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我国事业单位全部转为聘用制时间:2010-12-31 来源:中国市场调研在线 作者:市场调研员 点击: 42 次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昨日在全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工作会议上透露,2011年我国将全面完成事业单位聘用制推行工作,同时在明年启动工程系列职称制度改革试点。
尹蔚民表示,2011年我国将推进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建设。积极推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条例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处分规定出台,研究制定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核、奖励、申诉、竞聘上岗等单项规定。同时,全国基本完成事业单位岗位设置管理实施工作。2011年将继续做好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创新公开招聘方式方法,推进公开招聘工作规范化建设,提高透明度和公信度。
尹蔚民还表示,2011年我国将继续加强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做好国家中长期专业技术人才发展规划的实施工作,深入实施专业技术人才知识更新工程。出台完善**特殊津贴制度的意见,开展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2011年国家级人选选拔工作。建立国家专家服务基地,开展万名专家服务基层活动。启动继续教育基地建设,制定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定。开展国内技能竞赛活动,做好首次参加世界技能大赛工作。
据称事业单位再启薪改 将推向市场减少财政补贴
临近年末,一度踯躅不前的涉及3000多万人利益的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再度提上日程。
本报获悉,目前,中编办、人保部等相关部委正在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与这一文件一并制定的还有一份《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这两份文件将成为下一步事业单位工资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另据了解,一些部委已经按照国务院相关部署,对其下属事业单位在资产清查、财务监管、划拨转让、人事编制等方面展开工作。这是在为上述两份文件出台后,全面展开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做准备。中国拥有事业单位大约126万多个,从业人员3000多万,70%以上为技术人员。这些事业单位大体可以分为"参公(即参照公务员)"、"全额拨款"、"财政补贴"、"自收自支"四类。
知情人士透露说,在推进工资改革过程中,"财政补贴"的事业单位获得的财政支持将会逐步减少,而"自收自支"的事业单位将会被最终推向市场,不过在此之前,仍将获得一定的"过渡期"。而"参公"和"全额拨款"类的事业单位,短期内相对较为"保险"。此外,一些事业单位还将被重组或剥离。
改革方向
知情人士称,由中编办、人保部等相关部委正在抓紧制定《事业单位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意见》,两份文件可能会一同出台。这意味着,此番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将与事业单位改革本身同步推进。
据工资改革参与人士透露,一些涉及国家安全,对政策和经济管理工作有明确辅助作用,以及明显以社会公益性为属性的事业单位,将继续得到财政保障;目前这类事业单位的工资分配大多以"参照公务员"和"全额拨款"的形式获得,不过,在国家部委所属的事业单位中,比例在少数。对于一些以业务突出、主要以行业或专业业务为主的事业单位,将继续获得财政扶持。此类事业单位工资收入主要以财政补贴形式获得。
但对于一些工资收入"自收自支",主要面对市场,并已经开展经营活动的事业单位,将在相关部委的扶持下,尽快推向市场。此外,一些职能重合、长期亏损、课题任务量不多的事业单位将会被打包重组或彻底剥离。
此外,进一步规范事业单位津补贴发放依旧是改革重点。津补贴是事业单位人员工资的组成部分之一。但在2006年人事部下发的《关于事业单位工作人员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案》中,并没有对津补贴的发放做出规定。这也让津补贴成为事业单位工资收入的另一隐蔽但却重要的收入来源。
中国人事科学研究院工资福利研究室主任何凤秋说,目前事业单位津补贴情况繁杂,占总收入比重差异较大。如何将合理的津补贴规范到统一的岗位绩效工资制度中来,同时又不至于引发新的矛盾,是有待研究解决的问题。
人保部相关人士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最终的目标是尽量推向市场,变成类咨询公司。但该人士表示,这是一种理想的模式,需要很长时间。
改革难点
目前,国务院共有社科院中科院等直属事业单位14个,有国资委、科技部等相关部委29个,税务总局、工商局等直属机构18个,以及部委管理的国际局10 个。在这些机构下面,基本上都有数目不等的相关事业单位。这些种类繁多,人员规模庞大的事业单位的工资改革成为此次改革的难点。
事实上,中科院和社科院在2008年被选为进行工资改革的试点。两年已过,这两个"先行先试"的事业单位推进的工资改革依然困难重重。
12月1日,社科院人士对本报说,院里工资改革基本已经停止,没办法再推进了。该人士透露,停止的原因在于社科院向人保部争取的"一级以上研究员岗位比例达到60%以上"这一要求至今没有得到批复。他称,定岗定薪都不是关键,关键是最上面的人员级别定不下来,下面都不好做。
即便是在中科院,推进的工资改革也仅仅停留在定岗定薪的层面,而对于绩效究竟该如何考核,相关的津补贴参考标准如何一直没有明确的说法。
由于体制遗留原因,科技部掌管着包括国家发改委、工信部、财政部等众多部委下属的科研型事业单位的工资费用。这一权利,由前国家科委承袭而来。每年,科技部都要对几乎全部部委所属的科研事业单位的支出费用统一匡算,然后上报财政部拨款。
科技部人士称,最近几年来的局面是,国务院部委设置瘦身,但是相应事业单位却在逐年扩编。仅以科技部为例,1998年国务院机构改革之后,科技部下属事业单位只有两三家,单现在已经发展至近10家。目前,每年科技部匡算出来的国务院部委相关事业单位的工资等费用支出已经近500亿。而十年前,才不过几十亿的规模。
科技部人士说,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应该推进,否则都吃财政,只会包袱越来越重。对于那些盈利能力强,能挣钱的事业单位应该剥离出去,推向市场。但他也表示,一步到位推向市场根本做不到。
事实上,多数部委事业单位都不看好此轮工资改革,某部委的一家事业单位负责人预测,"这一轮改革依旧会胎死腹中"。
事业单位养老改革悬空 改革方案遭遇三大阻力
三年前,按国务院部署进行的五省(市)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试点,至今“还在酝酿中”。
方案出台近三年,饱受争议的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仍在原地踏步。
2008年初,国务院出台《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方案》(下称《方案》),确定在山西、上海、浙江、广东、重庆五省(市)试点事业单位养老制度及分类改革。事业单位人员由财政全额负担的退休养老制度,改为由个人及单位共同缴费的养老保险制度,最终待遇将在有所平衡的基础上,参照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衡定。
三年过去了,改革进行得怎么样了?近日,一位社保官员在北京参加《社会保险法》研讨会时透露,其实这五大试点省市“都没搞起来,谁都不愿意做第一个”。
本刊记者为此采访了五地劳动保障部门,被访者都不约而同地用“还在酝酿”“正在研究方案”等辞令来搪塞记者的提问。
“改革的思路有问题,事业单位情况也很复杂,改起来阻力很大。”中山大学社会保障研究中心主任申曙光告诉本刊记者,“据我所知,大家都没有实际性进展,个别省市即使有一些动静,也只是用来应付‘上面’的”。
事实上,早在1991年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建立时,事业单位养老制度改革试点亦随之启动,“但差不多20年过去了,一直试不动”。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就业与社保中心主任杨燕绥说。
10月28日,《社会保险法》在11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17次会议上高票通过。然而,这项被称为“覆盖城乡全体居民的社会保险制度”,对事业单位养老制度的界定却显得前后矛盾。其第十条称,“公务员和参照公务员法管理的工作人员(即事业单位人员)养老保险的办法由国务院规定”,将事业单位与机关单位放在同一阵营;第十三条却又规定“国有企业、事业单位职工参加基本养老保险前,视同缴费年限期间应当缴纳的基本养老保险费由**承担”。
分析普遍认为,有关部门及全国各地对这项艰巨的改革任务,仍未做好准备。
改革“两步走”
两年半前的《方案》,改革思路非常明确,拟分两步走。
第一步,先对庞大的事业单位队伍进行分类,其中行政类事业单位可直接并入机关单位,按公务员对待;经营类事业单位则直接转为企业,与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对接。最终的改革对象是那些“分类改革后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及其工作人员”。
据悉,在现有3000余万事业单位从业人员中,从事公益服务的事业单位人员占绝大多数。
第二步,对这部分人实行与目前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模式一致的养老保险制度,即要求单位与个人共同负担基本养老保险费,其中单位缴费比例不超过单位工资总额的20%,个人缴缴费比例为本人缴费工资的8%,由单位代扣。
本着平稳过渡原则,养老待遇将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办法”——方案实施前就已退休的可享受原退休待遇,方案实施后开始缴费,且缴费年限累计满15年的人员,退休后参照企业模式按月发给基本养老金;对于方案实施前即进入事业单位工作的“中人”,则由财政按照“每工作一年视同缴费一年”的原则,代为一次性补足应缴保险费,再参照企业模式计发养老金。
此外,方案提到要建立职业年金,以提高事业单位人员改革后的养老待遇。但由于方案并未给出任何具体措施,学者称职业年金“是没影的事”。
两年半前,国务院推出此项改革,原因是事业单位从业人员数量巨大,超过3000万人,占全国财政供养人数的近80%。事业单位退休费是按退休人员工资额的一定比例计发,而近年来工资上调,扩大了事业单位养老金的基数,使得财政负担日益沉重。据当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有关资料,1990年全国机关事业单位退休费总额仅为59.5亿元,目前已增至1400多亿元,这些钱大约一半是财政拨款,一半是自筹。
改革的另一大目的是为了“遵循权利与义务相对应、公平与效率相结合的原则”。
改革开放初期,企业职工和事业单位工作人员的退休金水平,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1991年后,随着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启动,养老金计发方式的不同,使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两套退休制度之间出现越来越大的差异。以上海奉贤区一位工龄为35岁的职工为例,如果他在机关、事业单位工作,退休费在3000元左右;假如到了企业,退休费在1350元左右。
广东省属事业单位一位已退休的处级干部告诉本刊记者,他每月退休工资为6500元左右,“我的一位朋友,跟我一起参加工作的,当年也是处级干部,后来调到企业,退休工资只有3000元”。
与公务员一样,事业单位人员基本不缴费、不承担义务,即可直接享受如此高额的养老待遇;企业人员缴费额度为全球之冠,却只能领到勉强够温饱的退休金。因此,要求公平对待的呼声,十多年来在中国不绝于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