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即打开
·
东京风向球-《1Q84》浮现村上春树世界
2010-09-04
中国时报
【黄菁菁】
http://ctblue.pixnet.net/blog/post/14354963
最近,在新潮社的季刊志《思考的人》中,读到日本名作家村上春树的访谈,这是由新潮社总编辑松家仁之出马,在不受任何人打扰的深山绿野中,请村上介绍畅销的长篇大作《1Q84》,同时畅谈他写作的心路历程。
从村上的访谈中很惊讶地发现,原来《1Q84》的主角身上藏着村上本人的影子。村上赤裸裸地说,《1Q84》的主角青豆、天吾等都是从小受到许多创伤的人,我和他们不同,从小没有什么受伤的记忆,但长大后才发现并非如此。
「我是个独生子,生长在中产阶级家庭,学校成绩很普通,平时喜欢看书、d听音乐,喜欢和猫玩,少年时期过得很平淡,没有任何可写小说的题材。」「自己到了廿九岁都没有任何想写书的欲望,可能是因为没有任何戏剧性的东西可写。」
「大学毕业后,我开店、负债,每天辛苦地工作,廿九岁的某一天,突然觉得自己可以写小说,刚开始不知该写什么,总之先动笔再说,想到什么就写什么。」
「在写作的过程中,慢慢明白,自己的幼年、少年时期并非没有受伤,不管谁在怎样的环境成长,成长过程中总是会有自我伤害或被伤害的体验,只是自己从未发现而已,我在结婚独立后才渐渐明白自己也曾迷失、受伤过。」
村上说,我并不是想怪父母,我父母已经做了他们该做的事,他们教育我如何在复杂的社会生存下去,只是那种教育过程是非常封闭的。但这不能怪父母,每个人的想法和生存之道是不同的,不过,因为透过这些伤痛,才逐渐构筑自己的内心故事。
村上指出,《1Q84》里伤痕累累的主角们虽然有的过度极端、夸张,但在写作的过程中,感觉在他们身上有自己的投影,因此才能真实地写故事。把自己放在别人遭遇的情境中去想象,角色就逐渐成形,故事也就自然发展下去。
「故事像个洞,挖得越深越大,就更可认清自己。我已写了卅年以上的小说,洞越挖得深,越来越可以用不同的角度、更深层地看事物,若无法再将洞挖深的话,那么写小说就会变得没有意义了。」
有关《1Q84》中性与暴力描写尺度问题,村上指出,近十年来受到网络普及的影响,世界各地对于性和暴力的接受尺度似乎已没有什么差异,与网络的惊人尺度相比,小说描写的性与暴力虽说不上有净化作用,但是似乎可以有一种对照的作用,所以我一点都不担心尺度的问题。
《1Q84》是描写一九八四年那个时代的故事,村上在写作时还体认到网络对创作的影响。村上说,在网络的世界里,信息的精准度比起是非善恶更被重视,从这个观点和感觉来看是非常有趣的。例如:写《1Q84》时实在觉得很不方便,因为那个时代的生活既没有计算机也没网络更没电话,边写会边想,如果此时有网络的话,就不用去图书馆查数据了,此时有手机的话,就不用一直跑去打公共电话了,那一定轻松许多。
由于花了很多时间在这上面,所以《1Q84》的故事也越写越长,若是在现代,故事的发展一定快许多,但是若真如此,似乎对故事本身并没有好处,就不会产生长篇小说所需要的错综复杂之效果了。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全部回复
扫码加我 拉你入群
请注明:姓名-公司-职位
以便审核进群资格,未注明则拒绝
相关推荐
栏目导航
热门文章
推荐文章
扫码加好友,拉您进群