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农林经济学
3846 0
2011-01-31
摘  要:介绍了旬阳县农业产业化现状与特点,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发展对策,以为该县农业产业化的进一步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业产业化;现状;存在问题;对策;陕西旬阳
  中图分类号F3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 1007-5739(2010)23-0384-02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和命脉,农业稳则天下稳,农业兴则百业兴。改革开放30年来,旬阳农业和全国一样实现了4次大的飞越,30年的发展历程铸就了旬阳辉煌的农业发展历史,使旬阳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达到15.6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 357元,分别较1978年的0.52亿元和不足200元增长30倍和16.8倍,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
  1旬阳县农业产业化现状与特点
  “七五”期间,县委、县**强力推进烟、桑、姜、畜四大主导产业建设,稳步建设4个“十万亩”产业基地,2009年四大产业产值达到10亿元,农业产业化初具雏形,四大产业已成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其产业特点如下。一是农业产业突出,农业工业化进程加快。2009年全县种植烟草6 733.33 hm2、黄姜3 333.33 hm2、栽桑9 333.33 hm2、果菜7 333.33 hm2、养猪124万头,粮经比例达到6∶4。全县农业总产值15.6亿元,其中农业8.22亿元、牧业5.77亿元、林业0.99亿元、渔业0.38亿元,初步形成了烟、桑、畜、林、粮五大支柱的产业化格局。二是农业科技含量显著提高,粮食产量大幅提升。全县粮食稳定种植面积为5万hm2、产量15万t以上,人均达到350 kg安全水平。三是第三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特别是劳务经济已成为农民家庭现金增收的支柱产业。全县每年输出劳务工10万人左右、收入8亿元,为保证农业投入、促进土地合理流转、促进产业规模化经营提供了条件。四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快速。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小流域综合治理以及特色林业等农业循环经济的快速发展,使生态环境有了很大改观,农业增长方式正逐步向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目标迈进。
  2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城乡居民收入不平衡,城乡二元体制未打破
  2002年旬阳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 456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1 535元的3.35倍,2009年该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 690元,是农民人均纯收入3 357元的3.78倍,城乡收入差距较大。农业产业养人不富家,养人不留人,农村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年精英纷纷流向城市,居家发展产业的农民主体多为妇女、儿童、老人,客观上造成了农村人才、资源等生产要素的流失[1]。
  2.2农业现代化程度低
  农业现代化建设仍很滞后,产业体系不健全,产业链条短,农业企业化、园区化、组织化程度低。农村四大产业除烤烟形成产、供、销一体产业化格局外,蚕桑主导地位不突出,畜牧、蔬菜、果业等产业规模不大,园区质量不高,缺乏龙头企业带动,农民组织化程度低,产业化关键要素缺失,产业链条短,处于初始发展阶段[2]。
  2.3农民的整体素质亟待提高
  据调查统计,在全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文化程度的农民有8.4万人,占41%,高中文化者有1.28万人,占7%,有一定业务技能的劳动力仅9 848人,农民素质低导致剩余劳动力转移困难。从农村劳动力分布看,全县80%的农村劳动力从事农业,其中75%集中在种植业上,从事二、三产业的仅占20%。目前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5万人,占劳动力总数的46%,已转移的只有8.6万人,而且大多数是自发转移,个人权利无法得到有效保护,有组织的转移不足10%。加之工业化处于初期阶段,吸取剩余劳动力有限,80%农村劳动力需向外转移。一方面,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土地和养殖,另一方面,剩余劳动力无处转移。外出务工人员主要靠卖苦力挣钱,收入不高。
  2.4地方财力有限,农村产业投入与农民财产性收入不足
  县域农民自投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积极性不高,自身造血功能有限,加之县乡财政属于吃饭财政,有钱养兵、无钱打仗,外部输血不足,财政支持农业发展能力有限,发展后劲不足。此外,《土地管理法》规定,禁止宅基地流转,同时禁止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村宅基地无产权,不能享有与城镇居民相同的房屋产权,不能上市交易,农民很难通过对其房屋、土地使用权的处置获得融入城市所需的资金。
  3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的对策
  3.1以“农业30亿工程”为抓手,科学规划,壮大基地规模
  农业产业发展规划要与不开发区、基本农田保护区结合起来。按照“十一五”末全县1/3的村达到“一村一品”标准、产业大户达到1万户以上的目标,围绕“高山林药芋(魔芋)、中山烟姜粮、川道猪桑菜、江河库区兴柑果”的思路,实施强村大户带动战略。生猪产业围绕“百万头商品猪”的目标,着力实施“十百千万”工程,即在全县建立10个5万头基地乡镇,发展100个年出栏1万头商品猪“一村一品”畜牧强村,发展1 000户出栏100头以上、1万户出栏20头以上饲养大户,形成生态养殖产业带,通过3~5年努力,使畜牧产值翻三番,达到15亿元以上。在工作中突出产前良繁、圈舍基础建设,突出养殖小区、养殖大户规划,产中突出饲料、防疫、技术三大服务,产后突出市场营销、加工企业两大体系建设。
  3.2以“农业工业40亿工程”为抓手,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延伸产业链条
  应以工业化为主导,促进农村产业升级,以此增加农民收入作为一个大的发展方向[3]。围绕县域主导产业,尤其是占据农民增收“半壁江山”的畜牧产业,要通过招商引资等渠道积极兴办加工、储藏、保鲜、运输业,延长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实现农产品在各个生产环节多次增值增效,以此化解小农户分散经营与市场对接难的矛盾,防止产业建设大起大落。
  3.3突出典型引路,建立农业产业园区
  园区化是实现产业提质增效的重要途径。旬阳县园区布局川道应以畜沼园(菜、桑、果)循环农业为主,中山以烤烟为主,高山以魔芋、林特干果园为主。重点抓好“一江三河”以狮头柑为重点的“畜、沼、果”生态农业休闲园区,以观光农业为主的水泉坪、西岔河、楼房河、铜钱关等千亩水稻规范化栽培和油菜标准化种植园区,西康沿线、神河、平定河“畜沼菜”科技示范园区,城关、平定河、小金河、段家河、关口、赵湾等12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园区建设。使园区成为聚集农业技术和现代生产要素的载体,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的步伐,实现产业兴农、科技兴农、生态兴农。
  3.4积极探索研究,推广模式,提高农业产业科技含量
  一是推进强村大户战略。指导推进170个生猪标准化养殖强村、30个魔芋村、9个狮头柑村等“一村一品”建设工作,实施任务、目标、规划、方案到乡镇、村,规划到户、地块,从农口牵头包抓的12个生猪现代农业示范村率先推进,培育农民人均收入“万元村”。二是强项带动战略[4]。以沼气建设为基础配套,以畜禽养殖为强项带动,大力推广普及生态循环农业“八个一”和生猪养殖“121”模式,带动粮、桑、菜、果全面发展。三是园区推进战略。将示范村建成观光休闲的重点区域,提升农产品质量,提升新农村建设的文明程度。四是资源捆绑战略。整合农业项目资源,实行水利、交通、扶贫、沼气、畜牧、农技项目配套捆绑,推进“畜、沼、家、园”全面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3.5加大产业投入,形成稳定的支农渠道
  公共财政要支持农业产业发展[5]。除培养自身造血功能外,外部输血必不可少。在大力争取中省项目投入的基础上,建议县级财政每年从新增财力中不断加大对农业产业的投入扶持力度,重点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农田抗旱排涝和高产稳产能力。同时还应从贷款贴息、大户奖励、圈舍、蚕室、大棚建设、企业扶助等方面予以扶持,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6]。
  3.6突出“双项”教育培训,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
  一是加强新型农民培训,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和自主参与意识。充分利用县乡现有的培训设施、技术人才和致富信息等资源,依托新型农民培训和“阳光工程”项目,突出政策、法规、技术、信息、市场服务体系等多方面内容,实施“万户培训工程”,重点对50个村6万人次的农民科普教育和技能培训,使农民获得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增收门路。二是把基层干部作风教育培训放在十分重要的位置。一方面,要突出产业技术与党的政策结合,提高担当“二传手”的能力;另一方面,要完善体制机制,把基层干部推向产业建设主战场,使干部在产业建设前沿锻炼和提拔,出实招、求实效,发挥乡镇主力军作用。
  3.7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
  旬阳县现有农村劳动力22.2万人,有富余劳动力13.5万人,农民就业非农化的任务依然较重。应牢固树立抓劳务就是抓产业、抓劳务就是抓增收、抓劳务就是抓就业的观念,力争到2012年全县新增转移富余劳力5万人以上,转移前组织技能等级培训2万人,实现“农转非”就业比重达70%、农民人均劳务收入2 500元的目标。
  3.8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呼吁国家尽快出台相应政策法规,保障农民宅基地自由流传,保障进城务工或异地迁移农民财产性收入[7]。允许宅基地流转,即让农民的房屋也可以交易上市,由此可以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进一步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
  4参考文献
  [1] 牛树海.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现状及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6(6):5-7.
  [2] 张宇松.略谈农业产业化[J].河南农业科学,2008(12):5-8.
  [3] 雷瑛,于海飞.论河南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J].河南农业科学,2009(5):5-7.
  [4] 乔旭,蔡世忠,贾勇.河南省农业产业化经营方式与发展对策[J].河南农业科学,2004(2):23-24.
  [5] 王伯祥.发展农业产业化必须解决好相关联的几个问题[J].河南农业科学,1999(1):17-19.
  [6] 辽宁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对策研究[J].农业科技与装备,2010(5):5-11.
  [7] 孙晓明.青田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0(14):370-371.



作者:钱宝花 来源:《现代农业科技》2010年第23期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