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
[美]盖瑞·J·米勒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这是一本由一位当代政治学家所撰写“企业内部的经济分析”,是一本为学术界和管理者所撰写的非同于坊间“管理经济学”的“企业经济学”。同时,这也是一部从“新制度经济学”的视角探讨企业之存在的理由、企业内部管理机制及其困境的理论性著作,是一本理论和实践意义都很强的学术著作。可以说,理解了这本书,就大致掌握了所谓的“新制度经济学派”的企业理论。更可贵的是,从这本著作中,读者会进一步领悟“新制度经济学派”尤其是其中的“科斯定理”的理论局限。
盖瑞·J.米勒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盖瑞·J.米勒于1976年在奥斯汀获得德克萨斯州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在他攻读研究生期间,乔·奥本海默先生对他的求学生涯产生了重要的影响,奥本海默现居马里兰州。乔·奥本海默当时教授科学哲学、实证政治学理论以及博弈论。政治学研究领域所涉及的各类组织、委员会以及小团体的决策之制定,是盖瑞的研究专长。他曾经三次作为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的首席审查员,参与审核决定资助关于“在各种制度规则之下的联盟的形成与决策之制定“的实验研究项目。该实验研究项目的目标是为团体决策的理性选择理论设计一个尖端的评价体系,同时为该理论的根本性不足提出建设性的改良建议。在组织决策理论的研究领域,他的著作《管理困境--科层的政治经济学》,由剑桥大学出版社出版。此外,盖瑞对于美国的政治历史有极深的兴趣。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7 14:45:53编辑过]
《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美)巴兰
巴兰的《增长的政治经济学》于1957年在美国出版,在1973年、1976年、1978年多次再版,是美国激进学派在经济学领域中的主要代表作,是西方公认的马克思主义的重要著作,具有广泛的社会影响,被译成多种文字在世界传播。现在我们将这个中译本介绍给中国读者,对于我们了解国外的马克思主义研究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保罗·巴兰出生在黑海沿岸的尼古拉耶夫,祖籍波兰,先后在德国和前苏联接受教育;他曾就读于莫斯科的普列汉诺夫经济学院,1939年移居美国,1941年获哈佛大学硕士学位。在战时的军事服务之后,他曾在纽约的联邦储备银行工作过一段时间,尔后于1949年进入斯坦福大学任教,是斯坦福大学的经济学教授,直到1964年去世。 巴兰的著作除本书外,还有与斯威齐合著的《垄断资本》。与本书一样,《垄断资本》也被译为多种文字,广泛传播,具有重要的社会影响。该著作已先于本书被译成中文在我国发行。
内容提要《增长的政治经济学》着重研究经济的运行与发展,是西方发展经济学中激进派的一个代表作。写现在流行的结构主义、新古典主义为维护现行资本主义体制作辩护不同,以巴兰为代表的激进学派对现代资本主义批判态度,论证建立社会主义体制的必要。 目录第一版序言 1962年重印本前言 l.消费者主权以及对垄断资本主义的自由和保守的看法 2.关于剩余、浪费和贫困的本质的分类说明 3.不发达国家的选择 4.社会主义建设的一些问题 导言 关于进一步阅读的一些建议 增长的政治经济学 第一章 总论 1.政治经济学的发展和资本主义危机 2.非殖民主义化和社会主义挑战的增大 3.与帝国主义相结合的经济学 4.增长的定义和计量 第二章 经济剩余概念 1.实际的和潜在的经济剩余 2. 理性与浪费 3. 生产性劳动与非生产性劳动 4. 计划经济剩余 第三章 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停滞和运动(一) 第四章 垄断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停滞和运动(二) 第五章 论落后的根源 第六章 论落后的结构形态(一) 第七章 论落后的结构形态(二) 第八章 陡直的腾飞 索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4 15:26:26编辑过]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一九九五年十月,我一聽說芝大老同事盧卡斯榮獲諾貝爾獎的消息,便激動得不能自已,顧不得芝加哥當時才清晨六點半,拿起電話就打到他家,不料接電話的人是他前妻麗塔(我通訊錄上留的電話號碼,還是一九八四年我與盧卡斯共事時抄下的)。看樣子是我把她吵醒了,但她立刻清醒過來,並問我為何這麼早打電話找盧卡斯。我本來擔心她會不高興聽到盧卡斯得獎的消息,但還是說明我是為了表示恭賀之意。沒想到她聽了居然非常開心,更令我訝異的是她劈頭就問:「他是單獨得獎還是跟別人共同得獎?」我說:「獨得。」這下麗塔的反應比剛才還興奮。 隔天我才知道,他們夫妻在離婚協議書中立了一條規定:如果盧卡斯在一九九五年得到諾貝爾獎,麗塔可以分得一半獎金。所以,我前一天早上是在不知情的狀況下通知麗塔:她的財富多了五十萬美元,而且這筆意外收穫來得正是時候,無怪乎她會那麼高興,也難怪她那麼有興趣知道這個獎是獨得還是合得。幸好盧卡斯並不計較我這無心之過,還寬宏大量地針對此項離婚協議向新聞界如此表白:「說了算數。」 景氣循環理論 我在芝大經濟系任教時,辦公室裡掛了一塊上面寫著「禁止吸煙,盧卡斯例外」的牌子,因為能和盧卡斯聊天,就算忍受一些煙味也值得,但跟其他煙不離手的經濟學者談話可就不然了。由此可見,他得諾貝爾獎的確實至名歸,這也是大多數經濟學家企盼已久的美事。 盧卡斯在七○年代對總體經濟研究貢獻良多,從此徹底改變相關領域的研究重心,對他的批評者(主要是凱因斯學派)和支持者(主張維持市場清結或均衡狀態——market clearing or equilibrium,意指經由價格調整使得市場供給量等於需求量的狀態)也發揮了極大的影響力。 他在一九七二至七五年間發表了數篇重要論文,將穆斯(John Muth)提出的理性預期概念應用到景氣循環理論(theories of the business cycle) 。過去的理論曾經運用簡單的菲力普曲線(Phillips curve)來分析景氣變動,從這條曲線可以看出,隨著物價提高,失業率會自然下降,經濟成長率則會自動上升。不過這些理論假設勞工和企業不懂得運用現成資訊,所以在判斷物價水準時會一再犯下同樣的錯誤,例如物價普遍上揚會提高勞工的工作意願,因為他們一直誤以為他們的薪資購買力超過實質購買力。 盧卡斯的理性預期學說認為,人們只會暫時被突如其來的貨幣政策搞得一頭霧水(理性的預期不等於完整的資訊或正確的遠見)。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當貨幣供給突然增加,物價水準依然持平時,會讓勞工暫時誤以為自己的實質工資提高了。製造商亦有可能發生類似狀況,以為他們銷售的貨品價格也比其他物價增加了。透過這些管道刺激貨幣供給,可以製造短暫的榮景,不過一旦大家發現自己的預期出了錯,繁榮局面很快就會結束。 物價上漲和失業率的關係 舊一派理論認為,由於物價上漲率和失業率之間永遠存在此消彼長的關係(物價上升,失業率就下降;物價下降,失業率便上升),因此貨幣當局應該扛起調節景氣的大任。修正派理論則提出迥然不同的看法,因為貨幣政策在景氣波動時對經濟造成的影響非同小可。因此,經濟緊縮時期多印些鈔票、經濟擴張時期少印些鈔票是行不通的,大眾對這種政策產生預期心理將會使其實質效應沖淡許多,薩正(Tom Sargent)和華勒斯(Neil Wallace)這兩位學者已在他們刊登於《政治經濟學刊》(一九七五年四月號)的一篇論文中證明此項結果。 令人遺憾的是,貨幣當局若想造成景氣波動,最簡單的方法就是採取反覆無常的貨幣政策,而貨幣政策固然有其效用,卻也危害不少。因此,盧卡斯的學說提出一項重要結論:中央銀行應當放棄調節貨幣供給的念頭,專心致力降低和穩定物價水準這個長期目標。美國聯準會和其他國家中央銀行在九○年代初期多半以此為目標,結果十分成功地改變了貨幣政策。 附帶說個小插曲,盧卡斯第一篇探討理性預期學說的論文〈預期心理與貨幣中立性〉(Expectations and the Neutrality of Money)刊載於一九七二年的《經濟理論學刊》(The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這篇文章本來是投給美國經濟學會出版的主要刊物《美國經濟評論》(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卻因為太偏重數學而被打了回票。事後盧卡斯不但大發雷霆,還破口大罵主編想把一份學術刊物搞成《新聞週刊》。後來那位倒楣的主編大人向我證實了這件事,還問我面對他的處境會怎麼辦,我的答覆是:立刻接受那篇論文。 預期心理的廣泛影響 預期心理不只在貨幣政策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在其他經濟學領域也具備關鍵地位,此點盧卡斯後來在他的投資、失業、課稅、公債管理、資產定價等研究當中作了說明。遇到這些情況,都應該考慮理性預期如何形成,才能作出適當的政策評估。以往的分析沒有考慮此種預期心理的調整過程,現在都無法躲過「盧卡斯的批判」了。 以菲力普曲線來說,盧卡斯提出的批判是:貨幣當局在經濟衰退時期無法決定是否增加貨幣和提高物價,只一味假設大家對通貨膨脹的預期心理將維持不變。同樣道理,人們對於稅收、匯率及管制政策也會產生預期心理,這些心理又會影響他們的行為,企業財政理論便經常討論此種概念。任何一位財政經濟學家都不認為政府有能力在不影響資產定價機制的情況下,去改變某個可以左右金融市場的財政政策,例如課徵資本所得稅或商業交易稅的政策。 盧卡斯除了批判過去那些評估財政政策的老方法,也教大家如何發展將理性預期納入考量的理論模型,現代總體經濟學家便經常運用這些模型來評量各類財政政策,這方面的理論已被學界稱為實質景氣循環理論(real business cycle theory),並且不再重視貨幣因素,而強調技術轉移、國際貿易的變化模式、政府採取的財政政策及管制措施等實質面。此種趨勢後來也出現在探討長期經濟成長決定因素的研究中,而這又是盧卡斯貢獻卓著的一個領域。 本文摘錄自《挑戰大師,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 挑戰大師,一個經濟學家的觀點 本書作者貝羅的學術研究對一九七○年代以後的美國總體經濟理論影響甚巨。在台灣,國立大學經濟研究所的學生都知道,厚達八百多頁、已出到第五版的貝氏巨作《總體經濟學》是必讀經典。現在,貝羅在新書中應用訓練紮實的自由市場理論探討各種國際、社會問題,內容涵蓋成長與外債、大學成績、毒品管制、美容經濟學,以及墮胎與犯罪的關係等等。 作者:貝羅(Robert J. Barro) 譯者:譚家瑜 出版者:《天下雜誌》 出版日期:二○○三年十二月 目 錄 序:天下沒有不可冒犯的經濟觀念 第一篇 故舊聞人往事憶述 傅利曼生平點滴 漫談亞當.史密斯、高伯瑞和李嘉圖 史蒂格勒與芝加哥學派 貝克與經濟學帝國主義 國際總體經濟學之父孟岱爾 盧卡斯與理性預期學說 財政部長與哈佛校長桑莫斯 搖滾歌星兼業餘經濟學家博諾 阿根廷經濟部長卡瓦洛 支持環保的高爾 布希總統與「帶有同情心的保守主義」 棒球明星狄馬喬 第二篇 從經濟觀點看社會問題 美貌經濟學 墮胎與犯罪 哥倫比亞與美國毒品政策 入學成績與大學成績 Napster、百憂解及智慧財產權 微軟公司與反壟斷政策 福利帳戶不是白吃的午餐 第三篇 經濟成長、民主制度與國際事務 東德依賴福利制度的教訓 所得不均與經濟成長 新剛果的民主制度 智利總統大選 墨西哥的新民主 俄羅斯能美元化嗎? 美式帝國主義 厄瓜多爾的美元化實驗 世界經濟高峰會議 國際貨幣基金何去何從? 第四篇 財政政策、貨幣政策與總體經濟 預算與減稅 九一一事件與反恐戰爭的經濟效應 美國經濟學會的財務浪費 美國歷屆總統施政成果評比 財政修正之成敗 葛林斯班與美國貨幣政策 猜猜總統會是誰? 石油世界的敵與友 美國股市之榮枯
《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本书的编者杰弗里·法兰克尔,是哈佛大学肯尼迪政府学院经济学教授,在克林顿政府期间曾任总统经济顾问,负责国际经济,宏观经济和环境研究。彼得·奥萨格是布鲁金斯研究所的高级研究员。《美国90年代的经济政策》为及时而又严谨地进行经济政策分析确立了标准。本书涉及的范围之广,质量之高将使我们可以从中全面地了解美国90年代的经济事件,经验和教训。作为一名经济学家和政策制定者,我强烈地推荐本书。
中文版序 美国经济在90年代经历了高速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全球化、新技术,灵活的市场,以及强劲的投资推动的。这一描述可以说同样或者更加适合于中国, 过去十年的一个自然结果是,美中两国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两国之间的一些贸易冲突与其他周期性的冲突也相伴而生,但是,克林顿政府的目标之一是改善与中国的关系。尤其值得指出的是,正如本书第5章所阐述的那样.使中国获得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PNTR,也就是以前的最惠国待遇),以及在此基础上促成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下通称WTO)都是克林顿政府的目标。 上述目标有其相当明显的经济理由:消除美中两国之间的贸易壁垒是两国的经济利益所在。中国加入WTO被认为对其经济改革进程特别重要。 但是,本书并不是一本纯经济学论著。它还论及美国政府在政治约束和种种复杂情况下(例如,与中国问题有关的许多政治约束和复杂情况)面临的经济政策决策是什么,它又是如何做出这些经济政策决策的。学者们很少考虑政策制定的种种约束条件。一个很好的例子是1999年4月朱镕基总理的访美之行。中美双方都希望在朱镕基总理访美期间就中国的永久正常贸易关系待遇达成协议。但是白宫后来退却了。特别是在美中关系处于1999年的最低点时,这看起来是一个重大的错误。虽然美国做出这一决策的官方理由是中国在某些议题上没有做出充分的让步(例如,美国财政部希望为经纪公司获得一笔更好的交易)。其真正的理由却是,白宫估计在1999年春季美国国会几乎肯定会否决白宫与中国达成的协议。随着事态的发展,美中两国在1999年11月达成了协议,该协议于次年顺利地获到了美国国会的批准。这一成就是克林顿政府相当重要的政绩之一。在美国90年代经济政策的研讨会上,前财政部长罗伯特·鲁宾(RobertRubin)说,鉴于当时的政治约束,他认为白宫的上述决策并不是一个错误, 企业界对没就中国正常贸易关系待遇达成协议的抱怨是白宫最终说服国会投票赞成该协议的重要因素,不过如果国会在4月份做出了相反的决定,也许就听不到这些抱怨了。有些人并不一定认为这样的政治约束确实存在,并悲叹学者和新闻记者很少能说明政策制定者必须做出的实际决策到底是好是坏。 这些复杂的问题几乎出现在90年代经济政策的每一个领域。与前几任政府试图运用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同,克林顿政府没有向美联储主席时不时地施加放松货币政策的压力是否明智?美国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1998年救助受金融危机打击的东亚国家时是做得太少还是做得太多?在国会中的共和党人试图减税以及民主党人试图扩大政府支出的情况下,克林顿政府是如何能够实现预算盈余的?为大学奖学金和资源再生等利国利民的事业减税是一个好的创意吗?政府是否应该把所有的网络规制都交给民间部门,尽管政府首先需要启动这种规制?分解微软公司是不是一个合理的目标?经济模型的预测表明,除非《全球环境变化京都议定书》包含购买污染水平,尤其是从发展中国家购买排放指标的条款,否则美国政府的经济成本将会很高.鉴于此,克林顿总统是否应该签署该协定?克林顿总统是否应该否决国会的《工作福利提案》?这一改革公共救助体系的方法不同于克林顿总统原先的提议?而且较之更为苛刻,对全国医疗卫生体系进行根本改革的努力是不是从一开始就注定要失败?本书要说明的这些问题和其他问题不单纯是经济学问题,而且也是在一定的制度、政治和历史背景下的经济政策问题。 不同的国家有迥然不同的具体问题。然而,不管怎样,类似的经济问题和政治约束在任何需要做出重要决策的地方都会出现,尤其是正在进行结构性改革的国家。作为本书的编辑,我们希望中国的读者能够从本书获益。 我们非常感谢张永,是他提议将本书译成中文,并卓有成效地将该想法变为现实。我们也要感谢各位译者,他们在非常紧张的时间表下完成了翻译工作。最后,我们要特别感谢中信出版社的肖梦女士促成本书中文版的出版。 杰弗里·法兰克尔 彼得·奥萨格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4 17:16:16编辑过]
当今政治经济学衰落,斑竹想必要花大力气做介绍,辛苦了
我觉得这种读书介绍很不错,或许能改变信息不对称,让更多的人了解真正的政治经济学!!
《经济学前沿问题》
(德)齐默尔曼(Klaus F.Zimmermann)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本书是德国著名经济学家K·F·齐默尔曼(Klaus F.2immermann)教授组织德国经济研究所的经济学家们,对当代经济学前沿问题分9个专题展开阐述:(1)货币理论、货币政策和金融市场;(2)公共经济学;(3)劳动经济学;(4)制度和转型(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5)反托拉斯和管制(新制度经济学的观点);(6)网络经济学;(7)增长理论、结构变迁和就业;(8)个人收入分配;(9)博弈论和经验经济学,并在综述的基础上对相关经济学研究领域和经济政策提出了建议。本书介绍了当代西方经济学家们的最新研究成果,并提出许多独到的见解,对经济学的新发展有很大贡献。本书对中国经济类和管理类的大专院校师生.以及经济研究者和政府工作者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书评:像大师一样思考经济学前沿问题
经济学是一门与社会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的、具有很强实践性的科学。50多年来世界经济的持续繁荣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加速发展,不仅为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无比丰富的素材和养料,也为经济学的广泛应用――指导各国政府经济政策的制定和微观经济主体的实践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舞台,使得经济学成为当前社会科学领域中发展最为迅速、流派众多、名家辈出的研究领域之一。 面对经济学日新月异的发展,特别是当经济学的研究触角已经深入到我们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角落,从宏观到微观、从制度到行为、从政府到厂商、从公共服务到私人消费、从预期到博弈,无论是正在大学深造的学子,还是从事经济学教学与研究的学者,以及期望获得经济学指引的经济政策制定者和企业的管理者,心中都不免存在着一些疑惑:如何了解和把握当代经济学的发展主流与方向,经济学对经济政策与实践到底有何影响和成效,怎样才能进一步完善现有的经济学理论或进行经济学理论创新,等等。本人以为,这样的疑惑,不仅中国有,在全世界范围也是普遍存在的。也许正因为如此,才会有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由德国著名经济学家K. F. 齐默尔曼(K. F. Zimmermann)领衔著述的《经济学前沿问题》(中国发展出版社2004年4月出版)。 在这本《经济学前沿问题》中,齐默尔曼教授和参与著述的欧洲经济学大师们,从近20年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历程和经济学的研究进展出发,运用比较分析和评述的方法,比较全面、系统地阐释了货币经济学、经济增长理论、制度经济学、劳动经济学、网络经济学、个人收入分配、博弈论与经验经济学等九个当代经济学热门研究领域中的前沿问题。通观全书,笔者以为其所涉及的经济学前沿问题主要有三个方面的看点,一是建在实证分析基础上的前沿理论研究,如货币动态优化均衡模型、货币冲击传导模型、有效工资模型、对个人收入分配不平等与收入流动性的测度等理论,二是以政策制定和制度选择为核心的前沿问题,如新制度主义经济学对反托拉斯和管制的分析、面对金融一体化的货币政策设计与金融稳定政策、公共养老金制度的比较与选择、影响个人收入分配的工具及其政策效果评析,博弈论与经验经济学在市场与政府决策中的应用等;三是现代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对经济学研究的挑战,如技术变化与水平提高经济增长、结构变迁和就业的影响,现代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与网络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制度管制方式、竞争政策和产业政策的影响及相关政策的选择等。 在笔者看来,作为一本评述当代经济学前沿的内容丰富的学术专著,《经济学前沿问题》的有着其独特的理论价值和使用价值。首先,这是一部掌握当代经济学理论动态和文献的索引工具。大师们在展开讨论前沿问题之前,先是对各热门领域的传统理论与精典论述进行了简明扼要的回顾,在此基础上,对各热门研究领域的主要理论进展及其与传统理论的联系进行了深入的评析,并将不同流派针对某些实际经济问题的不同理论阐释和认识差异进行了比较。大师们的评析和比较,可以让人迅速了解当代经济学领域的研究进展,领悟不同经济学流派的研究视角和方法,可以有效地帮助学子们和学者们提高的当代经济学的理论修养,开阔学习和研究的视野。尤其值得关注的是,大师们的评析和比较并不是那种居高临下的泛泛而论,而是掌握了大量当代经济学文献之后的旁征博引。因此,本书各章之后所附的上千条当代经济学文献索引不仅印证了大师们的辛劳,也成为难得的经济学研究和学习的工具。 其次,《经济学前沿问题》是我们研究和借鉴世界各国经济政策经验得失的教科书。作为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经济学的生命力在于科学地解释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各种经济现象,并有效地解决实际经济问题。事实上,在世界各国政府的经济政策背后,都能看到不同经济学流派的影响。那么,面对纷繁复杂的经济问题,各经济学流派到底都给出了什么“药方”,这些“药方”有什么不同,有那些实施效果和利弊得失?在《经济学前沿问题》一书中,欧洲的经济学大师们从其各自的研究与政策实践的经历出发,对欧美发达国家近20年来经济学理论研究对经济政策的影响与贡献进行了比较详细的介绍,特别是针对一些发达国家普遍存在的实际经济问题,比较详细地介绍了不同经济学流派的政策方案,有针对性地分析了某些经济政策失灵的原因。尤其值得我国从事经济政策研究的学者和参与经济政策制定的各级政府官员是认真阅读,并从中学习和借鉴。 第三,《经济学前沿问题》给出了及其丰富的经济学研究线索。世界范围内经济活动的不断创新和快速发展,使得经济学的研究难以起穷尽,必须紧跟时代的发展步伐,不断探索和创新。如何把握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方向,如何促进经济学理论与经济政策实践的融合,不仅是普通经济学人面前的问题,也是经济学大师们面临的挑战。以齐默尔曼教授为首的欧洲经济学家们,也试图在《经济学前沿问题》一书中来回应这一挑战。事实上,大师们对精心选择的九个经济学热门研究领域中的理论前沿都进行了谨慎的探讨,不仅指出了这些研究领域的存在的理论空白,也对一些并不完美的理论模型提出了批评或改进的方向,更对某些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研究方法创新、研究应必备的基础条件(如相关经济活动的统计方法与资料等)进行了探讨,相信有志于经济学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的人,能够从中发现值得深入研究的题材,像经济学大师们一样思考当代经济学的前沿问题。
博弈与信息:博弈论概论(第二版)
Games and Information:An Introduction to Game Theory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博弈与信息》是迄今为止最全面、使用最广泛的博弈论中级教材,适合高年级本科生全面了解博弈论及其在各相关领域的应用,同时也是那些想了解和应用博弈论的研究者的必备参考书。在全面介绍的基础上,本书不乏深入的讨论。特别值得推荐的是,本书用简洁的数学语言重写了几乎所有的经典博弈模型,给学生传授了一种用简洁而清晰的数学语言建立博弈论模型的方法。作者的语言诙谐,不拘泥于呆板的学术名词,使本书读起来生动、有趣。
《博弈与信息》这本书的英文版在网上流传已经好几年了。可是国人说起博弈论,还是只知张维迎。知道弗登博格和吉本斯已是非常了不起。非要等这本拉斯缪森翻成中文,再经“最全面、使用最广泛”此类大肆渲染,才会慢慢被人捧起来。
《行为金融》(金融学前沿译丛)
书名: 行为金融(金融学前沿译丛) ISBN: 7-300-05523-0/F.1749 作者: [德]乔齐姆·高德伯格 出版社:人民大学出版社 单价: ¥29.00元 出版日期: 2004-06-17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内容简介: 纯金融理论并不考虑人们的情感波动,认识偏见和预期这些因素常常会导致人们做出并不高明的决策。尽管知道成功的希望渺茫,但对于回报丰厚、获胜概率微小的机会,人们仍然会准备下手一搏。这从世界上到处风靡的彩票抽奖活动可以看出。因此,社会的行为方式比数理理论模型要有用的多。许多人会听从一些传言和小道消息或随大流,而并不想对一些事件做出客观公正的评判。 本书的两位作者,一名是经验丰富的金融市场实践者,另一名是研究市场心理的专家,向我们阐述了行为金融的科学意义。该书探讨了人们在寻求更好的投资机会时有关决策的几个问题:决策如何引起证券市场价格波动、投资者如何选择信息和交流信息。
“行为金融”领域再添经典文彩 2004-8-5 中华读书网 阅读11次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了普林斯顿大学教授、行为经济学家丹尼尔•卡尼曼(Daniel Kahneman),此前一年,素有小诺贝尔奖之称的美国克拉克奖授予了行为经济学家拉宾(Rabin),这反映了主流经济学对“行为金融”理论的反应和认可。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继2003年推出《并非有效的市场——行为金融学导论》后,又一次推出了这个对于我国经济学界来说有些陌生的领域中的一本经典学术著作——《行为金融》。
本书的两位作者乔齐姆•高德伯格和鲁狄格•冯•尼采,一名是经验丰富的金融市场实践者,另一名是研究市场心理的实践者,他们都是行为金融领域的著名专家,在本书中他们对行为金融发生的心理机制进行了系统阐述。对证券市场的变化趋势做出准确预测是所有参与金融市场人士的终极目的。为了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并把风险降至最低,人们一直在设计日趋复杂的数学模型。
作者认为,制定出非理性决策并非因为人们缺乏技术性的分析工具,而是他们特定的行为方式作用的结果。为此,作者强调:“行为金融理论并不仅仅只是讨论消化和处理信息问题,它还进一步研究金融市场参与者的决策行为。”并进一步总结:“行为金融理论就是研究信息吸收、甄别和处理以及由此带来的后果的学问,同时,它也研究人们的异常行为。”在作者看来,人们的这些“异常行为”大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带来的非理性。正是从这个论断出发,作者分别阐述了人们在信息吸收、甄别和处理上的心理特征,它们包括一些强烈的情绪波动,如:贪婪和惧怕、对自我能力的过度自信与超越竞争者的强烈欲望等。人们的这些心理特性,影响(压倒)了他们认知和决策的过程。作者在这个论述过程中并不停留在描述阶段,而是引入发生在金融领域的大量事例,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得出规律性的结论。
作者从行为金融理论出发,用生动通俗的语言,对三种类型的市场参与者进行了介绍。作者给出的分类,给人们了解金融领域常见的非理性行为带来了方便。作者通过40几个对话式的问答,对金融交易者提出了经验性的告诫。这些告诫有的是作者经验的总结,有的是行为金融理论的一般性结论。阅读完作者精心准备的问答,金融交易者可以掌握有效的方法,对付常犯的错误,或者可以形成解决问题的思路。读者可以感受到,行为金融所利用的新兴的科学方法,对金融界从业者在交易中控制非理性决策、预测他人行为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我也来推荐两本:
1、《管理百年》,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简约的管理史,有助于经济学学生了解管理变迁;
2、《拯救资本主义》,中信出版社2004年版,作者Rajan和Zingales是公司治理和企业理论领域最有名的年青经济学家(都刚好40岁)之二。
《规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作者一直潜心研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哈耶克的思想,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本书是其多年研究哈耶克思想的总结之作。这部专题性研究论文集收录了作者为了研究人类社会秩序的型构及其正当性而撰写的有关哈耶克自由主义理论——亦即以苏格兰道德哲学为基础的古典自由主义在当代的典型代表——的十一篇研究文章。从结构安排上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作者撰写的八篇有关哈耶克自由主义的专论,主要从哈耶克的知识论、社会理论、法律理论和正义理论这几个角度出发详尽探究了哈耶克的观点;第二部分收录了作者为了阐明与研究哈耶克思想有关的若干问题而撰写的三篇评论文字;第三部分是作者翻译的一篇由Stephen Kresge为《哈耶克论哈耶克》一书撰写的导论——《哈耶克与他的世纪》,有助于读者更好理解哈耶克的自由主义。
目录
八年作业:哈耶克批判的前提性准备(自序) 致谢 第一部分: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论文 哈耶克方法论个人主义的研究 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 知与无知的知识论 法律与立法的二元观 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 普通法法治国的建构过程 “社会正义”的拟人化谬误及其危害 关于哈耶克理论脉络的若干评注 第二部分: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散论 关于哈耻克自由主义思想的答问录 《自由秩序原理》抑或《自由的宪章》 “闭关”中的思考与幸福 第三部分: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 哈耶克与他的世纪 参考文献/邓正来编
邓正来,1956年2月生,1982年毕业于四川外语学院。吉林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吉林大学理论法学研究中心西方法哲学研究所所长,“中国文化书院”导师。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中国社会科学评论》主编。主要研究领域为社会科学和知识社会学,侧重西方自由主义的研究。主要论著有《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研究与反思:中国社会科学自主性的思考》、《自由与秩序:哈耶克社会理论的研究》、《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关于中国社会科学的思考》、《邓正来自选集》等;主要编著有《国家与市民社会》(与亚历山大联合主编)、《中国书评选集》等;主要译著有《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法律史解释》、《布莱克维尔政治学百科全书》(主编兼主译)、《民主、宪政、对外事务》、《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主译)、《哈耶克论文集》和《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庞德《法理学》(第一卷)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7 0:11:00编辑过]
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国改革开放兴未艾,在取得重大成绩的同时,也产生了许多社会问题,中国思想界面临的境遇与韦析当年面对19世纪未德意志民族国家的情境有几分类似,韦伯自称在国家利益上是“经济的民族主义者”,而在国家政治生活中自我期许‘以政治为志业“,依照责任伦理去行动,韦伯这一特立独行的见解以及他对作为一种理性的劳动组织之现代资本主义的论述,对中国人的思考或许有某些启发。
作者简介:
韦伯(Max Weber1864-1920)德国学者,与马克思,涂尔干齐名,并列为现代社会学的奠基者,历任柏林,弗莱堡及海德堡等大学的教授。一生著述甚多,以《宗教社会学论文集》及《经济与社会》等最为重要。
韦伯作品集I:学术与政治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本书收入韦伯最著名的两篇演讲:《学术作为一种志业》和《政治作为一种志业》。这两篇演讲,是韦伯去世前不久,在战争与革命因袭下的德国“新”文化的重镇慕尼黑发展的,是20世纪思想的最重要文献。韦伯总摄他一生学术、思想、道德与政治的关怀,通过历史与社会学角度的比较分析,以及在道德价值层次上的批判反省,就学术知识与政治行动的性质、条件和限制,提出冷酷的界定和慷慨的呼吁。它们让读者沉痛地认识到近代人处境的艰难,也迫使读者用“英雄伦理”的态度,在“平实的眼前工作”中,把握住关系到人性尊严的一线希望。
韦伯作品集II:经济与历史;支配的类型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整部经济无非就是经济理性主义的历史。”以“数理化”为经,以社会行动与团体为纬,韦伯在《经济与历史》编织出他心目中的历史图像。 “任何我们可以想象到的制度,都不能没有权力来发号施令,因此,就有支配。”这是韦伯政治社会学研究的起点。韦伯通过《支配的类型》,从人类历史经验中,归纳出三种“理念型的支配”:卡理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与法制型支配,分析这三种支配正当性的基础、其运作及其影响,关注不同类型的支配与管理,对于一个社会的实质与形成理性化的影响。通过这一取径,韦伯的支配类型研究,便与其宗教、法律及经济史的研究贯穿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韦伯作品集III:支配社会学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本书为阐释性的作品,深入探讨卡理斯玛支配、传统型支配与法制型支配在人类历史上所曾出现过的各种具体的基本的变化;然后,通过对教权制的分析,韦伯跨入宗教与政治交会的领域,研究这两种支配的交互影响,并进一步探讨其与近代民主政治的关系。支配社会学的研究,曾被评断为韦伯整个诠释社会学体系中“功力最纯熟与最精致的部分”。通过这本书,我们即可一窥其究竟。
韦伯作品集IV: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团体的存在可说是人类社会一个极普遍的现象,实际上,如果没有“团体”,人类也许根本就无文明和历史可言,甚至可能连生存都要成为问题。这是韦伯的学术研究以“团体行动”为其基准的缘由。就此而言,“经济行动”无疑是“团体行动”中极其重要的一环。本书取材自韦伯的经典著作《经济与社会》,分别讨论这两个关键性的问题:“经济行动”与“社会团体”。想深入了解韦伯的学术基础概念,这是一本不可或缺的入门书。
韦伯作品集V:中国的宗教;宗教与世界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中国的宗教》虽以“宗教”为名,实集中国的政治、社会、经济与思想等诸层面的问题于一炉而治之,称之为一部“整体史”的著作似亦不为过。但韦伯所描绘的是一幅大不同于我们惯常所见的中国的“历史图像”。 《宗教与世界》所集论文是韦伯为基督新教、儒教与道教、印度教与佛教以及古犹太教等研究所写的序言。他分析了近代西方文明“理性化”的现象、神义论与世界诸大宗教担纲者的“心态”、宗教拒世的阶段与方向。换言之,《宗教与世界》实乃理解韦伯之宗教社会学不可或缺的基本读物。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7 9:48:01编辑过]
《弗里德曼的生活经济学》
作者:(美)弗里德曼 赵学凯 等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本书为理性生活提供了基本指南。它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必备知识,它揭示了日常生活的必备知识,不了解这些,你很可能会被生活的洪流所淹没。本书通俗易懂的风格、充满睿的论述不仅是喜欢经济学的读者最合适的读本,也可以成为在经济学迷宫中摸不清方向的学生最好的教学辅导书。一句话,本书将教给你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做出正确选择、如何制定合理战略,让你更从容地驾驭生活。
序 导言 第一部分 既有益又有趣的经济学 第1章 交通高峰、理性婴儿及其他 第2章 行动胜于雄辩 第二部分 价格=价值=成本:解决一个简单的经济问题 第3章 纸上谈兵:关于选择的图形分析 第4章 付出多大代价才能离开荒岛? 第5章 无米之炊:单一投入条件下的生产 第6章 托勒密时代的贸易理论 第7章 汇总:简单经济条件下的价格理论 第8章 宏伟蓝图 中场休息 到此为止,我们都做了哪些工作 第三部分 寻找真实的世界 第9章 老板、工人及其他 第10章 垄断既有乐趣,又可获利 第11章 难题:博弈论、策略行为、寡头 第12章 时间…… 第13章 ……还有机会 第14章 分配问题:分配维谁?分配多少?为什么? 第四部分 替代伦理学:经济学家如同法官 第15章 观点总结 第16章 什么是效率? 第17章 不尽如人意的调控 第18章 市场失灵:为什么不是每个人都幸福、富有、睿智和已婚 第五部分 应用:常规和非常规 第19章 法律与香肠:政治市场 第20章 理性罪犯和蓄意事故:法律经济学和违法经济学 第21章 爱情和婚姻经济学 结束语
戴维·弗里德曼博士是父亲是诺贝尔奖得主米尔顿·弗里德曼。戴维在芝加哥大学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他虽然并没有受过正规的经济学教育,但凭借其渊博的经济学知识先后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芝加哥大学、杜兰大学、康奈尔大学和圣克拉拉大学讲授经济学课程。他的代表作是《价格理论》,该书被认为是学习价格理论的入门读物。他现在和家人一起住在圣荷塞。
《现代经济学与中国经济改革》
作者:钱颖一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钱颖一是美国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学系教授和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特聘教授。 本书收集了他在1987—2003年间写作的18篇论文。这18篇论文的一个共同主题是连接现代经济学和中国经济改革。作者运用现代经济学的分析框架和论理方式探讨了我国在经济体制改革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提出了对改革战略和政策的建议,同时也介绍了相关的经济学理论前沿。本书对关心现代经济学在中国经济改革中应用的人们极具阅读价值。
钱颖一,生于北京,祖籍浙江。1977年考入清华大学数学专业,1981年本科(提前)毕业,1982年获学士学位。毕业后留学美国,分别于1982年获哥伦比亚大学统计学硕士学位,1984年获耶鲁大学运筹学/管理科学硕士学位,1990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随后在美国的大学执教,1990—1999年任斯坦福大学经济系助理教授。1999—2001年任马里兰大学经济系教授,2001年至今任伯克利加州大学经济系教授。 1985年在美共同发起“中国留美经济学会”,被选为1985—1986年度理事会理事和1986—1987年度会长。1993—1996年任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兼职副教授和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研究所客座研究员。1997年起任清华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1999年起担任国际学术期刊《转轨经济学》共同编辑。2002年起任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经济系特聘教授、北京大学经济学院等多所国内高校的兼职或客座教授。 研究领域包括比较制度经济学、转轨经济学以及中国的经济改革和发展。在《美国经济评论》、《政治经济学期刊》、《经济学季刊》、《经济研究评论》等;国际学术刊物和《经济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改革》、《比较》等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多篇。中文著作包括《转轨经济中的公司治理结构》(与青木昌彦共同主编,1995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和《走出误区:经济学家论说硅谷模式》(与肖梦共同主编,2000年中国经济出版社出版)。电子信箱:yqian@econ.berkeley.edu英文个人主页:http://elsa.berkeley.edu/~yqian中文个人主页:http://www.china-review.coin/fwsq/yqian.asp
1.理解现代经济学 第一部分 市场转轨 2.市场与法治 3.政府与法治 4.激励与约束 5.目标与过程 第二部分 企业改革 6.企业理论 7.公司治理结构改革 8.关于公司化 第三部分 金融改革 9.激励理论与金融改革 10.银行和企业的财务重组 11.加入世贸组织后金融的稳定与发展 第四部分 政府改革 12.中国的经济改革为什么与众不同 13.中国特色的维护市场的经济联邦制 第五部分 技术创新 14.硅谷的故事 第六部分 相关学说 15.科尔奈的理论与经济改革 16.克鲁格模型与寻租理论 17.比较制度经济学的研究前沿 18.信息经济学的奠基人[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7 10:00:13编辑过]
《法律的经济分析:案例教程(影印版)》
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 {this.resized=true;this.width=document.body.clientWidth*0.5;this.style.cursor='pointer';} else {this.onclick=null}" alt="" />
作者:[美]波斯纳 出版社:中信出版社 出版时间:2003-8-1 定价:118元
享誉盛名的《法律的经济分析》在经济分析的意义和方法方面教育了几代学生,是这一领域中卓越的案例教程,独具的特色使本书极为畅销。 作者理查德·A·波斯纳是法律和经济分析领域的先驱,他简洁明快的写作风格使经济学的学习变得有法可循。全书基于法律的概念而作安排,内容涵盖了从普通法到宪法的所有关键领域;使用非定量的分析方法,便于不具有数学或经济学的知识的读者阅读;广泛的话题促进学生的课堂讨论;章节中通过提出问题和深入的阅读,拓展读者的知识面。 本书作为最新修订的第6版新增了关于证据、知识产权、国际公法和总统免责的经济学的内容;全面修订了反垄断法和税收的章节,为读者提供了较为前沿的内容。 另有配套的教师手册归纳教学重点,解答疑难问题。
思想一旦被孕育,常常要经历长时间的妊娠期,并且以极大的痛苦诞生出来。在它们成为专题论文或著作的过程中,人们必须意识到尽管貌似成熟,它们还只是婴儿。本书所呈现的关于社会制度的理论仍处于其婴儿期,还称不上完全成熟。不过,我认为这一理论抓住了我们所考察的现象的本质,并且提供了一种论述它的规范的方法。 1、社会制度的性质与功能 2、自然状诚理论和制度的产生 3、一个制度创生的数理理论 4、信息与社会制度 5、面向经济学的一种新制度方法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9 19:25:21编辑过]
一本不完整的学术思想传记
RichardM.Ebeling/文 秋风/译 自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获得1974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以来的25年中,关于他对经济学和政治、社会哲学的贡献之阐述和评价,已经出版了十几本著作和论文集,见诸报章的还有上百篇大众化的和学术的文章。然而迄今为止,仍然没有一本完整的哈耶克传记,埃本斯坦(AlanEbenstein)的《哈耶克传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埃本斯坦是一位经济学家,在伦敦经济学院获得博士学位,致力于学术思想史、政治理论和哲学研究。在这本新书中,埃本斯坦则显示了他确是一位心思细密、喜欢追根究底的传记作者。他仔细地研读了现已出版的一切跟哈耶克生平有关的资料,同时还查阅了很多已出版的访谈录,包括伦敦经济学院收藏的档案文件和论文集,同时走访了过去几十年间跟哈耶克过从甚密的学者及其家人以收集资料。埃本斯坦追踪了哈耶克生平的各个阶段,详尽地描述了他的父亲、祖父的生平及其与19世纪奥地利学派成员的关系。不过,本书对于哈耶克从美国返回之后的那些年的经历,似乎有所缺漏。比如,对1927年到1931年哈耶克出任设在维也纳的奥地利商业周期研究所所长期间的活动几乎就没有提及,而这段时间却发生了很多值得记录的事件。一直到1931年哈耶克离开维也纳之前,他显然已使该所成为理论研究和统计分析方面获得广泛赞誉的研究中心。哈耶克作为经济学家,作为1930年代奥地利学派商业周期理论在英语世界最重要的阐述者已经获得国际声誉,另一方面,则是从1940年代起他作为社会和政治哲学家捍卫自由社会和市场经济,也获得同样卓著的声名。这种局面与个人生活中的问题交织在一起促使哈耶克于1949年离开英国来到美国,哈耶克决定跟他的第一任妻子离婚,他们曾育有两个孩子,新任妻子则是他年轻时就恋爱的远房侄女。LudwigM.Lachmann有一次对我说,1930年代末期到哈耶克在伦敦的家里吃饭是一桩让人尴尬的事。当时,哈耶克跟他的第一任妻子互不搭理。坐在餐桌前,Lachmann跟这个说完跟那个说,而他们两人彼此却不说话。Lachmann相信,哈耶克这段时间作品高产,部分地就跟他不幸福的家庭生活有关,他把自己的精力全副投入到研究工作。于是,我们得以弄清,哈耶克1930年代中后期关于计划经济体制中经济核算问题的论著,如何促使他认识到并反复强调与劳动分工同时发生的知识分工的重要性。埃本斯坦解释了哈耶克关于生产活动受到在商业周期过程中可能被货币力量扭曲的市场价格引导的论点,如何促使哈耶克最终把握了基于市场的价格发挥着信息收集和分配的功能,从而实现了在市场关系的网络中无数个人计划之协调。由这一认识,哈耶克构造了自己的社会秩序和社会演进理论。在此一秩序中,人类制度乃是人类行动的结果,而非人类设计之产物,因为构成社会结构的要素没有、也不可能被某一单个人或团体之心智所知晓或把握。埃本斯坦概括叙述了他自己认为可以从这一洞见中得到的论旨,也即哈耶克在《自由宪章》、《法律、立法与自由》中深入阐述的思想。读者可以不同意埃本斯坦在这一部分所做的阐释或特别强调的重点,但他必须承认,作者的确是在努力地理解和评价哈耶克在这几十年中所致力阐明的理念。书中败笔埃本斯坦也试图再现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学那段时间的学术气氛。他说,由于哈耶克研究经济理论的“奥地利学派”理路使芝加哥大学经济系不想聘任他,他只能当该校社会思想委员会的社会与道德科学教授。尽管他有点孤僻,也讲究礼仪,不过很明显,他的同事和学生们都发现他是很容易共事的人,是值得尊重的学术伙伴和导师,并且总能从他那里获得教益。埃本斯坦对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哈耶克的学术活动的叙述与关于1930年代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岁月的记述存在着极大的反差。如果读者关于哈耶克作为一位经济学家的知识完全就只建立在埃本斯坦本书第五到第七章的叙述上,那么读者能得出的唯一的结论就是在这一时期,哈耶克是一个受到误导、装腔作势的低能者。埃本斯坦鹦鹉学舌般地照抄凯恩斯主义者反驳哈耶克的言论,说哈耶克假定资源被充分地利用,而不是未被利用,因为如果存在着未被利用的劳动和资本,那么消费者和生产者物品的生产总量肯定会增长。哈耶克作为一位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家被埋葬进棺材的最后一颗钉子是引用MiltonFriedman的一句话:“我认为《价格和生产》是一本漏洞百出的著作,我觉得他的资本著作不堪卒读。”哈耶克在芝加哥大学给同事和学生留下了肯定性印象,相反,1930年代在伦敦经济学院,他则由于日尔曼口音和他的“奥地利学派”观念,而令同事们觉得他完全难以理解,学生们则发现他讲课了无生气,让人糊涂,作为老师也无法接近,读者们由此一叙述中得到的结论就是,“可怜的哈耶克,如果他没有那么拼命地想当经济学家,那么他生命中的这段岁月大概还不至于如此糟糕透顶。”这些章节是本书的败笔,这些章节对哈耶克这段时间为经济分析作出的无疑是最重要的贡献完全没有提供任何公正、富有见识的概括和理解。与埃本斯坦所创造出来的印象相反,哈耶克在两次大战之间是欧洲最重要也最受尊重的经济学家之一,在1930年代初期和中期,他论述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的著作在英国与凯恩斯思想可谓势均力敌。奥地利学派经济学家和经济史家SudhaShenoy曾对我讲过,1931年,他的父亲、二战后印度最重要的自由市场经济学家B.R.Shenoy在听过哈耶克在伦敦经济学院开的、后来结集为《价格与生产》的系列讲座后大受启发,大大扩展了他理解经济过程之性质和运转的视野。而且奥地利学派的资本、利息、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并没有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相反,正在经历一个复兴和重建过程,奥地利学派正在走向新的黎明。哈耶克的贡献与米塞斯的贡献则是此一复兴的基石。埃本斯坦在其传记中完全没有正确地评价奥地利学派的生产理论,他们把生产看成是需要透过生产活动过程把生产工具转化成成品消费品的时间性过程,而在使用货币的经济中,这些相互勾联和相互依赖的生产阶段只能透过市场价格和利率之网络实现协调。米塞斯和哈耶克商业周期理论的核心是,货币和信用扩张会扭曲市场利率,发出错误的价格和利润信号,进而导致资源向错误方向流动,资本配置失当,储蓄与投资失衡。奥地利学派理论揭示了被总产量、总就业、一般价格和工资水平这些宏观经济总量如何掩盖事实从而导致这种扭曲现象的,并阐明了微观经济的过程及货币、信用扩张将如何影响相对价格结构进而影响市场中生产结构。不幸的是,与其投入到解释哈耶克之社会、政治哲学的兴致和关怀不相称,埃本斯坦解释哈耶克的货币和商业周期理论时显然有失公允。因此,埃本斯坦的传记只是关于哈耶克生平的不完整的学术思想传记,更有进者,他也没有满足人们对传记作家最基本的的期望:他没有试图持平公正、有理有据地理解他所讲述的传主的生平事迹———即使他最后不同意传主的见解。埃本斯坦是写了哈耶克的第一本传记,但人们仍需要期盼另一部更权威的传记问世。注:本文为英文原版《哈耶克传记》书评,写于1999年,有删节。 2003年06月14日, 深圳商报,文化广场
——《哈耶克传》代译序
冯克利
从思想史的角度去认识一个思想家,就如同透过思想家的理论去观察我们今天的社会一样,要比单纯沉醉于其话语体系里给我们带来更多生动的感受,在理解他们思想的力量上也会得到更为切实的收获。看他们穿行于人类社会的变迁之中,被烙上时代的累累印记,可以形成一种有着丰沛历史感的理解。正是从这些印记中,我们才能见证思想家在不同时空场景中非常不同的遭遇。
这些不同的遭遇可分为两类,一是影响力不减,但其走向却被严重歪曲;二是在沉寂多年之后才被人发现而重新焕发出光彩。此类事例可以说不胜枚举,前者如以赛亚·伯林在《休谟和德国反理性主义的起源》一文中讲述的民族文化空间的变化使一种哲学发生畸变的故事:休谟哲学的谦和品质注定了他与民族激情和宗教狂热格格不入,但是他的怀疑主义到了有着“迷乱人生观”的德国人哈曼那儿,竟然能够蜕变为给神秘主义浪漫派助阵的利器。另一个不为伯林所知而我们十分熟悉的例子是,达尔文的进化论在欧美多是保守主义的思想资源,到了中国却能够变成激进派保种图存的呐喊。至于后一种思想被埋没多年的例子,我们也可以举出被伯林发掘甚力的维柯,当然也有这里就要谈到的哈耶克。
所以我常有一种感触,读思想大师的原典固然必要,但这事也跟吃汤圆差不多,若是只吃汤圆不喝汤,是会失去很多味道的。我们要想知道那些思想是怎样成熟的,它后来的命运如何,它为何以那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面前,都得从思想史、从鲜活的历史脉络中寻找。从这样的追寻中我们常常可以发现,用一些呈现于历史中的老眼光来看待“新问题”,比起各种貌似新颖的理论来可能更具说服力。比方说,研究当下国情的学者,如果看看拿破仑三世治下的法国,或是俾斯麦当政时的德意志第二帝国,那么对今日的社会情状也许会有更深入的了解。在世界近代化的历史上,毕竟有过不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威权主义政府也是蛮能干,其成就并不亚于今日;其引发的种种社会现象,当然也与今天多有相似之处。我们若是搞清楚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令马克思连连叫好的原因,也就不难理解今日一些知识人为何对当下“道德破产”的世风怒不可遏;知道了马克思在分析波拿巴那种无所信持的市侩政治时也不得不放弃自己建立在阶级分析上的国家学说,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何今天有那么多人感到现成的理论模式根本不足以捕捉纷繁缭乱的社会事实。社会本身的发展逻辑,经常把我们貌似完备的新学说逼入困境,让我们不得不回到几乎被人遗忘的过去寻找智慧。如果说自从启蒙运动以来大写的“历史”果真取代了神的启示,那么这位新到任的神祉是很会跟人类开玩笑的,它有时仿佛把自己的行踪坦露于我们的面前,使我们变得十分欣喜和张狂。等到问题成堆乃至尸横遍野之后,我们才醒悟到它那样做其实只是为了戏弄我们。但幸运的是,在某些时候,总还有那么一部分冷静的人不为所动,才使得思想史乃至于历史本身,不至于完全变成一场闹剧。
时代思潮
思想家本人的生平当然是这种历史的一部分,有关他们的传记文字也就成了这种历史研究中最重要的文献之一。当初秋风先生发过来这本《哈耶克传》的译稿时说,他也许是做了件费力不讨好的事,因为埃本斯坦的这本传记,实在说来算不上思想家传记中的上品。我粗读一遍后,所获感觉大体上跟他一样。它多少有些流水账的性质,而缺少人们有理由期待于传记文学的精彩叙事。不过在给生平事迹缺少戏剧性情节的思想家所写的传记中,精彩者历来就是寥寥无几的,所以我们似无必要过分苛责于作者。既然这些年来有那么多人倾慕于哈耶克的思想,在尚无一本哈耶克的生平传记可以利用的情况,这本传记的出版自有它的难能可贵之处。对于欲了解哈耶克本人的社会哲学体系的人来说,除了能够从此书获得一个详尽的阅读线索外,大概不会有太多的收获。但它确实能够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在上个世纪的遭际——这个世纪与思想家本人的平淡生活大不相同,倒是充满了复杂多变的戏剧性情节的。
文本还是让读者自己去看好了。我在这里只想根据自己的阅读体会,谈谈哈耶克一生中两次思想上的重要转折。它们都发生在哈耶克学术生涯的早期,其一涉及到他本人思想立场的转变,另一次转折则涉及他对观念传播的认识问题。我相信,如果没有这两次重要的转折,也就不会有我们现在所看到的哈耶克。
弗里德曼在谈到经济政策的演变时说,一个社会的思想和行为是受着一些“潮流”左右的。社会和经济政策的重要转机“总是以思想观念风气的变化为先导”。他从过去一百多年里总结出在经济领域里相继出现的三大潮流,即“自由放任的兴起”、“福利国家的兴起”,和“自由市场的复苏”。有些人从这些言论中说不定能嗅出些许西方中心主义的味道,因为我们在西方以外,未必能够发现这样一条清晰的变化线索。不过在西方社会的内部,这些“时代潮流”的嬗变过程确实可以找到丰富的经验事实。在讲到“自由市场的复苏”这一潮流时,他认为大众态度的变化在很大程度上可归功于几部发挥了巨大威力的著作,这其中自然包括哈耶克的《通往奴役之路》。
今天大概无人可以否认,哈耶克的思想在二十世纪最后三十年多里促使人们对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的重新认识上,确实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当初推动他走上这一漫长的思想征程的,却是弗里德曼所说的第二个潮流,即“国家福利主义”的崛起。从这本《哈耶克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在他开始认真思考社会问题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后。那时整个欧洲呈现出两大基本特点:一是社会政治环境发生的重大变化,作为这些变化之象征的事件,有1917年发生在俄国的布尔什维克革命,1918年德皇威廉二世的退位,和同年哈布斯堡家族结束了对奥匈帝国七百年的统治。而在哈耶克本人的故乡维也纳,这个一度繁盛无比的国际化都市,也就要变成一座自由即将衰亡的城市了。与这些政治事件相联系的则是西欧各国逐渐推开的普选权,以及由此导致的大众政党的崛起给传统议会制提出的挑战,这使欧陆传统人士对十九世纪的精英化自由主义是否还能存续产生了深深的怀疑。
这一时期欧洲社会的第二个特点是政治环境的变化给经济领域造成的影响,即“人们都开始认真考虑生产资料国有化的问题”。按哈耶克的说法,当时的知识分子普遍认为“社会主义就是社会发展的下一阶段,不管从伦理上还是从经验上说都是如此”。这种思潮在苏联十月革命的刺激下,逐渐超出书斋和报章的讨论的范围,开始进入一些国家的政治操作过程,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德国和奥地利的政府便相继通过了国有化法案。可以说,在上个世纪的头三十年里,第一次世界大战、俄国革命和随后的经济大萧条的发生这三件大事,已使19世纪上半叶的传统自由主义彻底陷入休克状态,建立在契约自由上的资本主义市场理论,已经被越来越多的强调国家干预的言论所取代,鼓吹这种理论最力的,当然是欧洲的左翼社会主义人士。
凡是在二十世纪有着知识成长经历的人,对于社会主义学说在动员知识分子方面发挥的那种无与伦比的能力,想必都有深切体会。它在引导人们关心广泛的社会问题、激发他们的道德勇气上所展示的力量,大概是任何一种学说都难望其项背的。此外,由于新近出现的大众民主制度提供了进行大规模政治动员的可能性,也使无数知识分子在面对他们视为龌龊而无序的资本主义世界时,毅然走上了左翼政治活动的道路。
哈耶克也和当时的许多年轻人一样,受到了这些时代风气的影响。作为一个心智敏感之人,他强烈感受着动荡中的既有秩序所面临的严峻问题。他和许多想为欧洲文明寻求出路的青年人一样,成了一个“温和的社会主义者”。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他利用在意大利战场上的空闲时间阅读一些“有着温和社会主义性质的经济学著作”,在战后进入大学期间,他甚至在神学课上也潜心阅读社会主义的小册子。
然而幸运的是,在哈耶克受到社会主义吸引的同时,适逢米塞斯发起了针对计划经济之核算问题的大论战。对这场论战的关注以及不久后与米塞斯的相识,成为促使他对当时的社会主义主流思潮进行知识反省的第一个契机。在对计划经济的严肃思考中,他不得不面对一个认真看待科学研究的任何人都会提出的问题:“这些如此引人入胜的社会主义计划,有无实现的可能?”可以说,没有这个问题的提出,也就不会有哈耶克后来建立在知识论基础上的经济学体系。
不过我们不必夸大这个问题的重要作用。如果只停留在理论研究的范围内,这个问题无论有多么大的价值,也不过是个纯粹的学术问题。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也许能造就一位出色的专业经济学家,却很难说也可以成就一个扭转时代大潮的思想家。在一个集体主义盛行的时代中,仅在经济学领域内有着对待知识问题的严肃态度,而没有一点儿历史的使命感,大概尚不足以促使一个人下决心穷毕生之力构建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哲学。事实上我们看到,从哈耶克步入经济学研究领域直到三十年代末以前,他虽然也有很出风头的时候,譬如在专业经济学杂志上与凯恩斯的论战就曾为他赢得了广泛的声誉,甚至一度使伦敦经济学院几乎“所有的人都变成了哈耶克的信徒”,但他这种名声大体上依然只局限于经济学专业的学术圈子。
促使哈耶克从专业经济学家向一名社会哲学家转变的第二个契机,发生在三十年代末。此时资本主义世界刚刚过去的经济危机,早已使人们不再关心他那些有关货币、价格和商业周期的理论。用凯恩斯的话说,他的经济学理论不过是一些“胡言乱语的混乱的大杂烩”和“垃圾”。这使哈耶克在学术圈里再次陷入沉寂。
哈耶克并没有因为自己学术地位的边缘化而放弃自己的信念,他对那些相信国家干预的药方可以拯救西方于危难之中的人,仍然抱以毫不动摇的怀疑态度。这首先是因为他相信自己的知识分工理论有着坚实的科学基础,孤寂的处境反而使变得更加顽强,他开始深入思考一个超出了单纯经济学研究领域的现象。他所提出的那个纯粹知识论的问题,即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能否达到它为自己设定的理想目标,开始演变为一个视野更为宏大的问题:人类在思考如何改进自身的社会处境时,何以会普遍地受到一些错误观念的支配?
“昨天的异端会成为明天的信条”
据这本《哈耶克传》称,他在1937年编过一本《集体主义经济计划》文集(副标题是“对社会主义的可能性的批评性研究”)。这个题目似乎显示着此书没有超出奥地利学派经济学的论域。但据哈耶克本人说,他所以承担此项工作,是因为他发现“一些在欧洲大陆已经众所周知的深刻的新见解,尚没有传进英语世界”。这项旨在传播一种正确观念的工作,成了哈耶克从经济理论转向政治学说的起点,他从此以后才开始“搞起了政治哲学”。他认识到,必须从更宽广的角度向人们解释清楚,一些错误的观念如何导致了“天真的结论”。哈耶克思想发展中的这一重要转折的原因,我们从他同年出版的《货币民族主义与国际稳定》一书中,可以看到更清晰的表达。
他在该书中说:“我深信,正是这类学术讨论,从长远看会影响公共舆论,进而决定未来某个时代的实际政治。”因此他认为“必须有很多人在观念领域中进行艰苦的研究,……从长远来看,人类的事务是受思想力量指引的。正是这种信念使我对这类思考给予高度重视,尽管这些思考对于眼前的事态所产生的影响不大。”哈耶克在这里第一次明确地表现出了一种强烈的历史责任感,他不但看到观念传播在决定舆论中的巨大力量,更重要的是他坚信只要做出持之以恒的努力,“昨天的异端会成为明天的信条”。
当然,一旦认识到决定着各种经济问题之解决方案的是它们背后的一些道德和信仰因素,对于一贯秉承奥地利学派哲学化的主观主义经济学传统的哈耶克来说,从经济学转向一般社会理论的研究并不费力。这一学派的哲学方法论的一个基本特点,就是它倾向于把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形成的关系作为整个社会关系之一种来看待,因此用今天的话说,它很容易变成“经济学帝国主义”,把自身的适用性扩展到狭隘的经济学领域之外。例如,它的世界观否定社会现象中的规律具有客观意义上的真实性,而是认为这种规律的有效性完全取决于人们是否相信它们并据以采取行动。从这个角度观察到的社会行为中表现出的规律性,都不是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自然规律,而是一些人们有关自己能够或应当做什么的信念。
从这个角度看,哈耶克与写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韦伯一样,都相信塑造“人类行为世界”的是某种信念体系,而不是他们生存于其中的既定物质条件。用哈耶克本人的话说,人们的“社会科学”知识中包含的宗教仪式或咒语,就像我们视为正确的任何自然规律一样,对社会研究者有着同样重要的意义。我们在经济学的研究中,对于正在进行实物交换的人,无法从自然科学的角度区分出他们是在交易还是在举行宗教仪式的,所以若是不考虑其中的主观因素,便无从知道这种行为的真实意义。在哈耶克看来,经济学中的这种主观主义视角,是所有社会科学的共同特点。
既然观念在形成人们的“客观行为”上的作用是如此重要,对观念传播者的批判便成了至关重要的任务。米塞斯在这一点上也对哈耶克有着突出的影响。他的《社会主义》一书是哈耶克承认对自己思想有重大影响的两部著作之一(另一本是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米塞斯在这本书中认为,由于大多数人都没有能力理解复杂的命题,所以他们“总是追随我们称之为受教育者的人民的领袖。”这些领袖都是知识分子,“社会主义的骨干是他们,而不是群众”。这些充满道德激情的知识分子在群众中传播危险的观念,使人们无法认识到建立在个人产权和交换制度上的市场对于一个自由社会生死攸关的重要性。米塞斯在这本书里大声疾呼:“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只有资本主义和自由主义的观念能够打败社会主义的观念”。
熟悉米塞斯和哈耶克思想风格的人想必都会同意,“只有观念能够打败观念”的信念,最可用来解释这两位思想家数十年坚持不懈的思想勇气。和米塞斯一样,哈耶克从《通往奴役之路》开始,便把他的主要对手定位于那些充满伦理理想和建构主义热情的知识分子。但是他强调自己与其对手之间的分歧不在于道德目标,而在于对一个高效而自由的社会组织方式的认识论差异。
他从西方思想史中观察到,试图以“工程师精神”(这个出现于《科学的反革命》中的概念,后来演变为更为人们熟知的“建构理性主义”)改造社会的理想,无论在什么地方,最初都不是工人阶级自身的利益所要求的,而是一些在道德信念上无可指摘的知识分子,根据某种抽象的思想原则构想出来的。他在《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中说,民主国家的人们“认为知识分子对政治的影响微不足道。这是指知识分子用自己一时的具体想法影响决策的能力,以及当民众就某些问题进行投票,而他们所持看法不同于群众的流行观点时他们对投票施加影响的程度,那么以上观点当然不能算错。然而若是着眼于更长远的时间,他们在那些国家所发挥的影响,大概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大。他们是通过形成公众舆论发挥着这种影响。”
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哈耶克从三十年代末开始,便踏上了为挽救自由制度而四处征战的不归路。从二战时期时写成的《科学的反革命》和《通往奴役之路》,到朝圣山学社的成立和《自由宪章》的出版,直到他生前的最后一本著作《致命的自负》,哈耶克的思想其间不管发生了什么变化,我们看到的都不是一个安于书斋的学者,而是一个以捍卫人类自由为己任的观念斗士。用这本传记中的话说,他在追求公共利益时“充满激情和献身精神,……驱使他进行研究的,乃是对公共利益的巨大关切。”一种“强烈的知识精英主义倾向”,使他成了一个“伟大的道德主义者”,无时无刻不表现出在观念世界里匡谬纠偏的热情,即使年届耄耋之年依然未曾稍减——他其后的思想历程,使他成了一个最有资格说“吾道一以贯之”的人。1978年,他甚至打算通过一场公开的辩论,与巴黎的左翼知识分子一较短长——他也许希望能够通过自然科学中的常规做法,即用扎实的证据和坦诚的交流来证明对手是错误的。在提出这种设想时他大概忘记了自己早在半个世纪以前对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所做的严格区分:作为社会科学之研究对象的人类行为,因其背后都存在着某种信念而不可能有真正客观的基础。既如此,我们不难设想,在涉及到意识形态领域要里取得科学意义上的共识是何其不易。不用多说,这一计划的流产也在情理之中。
莫再为了忘却而纪念
但是,尽管哈耶克的对手们不易说服,他在同他们的对垒中勿庸置疑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在我看来,对哈耶克这种不屈不挠的精神给予了最恰当的总结和评价的,可能出乎大多数人的预料,是来自他的一个对手。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的著名学者、《新左翼评论》主编佩里·安德森(Perry Anderson),面对八十年代以后自由化的滚滚洪流,在1999年为他的同志们概括出了导致“新自由主义”获胜的三条教训。
在他看来,这首先要归功于以哈耶克和弗里德曼为首的自由主义者敢于反对某一时期占支配地位的政治潮流。他们猛烈抨击当时占支配地位的社会政策,尽管这样做完全不得人心。“他们长期坚持一种处于边缘地位的反对派态度,当时得到公认的‘理智’和‘科学’就算没有认为他们是疯子,也是把他们当作怪物。他们一直坚持到历史条件发生了变化、出现了能使他们的纲领得到具体实施的历史可能性的时候。”
其次,这些自由主义者在自己的信仰上从不让步,缺乏中庸之道是它们的显著特点。“正是由于新自由主义纲领的彻底性和思想上的坚定性,才使它获得旺盛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影响。”但是它这种毫不妥协的最高纲领又是“高度可操作”的,它提供了一个激进措施的巨大宝库,可以被运用于各种情况,并可以随情况的变化做出调整。
第三,这些自由主义者不承认任何已经确定的体制是不可改变的。在五、六十年代,资产阶级根本不敢设想在西方发达国家大量辞退员工而不会引起社会骚动,更不敢设想能够对市政工程、邮电通信、学校甚至监狱实行私有化。但是当社会力量和政治力量的对比在长期的经济衰退过程中发生变化时,这一切都被证实为可行的了。安德森由此得出结论说,无论多么神圣或多么为人所熟知的体制,都不是原则上不可触动的:“制度的格局比人们认为的要更柔弱和可塑”。
显而易见,安德森在总结出这三条教训时,几乎不提自由主义的理论细节,也没有反省自己的理论有何问题,而是着力强调了意志或精神因素在导致其取胜中所起的作用,因而是不足为训的。但他确实十分真诚地认为,自由主义者的这些表现都是左翼力量需要努力学习的地方。本应坚信唯物论的马克思主义者安德森,重复着哈耶克本人在五十年前的话:自由主义者必须从社会主义者的成功中学会“他们敢做空想家的勇气”(见“知识分子与社会主义”一文),他变成了和哈耶克一样的唯心主义者。他欣赏后者早就悟出的道理:一种看似稳固的制度,在观念的进攻面前是多么“柔弱和可塑”。
安德森说的不错,既然哈耶克确曾因拉斯基和凯恩斯等人而黯然失色,他和他的战友们为何不能让这个故事再重复一遍呢?这从一个侧面再一次提醒我们,哈耶克在七十年代以后重新得到人们的重视,并非因为他提出了一种什么新理论,倒不如说,这仅仅是一次老旧观念的复辟,是新潮流来临之际“为了忘却的纪念”。由此说来,尽管哈耶克是当代政治哲学家中间思路最清晰的人物之一,他也不会因为这种清晰而免除再次被人误读或遗忘的危险。今天已经有不少人认为,对于俄国经济的“休克疗法”造成的混乱,那些笃信哈耶克市场理论的政策操作者难辞其咎;在中国,许多受到哈耶克影响的人,或是因为鼓吹加快市场化过程,或是因为容忍新权威主义,也开始被人指责为“背叛了民主的自由主义”甚至是“新权贵阶层的同谋”。这些指责当然都不是没有原因的。遗憾的是,哈耶克对这些事情会做出怎么的评说,我们已经无从猜测。尽管哈耶克本人认为解决民生问题的最佳途径,就是一个有限的法治政府和公平开放的市场竞争,但是不难想见,只要民生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只要民众一方不愿接受大量“潜规则”下的“市场竞争”,而掌权者一方不愿接受“有限政府”;只要自由主义是以“侵吞公产的私有化政策”或“权贵资本主义”的面目出现在人们面前,那么对哈耶克的误读或遗忘就随时有可能发生。
对于那些希望它发生的人,我们就不必多说了;凡是那些想避免它发生的人,则始终应当牢记,哈耶克不但是一个“顽固的市场主义者”,他还是一个休谟或柏克意义上的道德哲学家,他把专横自负的权力,无论它来自什么地方,视为人类自由的头号敌人;他认为没有个人责任担当的道德追求根本就不是道德追求;他相信“人们享有公民自由的资格,与他们对自己的禀性施以道德约束的愿望成正比,与他们把热爱正义置于个人贪婪之上成正比”(柏克语,《致命的自负》第二章开头的引语)。
PDF文件下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20 22:00:39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