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原生代崛起 开启原子互联时代 爱立信2011电信行业趋势分析
上篇:产业趋势
原子是化学反应的基本微粒,通过某些具体的联系构成万物;而我们生存的社会人和物也依赖于连接沟通形成一个的整体。在自然资源日益短缺、可持续发展迫在眉睫的时候,我们有意将社会上最小的单元存在个体都互联起来,通过上层的社会化互动、智能化控制,使整个世界达到一个更和谐的状态,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原子互联。而当前被互联网塑型的年轻人、五颜六色的连接终端以及滚滚前行的垂直行业应用开启了这样的一个时代。
一、互联网塑型数字原生代
爱立信消费者研究室近期专门研究了中国都市青少年的生活方式以及他们对数字产品以及信息服务的使用——这些数字原生代的态度左右着未来整个信息行业的发展方向。中国有2.18亿8-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占总人口的17%;针对北京、上海、广州、成都四个城市的样本,我们看到这样的规律:
8-19岁的数字原生代家中,74%的有互联网接入;接近100%曾经使用电脑上网,而曾经使用手机上网的比例为42%;
随时随地的连接是大多数数字原生代的一个爱好,认为这是生活的一部分,而且理所当然应该是宽带连接;
他们最期待的手机功能是上网,尤其是可以使用QQ,通话已经不再是手机最根本的功能;
互联网对数字原生代来说就是QQ、游戏以及视频;15-19岁年龄段的青少年严重依赖QQ与伙伴沟通,其中53%每个月至少一次访问社交网络
15-19岁的青少年最喜欢探究高科技产品与服务的使用。并且他们在QQ上的联系人列表要比手机里面的长。20%的人上网和看电视同时进行。另外随着年龄的推移,电视对数字原生代的影响力在减退。而到达青年以后互联网处于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为核心的信息来源、娱乐来源、购买决策影响力来源等等。
这一切说明,互联网在中国的数字原生代心目中已经成为必需品,任何不可连接的设备都极有可能会被时代所淘汰。在所有通往互联网的道路上,终端成为第一入口,并且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用户对整个互联世界的认知。
二、移动应用的终端瓶颈被打破,没有连接的终端是孤独的
(一)智能手机出货猛增,成移动宽带主战场
智能手机在全球范围内出货迅速提升,已经成为移动宽带终端主战场,IDC的数据显示2010年第二季度全球智能手机出货比2009年同期增长50%。作为全球领先的3G市场,美国2011年的智能手机出货量预计将超过普通手机,而全球范围内智能手机的出货量将在两年内超越个人电脑,这一切都意味着智能手机成为移动互联网的主战场。Android手机操作系统的普及降低了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入门门槛,现在已出现价格低于100美金的Android智能手机。
根据第三方数据,国内智能手机市场2010年出货4千万,约占国内手机销量的30%;其中Android应用平台估计占5%。研究公司预测到2014年Android系统占智能手机中的份额将超过30%。
在应用方面,智能手机以及Android的快速推广也为手机应用打下良好的平台基础。一旦Android与iOS两大阵营形成,相关应用程序就会扩大受众群体,形成规模化效应,提高应用开发者的积极性。根据近期AndroidLib发布的统计数据,Android Market中的应用数量已经超过20万;而Apple App Store应用数量已经超过30万。
(二)低端手机应用平台兴起
非智能手机同样有相关的应用平台解决方案,其中一个很著名的就是斯凯平台。针对国产及山寨机开发的MiniJ应用平台,不仅有很强的硬件适应性,占用空间比Java小得多,还可以在恶劣的硬件环境下运行“MRP”格式的软件。根据第三方数据,斯凯已经发展了超过4亿注册用户,其中有接近2亿的活跃用户,移动应用软件的累计下载量超过36亿次。
另有数家供应商也在国内同时推出类似平台。尽管低端手机还无法运行复杂的移动应用,但是已经打破“无应用”的局面,打通了低、中、高端手机应用平台及瓶颈,成为移动应用指数增长的奠基石。
(三)Pad打破终端界限,成为连接数据终端典范
除手机外,iPad的推出再一次刷新了用户体验,给整个产业带来巨大震动――第三方数据显示iPad在2010年的出货量估算到1千3百万。这样的混搭型终端产品(硬件软件平台像智能手机,移动性像电子书,性能像上网本,娱乐功能又和其他消费电子相类似),在智能手机与笔记本电脑之间寻找到市场细分。虽然之前也有MID等类似的产品系列,但终究因为功耗、成本、体验等问题没有走向大众市场,而这次平板电脑的推出正好时机非常成熟,随后被那些不愿意承担市场培育费用的厂商跟风模仿。2011年必然是Pad之年,原因在于:
网络条件具备:全球接近500个商用3G网络,3G用户已经超过7.5亿
用户随时随地的互联网生存方式已形成(正如我们的消费者调研所示)
足够低的成本:ARM核+Android操作系统,国内相对低端的产品成本可以控制在1000元人民币以内,完全可以满足市场大众化的价格区间
设备+服务模式在iPhone上成功实施可以将此模式顺利迁移到Pad产品
2011年,我们将会目睹多种多样的Pad走向市场:
平台分化:处理器Intel与ARM;操作系统iOS、Android、Windows、WebOS等
外形分化:10寸、8寸、7寸、6寸;长方型16:9、4:3、正方形、椭圆形、菱形;是否考虑双屏,加个可伸缩照相机、侧滑盖等等
功能分化:加入手机通话功能(如爱国者E700)、摄像头、PND;读书Pad、音乐Pad、游戏Pad、车载Pad、点餐Pad、违章停车处理专用Pad(可拍照、登记罚款等)、万能Pad等等……发挥你的想象力。
所以在未来几年内终端之间的界限将被彻底打破,很快将没有人再讨论如何定义智能手机、如何界定平板电脑,所有纷争都消失在点触屏幕的指尖。留给大家的将只有一个共识,即没有连接与服务的终端是没有前途的。
这样,无论是智能还是非智能手机,终端的数据应用障碍已经基本被清除,移动应用呈现新的局面。这样一来,就会给移动网络数据流量增添一股积极向上的力量。
三、运营商无需过分担忧网络流量压力
前文已经提到,移动应用在终端方面的瓶颈已经被打破,而智能手机的普及给数据业务消费带来很大的促进作用。以AT&T为例,2010年第三季度3G智能手机用户数同比增加79%,推动整体移动数据收入提高31%,其中iPhone起到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智能手机相对普通手机相比,ARPU也高出70%(如图1所示)。

图1. 智能手机推动AT&T数据业务提升
当然,不断提升的业务流量必然会给网络带来压力:在普通场景下,智能手机相对普通手机而言流量提升了10倍,而PC/Pad等产品则在此基础上提高10倍。但是运营商也不必为这种流量的提升过分担心,网络新技术很大程度上会缓解这一扩容压力。比如,虽然HSPA智能手机的数据流量是GSM普通手机流量的10倍,但其使用的频谱资源只是GSM手机的75%;数据卡业务流量是智能手机的10倍的情况下,所需频谱资源也就多1倍多而已(如图2所示)。

图2. 不同终端类型带来网络流量变化
基于成本与效率的考虑,运营商需要充分利用网络新技术来支持移动宽带终端与应用。因此移动宽带HSPA+部署、LTE启动已经迫在眉睫,以期用优化成本为互联世界打造优秀基础网络、支持500亿互联用户。
四、家庭高清、多屏体验被加强
和移动服务相对应的就是家庭业务,其中给人印象最深的就是宽带、电视。但是伴随着产业升级以及政策导向,家庭业务充满变数,同时也充满机遇。对中国的家庭客户而言,高质量、高清内容以及多屏应用体验将会得到加强。
(一)高清、高质量内容体验
面对中国4亿拥有电视的家庭以及13亿电视观众(超过1.7亿有线电视连接,数字化比例超过45%),我们的内容资源并不匮乏,但是难题在于特定的内容无法在适合的时间到达需求者那里,观众已经逐渐对广告电视模式产生排斥心理。收费频道的长期低迷,高质量内容生产与引进受阻,观众只能通过互联网以及其他渠道来按需寻找内容(根据CNNIC的数据,2010年6月底国内网络视频用户规模达到2.65亿)。
因此,当前的三网融合政策有意在向逐步放开集成播控权的局面前进,内容差异化竞争必然会促进高质量内容的通畅传播。此外,目前广电运营商的高清双向也进一步增强家庭用户的娱乐体验。
(二)多屏业务体验
在三网融合中,单一渠道、单一终端的现状被打破,用户时间也变得碎片化,不同终端、不同渠道之间的协同工作变得非常重要。以家庭服务器上面的视频为例,人们希望在任何地方、使用多种终端都可以观看,同时实现不同终端之间的无缝切换。此外还有媒体与通信的融合,传统电视更强调广播,广而告之;而通信更强调沟通交流。两种传播模式的结合也可以生成很多相关增值服务。比如现有的IPTV系统允许用户在观看电影的同时,将内容推荐给朋友,甚至是与他们互动聊天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