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对日益加剧的老龄化问题,中国在最近公布的“十四五”(2021年至2025年)计划中明确指出将“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这也再度引发社会对“35岁”职场年龄歧视的新一轮关注。
曾有报告分析得出,用人单位在招聘广告中所提的年龄普遍在35岁以下,40岁以上普遍受到用人单位的差别排斥。有网民甚至形容,“35岁后的人仿佛不配拥有工作一样”。
“35岁之殇”几乎遍及所有职场领域,互联网企业是众所周知的重灾区,公务员、高校、公司等也无一幸免,甚至还蔓延到菜场卖菜人员以及女演员的范畴。
2018年发布的一份《90后互联网职场报告》显示,互联网从业者平均年龄是26岁,其中55.8%是90后。
专攻IT业的猎头透露,市场上最吃香的其实是“85后”的核心技术负责人,其次是毕业没几年、“性价比高”的90后;最尴尬的便是35岁以上、退出技术一线的管理人员。
历年各省公务员招录中,对考生都明确了“35岁”的年龄限制。
比如,最新公布的2021年国家公务员考试明确规定,要求18周岁以上、35周岁以下,应届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非在职)可放宽到40周岁以下。
除了国考,大部分省份也在招考条件了对年龄做了如上规定。
事实上,2007年中国人社部发布的《公务员录用规定(试行)》中对“35岁”的年龄限制早有明文规定。
据了解,关于取消公务员招考35岁年龄上限的建议在中国两会上多次被提到,但至今仍未能松绑。
有报道分析称,这是因为35岁以上的人可塑性不如年轻人,身体素质没有优势,家庭负担更重。
2010年的《中国博士质量报告》指出,中国博士平均攻读博士学位所需要的时间为3.54年,平均毕业年龄为33.17岁。
之后的三年,全国博士获得者的平均学习年限和时间范围均达4.3年。因此,35岁很可能就是博士刚刚毕业的年纪。
无论是申请当名高校教师,还是申请重要的国家项目,35岁都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鸿沟。然而,在各大高校面向青年人才的招聘启事中,“年龄一般不超过35周岁”这样的字样也赫然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