析的展望。作者从信息不完全性,有限理性等假设入手,采用其建立的独特的研究制度与绩效之间关系的范式——SSP范式,即状态 —结构—绩效范式,并把它作为一个通用范式的应用到政治制度、宏观经济制度、劳动力制度、技术制度等方面,为开展制度分析提供了很好的制度框架。作者不仅构造出完整的理论框架,而且采用了大量的案例分析,案例包括了一些对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等方面的制度分析,因此中国读者阅读此书可能倍感亲切。
| 作者: | [美]阿兰·斯密德 |
阿兰·斯密德(AllanA.schmid):生于1935年,1959年毕业于威斯康星大学,获博士学位,1956—1964年、1964—1968年分别为密歇根州立大学助理教授和副教授,1968年以来,为密歇根州立大学教授,国际知名经济学家,主要研究领域是制度经济学和公共选择,提出了状态—结构—绩效分析范式。在有影响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100余篇,出版专著8部,代表作有《财产、权利和公共选择》(中文版于1999年由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和《行为与制度经济学》:曾担任世界银行、联合国粮农组织等国际组织、美国国会和农业部等的顾问或者咨询专家。
点 评 制度问题在中国的学术界并不陌生,但是从行为经济学的角度探讨制度则还是比较新的学问。研究制度将朝两个相反的方向发展。一个是更宏观的方面,比如研究宪法、道德和文化。另外发展方向就是更微观的方面,即行为经济学。根据阿兰·斯密德的解释,制度经济学就是建立在行为科学的基础上的。只有将从宏观到微观的全过程作全面研究,我们才能对制度有透彻的了解。所以本书既讨论国家,市场,宪法等问题,也讨论刺激,信仰,暗示等心理过程,在中间层还研究交易费用,囚徒困境,环境保护等等。本书的出版一定会对我国制度科学的进一步研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 茅于轼 制度究竟是如何起源的?这一问题一直就困扰着制度经济学家。斯密德在这本前沿著作中初步给出可一个出乎意料的回答。他认为,制度研究必须引入心理学基础,从制度结构、当事人行为、绩效之间的关系中探求制度的起源和演化。为此,斯密德给出可一个制度的行为经济学理论解释。这本书代表了制度经济学研究的最前沿探索,诺思、维特、威廉姆森等代表人物近来纷纷转向这一领域,足见作者高屋建瓴。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周业安 心理行为层面的讨论及立宪性秩序层面的讨论,应当是推进制度经济学发展的两个最为重要的基本点,制度经济学的最前沿进展也基本体现在这两个层面的讨论上。而本书则把这两个层面的讨论融合在一起,构建了制度经济学的最新框架,有志于进入制度经济学领域的读者,确实应该首先读一读这本书。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唐寿宁

奥地利学派始于1871年,其时,门格尔发表《国民经济学原理》,这本著作篇幅不大,却足以同《国富论》、《纯粹经济学要义》媲美。由于该书阐述了边际效用理论,故而门格尔当之无愧地成为现代经济学开创者之一。此次重新编辑出版门格尔的这部经典代表作,即旨在让更多的中国读者一睹门格尔早期一些与众不同的思想——知识、时间、不确定性。透过《国民经济学原理》的文字表述,读者看到的会是门格尔超越时代的洞见。本书为“Century Library”(世纪文库)丛书之一。
导言 序言 第一章 财货的一般理论 第一节 财货的本质 第二节 财货的因果关系 第三节 在财货性质上支配着财货的规律 第四节 时间——谬误 第五节 人类福利增进的原因 第六节 财货所有 第二章 经济与经济财货 第一节 人类的需求 第二节 能支配的财货数量 第三节 人类经济的起源与经济财货 第四节 财产 第三章 价值的理论 第一节 财货价值的本质与起源 第二节 财货价值之最根本的尺度 第三节 规定着高级财货价值的规律 第四章 交换的理论 第一节 经济交换的基础 第二节 经济交换的界限 第五章 价格的理论 第一节 孤立交换的价格形成 第二节 垄断交易的价格形成 第三节 双方竞争时的价格形成与财货分配 第六章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 第一节 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本质 第二节 财货的使用价值与交换价值的关系 第三节 财货价值经济重点的变化 第七章 商品的理论 第一节 通俗意义及科学意义的商品概念 第二节 商品的销售力 第八章 货币的理论 第一节 货币的本质与起源 第二节 各国及各时代所特有的货币 第三节 作为“价格尺度”及交换品储备之最经济形态的货币 第四节 铸币 译名对照表 附录 卡尔·门格尔及奥地利经济学之基础
门格尔 Carl Menger (1840~1921) 奥地利经济学家,奥地利学派的创始人。出生于一个贵族世家,父为律师。1859和1860年,先后在维也纳大学和布拉格大学学习法律。1867年在克拉科夫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随后从事新闻事业,供职于奥地利内阁新闻局。这时他经常写一些有关市场的报道,对价格理论产生了兴趣。1872年任维也纳大学讲师,次年又升为教授。1876~1878年,任奥国皇太子经济学和统计学教师。1879年返任维也纳大学政治经济学教授。1892年曾参加奥国币制改革的讨论和币制调查委员会的工作。1900年被选为奥匈帝国议会上议院终身议员。1903年辞去教授职务,继续从事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和写作。 主要著作 有《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1883)、《德国国民经济学中历史主义的谬误》(1884)等。他还写了不少关于货币改革的文章和备忘录。 方法论 门格尔在《关于社会科学,特别是政治经济学方法的研究》一书中,全面批判了历史学派的方法论,由此引起了德奥两国庸俗经济学流派之间关于方法论的长期激烈的争论。他反对历史学派只注重研究经济史、经济政策从而导致否定经济理论和经济规律的“历史归纳法”,主张继承古典学派的“抽象演绎法”来研究社会经济,并借以建立“新”的主观唯心主义的理论经济学体系。他企图从个人心理动机和孤立的个体经济出发,阐明社会经济的“永久性、一般性、普遍性”规律,实际是抛开社会生产关系的研究,以虚构的主观心理规律来否定和代替客观经济规律,论证资本主义制度的“自然”性和“永恒”性。 经济理论 门格尔在《国民经济学原理》一书中系统地论述了他的庸俗经济理论。他提出理论经济学应当研究“财货与人类欲望满足之间的因果关系”,亦即人与物在消费中的心理反映关系。他从人对财货的满足欲望从而对人的生命和福利所具有的意义的评价中引出价值,并由此论述了主观价值论的基本观点。照他的意, 人们认识到自己所支配的一定量财货对于满足欲望具有一定意义,该财货便获得了价值;一切财货的价值都不过是它们在人的欲望满足上所具有的意义的显现;价值 的大小是由财货满足欲望意义的大小决定的。他强调财货价值的本质和尺度都纯粹是主观的,极力否认生产中耗费的劳动同商品价值有任何联系。在他看来,价值既不是财货本身的属性,也不能独立存在,而是人对财货满足欲望的意义的判断,因而“它绝不存在于经济人的意识之外”。他沿袭德国庸俗经济学家H.H.戈森(1810~1858)的观点,即人的欲望强度随着欲望的逐步满足而递减,说明财货的价值是由该财货所能满足的各种欲望中“最小、最不迫切的欲望”所具有的意义决定的。当时他虽然尚未使用“边际效用”一词,但已表达了它的基本含义,这个词是后来由他的学生F.von维塞尔首先提出和使用的。门格尔把财货划分为不同等级,消费资料为低级财货,生产消费资料的各种生产要素如土地利用、资本利用、劳动力、企业家的活动等为高级(第二、第三、第四、……级)财货。他认为,高级财货的价值由它们将要生产出来的低级财货的“预期价值”所决定;高级财货总体的价值减去其中生产技术要素(机器、工具等)的价值后的差额,构成土地利用、资本利用和劳动力的价值;这几种高级财货价值的大小,分别由人们因拥有或缺少它们所实现的欲望满足的意义的差额决定;地租、利息、工资分别是由这几种高级财货的价值所决定的价格。因此在他看来,地租、利息、工资也和低级财货即消费资料的价值一样,是由欲望强度和主观评价决定的,也都是主观心理范畴。 门格尔完全从主观心理感觉来解释价值、地租、利息、利润等,目的在于否定劳动是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唯一源泉,从而掩盖地租、利息、利润的剥削本质。他的这种庸俗理论,后来为其门徒奥地利学派的主要代表维塞尔和E.von柏姆-巴维克等人所继承和发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6-26 23:54:33编辑过]
加微信,拉你入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