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经济学论坛 三区 宏观经济学
2006-8-4 13:11:00
以下是引用精忠岳飞在2006-8-4 9:18:00的发言:

汽车现在是中国自主生产的么?还不是组装的,给别人刷盘子打工,高附加值归别人。完全是人在拼机器。

中国的情况本身就不一样,自己的石油本身就不多,还出口换工业设备,生产拖拉机是最现实的。汽车只不过搞式样出来就行了,必须以全社会的利益为重。

中国的火箭和飞船等所谓自主的高科技产品的各部件都是自主生产的吗?中国自主研制的巨型计算机里面的各配件有多少是自主生产的呢?德国的机械是世界最先进的,如纺织机,但他的最关键组件之一的“针”却是瑞士产的。什么叫集成创新你知道吗,难道一切都要原始创新。中国生产的CPU不具有商业性,难道我国就不要生产电脑了吗,我国除CPU外其他的可都会生产,有朝一日CPU能够生产了,那时整台电脑就可100%自主生产了,但不一定都要自己生产,因为100%自主生产的产品可能没有竞争力,因为你不可能什么都做得最好。我国现在也出现了象奇瑞这样自主产权较高的汽车企业了呢。没有搞合资,引进设备,我们能迅速学到技术吗?今天学不到关键技术,明天可能就学到了。

中国是石油净出口国吗?你怎么这么容易被媒体左右啊,中国需求的石油约50%靠进口知道吗,我们也在一定程序上“掠夺”别国的资源呢!我们出口纺织品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是进口的啊。你对中国的工业体系整体认识深刻吗,你实践经验丰富吗?

我发现你所发表的言论大部分是错误的。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6 02:13:00

中国的火箭和飞船等所谓自主的高科技产品的各部件都是自主生产的吗?中国自主研制的巨型计算机里面的各配件有多少是自主生产的呢?QUOTE]

如是没有计划体制的因素,这些还存在么?这些本身就是计划体制的产物。

没有搞合资,引进设备,我们能迅速学到技术吗?今天学不到关键技术,明天可能就学到了。

难道就不能自主开发么?

为什么6、7年技术进步那么快????国产化那么高。

中国是石油净出口国吗?你怎么这么容易被媒体左右啊,中国需求的石油约50%靠进口知道吗,我们也在一定程序上“掠夺”别国的资源呢!我们出口纺织品所需要的原料大部分是进口的啊。你对中国的工业体系整体认识深刻吗,你实践经验丰富吗?

这又是汉奸经济学家的骚主意,没有那么多石油,为什么还要发展高速公路,发展铁路支线不更节约能源么?

纺织品可用的是我们的劳动的,生产大部份财富确不属于国人。还要大量出口,如果用来改善国民的生活多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6 02:16:00
一斑窥豹----------中国自主工业的衰落

涡扇6与斯贝——另一个运10与麦道?

作者:海权论者 文章来源:本站原创 点击数:113 更新时间:2006-7-16
海权论者整理2006.7.16

  这几年我国在涡扇发动机领域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可是我们回首往事会发现,20年前我们差一点就搞出了涡扇发动机——涡扇6、涡扇8。涡扇8是随着运 10一起下马的,其中内幕大家都已经知道,我就不罗嗦了,而涡扇6却是人们不大熟悉的,近日我看到了两篇当年业内人士的回忆文章,文章是给引进斯贝(即当今的“秦岭”、涡扇9)唱赞歌的,但其中还是不经意的透露除了一些微妙的东西,或者说,这些东西是无法掩饰的。一篇是前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局长孟赤兵写的《谁为“飞豹”插上翅膀——“斯贝”引进风云录》,另一篇是前中航技公司处长华润熙写的《鬼怪“斯贝”引进亲历记》,再加上一些其他材料,综合之后发现:涡扇6与斯贝的关系很像运10与麦道的关系——引进麦道打压运10,运10死了,麦道也就不了了之;同样的引进斯贝打压涡扇6,涡扇6死了,斯贝也就不了了之!涡扇6与斯贝很可能就是另一个运10与麦道。

  首先我排出一个大致的涡扇6与斯贝发展时间表(包括了涡扇5和涡扇8,供大家参考):

1964年10月:涡扇6开始研制
1965年:涡扇5样机总装完成
1968年6月:涡扇6首台试验机试车
1970年:涡扇5通过各项考核性能全面达标;安排沈阳黎明开始仿制民用斯贝
1971年:涡扇5整机试飞
1971年12月26日: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
1972年4月: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因为仿制斯贝而停止了歼九配套发动机的研制(3)
1972年:涡扇8开始研制
1973年:涡扇5下马;
1973年8月1日: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关于引进斯贝的请示:“价钱不是问题”。此期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
1974年: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反对买斯贝。李先念、叶剑英频繁批示购买引进斯贝。后移到西安
1975年12月13日:取得斯贝MK202专利许可
1976年3月:斯贝仿制开始
1979年11月13日:仿制斯贝完成150小时持久试车
1980年2月-5月:仿制斯贝在英国完成高空模拟试车、-40℃启动试车、5大部件循环疲劳强度试验,全部符合技术要求,签署了考核成功文件
1980年6月:各厂承制仿制斯贝零部件86.5%,其中金属材料试制成功72.5%
1981年:涡扇6全面达到性能设计指标。大连旅顺口召开型号总结会(即散伙会),涡扇6宣布下马。斯贝反设计技术吃透工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
1982年10月:涡扇6G通过24小时飞行前规定试车,共334小时,性能全面达到设计指标
1983年6月:涡扇8基本具备定型提交和小批量生产能力,后随运10下马
1984年:涡扇6正式下马

2003年7月:涡扇9秦岭(斯贝MK202)通过国产化工程技术鉴定
=================
  下面把两篇文章中讲到的事情具体列出来:
  《谁为“飞豹”插上翅膀——“斯贝”引进风云录》
1970:安排沈阳黎明负责斯贝,开始仿制民用斯贝
1971。7:周恩来批准进口民用斯贝
1971。12:周恩来在航空产品质量座谈会上表示同意引进军用斯贝
1971。12。26: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
1972。4。14:航空工业部决定购买60-80台斯贝用于改装轰5、轰6各10架
1972年底:英国政府同意出售民用斯贝
1973。1。10:航空工业部正式建议购买军用斯贝专利、2架猎兔狗、一套发动机试验设备
1973。7。17:英国政府同意出售军用用斯贝
1973。7。30: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购买斯贝专利及200台机
1973。8。1: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此期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
1974: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反对买斯贝。后移到西安
1974。5。11:航空工业部主要领导决定向中央提出《关于不买“斯贝”发动机的报告》
1974。5。18:叶剑英批文:“不可不买”斯贝
1974。5。19:李先念表赞成叶
1974。6。16:李先念再批示要买斯贝
1974。6。23:叶剑英批示支持引进斯贝。李先念表赞成叶
1975。3-6:航空工业部2次表示对摸不透技术无所谓,
1975。11:成立斯贝试制领导小组
1975。12。13:签订引进军用斯贝合同,共7679万英镑(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学院买设备、试验等费用)。目标:3年内复制,5年内国产化。定点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试制生产,并组织全国各厂支援
1977。9:命王震挂帅会战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带工作组驻厂督战,王震3次视察。拨给专项资金。攻克了76项技术关键
1979下半年:造出4台发动机
1981:“1981年以后,实际上‘斯贝’‘反设计’技术‘吃透’工作基本上是不了了之。”
=============
  《鬼怪“斯贝”引进亲历记》
1971:酝酿引进斯贝作为歼6后继机动力,后争论不休
1978。7:工作组访欧
1979。4:从欧洲各国定购大批设备,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形成了先进的生产能力
1980后,买来的斯贝长期存放,因此未生产新机,买来的50套配件被退掉
========================================

  现在分析。

★研制进度和研制力量安排方面:
  1968年6月,涡扇6首台试验机试车,就是说涡扇6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了。1970年,安排沈阳黎明开始仿制民用斯贝,而沈阳是负责涡扇6的,这不是分散负责涡扇6研发工作的沈阳黎明的精力吗?
  1971年,涡扇5整机试飞,连涡扇5都取得这么大进展了!1971年12月26日,周恩来指示黎明与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结合搞斯贝。——注意: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是主要负责涡扇6研发工作的!这显然对涡扇6的研发产生了干扰,到了1972年4月,沈阳航空发动机研究所因为仿制斯贝而停止了歼九配套发动机的研制(3)!引进项目终于挤掉了自主研发!1973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1974年沈阳厂所不满升级(有人公开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 丙、涡扇6),后由于江青支持,斯贝转移到西安,涡扇6得以继续。
  1976年3月斯贝仿制开始。
  1980年2月-5月仿制斯贝考核成功,全部符合技术要求。各厂承制仿制斯贝零部件86.5%,其中金属材料试制成功72.5%。——很顺利,仿制成功,国产化进展也很大。
  1981年,涡扇6被宣布下马。而这时候斯贝国产化进程很顺利,正应该一鼓作气完成斯贝的国产化,可是各方面却像泄了气的皮球,从1981年开始,斯贝的国产化就不了了之!
  1984年涡扇6正式下马。
  如果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没有被安排搞斯贝而延误、停止了涡扇6的研制,那么涡扇6不是可以早几年完成吗?

★领导支持方面:
  1973年沈阳发动机设计研究所提出异议,但是有关领导决心却是很大的:8月1日李先念(副总理)、叶剑英(副主席)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
  1974年矛盾激化,沈阳厂所有人提出斯贝影响涡喷6丙、涡扇6,反对引进斯贝,江青也来干预,反对买斯贝,这分量可谓重,不过有关领导的决心却是不能小瞧的——李先念、叶剑英频繁批示(5、6两个月至少5次)要购买引进斯贝,最后折衷,斯贝移到西安。
  1977年9月,命王震(副总理)挂帅会战领导小组,航空工业部副部长带工作组驻厂督战,王震3次视察。拨给专项资金。
  一个副主席、两个副总理无限关怀,还有副部长人等督战,这样的阵容不可谓不强大。而涡扇6呢?没听说过有多少领导很关注的。如果涡扇6得到了斯贝一半的关怀,进度会快多少?

★资金方面:
  1973年李先念、叶剑英批准外贸部、航空工业部请示:“价钱不是问题”(1)。——看看:“价钱不是问题”,多大的气魄!
  1975年签订引进军用斯贝合同花了共7679万英镑。(1)——当时国家经济困难,7679万英镑可不是一个小数字,而且这还不含此后北京航空学院买设备、试验等费用,可谓一掷千金。
  为了建立“斯贝”生产线,经中央批淮,国务院拨款1亿英镑用来对西安发动机公司和有关的辅机厂进行技术改造。这笔钱按当时的外汇体制折算相当于12亿人民币(2)——大手笔!
  而涡扇6一共花了多少钱?1.2亿而已!也就是说斯贝花的钱至少是涡扇6的20倍!如果涡扇6能得到哪怕斯贝110的资金,进度将会快多少?

★装机方面:
  1971年酝酿引进斯贝时,是作为歼6后继机的发动机;后试图作为改进强5的发动机;强6立项后试图作为强6的发动机;还曾安装于轰6。1998年作为飞豹的发动机。
  涡扇6为强-6项目配套发动机,改型涡扇6G作为歼9的发动机。
  可以看到,斯贝就像一个宠儿,哪里都想立足,本来涡扇6为强-6项目配套发动机,可是一些人却打算用斯贝:“国务院有关部门、中央军委也很重视,并作出过明确批示”(1)。这里有一点让人很迷惑,斯贝MK202在英国是装于F4战斗机的,可是中国国内讨论却是“认为不能满足新歼击机的要求”(1),这个“新歼击机”是什么,作者没说,但我们不妨推测一下:涡扇9(斯贝MK202)性能:最大推力54.5千牛、加力推力91.2千牛、推重比5.05;涡扇6G性能:最大推力83.9千牛、加力推力138.2千牛、推重比7.05;涡扇6性能:最大推力71.3千牛、加力推力129.9千牛、推重比 5.93。显然斯贝比涡扇6差得远,那么这个“新歼击机”很可能是歼9,否则一款成功安装于F4这样一型较重的战斗机的发动机怎么会不能满足要求呢?那么就是说,在原本涡扇6的用武之地,斯贝都想取而代之!
  我国曾成功的试验将斯贝安装于一架轰6,结果航程增加近13,载弹量也有所增加,那为什么不用?——“4台‘斯贝’发动机价值250万英镑,比轰6 原型飞机的价格高了好几倍,经济上也显然不可行”(2)。想改进居然还怕花钱,宁可把买来的那批成品机和50套配件放在仓库里,宁可把50套配件退掉(买 50套配件是专利出售合同要求,退货肯定要赔一大笔违约金的),也不愿装机!那批成品机和50套部件花的钱倒不心疼了!宁可把7679万英镑买来的专利和 1亿英镑买来的全套设备闲置,也不愿意生产!这近2亿英镑他们倒是一点也不心疼!偏偏把买来的东西发挥作用他们就心疼钱了!
  到了十几年后飞豹决定用斯贝,结果斯贝的国产化还未完成,试飞时用的居然是库存了十几年的发动机!批量生产后,库存不够用,只好进口!“不得不向英国购买‘斯贝’发动机以为急需。但英国‘斯贝’发动机已经停产,无耐花钱购买退役的‘堪修’发动机回国拼修以应急”(1)!一种新型歼击轰炸机,居然试飞到量产用的发动机都是库存和退役的破烂!

★资金和领导支持到了国产化阶段后的变化:
  早在1975年,有关部门航空工业部就2次表示对摸不透技术无所谓,“反映了决策层‘单纯引进产品仿制’的指导思想”。“对‘斯贝’‘反设计’和技术 ‘吃透’的工作、经费支持也远不如产品试制,很多试验条件和试验设备提供不了,许多试验不能进行,等等。”(1)。——仿制的时候,“价钱不是问题”、动辄几千万上亿英镑地砸进去,到了国产化的时候经费却成问题了。仿制的时候一个副主席、两个副总理无限关怀,到了国产化的时候领导们都人间蒸发了!这表明推动引进斯贝的人士根本没有把自主放在心上!只是拿斯贝打压涡扇6而已!

★暧昧的1981
  1981年是暧昧的一年,这一年,涡扇6性能全面达到设计指标,但却被告之下马,开了散伙会;斯贝,这个受到一个副主席、一个总理、一个副总理无限关怀的宠儿,其国产化进程在取得了很大进展的情况下,居然不了了之了!——涡扇6实际下马,斯贝国产化不了了之几乎同时,这难道是巧合吗?

★运10和涡扇6的一个微妙的共同点
  那就是“四人帮”。对运10下马,当年就有人扬言,说运10是四人帮搞的,所以一定要搞掉他;而涡扇6的研制也得到了江青、四人帮的大力支持(而且可以说如果不是江青支持,涡扇6的研制在1972年停止后会不会恢复还很难说),最后涡扇6也像运10那样研制成功(确切的说比运10的完成度要高)却下马。四人帮支持的项目,成功了也都下马,这是巧合吗?涡扇6下马是不是也是因为有政治恩怨的原因?

★斯贝和麦道吸引某些人的一个地方
  1978年7月引进斯贝工作组访欧,转了10个月,到了1979年4月,从欧洲各国定购大批设备;而麦道也是造就了大批人出国考察的机会。

★对比斯贝和麦道给中国带来的“进步”:
  与麦道合作,中国的“进步”是会造波音的尾巴了。
  而引进斯贝,中国的“进步”是什么呢?——“通过‘斯贝’项目技术改造的西安航空发动机公司已发展成为发动机行业对外开展转包生产的基地。20多年来,通过为罗罗公司加工大量导向器叶片和环形件等,为美国GE公司加工大量涡轮盘和封严圈等,为普惠公司加工机匣等,为法国斯奈克玛公司加工涡轮叶片和涡轮盘等”(2)——与和麦道合作一样,只能打洋工,没有自主设计制造能力!

★关于经典的涡扇6下马原因说辞和斯贝“冬眠”
  经典的涡扇6下马原因说辞是:由于配套机下马而使涡扇6失去装机对象。可实际上涡扇6至少被作为强6、歼9的发动机,配套机型不止2型,并非针对性很强的专用发动机,作为一种已经研制成功的发动机,完全可以也应该用在其他地方,而不是废弃;相比之下斯贝从1981年开始居然连国产化都搞不下去,却没有下马,使用斯贝的歼轰7也没有因为配套发动机不过关而下马,而是用一亿元坚持下来了,而之前多少种飞机因为配套发动机解决不了而下马?之后的十几年中歼轰 7并未停止研制,而斯贝却可以“冬眠”而不下马,斯贝凭什么有这样的优待?这就不能说这是一个技术问题,而是决策者的好恶问题。


  从上面列举的事实可以看出,斯贝一开始就像是在和涡扇6唱对台戏的,争夺装机项目,这可以看作引进与自主研发的矛盾;斯贝在涡扇6研制期间得到了比涡扇6大得多的资金、和政治支持,而涡扇6下马后斯贝马上就没人关心了——资金、设备、政治支持全部销声匿迹了,可谓“狡兔死走狗烹”。

  涡扇6和运10,一样的自主研发的关系国家科技实力的关键项目,一样的受到引进项目的打压,一样的得不到引进项目那样的优待,一样的成功后被抛弃,一样的下马后引进项目也不了了之,一样的引进项目让中国有关厂家成为西方国家的打工崽。

  与之类似的还有基本研制成功的直-7为同等类型的引进项目“超黄蜂”“让路”。当年发生的这些事情都体现了领导人“造船不如买船”的指导思想,为了“买船”千方百计破坏“造船”,造出来的“船”也要“凿沉”。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6 09:14:00

难道就不能自主开发么?为什么6、7年技术进步那么快????国产化那么高。

上面一句话是楼主说的。

我想问问楼主:难道我国不想自主开发吗?但自主开发得了吗?你以为只要钱投入开发就能出成果啊。或许等我们投了一大堆钱花长时间开发出来后又已经是落后的技术了。技术需要积累的,哪能一步登天。有些技术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很先进了,但对我国来说或许还是空白,人家也不会无偿给你的,搞合资让他们挣些钱,但我们可以迅速学到技术,自己研发可能要10年,但搞合资或许我们半年就学会了呢。我们再在这个基础上搞研发不就快多了,研出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的可能就大了呢。

由于政治原因,建国初期苏联可真像老大哥一样帮过我们,派了几万专家来华手把手的教呢,连钞票都帮我们印制过。六七十年代的重大成果我想也应该是建立苏联帮助的基础上才有的吧。也应该看到,当时我国是集中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搞出来的。现代经济技术需要研发的项目可多啦,我们国家还能像以前一样倾其所有而只研发一两个项目吗?当然以前的两弹一星研发是正确的,但那是政治和军事上的事。当时的时代主题是世界大战不可避免,原子弹能爆炸饿着肚子还能跳劲舞呢。话说回来,在技术上有时军用和民用是分不清,或许美国的经济、军事强国的地位部分是他们经济和军事相互促进的结果吧。

这又是汉奸经济学家的骚主意,没有那么多石油,为什么还要发展高速公路,发展铁路支线不更节约能源么?

纺织品可用的是我们的劳动的,生产大部份财富确不属于国人。还要大量出口,如果用来改善国民的生活多好。

以上红字部分也是楼主说的。

请问楼主,难道不要发展高速公路吗?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可是密布的,美国也没有那么多石油呢。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使国人的福利最大化吗?汽车能在铁轨上跑吗?火车能完全取代汽车吗?想想,自己如果有部小汽车有时多方便、多自由,这你知道吗?申明一点是:本人现在没有私家车,没钱买,希望国家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后也能买得起。我国现在经济高速发展,高速公路可发挥了巨大作用呢,物流畅通了,交易成本低了,交易效率高了,还有一点呢,车的寿命也长了。铁路还需要发展这是对的,要向高速铁路方向发展,最好能用电力驱动,减少我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提高我们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但我们可不能因此批评建设高速公路啊,因为两者不是完全可替代的。

至于服装纺织品大量出口问题,我想问下楼主:我们用进口的原料加上我国的劳动力(当然还有电力等)后再出口,这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还获得了大量的外汇,我们用这些外汇购买国外先进设备,用先进设备生产的产品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挣得更多的外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对进口设备解剖之,研究之,消化吸收其技术后再创新之,这有何不好啊。我国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还不是主要外需拉动的吗?在加入WTO前,当时朱总理想扩大内需不知想了多少办法啊,五一、十一黄金周也是之一吧。我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很多年,但可能还是处于发展初期呢,这时的GDP构成当然是投资占很大比重,而投资之所以能够占很大比重并得以持续,重要的拉动力是出口啊。简言之,企业有了出口订单,就拼命生产,就可挣大钱,挣了大钱后还想挣更多呢,要挣更多就要投资,包括设备投资和厂房投资。经济高速发展了,政府税收也大大增加了,这税收的钱现在应该怎么花呢,除了给公务员工资外剩余部分是用来转移支付给穷人呢,还是用来基础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大坝等)以利于经济进一步发展,还是用来买战斗机和获取国外技术?大家自己看看吧,大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或许穷人(大部分是辛苦的劳动者)不被关注,他们的生活提高得不快,但我们的后代应该记住的,记住他们为中国经济的腾飞默默的作出了巨大的贡献,或许一代或几代后我们子孙也要给他们立个“无名英雄”纪念碑。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0 19:12:00

我想问问楼主:难道我国不想自主开发吗?但自主开发得了吗?你以为只要钱投入开发就能出成果啊。或许等我们投了一大堆钱花长时间开发出来后又已经是落后的技术了。技术需要积累的,哪能一步登天。有些技术虽然现在已经不是很先进了,但对我国来说或许还是空白,人家也不会无偿给你的,搞合资让他们挣些钱,但我们可以迅速学到技术,自己研发可能要10年,但搞合资或许我们半年就学会了呢。我们再在这个基础上搞研发不就快多了,研出国际先进水平产品的可能就大了呢。

搞合资是最蠢的,把国内的市场让给别人。如果搞价格管制就无需合资,技术所需的一切资金都有来源。

当然必要的时候还是需要引进技术,但是绝不不能让外部资本进入中国。更不能充当西方体系产业链环下由的分工。

知道当年中国为什么和苏联闹翻么?就是因为毛泽东要建立独立的工体体系,不愿意给苏联人刷盘子生产消费品,如果中国给苏联人生产消费品还不是像今天这样生活改善极快,但长远来说就是对一个民族的犯罪。

而从1963-65年(契约年),中国绕过美国的阻拦,从西方国家(含日本)导入31个基础项目,主要是石油化学、制刚设备、化纤、船舶等。1972-1974年(契约年),基干项目从日本导入79、美国28、英国41、西德4、法国8、荷兰瑞士意大利各1,共170项。从卫星通信设备、电子设备到化学工业、石油化学工业,门类广泛。这次技术引进的水准、门类广泛程度远超过前两次技术引进。

中国的技术积累走的是一学、二用、三赶、四超的自力更生之路,自我技术力迅速提高。学习MIG21,仿制改进成了自己的J7系列,并大量出口,还派生出了J8。学习B707,研制了自己的大型客机Y10。各种工业生产设备也很快从引进到仿制,再到改进提高。中国的第一几乎都诞生在这个年代。

现在成什么了,一号机进口、二号、三号、四号都是进口而不是自主研制。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0 19:21:00

请问楼主,难道不要发展高速公路吗?美国的高速公路网可是密布的,美国也没有那么多石油呢。我们发展经济的目的是什么呢!不是使国人的福利最大化吗?汽车能在铁轨上跑吗?火车能完全取代汽车吗?想想,自己如果有部小汽车有时多方便、多自由,这你知道吗?申明一点是:本人现在没有私家车,没钱买,希望国家经济继续高速发展后也能买得起。我国现在经济高速发展,高速公路可发挥了巨大作用呢,物流畅通了,交易成本低了,交易效率高了,还有一点呢,车的寿命也长了。铁路还需要发展这是对的,要向高速铁路方向发展,最好能用电力驱动,减少我国经济对石油的依赖度,提高我们经济发展的稳定性。但我们可不能因此批评建设高速公路啊,因为两者不是完全可替代的。

社会发展并不是单极的,我们完全可以建立起独立于西方或俄罗工业体系的工业技术标准。没有石油可以找代替能源。

现在的中国社会失业率超过20%,越来越多的人生活越贫困,当然不少人也有了小汽车,但是对于社会整体而言更多的人慢慢陷入困境之中(只有钢产量超过10万亿吨,并找到代替能源后再发展)。

如果用不生产小汽车,生产拖拉机,实现对农业的国营规模化经营多好,多少农民能变成工人或农业工人摆脱贫困。

小汽车只能赶超战略完成或找到替代能源后再发展,这样做多数人的利益将最大化,而不是少数人得利。

作为一个国家就要考虑多数人的长远利益,而不是少部份。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0 19:35:00

至于服装纺织品大量出口问题,我想问下楼主:我们用进口的原料加上我国的劳动力(当然还有电力等)后再出口,这不仅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还获得了大量的外汇,我们用这些外汇购买国外先进设备,用先进设备生产的产品使我国的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更有竞争力,挣得更多的外汇;另一方面我们还可以对进口设备解剖之,研究之,消化吸收其技术后再创新之,这有何不好啊。我国这几年经济高速发展还不是主要外需拉动的吗?

简真是混蛋逻辑,中国这么多人失业你就是你们这种人弄出来的。

如果实行价格管制,并统一服务业、轻工业。那么更多人将会得到就业机会,通过价格管制就可以让重工业领域有更多的工人上岗,而这样也增长了购买力,根本不用外销,用来改善本国民众的生活多好。

而且轻工业的工人的待愚也会极大改善。

在加入WTO前,当时朱总理想扩大内需不知想了多少办法啊,五一、十一黄金周也是之一吧。我国经济虽然高速发展很多年,但可能还是处于发展初期呢,这时的GDP构成当然是投资占很大比重,而投资之所以能够占很大比重并得以持续,重要的拉动力是出口啊。

朱镕基就是中国最大的经济汉奸,当年美国之音吹他吹得最凶。朱镕基的儿子就在朱手下的金融系统工作,

朱的儿子的中金公司是中国崛起最快的金融公司,朱的儿子就从他的改革方案中得到了无限好处。

朱不知道出卖了多少国家利益给美国杂种。

重工业的工人不是因为大量下岗,消费会不足么???

给公务员发工资,还不如通过价格管制给重工业输血,重工业才是经济的发动机。把重工业整垮了,它妈的去进口外国的机器设备呵。

这典型的汉奸经济学嘛!

还是用来基础建设(高速公路,铁路、大坝等)以利于经济进一步发展,还是用来买战斗机和获取国外技术?

用钱去买外国的武器,才是要拖垮国民经济。相反用自己的工业体系来进行研发,进行全面军备竞赛不但可以增强中国的军车,而且经济也会得到赶超似的大发展,这样可以修复中国的工业体系。

而去依靠买武器,发展军备对一个国家来说是有害的,这是汉奸经济学。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0 21:58:00

我对“岳飞”无语了,大家发表点看法吧。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2006-8-11 00:40:00

那个所谓的自由市场经济(或国际大计划)改革参加国际大环循,

完全它妈的就是一套、一套的拆东墙补西墙,饮鸩止渴的自杀性政策嘛!!!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