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 页报告,内容 概要:
应对金融危机的宽松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阻止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同时也带来负面效应,而且这种负面效应随着经济复苏不断体现。
负面效应之一:过快的经济金融化步伐使得价格总水平面临较大的上行压力;负面效应之二:实体经济回报率踯躅不前,深陷“红海”竞争格局。
如何改变中国经济的红海竞争格局?这需要有别于传统的政策引导以及具有竞争力的产业来支撑。所谓有别于传统的政策是指政策不再着眼于总量,而是更为细化,注重内部结构调整。这也是我们对近期应对通胀的紧缩政策不太担心的原因。
立足中国国情,政策是蓝海产业形成的基础,形成一批蓝海产业是中国经济走出红海的关键,我们将此分成政策推动为主型和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主导型。近期出台的政策已经显示出更注重细节的趋势,比如货币政策中的基于系统重要性的差别化动态存款准备金率和资本充足率,财政政策中的水利投资、农村电网改造、农村公路建设等。
工业行业毛利率变化给我们一些寻找蓝海产业的昭示,关注需求增长且具有技术进步支撑的产业,如化学纤维制造业、通用设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器材制造业。
政策推动为主型蓝海产业。重点关注农村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固定资产投资滞后地区和滞后领域,值得投资的产业有:水利水电工程行业、水利基建管材制造业、节水灌溉系统制造业、污水处理业、铁路整车制造业、零配件制造业、铁路耗材制造业、铁路信号系统制造业。
政策引导、市场需求主导型蓝海产业。重点关注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未来支柱产业,值得投资的产业有:变频器制造业、稀土永磁无芯电机制造业、节能建材制造业、固废处理业、软件业、RFID及传感器提供商、航空装备制造业、卫星及其应用产业、海洋工程制造业。
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