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2508 4
2006-08-02
<P>我看马克思价值理论的对与错</P>
<P>一、引言</P>
<P>对于马克思的劳动价值论,现在连我们学校门口买茶叶蛋的老大妈都可以批评上两句,学术界的文献更是铺天盖地、汗牛充栋、一毛九牛(笔者注:一毛九牛,即一根毛的理论有九个牛身上的毛那么多数量的批评文献)。那么,我下面要写的这么个东西是不是这九牛中的一毛呢?非也!</P>
<P>首先,我在这里尽量地避免使用“劳动价值论”这个已经被泛化的概念。(笔者注:这里的泛化的意思是同一个术语在大多数的情况下,有不同人来使用时,所表示的往往是不同的东西)。因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与亚里斯多德的价值理论很大一部分是重复的或者叫“暗合”。而把劳动作为价值的来源的观点也不是马克思的原创,因为配第、斯密等比他早就提出来了。所以,在这里,我要拾起价值这个概念重新进行考察分析,我只是把马克思看成众多理论家中对价值进行分析过的其中一个而已。</P>
<P>其次,我对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所作的评价和我将要阐述的我的价值理论,是超出现在的单纯的经济学学科界限的(笔者注:我对汪丁丁提出的统一的社会学有着强烈的认同感)。也就是说,我要做的工作不是像你曾经看到的文献中那样对价值理论进行隔靴搔痒的批判和新瓶装旧酒、换汤不换药的改造。我是满怀唐吉科德大战风车的“勇气”和阿<FONT face="Times New Roman">Q</FONT>的“革命精神”来构建我的价值理论的,我的目的是写一部给自己看的经济学,因为我发现通过别人的理论我都不可能完整、正确地了解我周围的经济社会,如果让您不小心给看到了,您就当作消遣吧,如果我的哪句话让您的肾上腺激素分泌增加的话,您就在下面留言泄愤吧,但要给我留点面子奥,“读书人的事嘛<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由于是“给自己的经济学”,所以行文就自由随便了,引经据典就省略了先,要是真考虑出版的时候再补咯!<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P>
<P>二、马克思的对</P>
<P>关于价值,有人说经济学中的价值概念要和哲学中的价值概念分开,两者是不同的。(中国人民大学的一位著名经济学家,好像姓卫)这句话如果“辩证地”看对也不对!两者是不同,这是由各个学科的分野造成的,这个谁都知道是不同的。但是,在你理解和分析经济学价值的时候要强调的是两者的联系和统一性而并不是所谓学科界定引致的差异。哲学语境中价值是经济学价值的母体,两者是有共同的遗传基因的。所以,在这里我要阐述的经济学语境中的价值概念,因该从哲学的源头开始。</P>
<P>哲学中的价值,是个什么意思呢?按照我的理解,就是“我”作为一个存在与其他存在的关系,这里“关系”一词又面临着被泛化或者被固定模式似的误解的危险。“关系”是两个存在物之间的一种张力,一种相互作用,就像牛顿认为的事物之间存在的万有引力一样概念。由于人是有目的的动物,并且人的目的有着多样性,比如人有追求美的目的、有追求利益的目的、有追求精神寄托的目的。。。。在人们追求这些目的的过程中与其他的存在物(包括自然界和人)发生关系就引起了价值问题,比如,美学价值、伦理学价值和经济学价值等。这里我们来分析经济学价值,从哲学的意义上来看,经济学价值是一种比较的关系,就是人所追求的东西和外界所能给与他的之间的紧张关系,也就是经济环境对经济主体的合意性的满足程度。马克思哲学中的价值描述是: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足主体需要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二者关系中生成的。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本身所具有的属性为现实基础,人的需要受社会历史条件制约。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是否能实现价值的满足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另外,同一客体对于不同的主体的价值满足带有主体的个性特征。</P>
<P>所以,经济价值可以从哲学的母体中抽象出来一个基因:比较关系。如果从这个意义上来理解价值这个概念的话,什么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壁垒都不存在了<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我们非常熟悉西方经济学德教材中第一章都会讲到“理性”概念和偏好的排序,其本质是什么?就是先建立一个二元的比较关系“<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 </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然后再用完备性公理和传递性公理推广到所有的元素或者事物。当然,这里的比较又抽象掉了质的比较只是剩下单纯的量纲的比较。</P>
<P>而马克思在资本论的价值定义,其实是在他的哲学价值概念外延的延伸。马克思说,价值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这句话,耳熟能详,但是真正理解它的,迄今为止,除了马克思外没有出现第三个人。当马克思把把分析的视角架在人类社会上的时候,经济价值关系就变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在一个经济系统内所有资源的产权都被现有的人口或者阶层界定清楚之后,人们的目的的满足所受到的限制就是直接来源与人,人与自然的价值关系就被囊括在了各种产权交织的网络之内了(这也就引起了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而使人与自然的价值问题近几年重提)。马克思那种高度抽象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究竟是什么?每一个读到这个术语的人都会从心里有一种认同感,但又感觉到一种距离感。马克思告诉我们,只要一个东西使你付出了体力、脑力、神经消耗你就付出了劳动,就应该被抽象到无差别的人类劳动里面去。这里,还是以子之矛攻子之盾。这里马克思所说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概念就相当于自然的人化的概念。也就是说,一个自然界存在的东西,它能使你满足某一方面的要求,哪怕引起你的注意,你俯身把它从地上捡起来,这个过程你弯腰、屈膝、伸手、抓取,同时视神经也调动了。那么,这个物体对你来说就是有价值的。但是如何赋予这种关系以一种存在的形式,哪怕是抽象的思维存在。所以马克思就运用了他惯用的手法—抽象!无差别的人类劳动也就出炉了!所以,到这里,我认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是正确的,尽管他给这种关系找了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形式—抽象劳动。所以,我总结,只要是人类在现有的科学技术条件下所进行的活动所涉及到的资源都对人类而言都是有价值的,但是这种价值实体是一种关系,它一一种比较关系而存在着。我可以从思维形式上命名抽象劳动,也可以叫上帝,也可以叫道,叫元,叫气,名字符号而已嘛。</P>
<P><FONT face="Times New Roman"></FONT>三、马克思的错</P>
<P>价值作为一种比较关系而存在是经济学价值的本质,人类思维表达有两种语言一是自然语言,二是数学语言。所以,这种比较关系就有了两种形式:质的比较和量的比较。质的比较和量的比较一直是人类社会的主题矛盾。质的比较,就是精神内容和意思形态上的相对衡量,比如公平的概念;量的比较,是借助于数学语言而迅速发展并且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的经济运算。质的比较,是在近十几年才被重新纳入经济学的分析视野当中的,比如信任的分析、社会资本、制度分析、权力与不平等交换等理论都是从这种质的比较关系而演化来的。由于主流经济学常年把这块内容拒之门外,所以,至今尚处于边缘地位。马克思的剥削的概念可以算是对这种质的比较的一个体现,它体现了一个阶层相对于另一个阶层的相对高低,这种地位的高低是以量的比较为前提的。</P>
<P>下面我们看价值的量的比较。在一般的语境中,我们所说的价值,就是量的意义上的价值,这个量的意义上的价值,也就是马克思笔下的价值量的概念是怎么决定的呢?这个问题迄今没有一个满意的答案。西方经济学家们经过两个世纪的努力精心构造了精巧的价格理论模型,最后和牛顿一样,要把“第一推动力”归结为“上帝之手”。均衡价格是怎样决定的呢?马克思说是社会平均劳动时间!我看,还不如说是上帝来的可信。我们可以根据马克思对社会平均劳动时间的定义看到,他把存在的经济现象的统计指标来当作现象背后的推动因素,就是说时间决定了时间。不过,马克思的不倒的逻辑,就在于他非常聪明地选取了一个衡量标准,可以衡量宇宙中任何事物的衡量标准—时间。所以使得他的劳动时间决定价值量理论似非而是。因为宇宙中的事物都可以看作是一个过程的产物,甚至可以说事物都是过程,很多哲学家都持有这种观点,马克思自己就是一个。所以,谈到过程不可能不涉及时间,关于时间的一系列问题,我将会在下面的章节给出详细的阐述。我们知道,时间可以作为一个照系来衡量事物的过程,甚至在相对论中,时间也是可以作为标准而存在的。所以,从思维概念和逻辑上,马克思像其他哲学家一样建立了一个非常自洽的理论体系——所谓的劳动价值论,并在此基础上引申出剩余价值论,我觉得马克思的理论叫剩余劳动论更为贴切。</P>
<P>我接下来要说的是,马克思关于价值量的决定的因素找的不完全对!为什么我没有完全否定呢?因为用时间来衡量价值是正确的,但是他的思路没有对,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了劳动上了,由劳动引出了劳动时间,他可能还没有意识到用时间来衡量价值的重要性。西方经济学的效用价值论,在我的框架下,它确实体现了比较关系的本质和形式的发展,但是它的分析只是局限在了选择主体在静止的条件下面对一堆商品如何选择的问题。西方经济学的全部理论都是在承认存在一个均衡价格的前提下考察价格变动规律,对于均衡价格是怎么产生的,迄今没有给出答案。因为,无论经济是怎样的方式运行,“第一推动力”的问题永远是个谜,人类不可能在人类社会内部找到这个答案,这也就是集合的悖论!也就是上帝存在的必要性,人类要是没有上帝,一旦思考起自己是怎么来的这个问题来,就会走向毁灭。同理,在经济系统内部,我们也把第一推动力从演化的角度来归结为制度、习俗和纠错机制。一旦经济循环完成了第一个循环过程,一切就简单起来。经济就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那以后的价值是不是都会按照初始的规则重复进行下去呢?当然不是!制度在保持其继承性的前提下是不断演化发展的,所以价值的决定就会有其他的因素而决定了。</P>
<P>马克思的价值量的决定不对,西方经济学有没有给出答案(效用价值论也只是静态的选择理论,况且效用这个概念本身有局限性)。那么我的答案是什么呢?在给出答案之前,我要对我的模型的假设介绍一下:经济过程是个循环流,是一个过程,时间之矢是指向未来的,经济系统的人在决策的时候是面向未来的,未来相对于人的认识能力是不确定性的。初始价值是由习俗和制度决定的。假设经济循环流已经完成了一个汇流。</P>
<P>那么,商品某一时点上价值就是此时点之前所发生的各个经济环节的价值的和与人们对这个商品在未来的时间内的评价的和。这样看来,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只是考虑了过去的时间价值,西方经济学用供给与需求的交叉来决定均衡价格,虽然可以把供给看成过去发生的时间价值,需求时将来的时间价值,但是供给需求分析没有体现出动态性,效用价值论也是不能解释,同样的一个东西,今年买<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0</FONT>元,明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15</FONT>元,后年<FONT face="Times New Roman">20</FONT>元,难道是效用的变化?当价值进一步抽象为价值符号时,这些价值理论都不能解释当前的经济社会现实了。</P>

<P><a href="http://xdd008.spaces.msn.com/" target="_blank" >http://xdd008.spaces.msn.com/</A></P><br>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4 16:20:12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2006-8-2 11:41:00

呵呵,带着预设的成见会遮蔽眼睛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4 16:22:00
不该沉的啊。。。。。。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4 16:50:00
实际就是供求价值论,不过开始就承认是上帝决定自己要解决的问题——均衡价格的决定,到是很坦诚。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5 20:50:00
相对价值概念,现在人们对此并不陌生。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8-5 20:50:45编辑过]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