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萨缪尔森《经济学》18th.ed里,统计性歧视(statistical discrimination),即个体的情况都被按其所属群体的平均情况而非其个体特征来加以处理。        统计性歧视不仅能将个人的群体特征类型化,而且还能减弱个人对教育和培训进行投资的激励,从而反过来又强化关于原有群体特征的成见。
       这让我想到了关于社会对本科毕业生的统计性歧视。由于九十年代末以来的扩招,大学生的供给增多,同时又由于教育资源的缺乏,相对以前的大学生来说,知识的积累不足。于是,随着扩招后的大学生进入劳动力市场,社会普遍认为学生能力下降,并逐渐认为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差别并不是很大,对本科生并不重视。受这些观点的影响,大学生自己也很可能认为自己作为大学生,即使上了四年大学,毕业后工资比高中生也高不了多少,在大学学不到什么东西,倒不如把课余时间用在学校之外,还能赚点外快。于是,很多本科在校生不愿意努力学习(因为无论是否努力,到了人才市场上,在校表现也起不到多大作用),大家或是频繁参加各种活动(我是说把学习时间也用来参加活动,并非反对学生参加活动),或是学习一般努力,没有很好的打基础,等大三开始奋起考研,一边通过提高学历来提高自己毕业后工资的底价。由于学生中这些现象的普遍存在,更加深了社会之前对大学生的看法,更加认为大学毕业生水平不高,知识很少,提供的工资自然也就不高。
       其实我以前一直把这视为“恶性循环”,后来看到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叫做统计性歧视以及其影响。这是我对于这一概念应用到现实中的想法,不知道是否合适以及是否规范,希望大家提供自己的观点,给予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