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像蛹变蚕,就像卒子过河,绝对境界的超越是艰难的。
在世俗的范畴,一个人变成世俗认可的对象,被世俗追逐,这是会在一般人中发生的,但是要超越这个基本的范畴,变成上述的真正的改变是艰难的。因为变化是最主要就是最核心的内容的变化,而不是外在的形式的变化。不是物理的变化,而是化学的变化。不是数量的变化,而是性质的变化。性质是绝对和,另外的存在的差异性,没有这样的差异性,就不能显示自己是作为自己而存在。就是说,“水”和“火”是绝对的差异性,物质之间的不同,性质就是绝对的差异性,这样的差异性把物质彼此区别开来,也把生命内部的差异性区别开来。“耳朵”不是“眼睛”,准此类推。
生命绝对的境界也是生命对自身的完善,这种完善就是上帝在造物中,人和低级的动物不同,植物和动物不同,同类物之间彼此不同,这种差异性就把存在的一切彼此区分开来。虽然人和人是基本相同的,但是人本质是互相不同的,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与其他的人绝对相同。这样个性就是自我生命的标志。没有这样的标志,生命彼此是不能区分的。而且认识是无法展开的,因为所谓的认识是认识差异性。
既要显示差异性,又要保持中庸,这是矛盾的,自然赋予个人的性质是独特性,就是个性,也许就是偏激性,但是当吧所有的偏激性都删除后,剩下的就是中庸了。世俗文化主张一种四平八稳的庸常,这种庸常中没有个性,没有个性就是没有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会在大众中难以寻找,这样就失去存在的意义了。因为自然还是把差异性作为保留的资格,因为自然界没有纯粹同一性的东西。这就是说,自然界把差异性作为存在的条件之一。那么个性就是人存在的基本条件。没有个性的人就是没有吧自然赋予的差异性显示出来,这样就不会在人间具有独特性。所以,认识要达到普遍性,现实要达到独特性,没有个性的人也丧失了“自然界的身份证。”得到了人间的庸常的认可,丧失了自然界的标志性。
继续寻找存在的价值和意义,都是在独特性,差异性基础上存在的,因为自然界没有纯粹一样的任何存在,即使是同一棵树的树叶也是不同的,人的每根头发都是不同的。这样人就是从自己的独特性,从差异性而显示自己的,也只有这样才能从原始的基本点上超越。
无论是能力的差异性,还是个性的差异性,这都是自然的身份证,没有这样的自然的身份证,就不能进入自然的选择的法则之中。也就是说,自然会把一致性的东西只留下一个最优的,而淘汰其余的。而且就是人也是这样选择的。认识也是认识对象的差异性,没有差异性,就没有认识,认识只能认识差异性,这样就是变色龙也会把自己变色为与外界一致的色彩而躲避敌人的攻击。所以,只有在保护自己时,庸常的哲学才会有用,而在中国文化中,个性是被压抑的,这样有助于形成一致性的管理。
无论 是从能力的差异性,还是个性的差异性,都能完善自己,因为所谓的自己必然是与众不同的,在个性上,在能力上。所以,生命不是为了学习别人的什么,而是为了完成自己的独特性。所谓自己,就是与众不同的自然的身份证,就是自然把自己作为唯一的存在标示的记号。而一般人故意抹杀这样的记号,寻求与别人一样,这样就是丧失了自然的身份证。社会是追求同一性的,文化业重视同一性,这样适应社会的人必然是违背自然的人,即使是人缘很好,但是违背自然的标记,还是很危险的,因为自然会抹杀一致性,保留同一性。
保持着自己的自然证件,这就是个性,能力与众不同的对方,这样就有机会实现超越。因为所有的人都一起跑,第一名永远只有一个,而自己在自然界的身份证只有唯一的一个,这样保持了自然的独特性的人,已经是第一个,不用和任何人比较。因为这是自然的伟大的赐予,无论是从外貌还是从内心性格能力,自己在自然界永远只有一个,这时才能看见“我”“自己”。无数的人没有真正的“我”“自己”,知识冒充着“我”“自己”,因为没有自己的个性,能力,思想,观念。总是在别人的言语和行为的后面亦步亦趋。
不是超越难,而是保持自己的个性,能力的独特性难。无数的人舍己从人,从这一刻起,人就丧失了自己,没有自己就是邯郸学步了。学习别人----这是历史教育中几千年的误区,因为教育如果不帮助人发现自己,完善自己,就是一窝蜂,造出一群机械化的人,机械化的大脑,机械化的人就是模型化,一切都一样的人。孔子说“和而不同”,但是文化一直重视“和”,而忽视“不同”,不同,这是自然界的身份证,没有这个身份证,就是社会中找不到的人,因为一滴水丧失在大海是看不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