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部版块 我的主页
论坛 提问 悬赏 求职 新闻 读书 功能一区 真实世界经济学(含财经时事)
1853 0
2006-08-03

中國崛起為汽車配件製造大國

中國正在把製造業資源轉向更高端產品的生產﹐這給全球範圍內一系列行業帶來了更大的競爭壓力﹐從中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迅速崛起中就可以感受到這一點。

就在幾年前﹐中國國產的汽車零部件還飽受質量不可靠的困擾﹐而且﹐與美國和德國產的配件相比價錢更高。有人當時甚至斷言﹐製造最上乘的零部件所需的精密工藝是經驗不足的中國企業和他們的低成本勞動力所無法掌握的。

然而﹐中國去年的汽車部件出口首次超過了進口。中國國產零部件的質量取得了長足進步﹐以至於大眾汽車(Volkswagen AG)、戴姆勒-克萊斯勒(DaimlerChrysler AG)等西方汽車巨頭紛紛表示今後幾年將從中國採購數十億美元的剎車、油泵、車輪、轉向系統等零部件。

這些成果表明中國人正在向製造業的高端產品領域不斷邁進﹐由此也給美國、歐洲和日本的競爭對手帶來了新的挑戰。在家具、紡織品等簡單消費品領域站穩腳跟後﹐中國迅即擴大戰果﹐又在電子消費品產業鏈上的勞動密集型領域──如電腦組裝──中取得了主導地位。中國的胃口似乎還不止於此﹐仍在不斷把觸角伸向更廣闊的領域。

例如﹐中國的機械及運輸設備生產呈現出快速增長的勢頭﹐去年這類產品的出口總額達到3,520億美元﹐比2000年時擴大了3倍。

與此同時﹐汽車產量也增長了近2倍。中國正在朝著取代德國、成為全球第三大汽車生產國的方向穩步邁進。隨著數以百萬計的中國人擁有了自己的第一輛車﹐以汽車銷量而論﹐中國已經是全球第二大汽車市場。隨著收入的提高以及汽車價格的下滑﹐還會有數百萬中國人也能開上自己的第一輛汽車。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亞太區域局局長哈菲茨•帕沙(Hafiz Pasha)表示﹐從電信設備到紡織品﹐各個領域中都可以看到中國人的身影。

而此時的美國和歐洲正處於一個敏感時期﹐這兩大經濟體均發現越來越難以留住成本高昂的製造業崗位。政府數據顯示﹐美國汽車零部件產業的就業機會從2002年時的721,000個下降到了2004年的644,000個。

還有更多的工作崗位可能流失:德爾福(Delphi Corp.)等幾家美國重要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均已申請了破產保護。至於那些沒有本錢在海外建立低成本生產基地的中小廠商﹐處境就更艱難了。

例如﹐Dura Automotive Systems Inc.近期在政府舉辦的聽證會上就表示﹐在過去的2年中﹐中國汽車配件企業對訂單的爭奪導致一些產品的售價已經低於了該公司的成本。

美國的汽車零部件製造商還對進入龐大的中國市場表示了關切。今年早些時候﹐美國聯合歐盟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申訴﹐指責中國的關稅政策導致海外產品難以進入中國汽車配件市場。

中國於2005年推出的一項政策規定﹐對超過一定金額或數量限制的進口零部件徵收額外關稅﹐此舉主要是為了打擊關稅欺詐。中國方面稱﹐部分不法分子企圖繞過汽車關稅﹐以較低稅率進口汽車零部件﹐之後在中國組裝﹐本辦法意在對這部分人予以打擊。

在中國汽車零部件行業蓬勃發展的同時﹐中國製造企業正面臨工資上漲、能源和原材料成本居高不下的困擾。中國社會科學院工業經濟研究所(Institute of Industrial Economics)的學者呂鐵稱﹐在工廠聚集的沿海開放城市﹐土地和勞動力成本已遠不如過去低廉﹐資源也不像過去那樣充足。他說﹐這些地區的狀況已經接近中等收入國家﹐它們的比較優勢正在發生轉變。

隨著本地工資的上漲﹐中國製造商開始尋求提高生產效率、降低對低成本勞動力的依賴。很多企業開始生產汽車零部件等高附加值產品﹐並從紡織和玩具等傳統出口行業解脫出來。

一些西方企業從中國提高生產力的需求中受益匪淺。美國密爾沃基的高端設備及軟件生產商羅克韋爾自動化公司(Rockwell Automation Inc.)稱﹐2003年以來其中國業務實現了年均30%以上的增幅。

“人們對中國存在著誤解﹐”羅克韋爾亞太區總裁斯科特•薩默維爾(Scott Summerville)說。雖然中國仍有大量的勞動密集型生產﹐但眼下中國企業正努力提高全球競爭力﹐而單靠低廉的勞動力是難以做到這一點的。

外資及海外技術的涌入使得中國產汽車零部件以及其他很多產品的質量大為改善。全球最大的幾家汽車製造商早已蜂擁而至﹐在中國尋找成熟市場所難以具備的增長機會。與此同時﹐他們也經常要求零部件生產商直接從中國供貨。

近幾個月﹐德國羅伯特•博世(Robert Bosch Co., Ltd.)和美國阿文美馳(ArvinMeritor Inc.)等大型零部件供應商先後在中國投資建廠﹐在供應本地需求的同時也將產品出口海外。

海外企業帶來的高質量生產標準以及本地零部件製造商的國際化發展進一步激發了產品創新。為了獲取更多客戶和更好的技術﹐汽車零部件生產商萬向集團(Wanxiang Group)已收購了多家美國企業﹐並表示出對德爾福(Delphi)部分資產的濃厚興趣。萬向集團表示﹐其銷售額年平均增長26%2005年達到人民幣252億元﹐合31.5億美元。

一些較小企業也在技術上登上了新台階。總部設在沿海城市寧波的華翔集團(Huaxiang Group)1982年那家為醫用藥瓶生產塑料瓶蓋的企業一躍發展為汽車塑料零部件生產商﹐該公司管理人士徐沛祺表示﹐公司一直是大眾汽車(VW)中國業務的供應商﹐不過2005年已有20%的收入來自出口。該公司2005年收入總額為人民幣225萬元。華翔集團5月份在大眾汽車總部沃爾夫斯堡設立了辦事處。

“這些企業非常重視出口﹐”寧波市汽車零部件產業協會(Auto Parts Industry Association of Ningbo)秘書長黃小華稱。由於中國很多生產商已經成了大型汽車製造商的一線和二線供應商﹐它們的產品正在打入高端市場﹐

北京的汽車零部件生產商Asimco Technologies Ltd.的首席執行長傑克•潘考夫斯基(Jack Perkowski)稱﹐“我們從1997年開始出口﹐人們總認為你不能在中國生產更便宜的零部件﹐他們還說﹐中國永遠不能成為龐大的汽車市場。”

他說﹐“傳統觀念認為中國只會照搬﹐不懂得創新。但現在這些理論已經不攻自破了。
二维码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说点什么

分享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
各岗位、行业、专业交流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