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休闲区 十二区 休闲灌水
6699 10
2011-01-27
        之前的报道称美国的花旗银行私人银行为富豪客户的子女特别开设理财服务,记者了解到,其实江苏多家银行也已经开通了“私人银行”,为江苏“富二代”提供类似服务。
  “富二代”一向是一个引人遐思且争议不断的词汇,再加上颇有几分奢靡色彩的“私人银行”,让“富二代的私人银行”充满了神秘。那么,富二代私人银行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富二代”什么样?
  名词解释:“富二代”,英文为Rich 2G,一词首先出现在《鲁豫有约》。该栏目对“富二代”的定义是:80年代左右出生、继承上千万甚至上亿家产的富家子女。 特指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最早一代民营企业家“富一代”们的子女,如今他们靠继承家产,拥有丰厚财富,也面临着“接班”的沉重任务。
  他们在银行资料里,只是一行数字
  齐治斌(化名)是省内某国有银行私人银行部专为“富二代”理财的财富顾问。他说,他们这些顾问所服务的“富二代”客户金融资产,平均要在2000万元以上。
  银行规定,1个财富顾问管理的富豪客户不能超过30个,他告诉记者,“富二代”们姓名等具体资料在银行电脑里都以代码显示,只有他们这些“贴身”财富顾问才知道每位富豪客户的详细情况,所以银行出于保密需要,严格规定未经允许,不得泄露客户任何信息。
  他们家教很严,理财择偶都不自由
  创业起家的江苏“富一代”特别看重财富能有效地传承给子女,期望子女能够守好他们创下的“江山”,所以理财上管得很严。
  “很多江苏‘富二代’给我们的感觉是这方面意识还不太强,相对来说还很谨慎,基本上都要再征求一下父母的意见才作出决定,看得出他们非常听话,家教相当严。” 在采访中,记者还“八卦”了一下,了解到江苏富豪对子女择偶的要求也非常严格。家族对“富二代”另一半的外表不会要求很高,并不要求漂亮英俊,但会要求家世清白,有助于家族事业发展。“‘富二代’择偶要考虑到整个家族利益,由不得自己随性而为。”一位财富顾问私下向记者透露道。
  他们很低调,很少穿金戴银开豪车
  “作为财富顾问,我们长期接触这些‘富二代’,他们并不像人们印象中的那样嚣张跋扈、极度奢侈,恰恰相反,他们都非常低调。从穿衣打扮你根本看不出他们是‘富二代’,挺普通的,不像人们想像得穿戴奢侈品、开顶级豪车。”另一家银行的私人银行财富顾问介绍,由于“富二代”基本都受过良好教育,大多数在国外生活过,“他们平时都忙,所以我们一般都在网上交流,面对面交流的机会并不多,一个月能有一次见面就不错了,见面话也不多,人都还蛮谦和的。”
  “私人银行”什么样?
  名词解释:所谓“私人银行”,是从英文“Private Bank”翻译过来的,就是为少部分资产巨大的高端人群提供全方位资产管理的银行服务。私人银行开户门槛动辄上千万,因此也称“富人银行”。据有关部门统计,江苏境内的千万富豪目前已超过2万名。
  理财服务:从4%到100%收益的都有
  记者了解到,目前各家私人银行对富豪客户推荐的理财产品不外乎两大类:一类是现金管理类的理财产品,流动性高、稳健、保守,一般年化收益率在4%-5%,高于银行定期存款利率,每周可赎回一次;另一类是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比如阳光私募或海外的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类理财产品,这类理财产品的收益最高的可达100%。
  个性服务:从钢琴马术到京剧都有
  鉴于江苏“富二代”的年龄悬殊较大,各家银行的私人银行部也应要求为“富二代”提供了五花八门的个性化财富教育增值服务。比如民生银行请来奥地利的全球顶级钢琴大师来为学钢琴的“富二代”现场演奏并提供指导,或者组织“富二代”学高尔夫、马术等等,甚至将“富二代”带到银行各网点进行“职业教育实习”;中信银行私人银行则带“富二代”们出国游历,比如参观瑞士的银行;还有的私人银行则专门为业余学京剧的“富二代”办才艺展示秀,请来京剧大家为他们现场指导;最高端的私人银行还会邀请“富二代”上飞行员培训班,在模拟的飞行环境里满足他们驾飞机的好奇心。
  两个有趣的“秘密”
  苏北“富二代”比苏南更“有钱”
  记者从某家国有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部了解到,在其50余位“富二代”客户中,以“80后”居多,也有一些“70末”的。该行的财富顾问向记者大致归纳了这些“富二代”客户的学历和资产实力:80%是海归,且多在北美留学,基本是从商科或金融管理类专业毕业。苏南由于个私经济发展较早,当地的“富二代”已开始参与家族企业的运营或在企业中就任财务总监等关键职位;苏北的“富二代”参与家族企业运营的不多,主要还是“富一代”在掌舵。苏北“富一代”目前已陆续将财产转移至子女名下,而苏南“富一代”和“富二代”名下的资产则分得相对清楚,所以苏北“富二代”名下的资产相对于苏南“富二代”更雄厚些。
  南京“富二代”最喜欢移居香港
  至于南京 “富二代”的财富特征,银行人士都认为,相对苏北、苏南来说南京这个群体的特征不那么明显,这也许和南京地区小企业经济不如苏南发达、资源类产业又不如苏北有关,大致来看,南京富豪以外贸、私营业主居多。
  东亚银行南京分行人士说:“从我们私人银行的情况看,本地的富豪客户们更热衷为‘富二代’进行身份置换。香港地区作为世界自由贸易港,相对更受富豪们的青睐。富豪们在为子女取得香港身份后就可直接享受该行香港总部私人银行的一对一投资理财服务,将资产稳妥地转移到子女名下。有些南京的富豪已拿到香港身份,他们希望子女未来能够在香港继续拓展其家族业务。”
  一旦接过先辈的旗帜,自己的人生将会怎样?这是众多“富二代”、“富三代”要面对的现实问题。也许,那时候,自己将失去悠闲的日子,被牢牢禁锢在家族企业的枷锁中。
  是沿着先人开创的成功之路继续走下去,还是摒弃之前的方向,自成一派?面对选择,更多的人陷入了彷徨。更有甚者,提出让人深思的疑问:我为什么要接班?
  接班,这个原本轻松的决定,却被父辈成功的光环所照耀。于是,这样的悖论产生了——超过前人是应该的,超不过则颜面扫地。舆论时刻将传承人的成就与祖辈对比,如池塘里的涟漪,慢慢扩大,以至无穷。结果,接班的问题成了全凭兴趣的选择,一时无解。
  那么,现在的家族企业传承人,究竟是怎么看待传承问题,尤其是已经富了几代的海外华人家族企业,他们又是怎样认识传承,看待接班的?也许从全球四地华人家族企业传承人的讲述中,我们可以一窥他们的传承观。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11-1-27 00:49:24
第一代 台湾和成企业创始人邱和成

  第三代 和成中国副董事长邱士楷

  邱士楷 家族传下的精神财富

  口述|和成中国副董事长邱士楷

  父亲那一辈兄弟七人,长幼间年龄相差很多。但是,随着逐渐长大,他们都陆陆续续到了家族企业帮忙。祖父是掌舵者,七兄弟则是执行者。父亲和兄弟们都很传统,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生命,愿意为之无偿贡献。我的祖母虽然是家庭主妇,对企业贡献也很大。最初,工人们的早餐、中餐,晚餐,都是祖母做的。直到有伯母嫁入我们邱家,才算有人帮忙。在我小的时候,时常能看到他们忙碌的场景。

  尽管跟父亲的沟通不多,但我受到的教育却很严格,没有娇生惯养。后来,我大学毕业从美国回来,要进家族企业工作,母亲叮咛我说:“不要因为你是家族成员就骄傲。别人最多敬你三分,要让人家服你,你一定要做出成绩来。”

  我加入公司的时候,公司刚刚在台湾上市,然后就到大陆来投资,紧接着又要在菲律宾建厂。因为父亲一直负责台湾之外的市场,于是他向公司管理层提议,让我去外埠市场学习、锻炼。就这样,我被安排到菲律宾,成了当地项目的工程监理助理。

  那是1996年,菲律宾局势不稳,很多华人被绑架。父亲因此特别叮嘱我,要我把家族的姓氏——邱,暂时改掉,换成母姓——李。这样,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周围的同事都不知道我是谁,就连被新派到菲律宾去的台湾籍干部也不清楚我的底细。有一次,去工地的班车司机没来,由我临时顶替。坐车的同事看我不像当地人,出于好奇四处打听我是谁,结果居然没人知道。

  刚到菲律宾,我只是一名普通助理,由于同事的英文都不如我,工作也没有我那么投入,半年后我就成为这个项目的主要负责人。全面负责那么大的项目,对于一个大学刚毕业的新人,既是压力,亦是机会,也只有藉此,才更好地磨练自己的个性和抗压性。由此看来,吃苦是我们家族传下来的精神财富。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7 00:50:00
第一代 福建匹克集团董事长许景南

  第二代 福建匹克集团CEO许志华

  许志华 靠业绩获得地位

  口述|福建匹克集团CEO许志华

  我和父亲有很多不同。

  父亲把企业当成最重要的东西,一天24小时,他都想着企业。而我的生活内容比他多,尽管我也很专注事业,但我有自己的爱好,比如登山、喝茶、读书,我还希望有更多时间陪家人。

  我进匹克的第一天,就跟父亲说,我对您的理念有不同的看法。我和父亲经常在各个方面有一些摩擦。比如,他做事情处处节俭,而我则以规范为第一要务,不应该节约的地方就要正常投入。

  那时的匹克正处于低谷。当时匹克每年有30%的增长,但是竞争对手的增长却高达80%-100%。进取心十足的父亲希望向同行看齐,实现每年80%以上的增长,而我则趋于保守,认为只要企业有适当的发展节奏,30%的增长也是正常的。

  但是争论并不伤害我们的感情,我们会理解彼此。

  父亲对我爱护,我过了很多年才明白。我为什么被安排去管销售、管品牌,原因是父亲不希望我陷在旧有的人事斗争中,我当时主管的领域都是新的,没有那么多复杂的利益划分。更重要的是,以前没有人做过,很容易出成绩。在家族企业里,第二代只有靠业绩来获得认可,获得地位。

  进匹克之初,我的主要工作就是做市场,搞渠道招商。2001年起,匹克开始调整渠道,很多经销商已经跟不上匹克的发展,但他们跟我们合作时间比较长,感情上不好割舍。在个问题上,父亲主张给经销商一些时间。他认为,突然换掉这些经销商是有风险的。而我则坚决主张更换。最终,父亲妥协了,而渠道整合之后,效果不错。

  2005年,匹克的国际化战略刚刚开始,我预计能实现50%的增长。但是,父亲将预期调整到80%。要知道,调高预计意味着增大各方面的投入。而我主要负责经营层面的事情,身处一线,明显感觉到做80%增长的预算是有风险的,一次性投入那么多钱,企业能不能承受?在经营方面,我一直比较谨慎。我不是那种大手笔花钱的人,我的原则是企业要根据发展策略一步一步地花钱。当然,父亲也有他的道理。2005年,全行业的疯狂,带动中央电视台的广告价格大幅增长,如果匹克不跟上这个节奏,就会从央视消失,进而甚至会被市场淘汰。如父亲所想,企业最终实现了80%的增长。但是,相对于以往平稳地发展,那一次匹克冒了比较大的风险。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7 00:51:15
第一代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侯为贵

  第二代 上海木码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正光

  侯正光 父亲是我的天使投资人

  口述|上海木码艺术设计有限公司总经理侯正光

  我的家庭成员中——父亲、母亲全在通信系统工作,哥哥大学时的专业,也是通信工程。可能因此,我天生对通信业就抵制。所以,从上学到工作,我的经历与通信业无关。

  父亲曾经告诉我:一万个想法不如一个做法。很多事情该做就做,要在行动中慢慢修正和思考,这句话让我坚定了创业的想法。2003年我正式创业,父亲做了我的天使投资人。

  创业之初,我和创业伙伴搞了一份计划书,从上海跑到深圳给父亲看。看过计划书,父亲没有表达任何异议,转头却塞给我一本书——迈克尔·戴尔写的《戴尔战略》,让我两天后读完跟他汇报读后感。

  当时,我很明白父亲的意思:公司不分大小,原理相通,他期望我能看出其中精髓。很遗憾,当年的我却未能读懂。我很清楚,在设计行业,当时的我算是比较优秀的部门经理或者创意总监,却不是一名强大的管理者或CEO。

  记得后来聊读后感时,我说到最大的感触是“书里面基本没提到戴尔的老婆……”这似乎和父亲想要的答案相差千里。

  尽管如此,父亲还是向我的公司注了资,并传授了“管理三要点”:现金流、利润、规模。公司还没开张,父亲便拉开了架势,我听的头皮有点发麻。后来,公司增开了一家工厂,父亲又给提了三个字——零库存。到现在,公司已经运作七年,我对这四项管理要点有了深刻理解。看到同行在执行中将这四个词的顺序颠倒以致失败,我越发坚信父亲的判断。

  如今,父亲基本上还是保持“姜太公钓鱼”的态度,一般不会主动找我聊生活、聊创业,可是,我如有疑问找他,他则呈现思如泉涌的状态。

  其实,作为天使投资人,父亲不仅在物质上支持我,更是我的精神导师。

  多年来,父亲给自己规划的散步、读书和休息的时间,在执行中分秒不差。多年如一 
  日,其阅读习惯雷打不动,甚至每年除夕夜也不破例。由于坚持常年保持清淡的饮食习惯、坚持锻炼,如今他能连续打两个小时乒乓球,甚至超过我的体能。

  其实,我挺介意别人说我是“富二代”的。“富二代”应该是从小就充分享受富裕的生活和良好家境的那批人,但我并不是。小时候,我们一家四口住一间蜗居,我随便的一句呼喊都会打扰到父亲的工作。

  如今的我,除了事业,会更多的关注家庭,更多营造和亲人间和谐的气氛。这也许是我不想跟父亲学习的一点。毕竟,父亲那一代人,为了国家,舍弃小家太多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7 00:52:33
第一代 马来西亚皇家雪兰莪公司创始人杨

  第四代 马来西亚皇家雪兰莪公司总经理曾天佑

  曾天佑 遵从杨氏宪法

  口述|马来西亚皇家雪兰莪公司CEO曾天佑

  也许在中国大陆,“皇家雪兰莪”这一品牌近十年来才逐渐为消费者所了解,但是在马来西亚,早在上世纪60年代,“皇家雪兰莪”就已经是一个知名的锡品牌。

  “皇家雪兰莪”品牌的创始人杨,是我的外曾祖父。我的妈妈是家族里的第三代,他们那一辈人一共是两男两女。

  通常,华人的家族企业都是传男不传女,但是杨氏家族在传承方面实行男女平等,无论是男丁还是女孩,都有权为家族企业服务。由此形成了现在的局面——在“皇家雪兰莪”的第四代传承人中,一共有三个姓氏:杨——家族姓氏、孙——我姨夫的姓氏,曾——我父亲的姓氏。这三姓的子孙都被视为“皇家雪兰莪”的后代,在经营企业方面享受同等待遇。也正因为有这个特殊之处,我得以毫无障碍地融入“皇家雪兰莪”家族,心里从来没有杨家、曾家之分。

  几年前,杨氏家族总结了125年来的经验,制定了一份《杨氏宪法》,里边有很多关于家族企业的条文。比如,“加入家族企业之前,至少要在外面工作三年”,又比如“如果家族成员离开家族企业,不能在外面成立同业公司”,还有“属于家族企业的部分不能分配到个人名下。”这份《杨氏宪法》约束着每一个杨氏家庭成员的行为。

  大学毕业后,我也是遵从家族宪法,首先到麦肯锡咨询公司工作了三年。

  在麦肯锡的三年,让我受益匪浅。我接触了大量不同领域的客户,见识了不同领域的企业,为我之后在家族企业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25年来,“皇家雪兰莪”最推崇的就是传承。在企业的经营中,我们第四代非常尊重上一代人的意见。虽然被充分放权,但我在做很多重大决定的时候,还是会征求董事局占多数的第三代人的意见。偶尔也会出现两代人的意见不一致的状况,作为总经理,我会尽量尝试说服董事局同意我的方案,我曾做过一件比较过分的事。

  五年前,“皇家雪兰莪”刚开始蜕变,我们要做一个时尚品牌,主打产品的广告请了一个健硕的男孩当模特。为了显示产品,模特上半身的领口开的大了一些。这个广告被第三代知道了,不同意推出,怎么解释也没用。最终,被逼无奈,我做主将广告偷偷推出。

  从这件事上可以看出,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局限。上一代人最大的问题就是脱离时代。他们的眼光、他们的心境,都是旧模式,他们的客户已经是些60岁左右的人。这种情况下,让他们抓到现在的消费者,会很吃力。而这正是我们的强项。这一点谁也不怪,同样,我也接受不了十几岁孩子们现在流行的一些东西。“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11-1-27 00:53:44
“富二代”类型:接盘者 潜伏者 自立者

  这是一个近年来引发了众多关注的群体,这是一个被汹涌而来的口水淹没了的群体,这是一个被很多人羡慕、嫉妒乃至于仇视的群体。关于他们,我们的所知其实不多,而议论却实在不少。

  他们,有一个公认的代名词——“富二代”。

  这个词语不免让人想起年少多金的“纨绔子弟”。炫名车、泡美女、嚣张跋扈、不可一世……事实上,大多数的媒体报道都有意无意将这两者画上了等号。比如力帆集团太子尹喜地那30多辆总价值5000多万元的名车,比如俏江南集团太子汪小菲与星女郎的绯闻等等,都是八卦新闻的猛料。

  股神巴菲特对于“富二代”有一个定义,他称这些人为“幸运的精子”——他们拥有的比别人更多的财富不是因为他们自己,而是因为上帝。很显然,巴菲特反对这样的幸运,他认为,权力的继承会导致权力的腐烂和衰亡,财富的继承同样如此。

  一般人在新闻中看到的,只是些被脸谱化甚至妖魔化了的“富二代”。现实中的他们远非大多数人所知道的那么简单。物质上的富足并不能减少他们在精神上承受的分量,在享受财富的同时,他们面对的还有压力。

  是将压力转化为动力,还是在压力中崩溃?这成为了“富二代”们能否走向成功的分野。

  他们是伴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一代,算得上改革开放成果的附属品。虽正值青春年少,但在未来的十年里,随着父辈们的老去,他们中的多数人将陆续接班,成为主流商业社会的支撑。

  接盘者

  要接管好企业,并非一项人事任命就可以解决的事,搞得不好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近一段时间,新版《三国》正在热播。三国创业均为不易,而创业难、守业更难。曹操传于曹丕,尚能亦步亦趋、兢兢业业地守住这份来之不易的家业;刘备传于刘禅,虽有诸葛亮保扶,亦成一扶不起的阿斗;孙坚传于孙策,孙策再传于孙权,不但将已经中落的家道恢复,还能拓地千里、南面称孤,可见,小到家,大到国,接对班、接好班是如何的重要。

  对于许多中国当代民营企业来说,目前面临的正是“接班”问题。这其中,有些企业是属于意外接班——父亲去世,儿子临危受命,必须尽快承担起企业的重担。

  2003年,海鑫钢铁的创始人、掌门人李海仓因经济纠纷不幸被人杀害,正在澳洲求学的李兆会匆匆赶回奔丧。对于家族和企业做出让他接掌公司董事长的决定,这个刚满22岁的小伙子没有丝毫的心理准备。李兆会后来回忆说:“那天晚上,我在父亲的灵前跪了一夜,想了好多好多事情,想我今后该对这个家庭尽什么样的责任,该对这个公司尽什么样的责任……我不想做这个董事长,因为我觉得自己当时还没有这个能力。不论是让我五叔、六叔还是辛书记来当,我都同意。”但是最终,家族利益决定了李兆会必须坐上父亲曾经坐过的位置。

  类似的情况也发生在浙江均瑶集团身上。2004年,均瑶掌门人王均瑶不幸早逝,他未满18岁,还在中学学习的长子王瀚继承他在公司40%的股权,总价值约14亿,成为均瑶集团第一大股东。因其还未成年,董事长暂由其叔王均金担任。和李兆会一样,王瀚在被人们慨叹“命好”的同时,不可能不接受外界质疑的目光:这位接班人有没有能力接好父亲的班,带领均瑶继续辉煌?

  当然,意外总是少数,大多数的民企属于正常接班——打下江山的父辈到了退休年龄,需要把事业完全交给年富力强的儿女打理,自己去享受清福。有的也可能会扶上马,送一程,但最终还是会让儿女“亲政”。比如万向集团的鲁伟鼎、方太集团的茅忠群、碧桂园的杨惠妍等人。

  这些“富二代”从父辈手中接过来的首先是钱。例如,2007年碧桂园在香港上市,公司资产一跃达到600多亿人民币。最大股东杨国强将他名下的500多亿全部挂到了女儿杨惠妍的名下,使这个25岁的小女孩立时超越所有“江湖前辈”,成为中国当年的首富。但是,接钱不等于接班,与王瀚那时接了父亲王均瑶价值14亿的财富一样,杨惠妍只是接受了一堆数字,还谈不上继承财富。

  即便是把财富继承下来,可以自由支配,那也只是使用财富,而不能创造财富。财富的传承是容易的,但是,在任何国家,企业家都是一种稀缺的资源。接班,接的应该是企业,而不仅仅是钱财。只接钱,钱很快就会流失。中国有句俗语叫“富不过三代”,指的就是此种情况。而要接管好企业,并非一项人事任命就可以解决,搞得不好将给企业带来灭顶之灾。

  王安电脑的破产就是惨痛教训——王安电脑一度是美国最知名的华人企业,在创始人王安将CEO之位传给儿子后,由于战略失当、高管陆续离开等原因,公司最终走向破产。

  鲁伟鼎和茅忠群可以算是中国大陆最早的一拨“富二代”。鲁伟鼎在23岁接班的时候,社会上还没有流行“富二代”这个词。进入万向集团,鲁伟鼎先是在父亲的安排下在集团的各个岗位轮转,1992年底开始任集团副总裁,1994年出任集团总裁,5年后又到美国读书,现任集团CEO。有了如此经历,鲁伟鼎说出了这样一番话:“父辈创造了过去,经历着现在,还将继续走下去;而我们这一代是踩着他们打下的基础,沿着他们开辟的大道前进,理应走得更好、更远。”

  茅忠群与其说是接班,不如说是与父亲茅理翔一起进行二次创业。那时候,茅理翔的打火机企业飞翔集团已经做到世界出口量第一,但是却因为技术含量低、竞争激烈而面临困境。正在上海交大攻读电力电子硕士的茅忠群受父亲召唤回到公司,利用自己的专业上马了抽油烟机项目。

  “创业之初我就对父亲开出条件:第一,必须跳出以前,另外成立一个独立的品牌;第二,另起炉灶。老员工不要,亲戚不能进入;第三,关于方太方向性的决策,要由我说了算。”茅忠群如是说。为此父子俩有过争吵,毕竟茅理翔对老牌子飞翔有很深的感情,对企业中的一些亲朋故旧也抹不开面子。但后来方太的成功证明茅忠群是对的。现在,方太的主要掌舵人是茅忠群,方太已经完成了家族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交接。   潜伏者

  智力、能力、专业都不是富二代接班的障碍,会出现问题而且是最大问题的地方应该就是两个词——经验、威望。

  像鲁伟鼎、茅忠群这些人,人们已经忘了给他们标以“富二代”的标签了。因为他们已经接班完毕,成为了新一代的企业家。而中国更常见的现象是,很多80后的“富二代”们还继续“潜伏”在父辈的企业里历练,等待全面接管的时机。

  在刚刚担任俏江南餐饮集团执行董事,负责集团的海外推广、设计及时尚创意的时候,很多人并不清楚汪小菲就是董事长张兰的独生子,作为母亲,张兰似乎有意在淡化这层关系,每次开会时,她都会这么说:“下面我们请汪小菲先生……”

  可80后的“富二代”想保持低调是不容易的,汪小菲数百万的法拉利跑车、30万的名贵手机、一身的名牌在别人眼里已经给他贴上了标签。

  汪小菲16岁就留学海外,先在法国高等经济商业学院学习设计,后又在加拿大圭尔夫大学拿到了酒店管理MBA。

  原本对餐饮业一窍不通的汪小菲对于进入俏江南的原因直言不讳:“没办法啊,毕竟已经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没有理由离开它再重头做起。”他也的确在这个平台上找到了自己的感觉,“进入俏江南之后,慢慢发现餐饮行业并没有我之前想象中那么简单。餐饮业其实是非常有活力,也十分有潜力的行业。”

  作为服务业的延伸,汪小菲斥资3亿元人民币创立了以他母亲名字命名的奢华商务会所——“兰”会所。此外,汪小菲还创建了以崇尚品质生活人士的时尚概念品牌餐厅“subu”。对于创建这两个新的餐饮品牌,汪小菲表示:“我不是为了证实什么,而是想要为公司做些事情。”

  2010年企业界传出一条爆炸性传闻:宗馥莉即将接替她父亲宗庆后,成为娃哈哈集团的新一代掌门。其依据是宗庆后正在建新厂,另成体系,给女儿接班铺路。对于这样的传闻,宗庆后回应,自己在娃哈哈的股权当然会在未来传给女儿宗馥莉。但是,股权虽然代表财富所有权,却并不一定代表财富管理权和经营权。换句话说,宗庆后的回应仅仅确认了让女儿“接钱”的信息,但是“接班”呢?宗庆后不说,我们也不便妄下判断。

  不过可以想象的是,像宗馥莉这样80后的“富二代”,智力、能力、专业等等都不会是接班的障碍,会出现问题而且是最大问题的地方应该就是两个词——经验、威望。宗馥莉2004年从美国留学回国,目前主管娃哈哈的童装业务。

  而前段时间接班传闻甚嚣尘上的刘永好的女儿刘畅,也已经从媒体的视线中消失很长一段时间了。据说刘永好给她定下规矩,10年内不在媒体面前曝光,良苦用心可见一斑。从这个规矩可以窥见,刘永好预留了相当长的时间让女儿成长。

  事实上,过早让“富二代”接班并不是好事,他们需要学习的东西还很多。在欧洲,一些由创始家族控制至少达200年的公司会成立一个社团,这个社团的成员除讨论各种战略外,还让子女“换岗”到其他家族的公司中去工作,以学习自己家族公司以外的工作经验。中国的民企是否也可以借鉴如此经验,考虑将子女送到不相关的企业中去历练2-3年,以增强抗风险、挫折的能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点击查看更多内容…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