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机厂商大疆也推出了针对无人机的 DJI Care 的增值服务,旨在保障你的无人机「安心飞行」。DJI Care 与手机厂商的策略不同,它不限次数, 只有一定额度,额度到了,服务也就终止。
随机附送的各种服务,还是后续付费享受的服务,只要购买的产品出现意外,这些服务就能减少我们维修的支出,倘若多来这么几次「意外」,甚至可以赚回之前的「付出」。
这个思路看着很眼熟对吧?其实,无论厂商提供的 Care 服务怎么变,其本质就是一类保险业务。
付费 Care 服务实质上是个保险
说到 Care,就不能不提行业标杆的苹果 AppleCare+。
苹果 AppleCare+ 几乎涵盖了所有的产品线,iPod Touch 都没有放过。以 iPhone 为例,AppleCare+ 的统一售价为 1398 元,包含延保一年,每 12 个月两次付费维修,屏幕 188 元,其他维修则是 628 元,以及电池的免费更换(电池效率低于 80%)。
在购买方式上,AppleCare+ 条件宽泛了不少,方式上也更多样。同样以 iPhone 为例,购买 60 天内都可以加入 AppleCare+ 计划,且可以通过官网、电话、Apple Store 甚至可以在你的 iPhone 上直接购买。
作为鼻祖,苹果的 AppleCare+ 服务体系做的相当成熟。且这几年,不论线上线下,苹果正大力推广 AppleCare+ 服务。倘若你去 Apple Store 购买 iPhone、iPad 或者是 Mac 的时候,苹果店员几乎都会推荐你购买 AppleCare+。也有不少的朋友为了安心也会主动付费加入 Apple Care+。
近年来,iPhone 、iPad 和 Mac 的集成化越来越高,外围维修成本陡增,小修几百大修上千的趋势,让消费者逐步倾向于官方推出的附加服务。
于是乎,我(消费者)付出一定的资金,参与(投保)AppleCare+ 这个服务(保险业务),降低设备出现意外带来的维修风险。
AppleCare+ 实质上就是苹果提供一种“保险业务”,今日(买单)为明日(维修)作准备,消费者独自面临的风险转移到苹果与用户共担。
大家都有的Care 服务,真的赚钱吗?
在购买 AppleCare+ 服务时,大家心里都会算这么一笔账,只要我换几次屏幕、电池,就能赚回一千多 AppleCare+ 的服务费,似乎稳赚,文章开头的小米 MiCare 也是同理,但真的是这样吗?
反过来看,如果 Care 服务是亏钱(或不赚钱)的,那苹果还会大力推广吗?按照苹果 CEO 库克的性格,一定会推动变革,要么把这项业务砍掉,要么改变条款,让它赚钱。
当然,这只是猜测,还是要找一下实质性的数据来佐证。
苹果每年发布的财报中并没有详细列明 AppleCare+ 这项服务到底赚了多少,只表明了服务业务的整体收入情况。而苹果的服务业务包括,数字内容、iCloud、AppleCare、Apple Pay 以及授权费。
分析师 Neil Cybart 在 Above Avalon 博客上对苹果服务业务分析后,大致估算出 2017 年 AppleCare 业务大概有 40 亿美元的收入,占服务总收入的 13%,远超 iCloud 和 Apple Pay 带来的收入。
且 Neil Cybart 还估算了这五类服务收入的毛利润,Apple Care 拥有近 60% 的高利润,却排在倒数第二,最高的为授权,达到了 95%,有点夸张。
如果你对这个数字没有概念的话,这里举个例子,小米在 2019 年全年营收 2058 亿元,利润为 115.32 亿元。而苹果的 Apple Care 在 2017 年营收约 40 亿美元,利润为 24 亿美元,大概是 157 亿元,十分夸张。
包括 AppleCare+ 在内的苹果服务业务,主要依赖于 iPhone、iPad 等硬件设备的超高保有量。没有数以十亿计设备,苹果服务业务也不会这么庞大,营收也难以达到如此的量级。
归根到底,产品是基本盘,基本盘做的足够大,才有机会去在服务业务上赚取高营收。
据 Canalys 的报告,在 2020 年第三季度,小米挤进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前三,同比增长 45%,占据 13.5% 份额。
此时,小米推出的 MiCare,一是在试水新的付费业务,二是对未来手机业务增长保持乐观。虽然 MiCare 暂时只停留在高端机型,但时机成熟后,肯定会覆盖至多个产品线,毕竟这业务收入颇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