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是促进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途径,结合农业信息化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对策,以为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服务;存在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S12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348-02
农业信息化服务是以计算机网络为基础,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各种信息传播手段把农业科研成果、农业生产技术、农产品供求信息、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国内外农业发展形势以及经济政治形势等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农业生产者、经营者和消费者,以指导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流通和消费的过程[1]。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包括农民生活消费服务信息化、农业基础设施服务信息化、农业科学技术服务信息化、农业经营管理服务信息化、农业资源环境服务信息化。其基本特征包括以高科技为依托,具有高投入性;相互渗透,具有开放性;促进规模经营,具有高效性;引进竞争机制,具有挑战性。农业信息化服务可以有效解决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问题,然而目前农业信息化服务尚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现探讨如下。
1农业信息化服务存在的问题
1.1农产品市场信息不畅通
在缺乏信息或信息被扭曲的条件下,小农经营的广大农民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盲目生产,导致市场进入的盲目性和市场均衡的脆弱性,卖粮难、卖菜难等问题随之产生,由此带来巨大的经济风险。另一方面,由于供求双方信息被阻隔,生产者提高产品质量的行为和结果也得不到消费者认可。农户由于缺乏市场信息和销售渠道以及交通的不便利,都处于一种“被动”的销售方式。如每年成堆成山的白菜、柑橘、香蕉、柿子因遭遇价格寒流而面临滞销的困境。其中除了**对农业生产指导工作不够、农产品丰收增产等综合因素之外,农产品市场的信息不透明和沟通不及时是导致农民盲目生产、农产品缺乏流通渠道的重要原因。产前缺乏市场信息引导,选择生产的产品不适合市场需求;产中缺乏生产技术指导,农产品品质难于提高;产后缺乏销售信息和渠道,农产品卖难现象经常出现。生产出的农产品难以销售或廉价出售是农村普遍存在的问题,接着又是隔年生产过量的“卖难”问题出现,很容易出现“丰歉不同年、价格两重天”的恶性循环[2]。
1.2领导重视程度不够,管理不到位,使信息基础设施发展滞后
部分地方的领导对农业信息化以及信息化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作用的认识较模糊,在工作领导和基础设施资金投入的安排上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未能真正把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新阶段农业和农村工作的主要内容。有些乡(镇)设置了微机室,但该设施主要功能还停留在满足**日常的政务办公、收发文件等工作,农村科普宣传、农产品销售等方面没有得到足够重视,缺少相应的信息化管理制度,缺乏专业的管理人员,在网站信息发布上,缺少信息发布审核管理制度和责任人[3]。农村基层干部对农业信息服务进村入户的思路不清晰,存在“上面给钱就做,没钱就不做”的思想,从而影响了工作的推进。财力不足,影响各省网络延伸,特别是向县乡村的延伸进程缓慢。光纤和固定电话虽然实现了通乡、通村,但仍有很多村屯不能建立网络终端,信息服务“最后一公里”问题仍是制约信息化建设的瓶颈。
1.3群众信息利用能力较差,信息观念淡薄,认识存在偏差
中国互联网中心2008年度农村互联网调查报告指出,农村非网民中,有53.3%的人不上网的原因是不懂电脑或网络,23.1%的人不上网的原因是没有上网设备,影响农村互联网发展的主要因素是农村居民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由此可以看出,农民经济能力不足和科技文化水平较低是当前制约农村信息化发展的主要问题,文化程度较低导致他们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较差。农村大部分农民的思想封闭性较强,信息观念滞后,常常是赶随周围的形势,不注意捕捉市场信息,不了解农业科技信息,导致其对网络信息的需求不强烈。另外,受传统观念的制约,一些农民对信息网络的认识还存在偏差。不少农民认为家庭上网会导致青少年沉迷于网络,多数农民只看到网络的负面影响,没有认识到计算机和信息网络在学习、办公等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农民得不到正面的信息交流或信息资源不足,导致不少地方农民群众的文化需求长期得不到满足,使各种不良习惯趁虚而入,尤其到冬闲季节,赌博在农村极为普遍。
1.4缺乏高素质的信息服务人才
农村信息服务人员是连接基层农业信息服务机构与广大农民的桥梁和纽带,不仅要熟悉种养等专业技术知识,还要掌握市场经济规律,懂得计算机应用知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收集、处理、发布市场信息,能为农业产供销提供及时准确信息。通过信息服务人员对计算机应用的宣传,上网方式的演示和带头示范,让村民亲身感受到信息化带来的便捷与实惠。目前由于农村有知识的青壮年大批外出打工谋生,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受教育水平较低的人群,农村这类复合型的人才十分匮乏,信息服务人员大多是兼职人员,工作并没有深入农户,且知识已显陈旧,服务水平不高,难以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需求[4]。
1.5农业信息化服务建设滞后于农业的发展
近年来,有些农业信息网利用率低,信息发布具有一定的自由性和随意性,信息来源可靠性差,传播时效性、针对性不强,网上发布的信息形同虚设,难以解决农民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使得农业信息化推广受影响。如市场供求信息相对滞后且更新速度缓慢,利用网络进行农产品交易并没有深入农户,各县级农业网络体系建设未能实现真正的网上交易,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当地农产品的销售。河南省的涉农信息主要来自网站、远程教育网络、报刊杂志等媒体,大多为全国性或地区性的共性信息,无法满足当地农业和农村发展,有针对性的信息不充足。因此,虽然农民获取信息的愿望强烈,但很难通过现有信息渠道获得有用的信息资源。
1.6农村产业化发展滞后,难以形成有效的信息需求
近年来,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虽取得很大发展,但产业化程度仍较低。在农业生产规模小或农业生产经营只是以满足自身需求为主时,就不可能产生或者没有必要加大对信息技术的需求。因为采用信息技术需要一定的人力、物力、财力等投入,在小规模的经营状况下显得有些得不偿失,而较小规模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成了小户跟着大户走的局面,不一定需要标准化、集成化的信息支持。我国目前农业生产规模普遍比较小、经营分散、结构单一、成本高、效益低、农产品的延续生产简单、农业产业化程度不高,这种分散的自给自足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大多数农户对信息的需求不高,导致信息服务处于被动局面,必然影响农业信息化进程[5]。
2提高农业信息化服务水平的对策
2.1提高认识,加大基础设施投入
各级领导和有关部门要牢固树立信息观念,真正认识到信息就是资源、信息就是财富;要成立农业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点;要加速建设省、市、县、乡级信息网络,逐步健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信息技术应用等方面要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并给予政策支持,以推动农业信息化的发展[6]。当前,有条件的村部可以先行建立信息服务站,帮助农民利用互联网检索、发布信息,实现信息兴农、信息惠农。对于种养大户和龙头企业等信息主体应引导其充分利用网络,第一时间上网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不断扩大农产品网上的销售渠道;对于小、散农户可以通过手机短信、手机上网等方式为农户宣传和发布农产品供求信息,以拓宽农产品销售的信息渠道。
2.2加强宣传,搞好信息服务规划
通过网络、广播、报纸等各种新闻媒体加大信息助农、信息惠农成功案例的宣传,引导、开发农民的现代科技意识、现代市场意识和现代信息意识,提高对信息网络的认识度,增强信息网络技术在农村中的推广和应用,促使农民逐步向“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转变。要抓好农村乡(镇)的网站建设,通过网站宣传“三农”政策、科技信息和促进农产品销售。
2.3技术培训,强化人才队伍建设
信息化技术能否尽快应用,关键是能否培养和造就一批既掌握农艺知识又熟练使用各种信息工具特别是懂互联网技术的信息服务队伍。应加强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提高农民获取信息、应用信息的能力和农民信息员的整体素质。要把信息培训和信息人才问题作为农业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通过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注意对现有技术人才的再教育及知识更新,要依托广播、电视、远程教育培训网络等媒介扩大信息的传播和交流。
2.4因地制宜,拓宽信息发布渠道
要根据各地信息化水平,结合农民的需求和习惯,探索一个便捷、廉价、实用的信息进村入户途径。在经济发达、条件许可的地区,可推动农业信息服务体系向纵深发展,建立乡镇信息服务站、农业龙头企业、产业协会和专业合作社等信息采集点,构建上行下达的网络硬件体系及信息采集发布体系;在农业信息设施不够发达的地区,则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渠道和手段,因地制宜地采取多样化的农业信息服务方式[7-8]。
2.5提高质量,加强信息资源开发
加强与农业有关的生产、市场、价格、品种资源、技术、政策、病虫害、自然灾害等信息的收集、处理和利用;加强与省内外农业信息的联通;加强对各种农业资源数据库的应用;不断提高信息质量,扩大信息容量,推进信息资源的共享;加强网站实用性、时效性农业信息的发布,及时将农民手中的信息有效地发布出去,真正解决农民“最初一公里”问题;根据省内农民对农业生产信息的需求,负责为各县农民收集和发布有针对性的信息,以有效解决农民“最后一公里”问题。
2.6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为农业信息化奠定基础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信息化的基础,是农业信息化的重要拉动力量。农业产业化的基本形式就是产加销一体化,核心问题就是克服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大市场的矛盾。农业的产业化水平越高,农业的社会化、市场化程度就越高,其生产经营管理对信息的依赖程度也就越高。因此,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为农业信息化奠定基础,对促进农业信息化建设大有益处。
3参考文献
[1] 张新民.中国农业信息化服务的现状与前景展望[J].河北农业科学,2010,14(6):106-108.
[2] 劳飞娟.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现状及对策初探[J].广西农学报,2010,25(1):96-98.
[3] 张萍.对基层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的探究[J].农业科技与信息,2008(5):5-6.
[4] 李伟星.农业信息化服务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刊,2009(4):189-192.
[5] 王茂珠,池美香.浅谈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建设[J].农业网络信息,2006(11):36-37,47.
[6] 王涛.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山东农业:农村经济,2003(7):34.
[7] 温国泉.谈谈我国现阶段农业信息化服务的发展模式[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2,12(5):33-34,36.
[8] 甘秋萍.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现状和对策[J].现代商业,2010(20):263-264.
作者:李丽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